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3|回复: 0

[形意拳] 形意拳的源流

  [复制链接]
开元之治 发表于 2012-4-7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术网资料
形意拳的源流




创始人姬龙峰(隆风)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明神宗在位期间,就有二十五年不上朝,朝廷昏聩,群雄并起,形意拳的创始人姬隆风,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现的英雄人物。他原名际可,字隆风(或作龙峰、隆丰、龙凤),出生于山西的蒲州,是蒲州诸冯里尊村人氏(属于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他们家原籍是山西的洪洞县,明朝初年才迁来蒲州,到姬隆风的父亲姬训时已是第八代了。蒲州一带,西临黄河,东靠中条山,相传是虞舜故居,而且是一个武风鼎盛的地方。据说姬隆风生性豪迈好武,年少的时候,时常在村西的黄河滩上练拳,曾经遇到异人指点,从此手、眼、身、法、步浑然一体,大枪术的造诣尤其精绝,当时他在村中的巷道上骑马,用枪端点刺屋檐下的椽木,每间十棵,无一不中。根据乾隆五十五年《姬氏族谱》卷二的记载,说他‘技勇绝伦,晚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

  据说他曾经做过明朝的总兵,在战场上‘纵马提枪,有万夫不当之勇。’后来因为世乱朝昏,就弃职归农了。甲申之变(公元1644年),正是风云激荡的时候,明朝就在这一年覆亡,此时姬隆风方当壮年,关于他这时的心情,有的资料说他‘有强烈的反清复明思想’,‘总想组织反清志仁,共图复明大业’,这说法不知是否确实,因为他的得意门生曹继武,就是康熙年间的武状元,如果他有强烈的反清思想,他的弟子却在朝廷取了功名,不知他的心里怎么想?

  这段心境已经无从考究了,但姬氏以一身‘神枪’的武艺,在壮年面临亡国之痛,把心力从战场的刀枪转入拳术的研究,当无疑问。有的书上说,他自谓:‘吾处乱世,执枪卫身则可,若处平世,兵刃消灭,倘欲不测,何以御之?’也有资料上说他认为‘今拳打二人忙,值此乱世,何保身家?武艺之道,独恨未精!’总之他颇以为‘吾术不能以徒手胜,虽工犹有憾’,于是遍游名胜,访求豪杰。关于他的功夫,很多资料都说他是在终南山得了‘岳武穆王拳谱’,这说法来自戴龙邦《心意六合拳谱》的序(写于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经学者考证,颇有疑点。倒是有一份河南流传的《心意六合拳谱》,上有雍正、乾隆年间许多人的题跋,指出姬公‘变枪为拳,理会一本,形散万殊,拳名六合,前后各有六势。’将枪术化入拳法,这是比较可能的,形意、八卦和太极的招式中,都有枪术的理路。

  另外,还有人说他到河南时,曾在少林寺住了十年,因见两鸡相斗,深受启发,因此吸收当时盛行于少林寺的龙、蛇、虎、豹、鹤五拳,创立了心意六合拳。少林寺至今还有著名的‘少林心意把’和《六合捶谱》,内容与形意门流传的古谱‘十法’大部分相同,两者之间当有深刻渊源。

  原始的心意六合拳前后各有六势,一势变为十二势,十二势仍为一势,其中的精华,就在一个‘合’字,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内外相合,因为注重心意的融贯,强调内外的结合,因此名为心意六合拳。拳谱上说:‘理会一本,形散万殊’,这个观念的提出,为武术埋下重要基础,后来形意拳虽然因为传承者的心得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形貌,但是却在这个思想基础上打开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代的曹继武和第三代的戴龙邦,在姬隆风编定的十二大势上陆续增益,终于产生了后来著名的五行拳。他的弟子除了曹继武之外,还有他的儿子姬寿、南山的郑氏(其名不传)和河南的马学礼等。马学礼把心意拳传入河南,曹继武把心意拳传入了山西,心意六合拳自此产生了山西和河南不同的风貌。 

 

曹继武与山西戴氏

  曹继武,名玮,大兴县人,清康熙年间考中第一甲第一名的武进士,也就是所谓‘武状元’,他曾经担任靖远卫的副将,康熙四十五年又升任兴安县的总兵,也是在那一年任内去世。他本身功名显达,当有更多的余裕进行武术的研究,但未必在意于广开宗门,多收弟子,后来他把心意六合拳传给了山西的戴龙邦(也有人说马学礼的功夫其实也是向曹继武学的,不知道谁的说法比较正确)。 

  河南系的形意拳,这里限于篇幅,不加以介绍。关于山西这一系的形意拳,特别是关于戴龙邦的事情,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戴龙邦是山西祁县的富户,据说他家祖辈在河南十家店开设骡马店,村中碾米的石轴他可以一人举起,所以浑名‘二驴’,形容他力气很大。一说‘二闾’是戴龙邦的次子,戴龙邦本人是以开设桃花堰晋盛镖局为业的。还有一种说法,说‘二闾’是戴龙邦的族侄,认为后来威震武坛的李洛能,其实是‘戴二闾’的徒弟。还有一种说法,说戴龙邦被称为‘二礼先生’,戴麟邦则被称为‘大礼先生’。

