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8|回覆: 0

北朝佛教

  [複製連結]
琴痴 發表於 2010-10-9 13: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是包括從北魏明元帝泰常年(420即晉亡之年)到北周靜帝大定元年(581)中國南北分裂時期,中國北部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諸代的佛教。
  北魏拓跋氏從道武帝(396—409)和晉室通聘後,即信奉佛教。道武帝本人好黃老覽佛經。見沙門,都加敬禮,並利用佛教以收攬人心。繼而任趙郡沙門法果爲沙門統令綰攝僧徒並於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建立塔寺。明元帝(409—423)也在都城的四方建立佛像並令沙門開導民俗。其嗣子太武帝(423—452)『銳志武功』因道士寇謙之、司徒崔篈浩的進言,遂於太延四年(438)三月,令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概還俗,以充兵役。太平真君五年(444)正月,又禁止官民私養沙門。到了七年(446)二月因對蓋吳的內亂用兵發見長安一寺院收藏兵器、釀具及官民寄存的很多財物懷疑僧徒與內亂有關又聽信崔浩的話命盡殺長安及各地沙門並焚毀經像。這一命令由於太子拓跋晃故意延遲宣布,遠近沙門多聞風逃匿佛像經卷也多秘藏,只有境內的寺塔被破毀無遺。這就是中國佛教史上三武一宗滅法之始。不久寇謙之病死崔浩也因事被殺禁律稍弛。至文成帝(452—465)嗣位,即明令重興佛教准許諸州城郡縣於眾居處各建寺一所並許平民出家寺塔經像漸漸修復。文成帝還以罽賓(今克什米爾)沙門師賢爲道人統,後又以涼州沙門曇曜繼任井一再改稱沙門統,乃至昭玄沙門都統,並禮以爲師。曇曜原來和玄高同在涼州修習禪業後到平城,即爲太子晃所禮重,被任爲昭玄都統,即請於平城西武州山開鑿石窟鐫建佛像,這就是遺留至今的著名佛教遺蹟——雲岡石窟。此外有沙門僧周常在嵩山修頭陀行坐禪,太武帝滅佛時,與數十人同入長安西南的寒山,後令弟子僧亮到長安,修復故寺延請沙門,關中佛法的復興,他是出了力的。獻文帝(465—471)繼位,也嗜好黃老浮屠之學六年即退位,在宮中建寺習禪。後孝文帝(471—499)時,迎像、度僧、立寺、設齋、起塔廣作佛事,並提倡【成實】、【涅槃】、【毗曇】等佛教義學師事通曉【涅槃】、【成實】的學者道登。又敬信佛陀扇多,替他在嵩山立少林寺與以供給。在鳩摩羅什所居舊堂建三級浮圖,訪求羅什後裔。孝文帝還允許了曇曜的申請令以所掠得的青齊地方的人民等,每年輸谷六十斛入僧曹以爲僧祇戶,其谷即稱僧祇粟作爲賑饑及佛事之用。又以一些犯了重罪的人和官奴爲佛圖戶,以充寺院的雜役和耕作等事。這些措施促進了寺院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少流弊。其後宣武帝(499—515)時大興佛教,有不少外國僧人來到洛陽帝爲立永明寺,房舍一千餘間,共住外國沙門千餘人其中有著名的譯師曇摩流支、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等,而菩提流支爲其首席。他到洛陽時宣武帝殷勤慰勞;他在內殿翻譯【十地經論】的第一日,帝親自筆受。著名的龍門石窟(在洛陽城南伊闕龍門山)也是這時所營造。因之當時佛事很盛。至孝明帝(515—528)時,太后胡氏(世稱靈太后)攝政她在熙平元年(516)營造了洛陽的永寧寺塔,極其壯麗。同年她又遣敦煌人宋雲,偕崇立寺比丘惠生往西域朝禮佛跡,訪求經典。宋雲等歷訪乾陀羅等十餘國,留居烏場二年到正光三年(522)冬,獲得大乘經論一百七十部以歸。宋雲撰有【家記】(【唐志】作【魏國以西十一國事】一卷)全書已佚;惠生撰有【行記】(【隋志】作【慧生行傳】一卷)現存(題作【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記】)。同時有沙門道藥(一作榮)也越蔥嶺到過西域。由於北魏諸帝奉佛的影響朝野風從人民經官私得度出家爲僧的日多另一方面也因戰爭頻繁,人民多假稱入道以避徭役。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平城即有僧尼二千餘人各地僧尼七萬七千二百五十八人。到了魏末各地僧尼多到二百餘萬人。出家的猥濫爲前所未有(【釋老志】、【洛陽伽藍記】)。當時興造寺塔的風氣極盛,孝文帝太和元年,平城新舊寺約一百所,各地六千四百七十八所。但到了魏末,洛陽一千三百七十六所,各地寺廟達三萬有餘(【釋老志】、【洛陽伽藍記】)。魏代佛教的發展,可謂盛極一時。

