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8|回覆: 0

中國古代遺址的天文考古調查報告--蒙遼黑魯豫部分

[複製連結]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1-1-19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考古網
 
摘要:對內蒙古、遼寧、黑龍江、山東、河南等地部分重要疑似具有天文觀測與天象崇拜功能的考古遺址進了天文考古考察。遺址年代跨越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到1700年前的魏晉時代。這是在中國境內第一次大範圍的考古天文調查。首先提出對史前文明中心遺址的『天文環境』進行測量和探討,包括考察遺址周圍有無適合觀測某些特定季節日出的山峯輪廓,考察遺址在建築朝向或佈局上有無特定的天文意義。夏家店下層文化城子山遺址的結構表明當時已經用天文方法正南北。其石板上的北斗星象,反映了北斗星崇拜的悠久傳統。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和東山嘴遺址發現的石塊堆砌的圓丘,很可能具有宇宙圖景的意義。東山嘴遺址地勢高出,東面山廓明顯,是理想的『地平曆』觀測系統。大汶口文化可能有春秋分日出天象崇拜,宗教圖騰意義重大。大朱家村遺址的豆家嶺,有可能就是大朱家村遺址的太陽觀測祭祀台。山東龍山文化兩城鎮遺址和王灣三期文化(舊稱河南龍山文化)王城崗遺址似乎都沒有明顯的『地平曆』觀測環境。我們的研究表明,陶寺文化兼有『地平曆』和圭表測影系統。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於陶寺文化,山東龍山文化晚期和王灣三期文化大致與陶寺文化同時,這意味着中國史前天文觀測技術經歷了從觀測日出方位向圭表測影的演變。中國考古天文學研究,對於認識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源流、中國遠古文明的起源以及中國古代敬天崇拜的內涵,意義重大。
 
關鍵詞:考古天文學  地平曆   天象崇拜  史前文化遺蹟  日出方位觀測  圭影測量
 
 
0  前言
    人類在文明的早期對天文現象的關注遠遠超過現在。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天文觀測對人類生產生活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人們通過天文觀測定季節、定方向,並由此建立起時空秩序,從而能夠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為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前提。人類文明的各種表現形式--從文字到藝術,從居室到墓葬,從宗教場所到城市規劃--無不以不同形式滲透了天文學的觀念。考古天文學(Archaeoastronomy)就是利用天文學原理對古代文化遺存進行研究,揭示考古遺存中包含的天文學內涵,認識古文明中的天文學。這一學科在西方開始於19世紀末,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着對英國巨石陣(stonehenge)的研究成果的發表而漸趨成熟。此後,西方考古天文學家在歐洲、西亞、北美等地的古文明中都發現了與天文有關的遺蹟。
    天文學在中國起源很早,並對中國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正如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所說:『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曆日月星辰?』早期文獻中零散有一些有關史前時期先民觀測日月星辰定季節、定方位的記載。在由前國家社會到國家建立的過程中,天文學發揮的作用就更大,如:【尚書・堯典】有四仲中星的記載;【舜典】有『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周禮】 有『惟王建國,辨正方位』;【 詩經】有『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又有『經始靈台,經之營之』。這些文獻記載都反映了天文觀測對於中國早期的國家活動和城市建設是十分重要的。而史實比文獻中的記載要豐富得多,在這些與天文學有關的各種活動中,中國文明獨特的宇宙觀逐步確立起來。
 
    ……
 
 
全文閱讀
 
作者:孫小淳,徐鳳先,黎耕: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100190;何駑,高江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
 
原文發表在【中國科技史雜誌】第31卷  第4期
[/td] [/tr] [tr]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