  不管哪一种说法是对的,戴家在山西武术界的地位是毫无疑问的,他和他的哥哥戴麟邦得到心意六合拳的传授以后,非常珍惜,除了不断苦练钻研以外,对于这门武术的传承也非常谨慎保守,当时他们被称为‘戴家心意拳’,据说外姓的人几乎没有办法得到传授,充其量只传于祁县的同乡,而且他们的练习也非常秘密,所以到现在还有‘只闻戴家拳打人,不见戴家人练拳’的说法。戴家的心意拳先慢后快,柔中寓刚,很强调形神合一。他们虽然传承保守,却还是破例传给了少数外乡人氏,没想到心意拳就此发扬光大,名重武坛,因而改写了心意拳的历史,这个改写历史的人物,就是人称‘神拳李’的李飞羽(李洛能)。 

 

神拳李飞羽




      他本是河北深县人,精于长拳,在他去山西祁县做佃农的时候,认识了戴龙邦的儿子戴文雄和戴文俊,经过交手,败在他两人手下,因此要求拜入师门,两人因年纪幼小,就引见他拜见戴龙邦。当时李洛能已经三十七岁了,虽见戴氏‘言谈举止,均甚文雅,不似长武术者’,但却因为如此,‘心异之’,乃诚心拜在门下,苦志练习。
  李飞羽,字能然,在山西祁县一带,根据当地对长者称呼的习俗,被称为‘李老能’,因为音近的关系,就被讹称为‘李洛能’了。另外,也许因为他在祁县种菜园,也被称为‘李老农’。

  刚开始戴龙邦教得很慢,两年之间只教了一项劈拳和半趟连环,李洛能不敢请益,只是专心练习,朝夕不断。有一年,戴龙邦的母亲过八十寿诞,李洛能前往拜祝,拜寿之后,会武术的人都在寿堂表演,各尽所学,戴龙邦的母亲见李洛能只练半趟连环拳,问过龙邦,才知道他两年之间只练了这半趟拳,因此对龙邦说:‘这个人学了两年之久,并不贪多,看来倒是忠诚朴实,你好好教他吧!’龙邦本是孝子,又受老母面谕,因此尽其所能加以传授。

  到李洛能四十七岁的时候,武功大成,每和人交手无不随心所欲,手到功成。他有个考上武进士的好朋友,体力过人,对他的武术颇不心服,又不便开口挑战,有一次走在他身后,趁他不备,两手抓住他,要用力举起,就在那一瞬间,他自己的身体竟然腾空飞起,碰上屋顶才掉下来,而且两脚站得好好的不曾跌倒,还以为这是邪术,觉得很纳闷。在孙禄堂的《拳意述真》书中曾经说明,这是‘不见不闻的知觉’,已是拳术上乘神化之功,据他所知,有四个人到达这种境界,除李洛能之外还有八卦掌的董海川,太极拳的杨露禅和武禹襄,李洛能因此被称为‘神拳李能然’。

  他除了功夫练到化境之外,对形意拳有非常大的贡献,首先他吸收了道家的养生观点和思想基础,定三体式为形意拳的基本架势,把原有的十大形扩大为十二形,又编套路‘杂式捶’和对打的套路‘安身炮’等等,为了称呼和理解方便,还把心意六合拳改名为‘形意拳’(若根据王芗斋的说法,则在戴龙邦时,‘心意’拳已改名为‘形意’拳)。

  由于李洛能打破形意拳家墨守成规,教人唯亲的保守观点,广开门庭,又重视武术交流,因此形意拳名家辈出,声威大震,形意拳在武术界的地位自此建立。因为他每年来往于山西、河北两地,在山西传下了车永宏、宋世荣、宋世德、白西园等人,在河北则传下了郭云深、刘奇兰、张树德、刘晓兰等人,大陆有一篇文章描写‘形意拳八大弟子’,就是在讲他们师兄弟的故事,据说山西派得于‘形拳’比较多,而河北派则尤精于‘意拳’。 

 

山西形意的名家:宋世荣与车永宏 


宋世荣

  宋世荣,字约斋,是河北宛平人,但是在山西太谷开设钟表店,他所学的五行拳和十二形象形取意,无不各尽其妙,他练龙形时可以纵跃两丈之高,练燕形的时候三丈宽的河一跃而过,又能身子挨着地从板凳下边掠出一丈多远,他练的蛇形蜿蜒曲折,回身左转的时候,右手可以抓住右脚跟,右转亦同,回身停式的时候身形宛如蛇盘成一盘,开步走趟的时候身形委曲湾转,又像蛇拨草蜿蜒而行。他练狸猫上树,身子往上一跃,手足平贴于墙可以黏一两分钟。他曾经漫游内蒙古,在归化城和一位身材魁梧的技击家交手,这个人进退矫捷,攻势猛烈,在场的人都不禁为宋世荣的安危担心,但就在对方出手的那一瞬间,竟跌出两丈多远,据当时目睹的人说,宋世荣一步都没有动,只是用抖劲划了一下,对方就飞出去了。宋世荣慷慨尚义,投奔为食客者终年不断,到后来他甚至售尽钟表,用来周济食客。