  北魏至孝靜帝(534—550)時,分裂成東西二魏,高歡遷孝靜帝到鄴都成爲東魏,洛陽諸寺的僧尼也隨同移鄴。鄴都臣民多隨便舍宅地、立新寺其時名僧曇鸞爲孝靜帝所重稱爲神鸞。

  繼承東魏的北齊帝室,也利用佛教。文宣帝(550—559)嘗請高僧法常入內庭講【涅槃】並拜爲國師。又置昭玄寺,設大統一人、統十人、都維那三人令管理佛教而以法上爲大統。法上(454—539)是慧光的弟子擅講【十地】、【地持】、【楞枷】、【涅槃】等經論,並廣著文疏;其弟子有慧遠(淨影)等,均知名一時。其時北印沙門那連提黎耶舍於天保七年(556)來鄴都,文宣帝出舊藏梵本千餘筴,請他在天平寺翻譯。文宣帝於晚年,更到遼陽甘露寺,深居禪觀,不理政務。此後北齊諸帝,多半好佛鄴都的大寺約有四千所,僧尼近八萬人;全境的寺院有四萬餘所僧尼二百餘萬人(【續高僧傳】卷八【法上傳】,又卷十【靖嵩傳】)。

  西魏都城在長安,其地佛教曾因北魏太武帝的滅法一時衰歇,但西魏文帝(535—551)及函相宇文泰都好佛,文帝曾建立大中興寺,並以道臻爲魏國大統道臻即大立科條,以興佛法。宇文泰也提倡大乘嘗命沙門曇顯等依經撰【菩薩藏眾經要】及【百二十法門】,以爲講述的資料。

  取代西魏而興的北周王朝,亦頗崇佛。明帝(557—560)建大陟岵、陟屺二寺並每年大度僧尼。當時名僧曇延、道安稱爲玄門二傑南方的學僧來游關中的也有亡名、僧實、智炫等。但不久即有武帝滅法的事件發生。武帝(560—578)重儒術,信讖緯由於還俗僧衛元嵩和道士張賓的建議,請省寺減僧。武帝集眾討論三教優劣,前後七次,各有是非。

