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8|回复: 0

[形意拳] 心意形意源流考

[复制链接]
南丘 发表于 2012-2-17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天涯社区
       武术网资料‘心意六合拳’与‘形意拳’因渊源很深,故常被误以为‘心意’就等于‘形意’,其实两者虽然有许多招式名称相同,但内涵却完全不同,有志于此的武者,更应该明了两者的差异。 
  
  ‘心意六合拳’已有近四百年之历史,而‘形意拳’自其拳名诞生至今也有近二百年历史了。‘形意拳’已发展成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体系,并在海内外广为传播。 
  
  然而‘形意拳’之源流却存在着以讹传讹之现象,直至近年对山西永济姬际可、祁县戴龙邦二祖师之家乡及传人,进行科学的考察,才澄清多年之讹传。 
  
  说到‘心意六合拳’与‘形意拳’,这两者皆提到且尊崇的人物就是姬际可。 
  
  姬际可,字龙峰,山西蒲洲人,精善大枪之术,因身处明末清初乱世,平时出入总不能携枪带刀,而是刀兵伏鞘,担心倘若不测,何以御之?于是姬际可取天地间十种最具代表的飞禽走兽之保命精义,又依其所精之大枪术,取法为拳,而开创‘心意六合拳’。其创拳目的在于艺成后,不用刀枪而能‘有声则应’,‘动之不见形,一动即灵’。只单纯为了顾性命、保身家,而非争战沙场,反清复明,与孔夫子‘乱邦不居、危邦不入、明哲保身’观点一致。姬族谱卷二载:际可‘技勇绝伦,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巨魁,人号神枪,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河南马学礼一派门人仍称姬际可为武夫子、武圣人)。 
  
  在姬祖师开创心意六合拳后,姬祖师为了印证自己所创之拳艺,于是前往离山西永济县不远的河南登封县少林寺。姬祖师其精湛独到的拳艺,深获少林寺欣赏。在少林寺方丈的要求下,姬祖师亦传了些心意六合拳给少林寺,并留下部分拳谱,此即‘族谱’中姬祖师传艺河南之事。所传的心意六合拳在少林寺中称‘少林心意把’,其拳谱也改称为‘少林拳经’,历来被视为少林寺中最珍贵的拳艺,每代仅得一二人得到传授。 
  
  ‘心意六合拳’源流 
  
  山西心意:姬际可所创。 
  河南心意:由姬际可传回民马学礼,由马学礼因此将心意由山西带回河南。 
  戴家心意:回民李祯传山西戴龙邦及戴大闾,二闾从此不传外家人,只在山西流传。 
  
  ‘心意六合拳’是汉人,明末山西姬际可祖师所创,其子姬寿没有传人,另一弟子王志诚所传也失了,唯有回人河南马学礼将其发扬光大。马学礼为回族,所传皆回人,回人民风剽悍,可以想见这种剽悍民族个性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武技了。 
  
  其中再传河南李祯宗师,李祯经营皮货,将此拳传回山西戴龙邦,戴传子大闾二闾。戴得此拳,虽未学全,但其精义已掌握,从此衍生戴家心意。此拳威力很大,故戴家名声日上,终于招灾,戴家从此不将此拳外传。 
  
  ‘河南心意’和‘戴家心意’基本上很相近,拳招有些部分不同,但是拳理、身法都是一样,戴家拳仍保有了现今河南心意丢掉的东西。 
  
  当年李祯将心意传给戴龙邦时,戴龙邦并没有机会学完整,但是李祯却将最重要的拳理、内在、身法、步法和一些重要的招法、盘练法教给了戴龙邦。 
  
  十大形中戴龙邦也得了四形,戴龙邦根据此基础,补足并加入七个小形,另外创了五行拳、三拳,器械中也只有大枪是沿用河南心意(此为心意门最重要的兵器)。 
  
  因此戴龙邦将他所创之拳称为戴家心意,原因是他不敢说自己学得的是原来心意原貌,故谦逊加以区分,此拳也不传外姓,唯有能够掌握戴家和河南心意,才能够说真正还原心意原貌,但是这两种拳都有独特之处,不可以互相窜改。 
  
  ‘形意拳’源流 
  
  形意: 
  戴龙邦妻侄郭维汉传河北人李洛能,郭维汉将戴家拳做全面更动,以避免违反戴家规矩,改心意为形意,而李洛能又传山西车毅斋,此支流传为山西形意。 
  李洛能回到河北,传郭云深,此支为河北形意。 
  
  除了最原型的山西心意外(此支一般没有延续),其他如河南心意、戴家心意拳、河北形意、山西形意都是并存的。 
  
  一般都认为李洛能是形意始祖,但正确来说,郭维汉才是形意始祖,是他改戴家心意为形意拳的,不过大概是郭维汉名头不够大,故一般形意门人喜欢假托是戴龙邦传给李洛能,其实在年代上两个人是碰不到的,因李洛能到山西时,戴龙邦已经辞世,二闾也不可能教外姓人。 
  
  ‘心意六合拳’与‘形意拳’两者间虽有差异,但在修身悟道上的目标却是殊途同归,过去许多乡村鄙夫得此拳艺,不论内外气质皆能有所变化,由此可知此拳艺之珍贵,也希望各位不论是爱好心意六合或是形意的朋友,在刻苦盘练时,都能感受此拳艺所带来的无价回报。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