  他有两个儿子,一名宋虎臣,一名宋国秀,都出家当和尚,他自己到晚年也和他弟弟宋长荣(八卦掌的名师,为董海川先生门下)一起上五台山当和尚,据说他八十多岁的时候精神健壮,身体灵动,一如当年,讲起拳术来仍然眉飞色舞,口言其理,身笔其形,欲罢不能,李英昂在《形意拳之发展》里面,认为五行拳的钻、横两拳就是宋世荣添加的。 


车毅斋

  车永宏,字毅斋,山西省太谷县桃圆堡村人,因为排行第二,人称车二师父。他天生体格魁梧,气力过人,不过幼年的时候家境贫寒,因为父亲在本县贾家堡当人家的佣工,所以十岁的时候就跟着爸爸放羊牧牛,因为主人颇加欺凌,吃了不少苦头。后来因为受不了屈辱和虐待,他一气之下折断牧牛的鞭杆,只身来到太谷县城,帮富户武柏年家赶车。咸丰年间,名震华北的形意拳大师李洛能正在太谷县城南的孟 如家护院保镖,武柏年和孟 如两家世交,透过他们两人的介绍(也有人说他是透过朋友孟福元的介绍),他才得以拜在李洛能门下,学习形意拳。他拜在李洛能门下,数十年苦练,极得李洛能精髓。

  虽然他武功精绝,很多人说他是神拳李门下的第一把高手,但是他为人性情纯厚,对人很和善。他晚年正值列强侵略,中国倡武救国的人很多,1888年天津日租界举行了轰动中外的国际击剑比赛,日本驻天津教官扳三太郎连胜数场,得意之余,口出狂言,对中国武术界颇为不屑,当时车毅斋人在太谷,听到这个消息,连夜兼程赶到天津,还来不及休息,就跃上擂台。台下观众听说来人是山西形意门的高手车毅斋,登时欢声雷动,民气大振。据有关资料的记载,扳三太郎持枪奋进,他翻手拧杆向前一送,一杆就扎在对方胸口,扳三直摔出一丈多远。后来又比剑术,车毅斋吞吐趋避,进退飘忽,丝毫不带霸气,几招过去,一剑点在对方手腕上,接着引剑一挑,对方的剑立时脱手飞出,落在台下。

  扳三当即认输,求拜为师,并且礼聘他到日本去传艺,却被车毅斋婉言拒绝了,人家问他什么原故,他说:‘我们中国的绝技,怎么可以传给外国人呢!’这件事轰传一时,对于民族自尊心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曾被载入《太谷县志》,清政府也因此特别颁与‘清华翎五品军功’的荣衔。

  不过他本人十分恬淡,只是隐居田间,以教授门徒为乐。据说他的功夫不在师兄郭云深之下,相传郭云深曾经数闻李洛能称道他的功夫,心里很不服气,特地到太谷来访他,云深到的时候他正要用晚饭,连忙请他入席,郭云深包袱一放,就要试手,毅斋答允他第二天再行切磋,郭云深数请不获,迫不及待,一出手就是‘崩拳’,毅斋闪到他的旁边,扶着他的手臂,还一边说‘何必忙!’郭云深就此心服,盘桓切磋十多天才离去,据说郭云深有一部分拳架(十二形的部分)就是在这时候补足的。车毅斋和宋世荣是山西形意拳的重要人物,后来山西形意拳的复兴,他们两人功劳最大。 

 



                                                   
车毅斋与郭云深

 

