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9|回覆: 0

[詠春拳] 詠春宗師 --- 葉問

[複製鏈接]
沙坡 發表於 2012-3-4 01: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術網資料
生平
182356oi5t4zz9197edtdq.jpg


早年活動
  葉問(Yip Man)(1893年10月1日—1972年12月1日),佛山桑園葉族人。葉問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詠春拳第一人。  標誌所屬:北京昊坤詠春文化祖籍為南海羅村聯星潭頭村人,其父親因避『紅頭軍』之亂,才搬往佛山桑園居住。在七歲時,便拜師入陳華順門下(陳華順,為南海拳王梁贊的得意弟子,入門前以錢銀找換業為生,人稱之為找錢華)。當時陳華順年事已高,與葉問年齡相差四十歲之多,故葉問也以華公相稱,而陳華順對此年幼弟子極為疼愛,自收葉問為徒後,則不再接受任何人士拜門學技,葉問成為陳華順封門弟子,各年長師兄如吳仲素、陳汝棉、雷汝齊等,對此年幼師弟,更是照顧有加。華公逝世後,葉問再隨師兄吳仲素鑽研拳技。到葉問十六歲那年,遠離佛山,赴港求學外文,就讀於聖士提反(Stephen 更好翻譯為『聖斯德望』因為此詞系天主教一聖人名)學校。後隨梁壁(梁贊之子)學武。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飯店職工總會內傳授詠春拳術,從而一舉成名。成為真正的功夫良才、偉大的武術家。其徒弟除總會及分會的會員、港九各地的中國工人外,還有在港的外國留學生。以一人之力,能把詠春拳推廣到世界各地,故被門人推舉為一代宗師。葉問其本名為葉繼問,是廣東佛山人氏,在家族中排行第二,祖居於佛山福賢路,號稱『桑園』,為佛山一大家,桑園內占地甚廣,  葉問大屋連綿達數條街位,大門在左側,為佛山著名的茶樓(俗稱港式飲茶)『桃園居』,隔鄰為全佛山最著名的餅食店『公興隆』,該店以芝麻餅見稱。『桑園葉姓』在佛山,可說是無人不知。
  中國人在此年代,就被外國人看做東亞病夫,有一次葉問看見七八個外國海員當街欺辱婦女,一向喜歡打抱不平葉問上前制止,與七八個外國大漢戰在一處,但雙拳難敵四手,不到幾個回合就漸落下風,就在此時一個青年人大喊一聲,擠入圍觀的人群,同葉問一同合戰外國大漢,最終打得七八個外國人人仰馬翻,落荒而逃,此青年人正是梁贊之子梁壁。
  得知眼前的正是詠春大師梁贊之子,葉問當即拜其為師,因而有緣再隨梁壁深造詠春拳技,轉眼過了兩三年時光,葉問因不斷得到梁壁指點,使詠春拳技能臻入化境。
  還有一種說法,葉問當初遇見梁壁,是因為梁壁找到葉問,要求與他比武,但無論葉問如何進攻都被他一一化解。葉問一問,方知原來這是師叔梁壁。
  民國初年,被譽為中國四大鎮的佛山,每年都流行『秋色』遊行盛會,以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藝,每年遊行都是人山人海,更有來自外鄉遊客。
