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4|回覆: 0

[少林] 南少林奇功『老虎吊』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3-22 15: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武林志
    武術網資料   『老虎吊』是南少林五大象形拳龍、虎、豹、蛇、鶴中虎尊拳的絕技之口,系近代虎尊拳師、傑出的武術技擊家周子和(1874~1926)所傳。周子和先生字永寬,號郇山道者,福建閩侯縣南嶼芝田村人,曾學有魚、鴨、牛、犬、猴、鶴、雞等南派象形拳法,尤精虎拳,為虎拳一代宗師,被稱為福州三和(周子和、茶亭和、青圃和)之一,有『無敵大將軍』之美稱。他的日本弟子上地完文(1877~1948)1897年在福州跟其習虎尊等拳13年泅國後將他從周子和先生處學來的拳術結合日本拳術逐漸發展和演變成日本『上地流空手道』。周先生之侄周振群(1888~1968)深得其真傳,周振群生前在福州一帶設館授徒。目前,『老虎吊』絕技由周振群先生之弟子,現年90高齡的老拳師郭孔熙先生保留下來。
  『老虎吊』是一種高級的內功功法,因此功法在傳授上極為保密,且從來都是口傳身授,無文字記載,因此傳人極少。凡練成此功者,全身堅硬如鐵,可用繩子捆住頸部吊離地面,用棍狠擊胸、腹部而不受傷,具有很高的技擊實用價值。周振群先生就因『老虎吊』內功精深被譽為『鐵骨達摩』。此外,『老虎吊,,對於強身健體亦有極大的妙處,可加強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使病弱者詼復健康,健康者體質更強。郭孔熙先生現年90歲,練此功法50餘年,至今仍耳聰目明,步履強健,指甲紅潤,堪稱南少林內功高手。1990年福州市國際武術觀摩表演大會時,86歲高齡的郭孔熙先生仍能經得起加拿大運動員帕特里克棍棒走扛,而受國內外人士大加讚賞。,鑑於『老虎吊』這一武術瑰寶瀕臨失傳,筆者徵得郭老師同意,特將此功法公諸同好。
  『老虎吊』內功練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仰首撥筋(吊五筋)雙腳開立,與肩同寬,松肩墜肘,提掌,掌心向上,再縮身沉肩俯首屈膝,雙掌下切時呼氣,同時意想內氣由頭頂百會經面部、胸部,下降到丹田處。這時小腹外突,『氣』經會陰分兩支,沿兩腿內側下沉,直到腳底湧泉穴,這時下切的雙掌變為單鳳眼拳向上挑起。此時,應注意仰首撥筋使氣管內收,同時吸氣,使『氣』由『湧泉穴』沿兩腿後側上升經脊柱至『百會』,如此周而復始。仰首撥筋的練功目的在於加強頸部肌肉鍛練和氣管的內收,達到保護氣管的作用,只有經過這樣的鍛煉,在吊起時才不至窒息。
  第二階段:內貫氣(塌骨功)全身放鬆,雙腳開立與肩同寬,舌尖輕頂上綴處,仰掌提肩與肘,同時提氣,然後沉肩與膝,雙掌下切,發爆發勁使小腹外突,同時提肛,使肛門括約肌收縮,十趾抓地,將上提之氣下沉『丹田』。如此反覆練習。這一階段的練功目的是通過氣血運行配合雙掌發勁,促使胸脅部形成相互依靠的堅固骨壁,促使腹部肌纖維收縮形成堅硬的保護層,再通過以內氣為主的內功為內應,起到保護五臟六腑的作用,這樣才可經受強大的外力擊打而不受損傷。
  第三階段:吹內功心氣(掏氣功)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用鼻作短吸氣,同時提雙掌,屈肘下沉至兩脅旁,小腹內收,接着屈膝雙掌下按,用口呼氣,呼氣時小腹外突,氣沉『丹田』,呼出的氣需長且勻,同時發『哈』聲,直呼至不能再有氣呼出止,再由吸氣開始,循環反覆。通過塌骨功的練習,肌肉和胸脅骨骼組織已具備了一定的抗打能力,掏氣功的練功目的是在塌骨功的基礎上提高內臟的抗震能力,使內臟堅固,在打擊時不至損傷。
  第四階段:奇功老虎吊通過前三個階段的訓練,習者內外堅固,可承受巨大的外方擊打而不受傷。此時可以進入老虎吊的實踐階段,具體做法是:取麻繩一根10米長左右,用空心活結捆住頸部,將身體吊離地面,開始時應有人在旁邊保護,吊離地面應以雙腳離地為宜,待吊功成功後由師兄弟取木棍一根,在胸、腹、脅、背部進行反覆擊打,擊打時應由輕漸重,直到能經受全力擊打而不受傷方告功成。
  『老虎吊』功法的四個階段各有側重,第一階段主練頸部的捆吊能力,為日後吊功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三階段主要練胸、腹、脅部的抗打能力;第四階段則是檢驗『老虎吊』奇功的綜合實踐,做為一個完整的功法,僅僅能被吊起而不窒息或只能經受較小力量的打擊只成功了一半,吊起後任人擊打而不受傷,才算是練成了整體功法。如果習者只想練就抗打能力,那麼練第二、三階段功法就可以了,如要練吊功則必須在精此功法者或精通硬氣功的師傅指導下練習。在練習吊功時絕不允許有急功近利的心理,一定要注意安全。『老虎吊』向為武林秘功,練時難,成者尊,功成後應用以防身,切勿恃技凌人。另外,練功時應循序漸進,倘能持之以恆,一般半年後功法便可大成。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