河北形意:半步崩拳打天下的郭云深

郭云深
  郭云深,名峪生,直隶深州人,从小就很喜欢武术,特别是剑术。据说他身材矮小,但是他精力旺盛,性格刚烈,很喜欢和人家比试,所以刚开始去向李洛能求教时,李洛能不太喜欢他,因此不太愿意教他,后来他在李家当零杂工,也只学会一个‘崩拳’。但是他一个人练了三年多,不曾间断,李洛能看他学拳专心,因此收为门下。他朝夕苦练数十年,深得形意拳的精要,终于成为李洛能的顶门大弟子,后来遍游各省,每逢比武都是以崩拳进半步一摧,就把对方打翻了,从来没有遇过对手,因此威名远播,人称‘半步崩拳打天下’。有联云:
  提挈自西东 崩拳开路 十年戎马无敌手
  横刀仰国门 云气锁眉 一脉深州有英杰
  不过因为他性情刚烈,尚侠好义,所以一生中风波不断,故事也比较多。光绪年间,他担任满清皇族载纯、载廉等人的教师,后来被正定府的知府钱锡采礼聘回家当幕宾,当时河北有一个武孝廉窦宪钧,是三皇会的首领,手下无赖千余人,横行乡里,人称‘土太岁’,因为郭云深初任知府的幕宾,未去拜访,对窦某的行径也十分不齿,不愿与他有所瓜葛,土太岁闻风暗自怀恨,特地在隆平县设宴相约。虽然宴无好宴,郭云深还是不得不去,他一进门,两旁就是一片刀枪棍棒,冷气森森,只见桌上赫然摆着一把六轮手枪,‘土太岁’傲然上座,毫不谦逊,存心杀他一个下马威,不料郭云深浑然不惧,朗声喝道:‘你鱼肉乡里,莫非以为天下无人了吗?我看今天恐怕是你的毕命之期了。’土太岁闻言,也不打话,抓了手枪就扣下扳机,枪声方响,郭云深已经腾身落在案前,左手抓住他的衣领,右手的月牙剑一挥,太岁星就此升天去了。
  群贼大声鼓噪,和郭云深的从人杀成一团(有形意门的乔锦堂、周明泰和练习迷踪拳的陈广智等人),郭云深一把抢过六轮手枪,对准他的徒众作势要射,大家一哄而散,郭云深便向窦宪钧的家人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你们赶快去报案,我一身抵命,绝不拖累他人。’于是入狱。
  因为当地人士纷纷收集土太岁平素不法的证据,详文上司,为他解脱,因此改判误杀,囚禁三年就出狱了,他出狱时,知府问他:‘你的功夫荒废了吧?’郭云深回答:‘没有荒废’。说完,一个虎形拳打在墙上,墙壁应声而倒,原来他三年之中,虽然带着枷锁,仍然坚持练功不断,这就是拳谱上说他‘力能摧壁’的由来,后来知府便请他指导知府的公子钱砚堂。
  有一次,他想试试自己的功夫,让五个壮汉各持一根木棍,一端顶住他的腹部,郭云深丹田一发劲,五人一齐腾身而起,跌在一丈开外。他所练的拳,腹极实而心极虚,形式神气沉重如泰山,而身体动作轻灵如飞鸟,除了拳法独步一时,而且熟读兵书,又善奇门之术,著有《解说形意拳经》,传给孙禄堂,只可惜后来遗失了。相传,他曾经带刘奇兰去肃亲王府找董海川试艺,两人苦斗良久不分胜负,就此结为金兰之交。也有人说,董以掌进,愈进愈广,郭乃心服,这场比武据说便是形意、八卦合一的由来,形意拳以直劲为主,雄浑刚猛,八卦掌以横劲为主,变化无穷,可以互相辅助,因此拳谱上说‘形意带八卦,神仙一把抓。’很多形意拳的大师都兼习八卦,像张占魁、李存义、孙禄堂都是例子。 
 
广开门庭的刘奇兰
  刘奇兰,直隶深州人,从小就喜欢拳术,因为心胸宽广,性情恬淡,因此他的名声没有郭云深响亮,不过相传他和郭云深、董海川曾在肃亲王府结义,后来大破无极教和三皇会,造福社会匪浅,也是敢作敢为的豪杰。他对形意拳的贡献非常大,虽然隐居田庐,但是教授门徒,造就很多形意拳的人才,形意拳八大弟子之中,他的弟子是最多的,像张占魁、李存义、耿成性、周明泰都是他的学生。而且他很能打破门户之见,联络各派,集思广益,彼此交流,据说有的人闻名拜访,不待交手,只是交谈三言两语,就拜服为弟子。即使交手,他也绝不轻易伤人,所以在武术界很受敬重。他写过一副很有名的对联:
  一手单刀访高友 六合长枪敬明公
  在形意拳八大弟子之后,最出名的是两个人,一位是‘单刀李’李存义,一位是‘赛天霸’张占魁,这两位大师和我们练的形意拳关系最密切,因为我们的师祖张峻峰的形意拳就是向他们学的。 
 
