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99|回覆: 0

[通背拳] 通背拳基本功

[複製鏈接]
里人 發表於 2012-3-10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術網資料  通臂拳亦稱通臂二十四勢或合一通臂拳。此拳早在明代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就有論述。在他的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中記載:『神拳當面插下,進步火焰鑽心。』與二十四勢中掖、挑二勢吻合。  
  通臂拳的基本功是非常嚴格的,內容也是非常豐富的,沒有幾年的功夫,是不行的。  
    
  一、柔韌功  
    
  柔韌功是通臂拳入門的極重要的必修課程,其目的就是『抻筋拔骨,活絡肌腱』。拉長肌纖維和韌帶,搖拔活骨關節,以提高肢體的伸縮彈性能力,加大活動幅度,加大肌體的舒捲、曲折、環繞功能,為技擊打下良好基礎。  
  柔韌功的訓練要舒展輕靈,使原動肌和對抗肌得到合理使用,鍛煉肌肉主動放鬆能力,使受牽制的肌肉阻力減少,從而使動作幅度加大,做到省力協調,靈活不僵,使肌肉韌帶的長短和彈性得到均衡發展。使氣血通暢,加大肺活量,加速血液循環,改善新陳代謝,增強內臟問的磨擦。所以通臂拳的柔韌功又是養生健身的妙術。  
  由於柔韌功鍛煉是以最大的幅度活動各關節,強有力地進行肌肉協調交替的收縮和放鬆運動,大量消耗體內各部位積聚的肪脂,使肌肉發育勻稱而有彈性,因而它又是塑造美體的好方法。  
  柔韌功的訓練方法。  
    
  (一)軀幹部——腰、胸、腹的訓練  
  腰部柔韌功的訓練,同時也是對胸腹背各肌群的訓練,對內臟各器官的良好鍛煉。腰是肢體的樞紐,身體動作的靈敏巧妙之變化、出拳發放出整體力量等完全賴於腰之靈活,而腰之靈活性又取決於腰之柔韌性。  
  腰對身體之移位、調節平衡、穩固重心,也起主要的作用。所以通臂拳必須將腰鍛煉得像蛇一樣,隨曲就伸,盤旋蜿蜒。  
  1、前俯腰:兩手攀足托天勢、側俯腰、虛抱頭。此勢由托天勢開始,並步站立,兩手五指交叉,上舉過頂,兩臂伸直,向上撐托拉腰,然後兩臂向左向右擺動幾次,反覆搖擺幾次,上體向下前屈,以手掌貼地面為限。要靜心慢張力,連續抻拔。  
  靜心慢張力是勢停力不停,勢已達到極限而力仍在進行,前屈作勢,堅持的時間以三十六呼吸為限。  
  還原活動是重複地連續作若干次,逐漸增加次數。  
  完成前俯腰手貼地面後,上體左轉右轉。另外還可放開雙手抱着小腿或後腳跟,使面部貼近脛骨。頭可以振顫,頻頻磕向脛骨。  
  2.後折腰:仰身折腰向後下方彎屈。靜止時叫控腰,上體顫擺叫彈腰。  
  3.甩腰:即前俯腰、後折腰之組合。  
  以髖關節為軸作前俯、後折甩動。  
  4.涮腰:舊名叫怪蟒翻身,即兩腳開立,略寬於肩,臂下垂,以髖關節為軸,上體前俯,上身及兩臂向左、向後、向右翻轉環繞,速度由慢至快,次數逐漸增多,左右方向交替進行。  
  這樣,腰胸腹都能得到鍛煉,同時也鍛煉了腿的肌群。  
  5.控身:兩腳開立,上體作左右旋轉,以慣性帶動雙臂平甩,仿佛搖『貨郎鼓』形狀。擺動時要達極限,兩臂舒展甩開,甩在體前之臂勾挑異向之肩背,甩在體後之臂勾打異向之背肋。  
  6.擺身:開立,兩臂側平舉(或十字形),上體左右擺動。向左擺時,右手越過頭頂,輕挑左耳一下,向右擺動時則相反。  
    