  更令群臣詳論道、佛二教的先後、淺深、同異,意欲藉此來廢斥佛教但當時司隸大夫甄鸞作【笑道論】,沙門道安作【二教論】,僧(勔)著【十八條難道章】、【釋老子化胡傳】等,廢佛之議因而暫止。到了建德三年(574)五月,武帝又大集臣僚,命道士張賓和沙門辯論,沙門智炫駁難道教,武帝亦不能屈智炫於是命令把佛、道二教一併廢斥,沙門、道士還俗財物散給臣下寺觀塔廟分給王公當時僧、道還俗的二百餘萬人。既而又立通道觀簡取佛、道二教名人一百二十人,並令衣冠笏履,稱爲通道觀學士命通闡三教的經義。後三年(建德六年,577)進兵北齊,攻占鄴都,又召集齊境沙門大統法上等五百餘人,宣布廢省佛教的意見,只有淨影慧遠一人,和帝反覆爭論,武帝雖然詞窮卻仍然下令毀滅齊境的佛教,所有八州的寺廟四萬餘所,全部改作宅第僧徒將近三百萬人也全令還俗;焚毀經像;財物由官廳沒收。到了第二年,武帝死了,宣帝(578—579)嗣位;還俗僧任道林等力請恢復佛教,得到許可。大成元年579),於東西二京立陟岵寺,選擇舊日有名望的沙門二百二十人,鬚髮冠服,在寺行道,並命智藏等長發爲菩薩僧,任寺主。至於民間禪誦;一概不加干涉。次年(580)五月,靜帝(579—581)繼立,左丞相楊堅輔政,命全國恢復佛、道二教,重立佛像及天尊像,又給陟岵寺智藏、靈乾等落髮;並度僧二百二十人。這時佛教算是正式恢復。

  北朝各代的佛典翻譯,相續不絕。文成帝和平三年(462)在平城石窟寺曇曜與西域沙門吉迦夜等譯出【付法藏因緣傳】六卷又譯【大吉義神咒經】一卷、【雜寶藏經】八卷、【方便心論】一卷等。北魏遷都洛陽以後曇摩流支、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等相繼來華。曇摩流支專精律藏,於宣武帝(500—515)景明二年到正始四年(501—507)七年間,在洛陽譯出【信力入印法門經】等三部。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等起初一同翻譯,後因師承和見解不同,各自別譯因此所譯出的【法華經論】、【寶積經論】及【究竟一乘寶性論】等各有兩本(見【開元釋教錄】卷六勒那摩提條注)。菩提流支博學多識於永平元年(508)來洛陽,被稱爲譯經的元匠,同年譯出世親所造【十地經論】,後來陸續譯出許多經論。到東魏時隨孝靜帝去鄴都繼續翻譯,他從永平元年到東魏天平二年(535)的將近三十年間先後譯出【佛名經】、【入楞伽經】、【法集經】、【深密解脫經】、【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大乘寶積經論】、【法華經論】、【破外道小乘涅槃論】等共三十部。勒那摩提精於禪法於永平元年來洛陽譯出【寶積經論】、【妙法蓮華經論】、【究竟一乘寶性論】共三部。佛陀扇多通內外學典籍,特善方言,尤工藝術,從孝明帝正光六年(525)到東魏孝靜帝元象二年(539)十五年間,在洛陽白馬寺及鄴都金華寺譯出【金剛上味陀羅尼經】、【攝大乘論】等,共十一部。另外有中印波羅奈城的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於北魏熙平元年(516)來洛陽,後隨孝靜帝遷到鄴都於元象元年到武定元年(538—543),先後共譯出【正法念處經】及龍樹的【壹輸盧迦論】、無著的【順中論】、世親的【唯識論】等共十八部。又有烏萇沙門毗目智仙,和般若流支一同到鄴都,於興和三年(541)譯出龍樹的【回諍論】及世親的【寶髻菩薩四法經論】等共五部。這一時其所傳譯的經論,以有關大乘瑜伽學系的典籍爲多。總計北魏、東魏兩代百餘年間中外僧俗譯人共有十二人,譯出經、論、傳等共八十三部二百七十四卷(【開元釋教錄】卷六)。

  北齊時代外來譯人,有烏萇沙門那連提黎耶舍,於天保七年(556)來鄴都,文宣帝請他住於天平寺,任翻經三藏,又命昭玄大統法上等二十餘人監譯沙門達摩闍那和居士萬天懿傳語,從天保八年到後主大統四年(557—568)十二年間譯出【大集月藏經】、【月燈三昧經】、【法勝阿毗曇心論經】等,共七部。萬天懿原鮮卑人世居洛陽少曾出家,師事婆羅門,擅長梵語,因被召爲助譯,並在武成帝河清年中(562—565)自譯【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門陀羅尼經】。北齊一代,中外僧俗譯者二人譯出經、論共八部五十二卷。