江湖豪杰:单刀李与赛天霸
李存义
  李存义,原名存毅,字肃堂,后来改名存义,字忠元,直隶深州小营村人。幼年练习长短拳,后来拜在刘奇兰先生门下,历时九年,据说他还跟郭云深和董海川学过,他的技艺可以说冠绝侪辈,海内闻名。甲午年间,他曾经在刘坤一将军帐下担任武术教习,讨贼剿匪,屡建功绩,因此升任两江督标把总,不过他对升官好像不怎么感兴趣,才升了官就辞职,回到河北,在保定府开设了一家万通镖局,借此广交天下豪杰,当时有名的大刀王五和八卦门的程庭华都成为他的好朋友。
  李存义长年以保镖为业,遇到强盗袭击,他常持一把单刀杀敌,胜得干净俐落,所以人称‘单刀李’,也有人闻他的名,知道他义气过人,因此避道而行的,可见他在北五省的威望。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据说他曾经参加义和团,奋起抗击,每战必身先士卒,勇猛杀敌,尤其是天津老龙口一役,他单刀上阵,血染重衣,极其勇猛。不过这段故事也有异说,有人说李存义之所以得名‘单刀李’,和此役有关,但是他不是参加义和团,而是带刀闯入义和团,手刃数人,为他的好弟兄‘大刀王五’报仇。
  关于当时武术家和义和团的纠葛,说法纷纭,已无法一一求证,但他们这些大师级人物是否愿意与义和团交结,颇令人怀疑。当时天津著名的武师霍元甲,就因反对其以神欺人,又因庇护教士,与义和团发生激烈冲突,手刃其‘大师兄’韩某,名闻海内,据说他的体格十分魁梧,长得面如重枣,目光如电,声若洪钟,不过性格十分温和可亲。他的性情轻财重义,常有人登门哀求周济,他不问相识与否,立即慷慨解囊,毫无难色,后来因为资本不济,无法继续经营,只好把镖局关闭了。
  民国元年,他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担任会长。当时有一位沧州的八极拳高手刘某,擅长使用大杆子,能把一百多斤的石头挑起来,他和李存义比武时,一杆刺向他的腹部,李存义丹田鼓荡,大杆居然曲成弧形,这位刘某大惭而去。他又曾在北京击败号称世界第一的白人大力士,获得政府赐予的一等金质奖章。民国初年,他受上海精武体育会的邀请,继霍元甲之后在上海推广中国武术,是武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张占魁
  张占魁,字兆东,河间后鸿雁村人,幼承家学,学习少林拳、迷踪艺,二十岁时遇到李存义、田静杰、耿成性,一同拜在刘奇兰先生门下学习形意拳。后来到北京又遇到程庭华,再邀李存义、刘凤春、尹福等人结为七弟兄,同拜董海川先生为师。
  张占魁艺成之后,曾在津门营务处供职,拿贼补盗,成绩卓著,江湖上人称‘赛天霸’。当时的天津社会秩序很乱,盗贼横行无忌,在任邱、大城、雄县一带有淫贼马某,聚众六七百人,拥毛瑟枪以自重,自称为‘中路革命军’,青天白日也敢抢掠奸淫,后来被淮军后路马队击散,逃到山海关,张占魁奉命追击,在冷口相遇,张占魁不及告白,腾身跃向马某,马某连忙开枪射击,子弹射出时,张占魁已经伏身闪进,在他肋下重重按了一掌,马某不支倒地,束手就缚。张占魁拿贼的事迹非常多,为人诚恳好义,教学也非常热心,门弟子不下千人,韩慕侠、王俊臣、姜容樵、姚馥春等人都是他有名的弟子,当时在天津学形意或八卦的人,几乎不是他的徒弟,就是李存义的徒弟,他的弟子姜容樵曾经把他传授的形意拳和八卦掌编写成书出版。
  张占魁和李存义都是刘奇兰的门下,另外,郭云深的门下也有几个影响力很大的人物,这里介绍三位:一是孙禄堂,一是尚云祥,一是王芗斋。  回顶端
 
