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80|回复: 0

[狭义文字学] 中国文字的起源

  [复制链接]
沙舟 发表于 2012-3-28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讲 中国文字的起源

  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当今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上应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中国文字在当今世界上的各种文字系统中是绝无仅有的表意系统的文字,按年龄计算,恐怕有四、五千岁了,因为远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它已经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体系了。在地球上,只有几种文字比中国文字早,最出名的是在另外两个古老的文化策源地上出生的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已经很发达了,它们记录了古埃及帝国、古代苏末王朝、巴比伦王朝、古波斯王朝……的有声有色的历史故事。不过这两种古老的文字,早在公元前后已经被埋在滚滚黄沙和断垣残壁之下了,是近代的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才使它们重见天日的。它们都是历史博物馆里的文字,是文字的化石了。中国文字是流传到现代的唯一的历史硕果,是文字中的最老的寿星。将四、五千年不曾间断的中国文字的加以研究,对揭示文字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有着特殊的意义。

  中国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由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有文字即有文献,有文献则前人记录和总结的历史经验,包括政冶经济、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思想信仰、文化艺术等等,才得以直接传给后人,并且一代代地积累和发展,大大地缩减了后人摸索经验的过程。从此,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再以万年千年作为计程单位,而缩短为以百年十年作为计程单位,人类文明出现飞速发展的局面。可见,文字和文献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和新纪元。正如李学勤先生所指出的,‘对中国文字起源的探讨直接关系到找国古代文明何时开端这样的重大课题’。(李学劝《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第15页。)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一般认为包括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文字如何产生?二是什么时候产生?不过裘先生认为这的提问,严格说起来,不很恰当。基本上,中国文字这类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它们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关于汉字的起源,应该这样提出问题:

  ?

  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

  ?

  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

  裘先生认为第一个问题,即汉字形成过程的起讫时间问题,目前还没有彻底解决的可能。而第二个问题,由于缺乏原始汉字的资料,目前还没有可能复原汉字形成的具体过程,目前还无法讨论。因此只能就第一个问题作一些很初步的讨论。(参见《文字学概说》页22)

  不过在本讲次中,我们仍然针对这个问题,把过去许多摸索和推测提出来给同学参考。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取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许慎认为,在中国文字产生之前,曾有过一些过渡阶段。起初是庖牺(伏羲)氏创作八卦符号用来表示‘宪象’即反映客观世界。其后有神农氏结绳记事,由于不能适应日益繁多的事物,巧饰作伪的事也逐渐萌生了。至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书契文字,百官由此得到治理,万民由此得到督察,这大约是由易卦中的夬卦得到的启示。从八卦到结绳到书契,这种文字起源的模式虽不见得符合文字起源的客观实际,但也并非毫不相关。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5‧1 中国文字来源的各种说法

  说中国文字是怎样来的,其说种种不一。关于神赐说、圣人造字说、源于结绳、刻契说,在上一讲中都介绍过了。这里再要补充一下的。

  5‧1‧1 画卦说

  课堂说明

  5‧1‧2 结绳说

  课堂说明

  5‧1‧3 契刻说

  5‧1‧4 仓颉造字说

  Ö

  课堂补充说明→中国文字是自源文字还是它源文字呢?

  5‧2 中国文字起源的新探讨

  随着文字学的深入研究和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新发展,对中国文字的起源又有了一些新的研究和新的探讨。

  5‧2‧1 资料的新发现(原始陶符)

  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遗留下的一些几何形刻绘和一些象具体事物的图形。如:

  1954年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上,刻有几何形符号计27种:

  (见《西安半坡》第197页,图141,又图版167一171,文物出版社,1963年。)

  
e5-02.GIF



  图一

  半坡类型的这种陶符,还在陕西宝鸡北首岭、长安五楼、郃阳莘野、铜川李家沟和临潼姜寨、零口、垣头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其中以姜寨遗址发现最多,计有38种:

  (参见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载《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e5-2.GIF



  图二

  略晚于仰韶文化的马家窑文化,早在30年代就在甘肃的和政半山和青海的民和马厂沿两地出土的陶壶和陶罐上,发现有用颜料描绘的符号,曾收集有10种:

  (见巴尔姆格伦《半山及马厂随葬陶器》,载《中国古生物志》丁种第3号第1册,1934年。)

  
e5-3.GIF



  图三

  1974年在青海乐都柳湾马家窑文化的墓地里,发现在随葬陶壶的腹部或底部有涂画的符号,每件器物画一个,共50种符号:

  (见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的主要问题》,载《考古》1970年第6期。)

  
e5-04.GIF



  图四

  此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刻绘符号在龙山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中也有发现:

  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三片刻有符号的陶片,计有两种符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坡子崖》图版16,1934年。)

  
e5-05.GIF



  图五

  1964年秋,在青岛北郊白沙河南岸赵村的龙山文化遗址,采集到一些陶片,其中有一片带有刻划符号。(孙善德《青岛市郊发现新石器时代和殷周遗址》,载《考古》1965年第9期。)