  (二)下肢的訓練  
  下肢是支撐軀幹進行移動的載體,是人體之根,與軀幹相合又是身形變化之樞紐。下肢在運動中要輕靈敏捷,身輕如燕;在站立維持平衡時,要穩固如盤石,落地生根;因此,下肢柔韌鍛煉,實為拳術第一要義。  
  下肢的柔韌性是強化胯、膝、踝、足各個關節的旋轉、抬擺、伸長、曲折能力,運用靈活自如,才能擺得高,伸得長,摺疊得攏,步幅大而頻率快,蹦得高,跳得遠。作為載體才能移動快速,同時也調節體位重心,加強身體的穩定性。作為武器時,才能踢、踹、蹬、踩而出擊。  
  運腳近膝靠身胯,遠近得宜。在體下潛時,下肢的摺疊更顯得作用突出。  
  拳諺云:『練功不蹓腿便是下胡鬼。』就是這個道理。  
  1.足留腿就是踢腿。  
  分三步一踢,一步一踢,原地踢。  
  踢腿的要求:挺膝,支撐腿和擺動腿的膝部須繃直,擺動腿的胯不能向前移動,上身不能後仰。擺動腳向上擺動時腳尖要勾起,向下落腳時腳面要繃直。術語稱之為『勾起根落』。  
  踢腿上肢配合有三種:①兩手叉腰;②兩臂隨邁步自然擺動;③穿掌。在腳踢到終點時同側臂正好擺到額頭前,與擺來的腳相遇。  
  蹓腿擺向異側叫里合,又叫十字腿,如先向正前方,然後擺體外側,畫一扇形再落下叫外擺。  
  2.盪腿:因它是以一腿往返盪擺而且向後擺無限制,超過了支撐腿,所以異於踢腿。  
  3.塌腿:前塌又名吻靴。動作是腿屈蹲,一腿前伸腳向上勾,上身向前探俯,兩手順腿根向腳尖推探。左右交替進行。  
  4.側塌:即仆步。開立,一腿屈膝全蹲,一腿挺膝伸直,全腳落地,腳尖里扣,兩手分別摸住兩腳,然後重心移到仆直腿上成蹲位,另一腿成直腿。左右交替移位。要求:伸直腿,大腿小腿接觸地面,手臂也要接觸地面。  
  5.後塌:即弓箭步。要腰直、臀收,臀與步成垂直,才能收到鍛煉肌群的效果。塌就是抻長肌群。  
  6.活膝踝:①屈膝獨立,提起接近水平,以膝為軸,以腳在體前畫平圓;②勢同上,腳在體前畫平圓;③勢同上,以膝為支點,以小腿做左內右外提擺,這個動作如踢毽狀,腳掌向上翻;④勢同上,翹腳向前蹬,收回繃腳面,做活踝活動;⑤前後並步站立,後腿微曲,前腳以腳尖為支點,以膝作平圓運動,髖踝活動往返旋轉,左右交替進行;⑥舊名『喜鵲蹬枝』,並立或開立兩腳,做翹腳起踵,交替活動。  
  柔韌功中,還包括彈跳、跳躍和坐盤等,其形式有原地跳、雀躍、蛙跳、旋跳、箭跳、地蹦子、旋風腳等。摺疊方面就是盤坐,其內容分坐盤、跪盤、絞盤、根盤(古樹盤根)等,在此不一一敘述。  
    