郭云深门下三杰
孙禄堂
  孙福全,字禄堂,号涵斋,河北定县任家童村人(1861年-1932年)。他自幼家境贫苦,因而中途辍学,后来幸而拜在形意拳名家李奎元门下(或作‘魁垣’,‘奎垣’,即郭云深的弟子李殿英)学艺,后来经过李的引荐,又拜在郭云深门下,并时向李存义请益。
  郭云深论辈份该算是他的太师父,不过因为他聪颖强毅,极肯下苦功,因此很受郭云深青睐。郭云深在冀鲁一带访友时,就命他揽著马尾徒步相随。有时一天要跑上一百多里,练得一双好铁腿,也有人称他‘神行太保’。孙禄堂为人谦恭有礼,性情又是十分谦虚好学,毫无武人习气。后来郭云深爱才,为了栽培他,又引介他拜在八卦门的‘眼镜程’程庭华门下,继续苦练。
  据说他练功的时候自律极严,当时还没有闹钟,他睡觉时把点着的线香绑在指头上,待火烧到指头时,天还未亮,便起来练拳。这个故事不知是否杜撰,但孙氏习艺之苦当可想见。经过程庭华三年的教导,他的功夫更见精妙,臻于大成,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他遵师命广历江湖,开阔眼界,那一年他才二十八岁。
  三年后他回到家乡,创立‘蒲阳拳社’。孙禄堂对于形意八卦的功夫固是精绝,但他抱定研究武术永无止境的宗旨,对拳理颇下苦功钻研,他幼年本因家贫失学,后来得到丈人的接济照顾,生活稳定下来,就开始钻研古籍,特别是中国的大易思想。后来他的著作中阐析拳理,莫不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依归,理路冲虚圆通,气象堂庑开阔。
  他五十多岁时,方当民国初年,在北京遇见了练习武氏太极拳的郝为真。当时郝初到北京,人地生疏,不久又生了痢疾,旅中卧病,颇以为苦。孙禄堂经人介绍与他相识,便即将郝迎回府中,延医服药,悉心调理。郝为真感其意诚,病愈后便把武氏太极的个中精妙传了给他,为孙氏后来创造‘孙氏太极拳’的张本。
  孙禄堂经数十年钻研,三家精髓融会贯通,除了在他著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中分别阐释之外,又将师授和体认的精要详细载入《拳意述真》一书,成为内家武学的经典之作。他本人长得瘦瘦小小的,而身手轻灵无比,江湖上都称他‘活猴’。
  据说清代军机大臣鹿传霖的幼子很喜欢武术,还特别喜欢驰马,他以师礼事奉孙禄堂。有一次新得了一匹骏马,请孙禄堂一试,孙禄堂婉谢了,却命他纵马开步,待骏马跑上一段,竟飞身贴在马上,以两手轻按鹿氏的肩膀,当时鹿氏纵马驰骤,马行如飞,背后多了一人,他竟毫无所觉。观者采声雷动,对于孙氏身法之矫捷轻灵,莫不大为赞叹。
  他艺成之后时常到处访友,当时他风闻关外有一个著名的道士,外号‘盖三省’,会过许多拳师,自云打遍东三省没有敌手,孙氏特地和师弟李文彪往访,不料‘盖三省’名声虽响,却不是他的敌手,器械拳掌都被打败了,再也不好意思自称‘盖三省’,就把场子收了。
  1922年,日本武士道的力士板垣来华,寻孙禄堂比武,扬言要以硬功撅断孙的手臂。他们在孙宅比武,交手没多久,就被孙禄堂跌出,扑翻在地。事后板垣想请孙赴日教拳,并言明贽礼两万元,孙氏却断然拒绝,并对他先前的狂妄以国家尊严相责。这次比武各报均有记者现场采访,他的声名因而远播海外。
  1930年的秋天,他已是七十老翁,这时却有六名日本武士到上海孙禄堂的宅子来访他,孙禄堂屡次推辞不就,日本人最后放下话来:‘如果孙禄堂打不过日本人,就请离开虹口区吧!’孙氏无奈,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只好在住宅后院接待这群武士。当时日本人未及比武,先将院里的石凳一脚踢出一丈开外,先声夺人。孙氏见他们力大,特意与他们角力,将身体躺在地上,令日本人牢牢按住头部手足,待旁边的人从一喊到三时,孙氏涌身一蹦,已站在当地,按住他的五个武士则应声跌出,仰面翻倒在地。这群日本人事后也卑词厚礼要请他去日本任教,月薪一万元,孙先生坚辞不受。
  孙禄堂在日本的声名极响,日本人对他的功夫非常折服,虽然总是请不动他,事隔多年后,终于还是把他的女儿孙剑云请去,直到前几年,孙剑云每年都还去日本教拳一次。他晚年应南京中央国术馆之聘,担任武当门的门长,也应聘担任江苏国术馆的馆长,对内家武学的继承和推广不遗余力,是承先启后的宗师人物。 





尚云祥

  尚云祥,字霁亭,山东省乐陵县人(1864-1937),在形意门之中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他幼年的时候,拜在形意门大师李存义门下习艺,因他练习十分刻苦,而且专心致志,绝不旁鹜,据说他师从李存义时,只学了一个崩拳,每天便只是专心致志的打崩拳,从山东到河北,只是一路崩拳一路打去,从河北回山东,也是一个崩拳打个不停。

  虽然只是一招,却被他朝夕苦练,反复琢磨,毫不厌烦,因此他会的拳架虽然不多,功力却出类拔萃,远过侪辈。后来被师祖辈的郭云深相中,乃收为爱徒。经过郭云深的亲传,在苦练之外又得真诀的启发,于是武功大进,每出手总是一个崩拳将来人挑飞,仿佛于当年的郭云深,因此‘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外号也被他继承了下来。

  除了崩拳出名之外,他创的‘鹰捉’也很有名,被称为‘尚派鹰捉’。所谓的‘尚派鹰捉’就是形意拳的劈拳,形意拳谱上提到‘势势不离虎扑,把把不离鹰捉’,‘出势虎扑,起手鹰捉’,又说形意拳是‘鹰熊竞志’:攻像鹰势、守像熊势,在古拳谱中更说明心意六合的六个要求: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可见鹰捉在形意拳中的重要性。

  鹰捉既是一种形意拳的要求,也是一个形意拳的‘把’,在形意拳的演进过程中最后被定为‘劈拳’,也就是五行十二形的起手式:‘三体式’。尚云祥依据此理创设‘鹰捉’,取雄鹰搏兔之势,以阳刚著称。动作始如雄鹰抱翅,名曰‘地雷伏’,继之如雄鹰举爪,名曰‘地雷动’,其终如雄鹰扑兔,名曰‘三阳开泰’。