  展示詠春拳  在一次的『秋色』遊行中,葉問與其表妹數人共觀『秋色』遊行,突有一當時的軍閥排長對其表妹做出不禮貌行為,當時葉問身穿長衫,薄底禮絨鞋,甚似王孫公子打扮,而且體形並不高大,斯文一表,望似可欺負,對方便是色膽包天,上前欲對其表妹動手動腳。這時,卻被葉問突然標身進步,以慣用的詠春拳手法,來個攤打齊發,即見對方當場應身倒地,一向欺壓百姓的地方軍閥,卻突然敗在一個斯文書生手下,哪肯咽下這口氣,更是惡向膽邊生,起身拔槍,當時的葉問,一個轉馬瀉身來了個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對方的左輪手槍,並以其大拇指的力量,直壓左輪手槍的轉輪,竟然把左輪手槍輕芯壓曲,使其不能發射。在日軍攻占佛山後,葉問的過人功夫,早被日本憲兵隊聞悉,欲邀請擔任憲兵隊的中國武術指導被拒之後,指派武術高手與葉問比武,言明若葉問被打敗則聽命差使,葉問在無法拒絕的情況下,只好接受比武,來者卻是身材高壯,拳重馬健,葉問擺出詠春樁手,二字鉗羊馬,目視對方,卻一言不發,誘待兵來將擋,對方搶先出手,以箭標馬進迫,葉問即變前鋒的樁手為耕手,耕去對方箭,並同時轉身跪馬,拿正對方前腿之後膝位,迫使對方突然失去重心,對方雖未中招,卻是敗相畢露,葉問也及時收馬,一聲承讓,跳出比武畫地,真是高手過招,點到為止。事後,葉問在眾人的掩護下逃走,而這場比武由於時間極短,被人戲稱為『不到一分鐘』。比武后的葉問,擔心激怒日本軍閥,暫離佛山,但卻暗助我敵後工作行動開展,曾參與軍統培訓,抗日戰爭勝利後,葉問雖有一身武功,卻放棄設館授徒,在縣府刑事單位任職,歷任佛山任警察局刑警隊隊長,升督察長、代理局長,擔負除暴安良工作,曾親手偵破佛山沙坊之劫案,並在昇平路昇平戲院內親擒劫匪,更得上級賞識,最後於1949年出任廣州市衛戌司令部南區巡邏隊上校隊長。 由於此段時間經歷涉及鎮壓地下黨,49年留下妻子及四名年幼兒女,隻身避禍香港,這段歷史在76年大陸改革開放後由好友李民在報章說及其出身。
  葉問(中)合影  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由好友李民之推介,認識飯店公會理事長梁相,梁相也是武術愛好者,可說是武林中人,曾習龍形摩橋,得知葉問為詠春拳陳華順門人,即行拜師學技,並請葉問在九龍深水的大街飯店公會公開傳授,當時除李民、梁相外,尚有駱耀以及其外甥盧文錦等,不到十人,而李民與葉問早已是世好,可說是亦師亦友,以後有葉步青、徐尚田......等相繼投入,由於求技者日漸增加,當時投入學技的,以九龍巴士同人為最,由於求學詠春拳技連綿不斷,為了有更大的空間和場地,葉問再三遷換場地於九龍利達街、李鄭屋村、九龍興業大廈,並分出晚間若干時段,到香港荷李活道執教,使詠春拳技推遍九港九每個角落。近來在中國福建南安又有以詠春拳為基礎發展成為自成體系的[鶴拳道]。
晚年生活
  七十歲的葉問,其功力並不遜色於青壯年時代,時在香港黑社會搶劫之風最盛時期,因此葉問常在夜間四處巡視維護地區治安,一旦見到有流氓劫匪出刀意圖搶劫路人,往往只見黑影一現,葉問就以疾風式的蹬踢踢向流氓,霎見劫匪被踢出數十尺之外倒地不起。利達街也因此成為香港唯一安寧的地方。葉  問也因此多次受到香港政府的表彰,得到『優秀市民』的稱號。
  葉問大師1972年12月1日在香港病逝。詠春拳一代宗師,精神永在,為後世門人之敬仰。
  詠春拳術從一套女兒家的自衛術發展到實戰技擊之上,並在數十年間急速發展,將詠春拳從佛山發展到世界每個角落,成為國際間享負盛名的中國武術,亦是現今最多外國人研習的中國武術。詠春拳的起源與發展一致被認定為:『起於嚴詠春,衍於梁贊,盛於葉問!』
興趣愛好