  二、樁功  
    
  樁功主要是以屈膝半蹲的方式,維持長時間不變動姿勢的靜張力,鍛煉下肢與地面的牢穩性能,從而保證身體重心不被破壞。因此通臂拳莫不把樁功作為習拳的第一要義。故拳諺云『未習拳先站樁』正說明這一情況。  
  樁功是在靜止狀態鍛煉耐力的,且自然而然地保持着內心平靜、體態舒松、呼吸勻稱,身、氣、心達到氣功的三調要求。樁功是以增強在技擊中平衡為目的。它常常是將重心調到偏離身體軸線的極限位置,增加蹲立的難度,以鍛煉平衡穩固能力。  
  樁功是以調節胯、膝、踝三大關節形成角度的大小,改變重心位置來調節運動量,以鍛煉下肢的支撐能力,保持重心軸線垂直於地面——即使被強大的外力衝撞或索拉下肢使身體發生位移,但重心終始垂直於地面的能力;雖身處於懸崖絕壁險境而心情坦然無所危懼的能力。增強上肢發力時的反作用力。  
  樁功鍛煉增強了下肢各肌群、韌帶的彈性和力量,故而腳步落地生根,穩若磐石;又輕快捷便,足下生風,穩而輕,是武術的重要一環。  
  樁功的類型分定樁和活樁兩大類。  
    
  定樁  
  騎馬式,又名四平式。左右開立,略寬於肩,足尖向前,屈膝下蹲,以膝不越超過腳尖,臀不外突為度。上肢兩掌可扶於大腿上或兩手上抬於肢前,也可兩臂側平舉,兩膝外擺而小腿保持垂直於地面。  
  撐拳架,與騎馬勢略同,斜身不丁不馬不八步,斜度約45°大腿接近水平,小腿垂直於地面,腰向前向下塌,胸向上挺,前臂虛握拳,隨身形前伸,拳心向下,肩向後坐,胸與臂之夾角為120°~130°,後臂屈肘貼於肋側,拳心向上扣於乳旁,肩向下塌,要松,目視前拳,這就是普通的站樁勢。  
  金雞獨立。一腿獨立,一腿屈膝上提,腿上勾,兩臂自然下垂或兩手插腰,也可兩手抱膝或側平舉。  
  面對牆壁開立,腳尖低牆,屈膝下蹲,復立起。這個動作由於牆壁限制着,膝和頭不能超越腳尖,作起來相當困難。習練時,應該腳與膝隔開些距離。  
    
  活樁  
  活樁也叫行樁。活樁與步法、腿法、柔韌功不同,活樁大都鍛煉下肢的平衡穩定性,要在緩慢勻速地狀態下進行重心移動,這比快速移動,重心處於兩腿中間的動作難度大得多。  
    
  活樁的類型  
  拔慢步。直立,一腳繃腳面緩慢向前伸出,再緩慢地落地,身隨前移,站穩後,另一腳前伸。  
  鶴行步。屈膝半蹲,一腿上提,翅腳向前伸出,落地後另一腿如法前進。  
  矮子走。即蹲走,可向前向後退,橫走。  
  虛步走。行步時,重心向前虛步、移動,同時虛步向外轉旋至腳外擺45°時,落腳跟,提起後腿,腳掌與地面平行而前,過前腳變為前虛步。  
  弓步走。提起後腿,腳掌點地面,行過前腳變成前弓,同時後腿向後蹬直變成後箭。  
  馬步走。以前腳腳跟為軸,帶動軀幹向前旋,同時提起後腳,隨同旋180°落地。行動時始終保持馬步不變。  
  定樁中的撐拳架是通臂拳的一種練法。  
  撐拳架也叫中四平。四平是指目光平、肩平、臂平舉、大腿平,由於強調了橫向取平,就意味了堅向的垂直,還要限制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則軀幹就構成了彎曲體型,千萬不要突臀。  
  樁功在武術鍛煉中是一種特殊的功法,它即鍛煉了柔韌,又產生了勁力的基礎,還加強位移的原動力。位移的快速活動要以地面對腿的反作用力來完成。  
  樁功是通臂拳中必修課之一,故有『未練拳先練樁』的諺語。  
 