  X

  图六

  另在河北永年县台口村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陶罐上,也有一刻划符号:(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永年县台口村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62年第lZ期。)

  
f6-07.GIF



  图七

  1960年至1961年,相继在上海马桥、青浦崧泽两处发现的崧泽文化遗址中,上海马桥出土陶符4种: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马桥遗址第1、2次发掘》,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f6-08.GIF



  图八

  青浦崧泽出土陶符4种: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载《考古学报》1962年第2期。)

   
f6-09.GIF



  图九

  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镇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

  计有9种刻划符号:

  (施昕更《良渚》,西湖博物馆,1938年。)

  
f6-010.GIF



  图十

  在距今约4500年,早于龙山文化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里,出土的象形符号,更引起人们的注意。据已发表的材料,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了4个(下引前4形),又在渚城前寨遗址发现了一个残缺的(下引第5形):

  (见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第117一118,文物出版社1974年。又《文物》1974年第1期第75页。)

   
f6-011.GIF



   图十一

  5‧2‧2 学者的新探讨

  &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后收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

  &

  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载《考古》1973年第2期。

  &

  唐兰《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载《文物》1975年笫7期。

  &

  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载《考古》1973年第2期。

  &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24一25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17一27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

  &

  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

  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第l期,第23页。)

  &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第18页。

  以上诸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前一类把陶器刻符视为早期中国文字,后一类把它们视为对中国文字产生有一定影响的符号,但并不视为文字。

  5‧2‧3 文献的产生与中国文字的起源

  《尚书‧多士》云:‘惟殷先人,有册有与,殷革夏命。’

  1

  商汤之前的夏代,是否也有文献和文字呢?

  &

  于省吾《释自上甲六示的庙号以及我国成文历史的开始》,

  《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第193-198页。

  &

  李先登《夏代有文字吗》一文,载《文史知识》1985年第7期

  5‧2‧4 中国文字起源于原始图画

  5‧3 汉族周围民族的岩画与图画文字

  5‧4 中国文字源于古图画文字的推测

   
f6-012.GIF



   图十二

  图十二:临摹的是在新疆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发现的部分岩画(见成振国、张玉忠《新疆天山以北岩画述略》,《文物》1984年2期。)1.霍城县‘干沟’岩画;2、3、6.裕民县撤尔乔湖岩画;4.额敏县伊米里河岩画;5.尼勒克县红十月公社岩画;7.

  裕民县‘红石头泉’岩画;8一11.富蕴县唐巴拉塔斯岩画。据调查者推测,‘天山以北岩画制作时间一般不晚于八世纪,作画者可能是突厥人之前活动在这一区域的其他古代游牧民族。’(同上书78页)

   
f6-013.GIF



   图十三

  图十三:(见许新国、格桑本《青海省哈龙沟、巴哈毛力沟的岩画》,《文物》1984年2期。)(见77页上)为青海北部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龙沟发现的部分岩画;右为在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哈毛力沟发现的部分岩画。据调查者推测:‘历史上以游牧为主活动于青海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羌、吐谷浑、吐蕃等。吐谷浑曾在青海湖以西的伏俟城建都,在海西布尔汗布达山一带活动时间长达三百五十余年之久。哈龙岩画在青海湖附近,巴哈毛力岩画恰在吐谷浑活动的腹地布尔汗布达山一带。这两处岩画可能与羌、吐谷浑两支少数民族有关。(见上书82?3页)

  
f6-014.GIF



   图十四

  图十四:(见嘉裕关市文物清理小组《甘肃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画?黑山石刻画像初步调查》,《文物》1972年l2期。)采自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北黑山发现的岩画,右图。(见张宝玺《甘肃省靖远县吴家川发现岩画》,《文物》1983年2月。)采自靖远县吴家川以北山岩上发现的岩画。据发现者推测,岩画‘可能是羌族、大月氏或匈奴族早期的文化遗物’(见嘉裕关市文物清理小组《甘肃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画──黑山石刻画像初步调查》,《文物》1972年l2期。43页)‘吴家川岩画对人物的描绘较为原始,其时代当早于黑山岩画。’(见张宝玺《甘肃省靖远县吴家川发现岩画》,《文物》1983年2月。47页)

   
f6-015.GIF



   图十五

  图十五:(见张松柏、刘志一《内蒙古白岳河流域岩画调查报告》,《文物》1984年4期。)是内蒙古白岔河流域的悬崖陡壁上的岩画。调查者认为:‘历史上白岔河流域曾是我国北方山戎、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活动的地区’(见张松柏、刘志一《内蒙古白岳河流域岩画调查报告》,《文物》1984年4期。75页。),这批岩画应当是他们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的写照。