  北周時代外來的譯人有波頭摩國沙門攘那跋陀羅、中印摩伽陀沙門闍那耶舍和他的弟子優婆沙門耶舍崛多,健陀羅沙門闍那崛多摩勒國沙門達摩流支五人。闍那耶舍譯出【大乘同性經】、【大雲請雨經】等共六部。耶舍崛多譯出【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等,共三部。闍那崛多先在長安四天王寺譯出【金色仙人問經】

  後在益州龍淵寺譯出【妙法蓮華經普門品重誦偈】等,共四部。達摩流支譯出【婆羅門天文】等。北周一代,譯師四人譯出經、論共有十四部二十九卷。另外攘那跋陀羅譯了【五明論】一部。關於北朝流行的佛教學說,有由南朝傳入的如【毗曇】、【成實】、【攝論】乃至【涅槃】各家之說;也有由北地傳出的,如【地論】、四論、【四分律】學乃至以實修爲主的禪法及淨土教等。

  一、毗曇師 相當於南朝的齊、梁時代北地毗曇的講習始盛著名的學者有安、游(智游)、榮三師其師承均不明。但北齊名僧靈裕即曾從他們三人聽受【雜心】。從高昌來魏的慧嵩法師亦曾從智游聽受【毗曇】、【成實】,學成後在鄴都及洛陽講說,有『毗曇孔子』之稱。傳承慧嵩之學的有志念、道猷、智洪、晃覺、散魏等。志念(535—608)尤以【雜心】擅名,著有【雜心論疏】及【廣鈔】等盛行於世。弟子知名的有道岳、道傑、神素等二十餘人。

  二、成實師 先有僧嵩,曾在關中從鳩摩羅什親受【成實】後到徐州(彭城)白塔寺弘傳此論。他的弟子濟州僧淵(414—481)以慧解馳名,後來也在徐州講習。門弟子知名的有曇度、慧記(一作惠紀)、道登、慧球等。曇度(?—489)江陵人,早年遊學建康曾於三論、【涅槃】、【法華】、【維摩】、【大品】深有研究後到徐州從僧淵受【成實】,於是精通此部。北魏孝文帝聽到他的盛名請到平城開講學徒千餘人著有【成實論大義疏】八卷,盛行於北地。慧記於【成實】外兼通【數論】曾在平城郊外的鹿苑講學。道登(?—496),東莞人,早年從僧藥受【涅槃】、【法華】、【勝鬘】,後來又從僧淵學【成實】,五十歲時,聲譽聞於魏都洛陽,應請前往講學,後來入恆山,學侶追隨講授不輟。又北齊初年,鄴下有沙門道紀,盛弘【成實】,講說達三十年,其學統不明。

  三、攝論師 真諦【攝論】之學,由靖嵩北上徐州,道尼入居長安而獨在北方敷弘稱盛。靖嵩(537—614)涿郡固安人,北齊時代在鄴都爲法主後北周武帝毀滅佛法避地江南從法泰諮受【攝論玄義】。後仍回徐州盛弘【攝論】著有【攝論疏】、【九識玄義】等爲時人所宗。但北方正宗的攝論師實爲地論學者曇遷。曇遷(542—607)博陵饒陽人早年從慧光的弟子曇遵受學後來隱居林慮山,精研【華嚴】、【十地】、【維摩】、【楞伽】、【地持】、【起信】等
到周武帝平齊、毀滅佛法,結伴避地江南,輾轉到了桂州,獲得【攝大乘論】。隋初,和同伴往彭城,繼續弘講乃爲北地開創純正的【攝論】法門。