三、上肢的訓練  
    
  手臂是交戰時的先鋒。打擊的力量由手臂外發,變化多端的招法由手臂來完成。手臂的柔韌素質對於手的靈活性、協調性、反應靈敏性,以及手臂活動範圍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手臂必須鍛煉得像兩條有彈性的皮鞭一樣,才能在接觸到敵手臂時,作到韁繞滑懈。鍛煉的部位:肩、肘、腕、手。  
    
  (一)活肩動作  
  (1)上下擺臂:雙臂同向、反向或逆向交叉擺臂。  
  (2)分掌合掌:雙臂平舉後向兩側擺振,然後返回。  
  (3)掄臂:a)單掄,一臂在體側,以肩關節為軸向前後掄立圓;b)雙掄,雙臂一前一後,向同一方向掄擺畫立圓;c)車輪轉掌,雙臂反方向,一前一後同時畫圓。  
  (4)側擺:a)兩臂從兩側上擺至頭上,下擺至臀後;b)雙臂各向異側擺至腹前交叉不停,繼續上行過頂不停,然後兩側分掌下擺不停,如此連續進行。  
  (5)轆轆翻車:雙臂從體前向一側掄立圓連續不停返回,從體後掄立圓,連續進行。  
  (6)轉肩:兩臂不動,只以肩部作往返轉動後撩,手心向後,兩臂同時向後撩擺至極點,翻掌在體側畫圓,至體前不停連續進行。  
  (7)活腕:分上挑、下勾、旋腕、擰腕、塌腕、甩腕等。  
  (8)活指:a)屈指攥拳;b)五指儘量張攏;c)十指依次向掌心撥動;d)十指依次向上下擺動如彈琴。  
    
  (二)肩肘腕指組合活動  
  (1)牽緣手(又叫『張揚手』):兩臂前平舉,肘微屈,雙手同時順時針或逆時針畫立圓,循行不息。兩臂平伸屈肘,雙掌置胸前俯掌。同時,順時針或逆時針畫平圓。  
  (2)白虎洗臉:雙臂向前向上向後畫圓至兩耳旁不停,反覆向下至腋前,再向前推出。反之兩手上提至兩耳旁不停,繼續上舉過頂,再向前方撲出。  
  (3)纏繞手:形同轆轆翻車,惟屈肘畫小圓,兩掌一前一後,兩掌心向相對,在胸前纏繞,就是武術里的揉球。  
  (4)抖臂(也叫彈):屈肘,兩手置於兩肩前,兩掌向前塌腕,然後向前方抖出。  
  (5)向前撲:屈肘掌置肩前,兩掌向內屈腕指向後,然後向前撲出。  
  向下按,向上舉,向上托,向兩側抖,向兩側伸,拉大架。  
  拉大架又名高四平,此勢是由雙臂在體側向後向上,在與頂齊時,兩掌在面前向下落至肩平時,握拳再向兩側拉開成十字型體。  
    