  鹰捉又有正、上、合三式:‘正’式生阳刚之力,养六合纯阳之正;‘上’式练柔化之力,化阳刚为阴柔;合式轻灵自如,含刚猛于自然,阴阳相合,如拳谱所说‘拳打三节不见影,如见形影不为能’,为鹰捉的上乘境界。尚云祥因幼年失学,没有读书的机会,虽然平生致力于钻研和传授,却没有著作传世,所以他的‘鹰捉功’流传不是很广。他平常课徒十分严格,教学讲究实效,最注重练功、找劲,至于着法变化,则让学生自己在实战中去体会,不强调高着、绝著,而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去变化。他的学生中,比较著名的是靳云亭。 

 

武归大成的王芗斋




王芗斋

  王芗斋,字尼宝,又字宇僧,晚年自号矛盾老人。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的魏林村,1963年7月在天津逝世,享年78岁(这是姚宗勋《意拳》中的记载,《一代宗师》上的记载则是1880年-1962年,享年82岁)。他小时候体弱多病,不过对于武术很感兴趣,因为他和郭云深同乡,而且又有亲戚关系,因此拜在他的门下,刻苦锻炼,用心钻研。在郭云深晚年的时候,因腿部有病,他朝夕侍奉,汤药必尝,郭云深在炕上休息的时候,他就在地下练功,因此功夫特别扎实。

  王芗斋博学多能,才气横发,金石书画都颇有古意,而且特别精于音律。他的为人可以说择善固执,不肯同于流俗。他对当时好尚虚表、标新立异的风气极其不满,常常为了争执艺术长短,与人不和,不过人家只要来访他,他还是口讲指画,不吝指教。

  他从学拳开始,就不拘泥于拳术的派系门户之见,清光绪三十三年,他离师之后,即奔走四方,足迹遍大江南北,历访各派著名的拳术家,曾在嵩山少林寺访问了当时的‘心意拳’家衡林和尚,彼此切磋,又到福建访鹤拳名师,虚心请益。经过长年的钻研,他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吸收了太极拳的柔化之力和八卦掌中灵活的身法,在北京创立了现代‘意拳’。

  他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华北教拳,1930年他应邀去杭州担任全国武术比赛的裁判,之后就被挽留在上海传艺。那时候有很多人以为他徒有虚名,特地来和他较量,他应敌的时候动静无定,但接手发人,打得非常脆,从来没有人能讨得了好去。民国二十九年,他住在北京期间,曾经登报以武会友,特订每个星期天下午,在大羊宜宾胡同公开‘招待各界’,藉以与拳学各家‘交换意见’,切磋武艺,其自负极令武术界侧目,但是他功力精纯,一直都没有遇到敌手。

  他对武术的了解极其透辟,强调武术的精髓在神意而不在招式,以形意拳来说,他认为形意拳嫡传并没有‘十二形’练法,但周身十二形尽当有之,所谓五行生克之论,也不是指手法拳套,而是五种力的代名词,每出一势俱应五行合一:筋骨含力,意如铁石之坚;形势曲折,有如树木支撑;势如汪洋游动,活泼如龙蛇,用的时候无孔不入;力如火药,手如弹发,一触有如火烧身;用力敦厚,阔大沉实,浑元气壮,有与天地相接合为一体之势。

  以八卦掌来说,应如程庭华演势一般,神情浑如神龙游空,百折千回,功劲难追,所重不在于八八六十四掌、七十二截腿。太极拳重点在其力学含义,必先由基础体认功夫着手,体悟下半身的理力,至于招式一变而为一百多式,他极不以为然,痛加讥诋,认为‘精神方面牢牢绑定不可解,专为妨害神经肢体之自由’,甚至说‘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脚,说来可怜亦可笑。’

  他一再强调‘欲求技击妙用,以站桩换劲为根始’,宜使关节似曲非直,一面体察内部气血之流行,一面体会身外虚灵之争力,动若山飞,力如海溢,神犹雾豹,气似灵犀,所谓神似游泳,必也舒适自然,久之本能发而灵光现,技击之基础不期自备。他的意拳不重套路练习,没有固定招法,基本练法有七种:站桩、试力、试声、发力、摩擦步、推手和实作,称为‘七妙法门’。

  ‘解放’以后,他以行医为业,在保定医学院任教多年,并留下两本重要的著作:《意拳正轨》和《大成拳论》(又名《拳道中枢》)。他的学生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姚宗勋和赵道新。

  张占魁、李存义、孙禄堂、尚云祥、王芗斋这些人,因为不是师承郭云深,就是师承刘奇兰,虽然年岁有别,但差不多都算是同辈,在民国初年那时候,也全是武术界重量级的宗匠。有个人虽比他们晚了一辈,却也是同时期的大师级人物,而且事迹赫赫,威名远播,那就是掌击康太尔的韩慕侠。  回顶端

 