  此外,在其個人興趣方面,每日隨三、五弟子或好友在茶樓飲茶,偶爾也來幾圈衛生麻將,除此之外,仲夏之時,葉問更是喜歡參觀鬥蟋蟀,其原因是廣東的蟋蟀非常勇猛善戰,不象台灣蟋蟀,相鬥即定輸贏。因此兩蟋蟀斗下來,可以大戰數十回合,更有蟋蟀的腿都打斷了,仍然勇猛搏殺,比起擂台大戰,更為過癮。除了鬥蟋蟀,鬥狗也是所好也,至於葉問觀看鬥狗,多是於另一武林高手共往參觀,他就是蛇形刁手梁家芳師傅,他與葉問同是武林中好朋友,也是同鄉,可說是深交。
家世


  葉問正室為其生兩子兩女,長子葉准,次子葉正。其妾室為其生一子,名叫葉少華。另還有一女,名字不詳。由於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葉問死後,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分完家產,來往甚少。


與李小龍


  葉問眾弟子當中就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其中就有中國武術聞名世界的功夫之王李小龍宗師。
  回首當年,李小龍出生在美國,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是在香港度過的。小時候的李小龍身體十分瘦弱,父親為了強壯兒  葉問在教授李小龍詠春拳中的黏手技法子的體魄,便教其打太極拳。而李小龍本身就喜歡嘗試新奇的事物,喜歡冒險,特別是戶外運動。於是他徹底迷上了武術,除了太極拳,他還學過詠春拳、洪拳、少林拳等拳種,為今後自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小龍則是在街戰失利及受好友張卓慶(WILLIAM-CHEUNG)的影響而決定投入到詠春門下的。因為李小龍突然間感覺到張卓慶的技擊犀利了許多,原因是他學習了詠春拳,所以在張卓慶的介紹下他亦正式拜入了葉問宗師的門下,而開始系統學習詠春拳。當然開明的葉問亦不反對李小龍繼續練習太極拳,也不反對自己的弟子與別的拳派過招,相反他還特別注重實戰訓練,因為他知道一個拳派要想生存下去靠的就是自己的實力,習武者只有在『講手』或『實戰』中,才能不斷地完善與強大自己。這一切,均對李小龍影響至深。
  在很多時候雖然是由師兄黃淳梁(Wong-Shun-Leung)代師授藝,但黃淳梁亦為一位詠春闖將,號稱香港『講手王』,他的性格又與小龍投緣,加上葉問十分喜愛聰明的小龍而傳給了他很多詠春訣要,這一切均使小龍迅速成長為一位詠春高手。即使後來李小龍獨創一門拳學而成為一代創派宗師,但他的截拳道仍未脫離詠春的影子,截拳道中一些核心技術仍與詠春基本類似,只是李小龍在詠春的技術上又進行了升華與改革而已。所以說,李小龍宗師後來功高蓋世,而詠春拳對他的影響亦不可小覷,黃淳梁作為李小龍的授業師兄,李小龍的大多數詠春技術均由他所教。
  葉問與黃淳梁對李  葉問與李小龍小龍6年的深刻教詢,使他由一個巷戰者而過渡為真正的武術高手,當然這亦是李小龍後來能成為大家的一個必然的前提。李小龍是世界一流的功夫大師,但他首先是一位名貫香江的詠春闖將。李小龍後來在世界武壇上的輝煌成功,也為詠春拳的世界性傳播作出了雖為間接但卻實際的極大的貢獻。李小龍後來移民美國,但他一直鑽研功夫,有疑惑就打越洋電話向葉問請教。
  美國報刊甚至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甚至稱他為『武之聖者』,香港報紙也讚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
  李小龍約在1954年間,在利達街武館內拜入葉問門下,而他確是相當投入,從不缺課,但因移民美國,可惜未能連續學完所有拳法。發達後的李小龍,曾再親訪葉師,希望能學得詠春拳的木人樁法。並提出以一間樓宇的代價請葉師親自示範全部詠春木人樁法,由李氏拍攝成影片攜帶回美國自行學習,但卻被葉問所拒,若干弟子則認為李小龍之優厚條件,師父未能接納,以為可惜,但葉師其本人意願是只要求學者有心學技,則全力傳授,絕不把功夫當成商品房出售,最重要的是更不能厚此薄彼,此種大家長作風,更為其門下弟子所愛戴。
  ■笑言李小龍『短命』一語成讖
  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由好友李民之推介,認識了飯店公會理事長梁相,梁相也是武術愛好者,得知葉問是詠春拳陳華順門人,立刻拜師學技,並請葉問在九龍深水的大街飯店公會公開傳授。漸漸地,求技者越來越多。為了有更大的空間和場地,葉問再三遷換場地,九龍利達街、李鄭屋村、九龍興業大廈,並分出晚間若干時段,到香港荷李活道執教,使詠春拳傳遍香港每個角落。
  1954年,李小龍在利達街武館內拜入葉問門下。李小龍上課相當投入,從不缺課。那時候,葉問曾戲言李小龍是個『短命種』,沒想到一語成讖。
  原來,李小龍的雙腳天生有小缺陷,走路的時候有一點上下『顛』。普通人不一定能看出這個缺陷,心明眼亮的葉問卻早已看出他這個特徵,笑言李小龍『走路時腳跟不到地,正是短命相』。李小龍天生平足,不但走路時『腳跟不到地』,早期更不能以整個腳掌觸地的姿勢蹲下來,這是葉問及其他與李小龍要好的師兄都知道的。所謂『走路腳跟不到地便短命』的傳言,其實並非葉問首創,他以此作為笑談而已。
  幾年後李小龍再回香港探訪葉問宗師及師兄弟。一次與幾位同門吃夜宵時,小龍故意問葉問『信不信他現在可以蹲下來』,葉問微笑不語,知道他已憑苦練克服此缺陷。
教學特點