  (三)通臂組合活動  
  (1)旋體甩臂:雙臂自然下垂,以軀幹縱軸為軸,往返旋擰,帶動雙臂,作半圓畫弧擺動,擺在體前之掌,拍打異側腰胯部位。  
  此勢如加大運動量,兩臂活動畫弧幅度加大,甩在體側之掌拍打異側肩部,體後之掌拍打背部、肩胛骨處。  
  此勢還可將重心移一腿,身向前俯成大弓步,加大運動量。  
  (2)拗弓步大架:由正面開步以兩腳掌為軸,轉體90°。雙臂從胸前兩側展開成拗步,然後仍以腳掌為軸,向另一側旋轉180°,手臂動作同上。  
  此勢雙臂隨轉體,可做各種展伸動作或由雙掌在體前畫圓向兩側展開。  
  (3)伏身跳勾:腿屈膝全蹲,另一腿向側前方直伸成仆步,同時上體下伏,隨兩腿以腳掌為軸,向外側轉體,由仆步蹬起成弓步,同時兩臂隨之向同側腿方向,一前一後向上展開,前掌上挑,後掌變勾。如此左右起伏練習。  
  此勢又名『巧地龍』,旋身擰臂,又名『古樹盤根』。  
  (4)雞拉膀:弓步站立,兩臂環抱面前,前手在前,後手在後,然後前掌向上向後畫弧,掌向里擰,並使兩臂儘量伸直,同時身向前傾斜,上仆步成直線。  
  (5)鳳凰展翅(又名『仙人指路』):開始時,並步站立,雙腳提踵以腳掌為軸向後旋體180°成交叉步。同時雙臂亦隨同身形盤旋,由胸前向兩側展開,若鳥之展翅,返還恢復原勢後,手可微停,再練另一側。如熟練時,中間不停,直接旋體360°,如此往返不已。  
  此勢如以『劍指』完成就叫『仙人指路』。兩臂如向兩側展開,就叫『黃龍轉身』。  
  (6)犀牛望月:此勢即為上勢的加大難度。當轉體180°時,腰向下翻,膝關節角度縮小,大小腿摺疊在一起,就是坐盤。  
    
  四、呼吸的探討  
    
  談到呼吸,自然會聯繫到『氣功』。而氣功鍛煉的要點則在於機體一身、氣、心的『三調』,調即是調理。調身是調理機體各組織器官在空間處於鬆弛、舒適、安詳狀態;調氣是使在呼吸作用下,機體內部暢行無阻,加強氣體交換;調心是使意念加以調理和指揮。這三調的方式對武術鍛煉在呼吸問題上是同樣的道理。然而武術不只是練氣,練氣在於用氣,這與一般氣功是大有區別的。  
  對於呼吸問題,通臂拳在書面上只有兩句話:『氣沉丹田』『溜背下氣』。在口頭上只有『自然呼吸』『氣沉丹田』和『松肩沉肩』,強調忌憋氣,不『僵勁』和聳肩。  
  武術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抽象的術語未免太過簡單,因而對呼吸問題應當深入研究。  
  呼吸對武術來說,就是練力,也可以說是練勁。氣是產生能量的物質,沒有氣就不能進行化學反應,更不能把潛伏的能量激發出來。氣又是發放能量——力的支撐點,無氣就無從說力,只有有氣才能力猛,只有有氣才能有雄健的體魄精神飽滿,才能動作矯健,才能產生武術的要素——速快、力強、肌腱堅韌。  
  通臂拳對呼吸只講了一點經驗,但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質,那就是『自然呼吸』『氣沉丹田』以及『沉肩松肩』,並提出呼吸的錯誤動作是『憋氣』。  