  四、涅槃師 【涅槃】大本本在涼州譯出,當時慧嵩、道朗以此知名,然流行不及南方之盛。其後北魏曇准(439—515)聽說南齊僧宗特善【涅槃】前往聽講審知此學南北不同於是另行研究講說其說盛行於北地。當時研講【涅槃】者還有僧淵的弟子道登後來有洛陽融覺寺曇無最,北周有潼州光興寺寶彖(512—561)蒲州仁壽寺僧妙(?—464)等。僧妙化行河表蒲州曇延(516—588)即其弟子。曇延早年聽僧妙講【涅槃】深悟經旨,常說佛性妙理是【涅槃】宗極足供心神遊止。後隱於南部太行山百梯寺,撰【涅槃經義疏】十五卷,同時敷講。在曇延稍前北地有【地論】學系興起,他們差不多都是兼講【涅槃】的。慧光和他的弟子唱四宗(因緣、假名宗、不真宗、真宗)的教判。其中真宗又稱顯實宗或常宗,即指【涅槃】、【華嚴】及【地論】而言。慧光著有【涅槃疏】他的弟子法上也曾講【涅槃】並著文疏,法上的弟子慧遠也著有【涅槃義疏】。

  五、地論師 是由研習及弘傳【十地經論】而形成的一派。這個學派由於譯論者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二人學風相違,分歧爲南道、北道二系。北道從菩提流支出,而創始於道寵。道寵從菩提流支聽受【地論】隨即著疏從而弘講,爲鄴下學人所虬推重門弟子千餘人,其中,以僧休、法繼、誕禮、牢直、亻於 果最爲特出。名僧志念,也曾從道寵受學【地論】。南道從勒那摩提出而創始于慧光。慧光初就佛陀扇多出家繼而廣聽律部後來又從勒那摩提受【地論】,著有【十地論疏】。他的弟子中傳承【地論】之學的,有法上、僧范、道憑、慧順、靈詢、僧達、道慎、安廩、曇衍、曇遵、馮袞、曇隱等,而以法上爲上首。法上(495—580)曾講【地論】並著文疏。著名的弟子有法存、融智、慧遠等。其中慧遠(523—592)爲一代博學者,常講【地論】並隨講隨疏著有【十地經論義記】七卷其中保存南道地論師的學說不少。他的門人也努力弘揚【地論】。關於南北二道的地論師說據天台宗學者荊溪湛然說:北道唱梨耶依持說,主張一切萬法從梨耶緣起;南道唱真如依持說,主張一切萬法是真如的緣起所生(見【法華玄義釋簽】卷十八、【文句記】卷七中)。北道後來受攝論師的影響,從而和它合流。

  六、四論師 這是將【大智度論】和【中】、【百】、【十二門】三論並重的一個學派。起初北齊有道長(一作場)法師,精通【智論】,在鄴都敷講,爲學者所宗,志念曾列席聽講,後來雙弘【智論】及【雜心】十餘年。東魏曇鸞也精研四論。北周靜藹(534—578)少聽【智論】,洞明義旨,後來更披尋其他經論,而以四論最爲所崇,在終南山等處敷講。又有道判(532—615),曾問道於靜藹,也日夜研尋四論。同時還有道安,博通【智論】,弟子慧影,傳承其學,著有【大智度論疏】二十四卷。

  七、四分律師 【四分律】譯出後直到北魏孝文帝時代(471—499)才有法聰在平城專弘。既而有道覆依法聰的口授作【四分律疏】六卷但只是把文字加以科分而已。後來慧光作【四分律疏】百二十紙並刪定【羯磨戒本】此學才大盛。弟子中傳承其學的有道雲、道暉、洪理及曇隱等。道雲專弘律部作【疏】九卷。道暉把道雲所作【疏】略爲七卷。洪理作【鈔】兩卷。曇隱作【鈔】四卷。道暉的弟子洪道(530—608)專學律部,盛弘【四分】,代替了【僧祇】的講傳。

