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24|回覆: 0

鬥茶成爲舉國上下的風尚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12-24 07: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大河報 


盛世清尚話宋茶之

——鬥茶成爲舉國上下的風尚

有了好的器具和水,選擇茶葉也非常重要。
  前面說過,宋茶主要有茶餅和散茶兩種。茶餅以福建建安北苑所產爲第一,也稱北苑茶,【夢溪筆談】中稱讚北苑茶最主要特點爲甘滑;而散茶以江西寧州雙井茶爲最佳。

  根據史料來看,宋代上層社會鬥茶首選茶餅,而市井之流鬥茶多選用散茶,後來散茶以其方便攜帶而流行,文人士大夫也逐漸接受了散茶。

  當時茶餅在製作過程中,爲了增加光澤,往往在其表面塗飾油膏,時間一長,故有『青、黃、紫、黑之異』。

  辨別茶餅質量的優劣,蔡襄認爲要『隱然察之於內』,以『肉理潤者爲上』。

  蔡襄的這個標準比較模糊,不太實用。宋徽宗也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了鑑別茶餅的三個標準:一是以色辨,要求茶餅『色瑩徹而不駁』;二是以質辨,要求茶餅『縝繹而不浮』、『舉之凝結』;三是以聲辨,要求茶餅『碾之則鏗然』。達到以上要求,就『可驗其爲真品也』。

  蔡襄曾經當過福建轉運使,對茶餅製作過程非常熟悉,據他披露,有些茶農製作的茶餅有『摻假』嫌疑——在上等芽茶中摻入其他植物的內葉,這種做法肉眼很難辨別。這是鬥茶愛好者所忌諱的,因爲這種雜質會影響茶麵湯花的細膩。

  本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蔡襄在【茶錄】中講解了辨別的方法:這種茶餅碾碎入湯後,湯中有『隱隱如輕絮』的纖維狀葉筋,『側盞視之,所入之多寡,從可知矣』——因爲有纖維狀葉筋沉浮於盞內,所以可以看得出來。蔡襄【試茶】一詩中說『雪凍作成花,雲間未垂縷』,『縷』就是指茶湯中纖維狀的雜物。

  鬥茶之前,要將茶餅用紙包好捶碎,然後立即上碾,『碾必力而速,不欲久』。碾後過籮,『羅籮必輕而平不壓數』,這樣才能使『粥面光凝,盡茶之色』。

  最後一步是調膏。將茶餅碾成茶末後置入盞中,即開始調膏。所謂『調膏』,就是看茶盞的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調和茶末如濃膏油,以黏稠爲度。

  調膏的關鍵是掌握好茶末與水的比例。一般來說,一茶盞放茶末不過二錢。調膏之前,需先協盞,以使『盞熱而茶難冷,難冷而茶味不變』。【大觀茶論】上也說:『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

  湯色和湯花決定鬥茶勝負

  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曾畫過一幅【鬥茶圖】,這幅畫不僅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傑作,也是中國飲茶史上的珍貴史料。

  【鬥茶圖】描述的是宋代鬥茶的故事:圖中共繪四位人物,皆男性,每人身邊都放著幾副茶擔子,盛有茶具、茶爐。其中一位腳穿草鞋,袒胸露臂,手捧茶碗,正在誇耀自己的茶品,左側一位男子,卷著衣袖,正提壺持碗,往茶碗中注入茶湯,對面兩個人正聚精會神,聽其講述,並躍躍欲試,似乎在發表自己的鬥茶意願。

  這是宋代民間鬥茶的經典形象。

  由於物質上的差異,上層社會的鬥茶器具和下層社會有著明顯的差別。上層社會的鬥茶,所用器具有盞、瓶、筅、碾、籮、杓、洗、壺、匙、銚等,而市井百姓鬥茶,主要集中在盞、瓶、筅三種。

  由於史料所限,我們無法得到市民階層鬥茶的詳細記錄,因爲古代史籍多爲帝王將相史,一般市井百態是少有記錄的。但鬥茶普及於宋,上、下層社會鬥茶的程序和評判標準基本一樣。

  鬥茶的程序和點茶相似,主要爲候湯、X盞、擊拂等。那麼,鬥茶和點茶、分茶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呢?茶史學者方健認爲,點茶是鬥茶和分茶的基礎,點茶,重在審品茶的色、香、味;分茶,則以湯麵幻出花鳥蟲魚詩畫爲特色,是一種難度最大的遊戲,而鬥茶則以一套完整的標準來評判茶的優劣,這也是鬥茶的核心所在。

  鬥茶以什麼樣的標準來評判呢?