  在武術鍛煉的實踐中,由於機體運動的節奏不同,所形成的呼吸節奏也不同。自然呼吸就是呼吸和動作二者在行動上相互適應,相互配合。呼和吸的動作也有個自然形成的規律,那就是當動作為開為發的時候呼氣,當動作為吸為蓄的時候吸氣。但這也是相對的,因為武術活動有不同的節奏,而開呼合吸的規律只適合慢動作,特別適合帶着拍節的發放、爆發力的動作上。如動時是快速、連續性的,左右肢連續更替性的,左肢開為呼時,右肢開必為吸,所以開呼合吸這個規律就不適用了。  
  自然呼吸應好好體味自然二字,自然就是沒加外力形成的狀態。  
  在練習功法時,呼吸的氣息頻率要『緩』;當實用發力時,就必須急上加急,才能產生巨大的爆發力。通臂拳在這方面雖沒總結出什麼警詞,但在需發爆發力時,發聲助力也體現了這種道理。這種發聲助力的現象在體力勞動中,表現為有時會自然地發出『嗨』的呼聲來,以緩解氣體對內臟的壓迫。  
  在拳術實用中除了發聲外,還有在鼻孔將氣噴出的現象。這是生理本能調解呼吸的作用,是動作為開為發時必呼氣的有力證明。這種規律是不能違背的。此時如不把氣隨肌內的壓縮而出來,就叫憋氣,憋氣會對人體造成損害。  
  下面談談肩與呼吸的關係。肩部是胸部連接上肢的一個關節,它的活動狀態與成型與呼吸有很大的關係。它在活動時,牽動着胸部的多塊肌肉群和內臟,所以當肩部緊張時,胸部和內臟也隨同緊張,因此呼吸就上浮於胸腔,不能貫通於丹田,造成了上實下虛、不自然的有害體態,故而許多拳種,都強調松肩、塌肩、沉肩,把聳肩、寒肩、端肩列為大忌。  
  氣沉丹田,不要以為只是呼吸器官的作用,實際上,起主導作用的是意念——神經中樞。沒有意念,肢體任何部位都成不了丹田,意念專注於哪個部位,那個部位就是丹田。武術雖然強調了氣沉丹田——小腹部,但除了樁功外意念並沒有專注於小腹,在鍛煉功法的時候,基本上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肢體運動上,在實用時放在了客體的行動上,所以具體到武術中的丹田處所,應該歸結為『無處不丹田』。這裡所說的丹田不單純指氣功界所說的丹田,而是指人體的潛能量。  
  當人體肌群進行大強度收縮時,呼吸有三種方式:一呼,二吸,三憋氣。根據心理現象,呼氣時出拳發力(1)力速而勁;(2)血液由下腔靜脈進入心臟,通過心動脈供給頭部的血液充足,保證中樞神經緊張持久工作;(3)腹腔加大,隔肌和內臟上提,腹肌緊張時對神經叢起保護作用;(4)脊椎彎度高利於放鬆;(5)呼吸自然充分完成,呼吸肌不易疲勞。  
  吸氣發力  
  (1)容易造成推動。  
  (2)脊椎啟動增加緊張度,當轉為呼吸時,仍需用力,呼吸肌易疲勞。  
  憋氣發力  
  (1)胸內壓強高,靜脈回心血量減少,心輸出量降低,影響環境不利。  
  (2)肌肉緊張,肌肉內血液惡化,神經長,影響肌肉反應速度。  
  屏氣區別於憋氣,憋氣是強制性的,屏氣是在自然情況下進行的,它是呼和吸的延長,因而它對機體無害,在其他拳種中把這種情況叫『托氣』或『聚氣』,就是當吸氣後短暫屏氣叫『托』,當呼氣後短暫屏氣叫『聚』。  
    