  八、淨土師 彌陀淨土法門從北魏曇鸞的淨土教說流出所以後世的淨土宗常推曇鸞爲創始者。其曇鸞一系的傳統是:菩提流支——慧寵——道場——曇鸞——大海——法上(見道綽所撰【安樂集】卷下)。與【地論】、四論兩學系實有交叉的關係。菩提流支曾譯出世親【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通稱【往生論】)一卷,又曾以【觀無量壽佛經】授曇鸞稱爲能解脫生死的大仙方。慧寵即最初的北道地論師道寵。道場在鄴都敷講【智論】又傳持阿彌陀五十菩薩像。曇鸞(476—542)起初於四論及佛性論深有研究後來得到菩提流支的啟發專弘淨土;既而住并州(今山西太原市)的大岩寺,晚年又移住汾州(今山西交城縣)的玄中寺,修淨土念佛之業;著有【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通稱【往生論注】)二卷等。他提倡的念佛法門於觀念以外著重稱名遂開後世重視稱名念佛的風氣。大海(即慧海?—609)少年聽受【涅槃】、【楞伽】及大乘毗曇等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在江都儀濤浦創立安樂寺以淨土爲期,並模寫無量壽佛像。法上有關淨土法門的事跡不詳,其弟子慧遠著有【無量壽】、【觀無量壽】兩經的義疏各二卷,再傳弟子靈裕也著有【觀無量壽經】及【往生論】等的疏記。

  九、楞伽師 最初有菩提達摩南天竺人曾游於嵩洛住於鄴下隨地以禪法教人曾惹起一班盛弘經律者的譏謗。只有道育、慧可兩沙門竭誠事奉經四五年,達摩爲他們的精誠所感,於是誨以『二入』(理入、行入)、『四行』(一報怨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之法,並以四卷【楞伽】授慧可以爲印證。達摩於東魏孝靜帝天平年(534—537)前在洛濱示寂傳說一百五十餘歲。弟子慧可(又稱僧可487—593)<虎牢人,四十歲時在嵩洛從達摩受學後於天平初到鄴下講授達摩的禪法弟子有那禪師、粲禪師等。那禪師和他的弟子慧滿等常常攜帶著四卷【楞伽】以爲心要。另有僧副(464—524)太原祁縣人,也出於達摩門下精定學後於北魏太和末(494—499)南遊建康住在鐘山定林下寺其高風爲梁武帝所嘆賞,後更到庸蜀大弘禪法。

  總起來說,北朝佛教義學,小乘以【毗曇】、【成實】爲盛,大乘則【涅槃】、【華嚴】、【地論】並弘。這正是慧光和他的弟子們所作的『因緣』、『假名』、『不真』、『真』四宗教判的全部內容。其因緣宗即指【毗曇】,假名宗指【成實】,不真宗指【般若】、四論真宗指【涅槃】、【華嚴】及【地論】。又如淨影慧遠在所撰【大乘義章】中每一義門都分作【毗曇】、【成實】、【地論】、【涅槃】四層來解說,這也說明了北朝主要佛教義學的全貌。