  1、十分注重對人才之選擇,他經常說:『徒弟選擇一個好師傅,固然困難,但師傅選擇一個好徒弟,更加困難。』作為一個一生以教拳為職志之人,能有這種心態,殊不簡單,這可說是他對工作態度之認真,對所教徒弟負責之表現。
  宗師一生教拳,從不掛牌,亦不賣招生廣告,他之所以這樣,其唯一之目的,就是保留這一個『有選擇收徒弟之主動權。』二十年來,信守這個原則, 作為一個教拳為職志者,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2、對初入門者之基本訓練,十分重視,當傳授小念頭時,從正確手法,腰馬配合,到發力運用,從沒有時間限制,只要學者能達到他的要求,他才會進而教授新的課程,從不苟且,這其實是對勤學者一種獎勵。
  3、授拳另一特點,就是量才而教,他對每一個學者,從心理而至個性,身材體魄而至知識程度,文化修養而至吸收能力,先作充分了解,更根據每個學者不同所需,作出不同的方法而教,務使每一個學者都能更易學習和吸收。
  4、教拳過程中極之注重黐手和自由搏擊的練習,這是培養學者對詠春的喜愛和信心, 從而引導學者進一步對詠春拳的法度和木人樁之研究。
個人成就


  積極發揚詠春拳,在短短二十二年(五零至七二)之時間,不但在港澳台地區把詠春發揚光大,更將詠春種籽散落到世界每一角落,使詠春之果實牢牢散播於世界各大國家,他生前培養出之人才如梁相、葉步青、招允、李小龍、駱耀、徐尚田、黃惇梁、何金銘……等一班出色之弟子,分別都能繼承宗師遺志,把詠春拳進一步發展,故宗師逝世後,詠春門人,一致推崇他為詠春派一代宗師。  葉問大師一直以來,詠春拳都只有少數傳人。而葉問在港傳技20餘年,這情況才有所改變。上世紀60年代,李小龍赴美國發展,創辦『振藩國術館』逐步成名,通過電影將詠春拳傳播至世界各國。
  葉問1972年去世後,其子葉准、葉正繼承父業,致力於向海外推廣詠春拳術。葉准在香港詠春體育會、沙田大會堂、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大學、佛山科技學院設點授徒。目前,葉准及其門徒在世界60多個國家組織有詠春拳會近3000家。因在世界武術推廣的卓越貢獻,葉准還獲得美國奧委會的嘉獎。
  而葉問在香港收的弟子梁挺通過辦雜誌、出書、公開表演、訓練拳手接受挑戰、拍電影等形式來傳播詠春拳。梁挺1973年創辦國際詠春總會,至今已在60多個國家設立機構,支部超過400多家。
人物評價


  葉問在詠春拳術方面有極深的造詣,對詠春拳術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武德人品已堪稱楷模,所以葉問終老後詠春拳派同人一致推崇他為一代宗師。
  70年代出版【佛山華僑志】有專文介紹他的事跡,2000年落成的佛山武術博物館有專設的葉問展室,美國俄亥俄州設有『葉問博物館』,英國伯明翰的『葉問(海外)國術總會』設有紀念他的專欄,香港『葉問國術總會』掛有他的畫像和練功等照片。
葉問紀念館


  葉問的出生地——佛山南海區羅村的葉問紀念館已經於去年年底正式動工,2010年初建成開放,將打造成詠春拳的練習基地。  葉問紀念館奠基葉問紀念館占地近800平方米,將被修建成傳統的一座二進式仿古建築,兩層樓高,設有歷代先賢堂、思源堂、名人堂、練拳場等場地。
  羅村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夏澤鴻說,羅村將把葉問紀念館作為旅遊文化產業推廣,讓國內外詠春愛好者到此尋根、交流以及練習正統詠春拳。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