  五、丹田與意的關係  
    
  意志  
  練拳主要是練形——肢體——手眼身法步和神——心神意力膽——中樞神經。練形是練肢體活動,使人體超越原有的功能;練神就是在肢體活動中起指揮條理的作用。這裡的神,包括、心、神、意、力、膽,實際就是意識。  
  心、神、力、意、膽,除力外都是意識——是思維活動的不同名稱。  
  『心』,這裡的心不是指心臟,而是思維器官大腦。  
  『神』,這裡的神在武術中有時代表意識,有時代表出奇的功能,有時代表內心表露的形態。  
  『意』,就是意念,意念的概念有時和心、神兩個概念相同,是一物多名,很難區別。  
  『膽』,不是膽髒,而是膽量,膽量是指由於鍛煉積累起來的能量,能在險惡的境地,心不慌,意不亂,泰然處之。膽量也意味着心情。激盪不緊張也是說意念處於安祥的地位。  
  意是形的靈魂、核心,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意的支配下進行的。練形必須練到形隨意動,形神合一的程度。  
  因此練形同時也就練了意。雖然如此,還必須要有一個意先於形、起主導作用的目標。  
  思維活動無形無狀,抓不着、看不見。古代練功家把意識形容為『意馬心猿』,意思是說意識好像野馬、靈猴子一般活躍異常、無拘無束、海闊天空、任意馳騁,一刻也安定不下來。這樣的意就不能長為形所用——形意脫解,意溢體外,常為其他事物吸引,無目的想這想那,神不集中,發揮不了發號施令的作用。從而肢體產生不適應的感覺,不適當地緊張,出現不協調的現象,因此對意必須要有個自我控制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把飄浮在體內外的意志統統攏起來集聚成一團,控制於一個部位使其專為練去矯正姿勢,這個部位就是小腹部。  
  養生功調整氣,疏通氣血,為用法布陣尋找戰機,製造戰機,隨機應變,這個意坐鎮的部位就是丹田,這個過程通臂拳叫做『渾抱丹田』,一般叫『氣沉丹田』。  
  在調整意念過程中,大體分四個層次,即意專、意守、意貫、意靜。  
  (1)意專。意專是事物的客體刺激主體,使主體主動地意念集中於一點——聚精會神。只有形神合,才能練形也練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意守。意守全名叫意守丹田。丹田為什麼選在小腹部?這是因為意點注集在這裡的緣故。氣沉丹田往往被人領會成用力壓迫氣向下,成了憋氣,使胸部緊張,影響氣運行。因此,有很多的習拳者,反而因練功練出病來。  
  因腹腔是軟組織機構構成,有很強的收縮性能。當呼吸器官吸進的氣息壓迫橫隔膜下降時,就推動了腹壁內凹,好像風箱撥拉鼓風一樣,這樣小腹部就是胸腔氣息的依託,又是個氣息的支撐點。使胸腔連成一體,負擔呼吸運動的功能。  
  胸部的緊張是由意念受到外界強烈刺激而產生的,意急則收縮,心肺神經緊張,失去了對內臟的制約管理,心肺因之離位上浮,形成提心弔膽,胸腹脫節,內臟懸空無着落狀態由此造成。心肺活動受限,氣道血路杜阻,流通不暢,呼吸短促,供氧不足,體內廢料堆集,血液上涌,頭部充血,重心隨之上升,形成上實下虛,頭重腳輕的不穩狀態。所以古人選擇了小腹部駐地丹田,就是為了克服胸部緊張的不利因素。  
  (3)意貫,是貫通。意守是把意念存放在小腹部,而意貫則是把氣息意念存放在小腹部,同時又不限於小腹部,而是根據需要。但意貫不能脫離意守,它必須是在意守形成腹實、胸寬的情況下意貫,所以意貫首先是貫通氣息,解除肢體緊張,其次是貫通關節,使關節鬆開加大活動範圍,特別是頸椎和腰椎。  
  (4)意靜。以武術鍛煉是動為主的運動形式來說,無論練與用要做到意靜是相當困難的。有人說『外動,內靜』,這種認識不客觀。實際上外動,內必動。肢體必然牽動內臟——一動無不動。外動內必動。意靜只能說意識專注,不能像養生功所說的那樣,靜如水達到無物無我的程度。意也在時時為肢體作調整,為氣息作疏導,它沒有停止的時候。即便是養生功,心如靜水那般靜,意還是為了克服對這種狀況的干擾,還是在動。所以這裡也體現了唯物主義觀點,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  
  動與靜兩種運動形態共同存在於一個事物中,是一事物運動的兩個方面。沒有動就無所謂靜,反之亦如此,二者相互制約,以維持機體的平衡,而鍛煉意保持靜的狀態,就是鞏固這種平衡的手段。  
  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超越原來的平衡程度,達到新的平衡,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升華,靜就是意念的升華。  
  在實踐中,靜的程度越深,膽量就越大。所謂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濤涌於後而心不上提,這就是文人對臨陣鎮定自如的形容。  
  臨陣,無靜無以言戰機。靜得愈深沉充分,變化就愈巧妙,警覺性就越高,應變能力就越強。靜是機智、勇敢的保證,也是發揮技能的保證。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