   
f6-016.GIF



   图十六

  图十六:(见赵振才《鄂温克岩画》,《文物》1984年第2期。)采自额尔古纳河右侧、贝尔茨河支流阿娘尼河上游,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一处峭壁上。据调察者说:‘这些岩画,就其题材、风格,结合历史地理、民族学来考察,当是鄂温克族祖先的艺术作品。(见赵振才《鄂温克岩画》,《文物》1984年第2期。83页)

  
f6-017.GIF



  图十七

  图十七:(见《文物》1981年7期,《连云港将军崖岩画遗迹调查》。)为1979年11月在连云港锦屏山马耳峰南路将军崖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石刻岩画的一部分,据推测,可能是古代东夷人的遗迹。

  
f6-018.GIF



  图十八

  图十八:(见《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12期,陈汉流的《广西宁明花山崖壁上的僮族史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明江两岸崖画中的花山崖画的一部分,调查人认为反映的是古代壮族先民的事迹。此外,花山南的珠山、龙硖、高山等崖壁上也有同样岩画;花山以北,明江下游左右两岸也有发现。

  
f6-019.GIF



  图十九

  图十九:(见四川省博物馆、珙县文化馆《四川珙县‘棘人’悬棺及岩画调查记》,文物出版社《文物资料丛刊》2期,187?95页。)是在四川省珙县洛表公社麻塘贝一带的陡峭的岩壁上发现的岩画。据调查者考证,这些岩画应是土僚人的遗物。

  
f6-020.GIF



   图廿  驱象

  
f6-021.GIF



  图廿一  树下群兽

  
f6-022a.GIF



   图廿二  舞蹈

  
f6-023.GIF



  图廿三  武士

  图廿至廿三:(见林声《沧源岩画调查续记》,《文物》1983年2期,41?5页。)采自云南省沧源县劲董至孟省大桥公路的东西两侧的崖壁上。据调查者研究,岩画当系今傣族、佤族等的先民掸人、濮人的遗迹。另外,云南境内在耿马、怒江、路南、丘北、弥勒、西畴、麻栗坡、元江等处也有崖画发现。

   
f6-024.GIF



  图廿四

  图廿四:转引自林声先生《试释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片上的图画文字》(《文物》1964年5期34页)。据林先生解释:‘铜片上所刻绘的乃是滇人对他们财富的一种登记或记录’。(39页)自上而下1.系孔雀;2.系手镯;3.系箩筐,此处表所盛的谷物;4.系奴隶;5.系牛;6.系马;7.系野猪(林先生解作吻部如犬而头上有鬃的野兽);8.系豹子;9.系羊;10.牛角酒杯,代表酒;11.系一种器皿,代所盛之物,如盐之类;12.

  同5;13.表示所猎取来的人头;14、15同4、8;16.可能是宗教用具;17.系虎;18、19同13、4;20.可能是织机、梭和将织机系于腰上的带子。下面铜片断裂,所绘不明。上述铜片所记很可能是几次战争的掠获物(以横线划分);其中的圆圈表数量;身形表价值。

  
f6-025.GIF



  图廿五

  图廿五:(引自方国瑜编撰和志武参订的《纳西象形文字谱》497页。)是纳西族东已经《人类迁徙传略》的一段。1.杉树,文中三次表示‘在大杉树下’的意思。2.山羊,文中既表山羊,又表山羊叫,而且代表四句话中的七个(山羊)叫。3.象日没将尽。借言表‘不’,三字表九次不。4.草,代表四句话中的五个草。5.狗,又表狗叫,代表四句话中的七个(狗)叫。6.象领扣,纳西族领扣是用金子做的,这里表金子,引申为‘可爱的’,形容山羊、狗、鸡。7.装乳的桶,这里代表所装的乳,用五次。8.

  表鸡兼表鸡鸣,用七次。9.解结,这里借昔表示‘白’。10.象米粒,表米,用五次。

  
f6-026.GIF



  图廿六

  **在新石器时代,遗留在中原地区地下的较早的文化,考古学家称它为‘仰韶文化’,这是由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这种文化而得名的。据碳14(C14)年代的测定,这种文化据今约7000?000年,分布集中于渭水流域、汾河流域和豫西一带。半坡、姜寨等是其典型遗址。在这类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刻划符号,它们都刻在彩陶钵的口沿上(图廿六)。(见石兴邦《半坡氏族公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些符号刻划规整,形状、大小、所在部位都有规律。

  
f6-027.GIF



  图廿七

  
f6-028.GIF



  图廿八

   
f6-029-1.GIF

f6-029-2.GIF



  图廿九

  
f6-030.GIF



  图卅

  
f6-031.GIF



  图卅一

  
f6-032.GIF



  图卅二

  
f6-033.GIF



  图卅三

   
f6-034.GIF



  图卅四

  
f6-035.GIF



  图卅五

  1象  2牛  3鱼

  4龟  5弓  6鼎

  
f6-036.GIF



  1砍头  2杀猪  3持刀  4持盾

  图卅六

  
f6-037-1.GIF



  图卅七

   
f6-037-2.GIF



  图卅八

  
f6-037-3.GIF



  图卅九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