  但是北朝佛教的特點還在於側重實踐,特別是禪觀,而非空談理論,這和同時南方佛教有顯著的不同。這一時期除上述楞伽師而外還有不少著名的禪師如北魏時代玄高(402—444),早年往關中師事佛陀跋陀羅,通禪法。後往西秦,隱居麥積山,從受禪法的學者達百餘人。又有外國禪師曇無毗,來西秦領徒立眾,玄高也曾從他受法。後入北涼受沮渠蒙遜的敬事。北魏太武帝攻入北涼時請他往平城大弘禪化。此外勒那摩提、佛陀扇多也並弘傳禪法。北齊,有佛陀扇多的再傳弟子僧稠(480—560)道宣把他和達摩並稱(見【續高僧傳習禪篇後論】)。僧稠起初從道房受止觀常依【涅槃】行四念處法。後來又從道明受十六特勝法。佛陀扇多贊爲『自蔥嶺以東禪學之最』。他先後在嵩岳等地講學,魏孝武帝爲他在懷州尚書谷中立禪室集徒供養。齊文宣帝於天保二年(551)又請他到鄴城從受禪法和菩薩戒並爲立精舍禮敬備至。後來侍郎李獎等請出禪要爲撰【止觀法】兩卷。又天台宗所祖述的慧文、慧思也提倡定慧爲南北禪家所尊重。慧文嘗聚徒數百人洪學,據說他讀【大智度論】『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之文及【中論】『因緣所生法』之偈,頓悟龍樹空、假、中三諦道理,由此而建立一心三觀的觀法。慧思(515—577),武津人,從慧文受學晝夜研磨對【法華】等深有造就於是敷揚大小乘定慧等法。天保年中(550—559)率領徒眾南行,中途停留在大蘇山數年之間來學的甚多智顗也就在這時來其門下諮受『法華行法』。後更率徒眾入南嶽山,提倡定慧世稱南嶽大師。北周有僧實(476—563)起初歸依擅名魏代的道原法師太和末(499)到洛陽遇勒那摩提授以禪法得其心要。周太祖禮請爲國三藏並從受歸戒。此外一般弘修禪法的,有慧初、僧周、慧通(以上北魏)、道恆、慧可、僧達、道明、法常(以上北齊)、僧瑋、曇相、曇准、曇詢、恩光、先路、慧命、曇崇(以上北周)等。

  北朝一般社會上的佛教信仰從北魏初年起,北地盛行一種一族一村等的佛教組織,叫作『義邑』由僧尼和在家信徒構成而以信徒爲主。原來是民間爲共同造像而發起飛的後來逐漸發展,兼及於修建窟院、舉行齋會、寫經、誦經各事。它的首腦矨E爲邑義主、法義主、邑主、邑長等成員稱爲邑義、法義、邑子、邑人、邑徒等。而以教養更高的僧尼爲指導稱爲邑師。其時民間所誦習的經典是曇靖自撰的二卷本【提謂波利經】勸持五戒。邑人每月齋會二次,以正律爲標準互相督察。此外還有一種叫作法社的佛教組織,其旨趣和義邑略同,但由貴族達官知識分子和一些僧尼組成。

  北朝在中國佛教文物方面留下不少宏偉的遺蹟,特別是石窟。如北魏開鑿的有雲崗、龍門等石窟。曇曜於興安二年(453)請文成帝在平城西武州山開鑿石窟五所,建立佛寺,稱爲靈岩。石窟大的高二十餘丈,每窟各鐫建佛像一尊大的高七十尺,次爲六十尺,建制奇偉,雕飾工致。後來獻文帝、孝文帝更相繼開鑿許多石窟。其次,宣武帝於景明初(500),在洛陽城南伊闕龍門山的斷崖開鑿石窟。這個石窟原來是孝文帝太和年中(477—499)民間創始開鑿,宣武帝命大長秋卿白整,仿照雲崗石窟樣式,爲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營造石窟二所。熙平年中(516—518),孝明帝也爲宣武帝營造石窟一所。諸窟的開鑿歷時二十三年,人工八十萬二千三百六十六個。其規模的宏偉、技巧的精工可與雲崗石窟並稱。龍門的東方,有鞏縣(河市省)石窟,也是景明年中(500—503)所營造。還有天水麥積山石窟,也是北魏時代所開鑿。這個石窟,在高出地面數十丈的萬佛洞內,有深廣五丈余的長方洞,內有大佛造像二十五軀,巨碑十八座,碑上浮雕佛像三十四排每排二三軀,碑側也刻有佛像,並有壁畫。北齊開鑿的有天龍山、響堂山等石窟。天龍山在北齊的陪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三十里,文宣帝在山麓創立仙岩石窟寺,孝昭帝(560)也創立天龍石窟寺,幼主(577)更開鑿晉陽西山大佛像,即所謂天龍山造像,與雲崗、龍門齊名。響堂山有南北二處(南響堂山在河北磁縣西四十五里的彭城鎮,北響堂山一名鼓山,在南響堂山西北三十五里的武安縣義井裡),都有北齊時代開鑿的石窟。就中北響堂山的窟壁所攜刻的石經,是房山石經的先驅,實爲佛教文化史上可以大書特書的大事。北響堂山的石窟,即以北齊開鑿的刻經洞和釋迦洞、大佛洞三大窟爲中心,其中刻經洞,是北齊特進驃騎大將軍唐邕所刻。他以爲『縑緗有壞,簡策非久,金牒難求,皮紙易滅,』於是發願把佛所說經鐫刻在名山,以爲保存之計。從後主天統四年(568)三月初起,開鑿石窟,並將窟內外的壁面上鐫刻【維摩經】、【勝鬘經】,【孛經】、【彌勒成佛經】各一部,歷時四年,到武平三年(572)五月末才完工(此後經過四十年,才有房山石經)。北齊時代的石經除這以外,現存的,還有山東省泰山經石峪的【金剛般若經】,同省徂徠山映佛岩的【般若經】(武平元年刻),同省遼州屋 嶝的【華嚴經】(北齊初年刻)。