掌击康太尔的韩慕侠


韩慕侠

  韩慕侠,又名韩金镛,(1867-1947,有的资料上说他到1954年才去世),天津人。他出身贫苦,初学秘宗拳,后来拜在形意拳大师张占魁门下学习,据说他先后拜在李存义、应文天等九位著名拳术家门下,学习拳术,一生的功夫得力于形意和八卦最深,功力精湛,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的个性极有豪气,专爱打抱不平,又慷慨仗义,乐于助人,因此当时武林中的人都很敬重他。在他的武术生涯里头,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和俄国大力士交手的故事。

  民国七年(1918年),俄国拳术家康泰尔周游欧美数十国之后,来到中国。他先到上海、武汉表演武技,后来又到天津马场道设台表演,据说他能曲钢轨、断铁条,力量极大。他来到北京后,在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下榻,并在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的‘五色土’摆下擂台,向中国武术界挑战。

  据当时京津报载,他能举一万四千磅的铁球,用铁棍肩挑二三十人,一时轰动京城,外国记者借此讥评中国武术徒有虚名:‘偌大中国,竟无一人敢上台较量’‘徒有虚名’‘腐败散漫’云云。当时康泰尔设的是万国比武大会,曾广向各国发‘邀请电’,比武会铸有金牌十一面,凡能胜一次者,即赠一面。韩慕侠当时已离开中华武士会,在天津开办武馆,当时闻讯,即与在天津中华武士会的师父张占魁、李存义联袂入京,寻康应战,不料此时各地闻言打擂者群集,康原定八月九日比赛,立妥字据,打死勿论,这时见情形不对,急请步军统领李长泰、警察总监吴炳湘协助,撤消字据,把比武大会改为‘演武大会’。

  韩等三人八月初九进京,此时比武大会已被取消,韩被警厅劝阻,因为‘恐伤人命,致起外交’,韩大为不忿:‘生死何足惜,傥不一角,致康君携奖而归,直视我中国为无物矣!’当晚就赶到东交民巷,找到康泰尔,交谈时言语不和,当即交手。

  据说康泰尔出手时,韩慕侠先是一个勾连腿,在康泰尔身形一晃失去重心时,左掌隔开他的右掌,右手闪电般一掌打进对方的胸口,康太尔应声摔出,片刻后待康爬起,再扑过来时,又是一个虎形掌打出,一连三次。(有的资料上面记载不太一样,金警钟的《国术名人录》上面说韩慕侠其实只用了一次虎形掌,对方就摔出去了,韩慕侠意欲再较,非比十一次不可,但康泰尔畏极,不敢再较,当即服输。)

  康随即将十一面金牌交出,并在一块白绫上写下中、俄文字据:‘兹有俄国大力士康泰尔,周游世界四十六国,进行武技表演大会,未遇劲敌,凯旋而归,路过中国,在北京中央公园五色土进行表演,经与中国武术名家韩先生慕侠角技,甘拜下风,谨将金牌十一面赠与韩先生慕侠惠存。口说无凭,以此为证。’

  韩慕侠即将十一面金牌交给天津武士会,表示自己不是为了个人争名,而是为国家争一口气。武士会留下十面金牌,把其中最大的一枚留给韩做纪念。韩慕侠曾向当时的代理总统冯国璋上书,谈到这件事;‘去岁开万国赛武大会,中华武士会烦人邀侠往,侠虽不欲闻其事,奈事关国体,义不容辞,遂允与往赛,不意世界著名之康大力士,竟应拳而靡’,最后写到‘侠本武夫,颇明大义,不有所恃,焉敢为大言以欺我公,如公以侠言有可采,倡立武士学校,侠甘愿竭其棉薄,以效公命。至谋衣食之计,求升斗之禄,侠虽贫寒,非所志也。’

  他虽然一腔热血,要提倡中国武术,除了开设武馆之外,也在南开大学担任武馆教师,但是却不愿意为那些割地称王的军阀们效力。有一年,一个很有势力的军阀登门求师,韩不愿答应,不得已故意从房上摔下来,把手腕和腿都跌伤了,就此打发了那个军阀,最后再用正骨技术把自己治好了。为了避免军阀的骚扰,只好关闭经营多年的武术馆,改以行医为生,甚至迁居到天津南开区的于家大坟红元里,摆着小烟摊过活。

  他一生忠厚正直,凡是跟随他习武的,没有人不佩服他的人品。1917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大学读书的时候,就曾来向他学习,下了几年功夫。韩慕侠有一口宝刀,是清朝名将僧格林沁的心爱之物,据说周恩来当年习武时也用过这口宝刀,文革时天津市下令收缴一切刀枪,他的女儿韩小侠特地在刀上贴了一张纸条,注明‘这口宝刀乃当年周总理用过的,上面有周总理的手印,请一定保存好,不要当废铁化掉。’四人帮粉碎后,这口宝刀才终于回到韩小侠的手中,宝刀虽在,英雄已逝,未免令人慨叹了。韩慕侠的卒年有二说:一说他‘解放’后曾受到中共的尊重,担任武术比赛的裁判,到1954年才去世,一说他晚年贫病交迫,在全国‘解放’前夕(1947年时)就去世了。



王树金






黄柏年






 

台始易宗的张峻峰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