  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爲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宋茶文化研究者豐智利說,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發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採摘不及時;色泛紅,是炒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要看兩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爲負,晚者爲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沸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爲決定湯花優劣的依據。

  鬥茶,多爲兩人捉對『廝殺』,常『三斗二勝』,計算勝負的單位術語叫『水』,兩種茶葉的好壞爲『相差幾水』。

  范仲淹在一首詩中曾對鬥茶之後輸贏雙方的表情有過生動地描寫: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茗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鬥茶風尚遠播東瀛

  宋代鬥茶,可謂風靡全國。從高居於廟堂之上的達官貴人,到行吟於澤畔山邊的文人墨客,從策肥御輕的公子哥,到車水賣漿的平民百姓,無不以鬥茶爲樂事。

  鬥茶之盛,爲何在宋?這個問題很複雜。從大的方面來說,這是中國茶葉發展到一個高峰的必然。趙宋一統中原之後,茶葉種植和推廣到了史無前例的一個高度和廣度。作爲一種飲料,茶葉有提神、消食、治病等自然功效,作爲談助、待客的飲品,它又有一種特殊的社會功效。

  酒過濃,水過淡,茶葉不濃不淡,恰如其分。

  對於上層社會來說,宋代理學興起,文人士大夫在這種思潮的薰陶下,重視人的內省功夫,通過內心的沉思,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淨化。莊嚴肅穆、澄心靜慮地面壁參禪式的鬥茶,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和心理素質。由於士大夫階層的推崇,飲茶品茶成爲高雅之舉。因此,當時將飲茶、品茶作爲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同時也被看做是一種養生術。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有段名言:『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爲閒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雖下士於此時,不以蓄茶爲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

  對於下層社會來說,茶葉首先是作爲一種飲料進入普通人的生活。隨著散茶的盛行,茶飲料的種種優點被快速認同,因而更加深入地融入人們的生活。有宋一代是中國歷史上獨特的市民社會,茶所獨有的雅俗共賞特質讓其在宋代格外醒目,也受到普通市民的追捧。

  整個社會對於茶的喜愛刺激了茶葉的發展,茶葉的發展也反過來刺激了社會的進步。文人雅士藉助飲茶帶來的靈感對那個時代的文學藝術、吟詩作畫產生深遠影響,普通百姓也藉助飲茶豐富了社會習俗。

  就茶葉發展本身而言,宋代鬥茶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唐人愛茶,但尚未上升到『斗』的程度。鬥茶首次倡導茶葉評判,並樹立了色、香、味三個標準(蔡襄在【茶錄】中予以總結),這和現代茶葉色、香、味、形的評茶標準基本相符;鬥茶還促使了花茶的出現。

  宋代制茶要經過蒸、榨等工序,爲了彌補由此而產生的香氣、滋味不足,建安茶農在加工過程中,或加入了龍腦,或者在品飲時放入珍果香草,以增進香氣滋味。儘管這種製作工藝與現代花茶的加工方法雖有本質上的區別,但茶史學者一般都將其稱爲我國花茶加工生產的萌芽時代。

  宋代鬥茶後傳入日本,稱爲日本茶道的重要一部分。據日本茶史【吃茶往來】記載,日本鬥茶初期,以辨別『本茶非茶』爲主。這是受中國宋代鬥茶中的辨別皇室專用的北苑茶(貢茶)和其他茶(非貢茶)的影響。

  日本鬥茶將宋代的鬥茶大大升級,更加遊戲化、系統化、複雜化。除本茶非茶鬥茶法之外,還進行『四種十服』的鬥茶。所謂『四種十服法』是指通過鬥茶分辨出四種茶,其中三種在鬥茶開始之前可以品嘗一下,也可以說是練習一下,唯有第四種茶不能事先練習,在十次品嘗過程中三種茶反覆出現,而第四種只出現一次,最後看誰在十次品嘗過程中分辨出哪種茶的次數多。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鬥茶的冠軍,可以得到從中國進口的文房四寶獎品。模仿宋朝人吃茶,並奪得來自中國的文房四寶獎品,在當時的日本是一件風雅之事。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