  除了石窟寺外,一般寺塔的建築,在北朝也極一時之盛,真所謂『招提櫛比,寶塔駢羅』(【洛陽伽藍記】序)。當北魏道武帝接受了佛教之時,便於天興元年(398)在首都平城『作五級浮圖耆闍崛山及須彌山殿加以繪飾』。後來獻文帝又於皇興元年(467)在平城『起永寧寺構七級浮圖,高三百餘尺,基架博敞。』更於天宮寺『構三級石佛圖高十丈榱棟楣楹上下重結大小皆石,鎮固巧密,爲京華壯觀。』到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更大力營造寺塔洛陽一地就有一千餘寺其中著名的有永寧寺、瑤光寺、景樂寺、法雲寺、皇舅寺、祇洹精舍等。特別是永寧寺,宏偉莊嚴建築、雕塑及工藝美術皆爲奇觀。此寺是胡太后於熙平元年按照平城永寧寺樣式所營造其中有九層浮圖一所,高九十丈,『殫土木之功,窮形造之巧』。浮圖北石佛殿一所中有丈八金像一軀、等身金像十軀、編真珠像三軀、金織成像五軀,『作功奇巧』。還有僧房一千餘間『台觀星羅,參差間出』。菩提達摩曾合掌讚嘆爲閻浮提所無。瑤光寺是宣武帝所立中有五層浮圖一所,高五十丈,作工的美妙和永寧不相上下。景樂寺是清河文獻王元懌所立有佛殿一所中有像輦,雕刻巧妙,冠絕一時。法雲寺是西域烏場國沙門僧摩羅所立『工制甚精』(以上均見【洛陽伽藍記】)。皇舅寺是昌黎王馮晉國所造,有五級浮圖『其神圖像皆合青石爲之,加以金銀火齊,眾彩之上煒煒有精光』(【水經注 漯水篇】)。祇洹精舍是宕昌公鉗耳慶時所立,椽瓦梁棟,台壁欞陛,尊容聖像及床坐軒帳,都是青石,圖制可觀(同上)。此外河南登封有北魏所立嵩岳寺塔,山東歷城有東魏所立神通寺塔等。

  北朝的佛畫家,有北魏的楊其德(見【歷代名畫記】卷八)、王由(字茂道,見【後魏書】卷七十一【王世弼傳】附)等而以北齊的曹仲達爲最。仲達本來是西域曹國人,所畫瓔珞天衣,帶有域外犍陀羅式的作風,後世畫家稱爲『曹衣出水』和吳道子的『吳帶當風』並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