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4|回复: 1

[汉语词典] 何家兴 玺陶文字丛释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0-9-28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728玺陶文字丛释.rar (2.14 MB, 下载次数: 336)

何家兴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后

文章摘自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1)释“(厩)”

《古玺汇考》154着录了一方楚官玺:

施谢捷先生释作“玺”,我们认为首字幷非从厂从饲,而应释作“(厩)”。战国文字中的“厩”字及其相关问题,朱德熙、李家浩先生有专文讨论。[1]战国文字中“厩”字异体较多,不仅不同区系存在差异,而且同一区系内也有几种变体:

秦  官印0027   秦泥考229  云梦秦律17

楚 A  邵王簋    曾乙4     新大~(厩)〇(屈)为
人包山176

  B 玺汇5590   王所舍新大~(厩)以啻〇之
田包山154

  C 玺汇0100   汇考154

  D 祭~(丧)甲戌望山1·137 

  E 天策       玺汇0268 

晋   珍秦战48 

齐    玺汇3705    陶录2·299·3  

     玺汇0041    陶录2·24·3

燕    陶录4·2·2  陶录4·3·1

齐、燕借“”为“ 厩”,“”字古音属见纽幽部,“咎”字属群纽幽部,声纽皆属牙音,韵部相同。“”声与 “九”声相通,例如:

《说文》: “读若九。”

《说文》:“厩,古文作 。”

“咎”“与九”相通,例如:

《说文》:“轨读若厬。”

燕玺“九单”《玺汇》3384施谢捷先生读作“咎单[2]

因此,“”读为“厩”是没有问题的。“厩玺”即掌管厩之玺。

2)释“邍”

《古玺汇考》212着录了一方新见晋系私玺:

第二字施谢捷先生未释,我们认为该字为“邍”。关于“邍”字陈剑先生有专文讨论,金文中的“邍”字常见,玆举两例:

《集成》0947陈公子叔原父甗  《集成》018鲁邍钟

格伯簋《集成》 4262·24264·2

汇考212

陈剑先生认为:“《格伯簋》是形省去了‘止’和‘夂’形”,[3]该形与晋系文字基本相近。“邍”字在玺文中用为人名。

3)释“)”

《古玺汇编》1252着录了一方楚玺:

“黄□”

原书未释,吴振武先生释为“ 铸”。[4]《楚文字编》(P794)从之。我们认为该字从止从与。该字上部可参看:

与  古(故)君不~少(小)悔(谋)大郭店缁衣 22  

   丌(其)古之遗言~(与)郭店·缁衣46  弟子~(舆)○
(尸)博三·周8

   玺汇1252     

楚玺该字所从的“”粘合到一起,可参看:

遣 (禹鼎)→(多友鼎)→ (遣吊盨)

兴 (鬲吊盨)→(兴鼎)

因此该字即,疑“”字异体,《说文·走部》:“,安行也。从走与声。”“)”字在玺文中用为人名。

4)释“(袗)”

《古玺汇编》31523151两方晋玺中有一字作:

“~让” “~

刘钊先生认为:“从‘火’从 ‘日’从‘衣’,可隶定成‘’,读法不详,3152首字同。”[5] 《晋系文字编》(P622)隶作“”,我们认为该应隶作 “”,从衣省昚声。关于该字形体的分析,可以考虑从衣省,也可认为“火 ”“衣”公用笔划,前者的可能性较大,战国文字中“衣”旁常省略上部,这种现象常见于楚系文字中,也见于他系文字中:

楚  襡   帛书     皆緅~信阳2·019

   被   博四·昭6   〇石~常(裳)之〇(敓)包山203

晋     玺汇2889 

齐 陶录3·41·4  陶录2·546·3

    陶录2·527·3 陶录2·534·4 

该字从衣,昚(“慎”字古文)声,疑即《说文》之“袗”字。“真”声、“”声相通,《诗· 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说文·彡部》引鬒作。《论语·乡党》:“当暑袗𫄨绤。”皇侃本袗作缜。该字在玺印作为姓氏,疑读“轸”。《广韵·轸韵》:“轸,姓。”《万姓统谱·轸韵》:“轸,轸国在楚之东……子孙以国为氏。”

5)释“)”

《古玺汇考》286着录一方晋系私玺:

“长

第二字施谢捷先生释作 “”,我们认为不确,该字为“”。

新蔡楚简公布后,徐在国先生系统地讨论了“”及其相关诸字。晋玺该字与新蔡简一字十分吻合:

新蔡乙三63

玺考286

该字从“”从 “”,二者皆声,“”字异体,玺文中作为人名。

6)释“

《玺汇》2727着录了一方燕系私玺:

“鱼□”

诸家未释,我们认为该字从角族声,“族”旁可参看新近出版的上博七《凡物流型》中的“”字:

博七·凡甲14       博七·凡乙 9

徐在国先生于200916晚安大古文字研究室《上博七研读会》上提出该字应释“”,我们认为是完全正确的,《改并四声篇海·水部》引《川篇》: “,水皃。”该字“族”旁与燕玺之“族”旁十分接近,“”字用作人名不见于后世字书。

7)释“

《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 751作:

释文:张□

诸家未释,我们认为该字从止从葵,即“)”字。“癸”字秦文字习见:

秦代印风135     陶录6·307·2

疑该字与包山简:

 昜(阳)~邑人周〇包山169~邑人”

二字为异体关系。该字在玺印作为人名。

8)释“

《陶录》3·411·5有一字作:

 ~

《齐系文字编》列入附录 240号,我们认为该字从心从戠,释作 “”。齐系文字资料中的“心”旁有似“又”者,例如:

恂  陶录3·340·6   陶录3·341·2

   《集成11259》是立事岁戈

上部的“戠”字具有明显的齐系风格,可参看:

陶录3·410·1

因此,该字为“”,疑陶工之名。

9)释“

 齐陶中有一字作:

陶汇3.789~□ 陶汇3.788~□陶录3.17.1~□

《齐系文字编》(P299)释作“*”,《齐文字编》(P282)释作“”。我们认为该字从心 (争)声,即“”字。上部的“力”旁可参看:

(胜)陶录3·154·2  陶录3·154·1

劦   陶录3.11.4    陶录3.837

”为“争”字异体,见于楚简,《郭店•成之》35“津梁(争)舟”。因此,该字即“”字,疑陶工之名。

10)释“

齐陶有一字作:

陶录3·277·3~ 陶录3·277·2

《战国文字编》(P937)硬性隶定作“”《齐系文字编》列入附录262号,我们认为该字从车从(捍)声。“旱”、“戈”形体有叠加且公用笔划,这种现象战国文字中常见。

11)释“

燕陶有字作:

陶录4·138·3~左   陶录4·140·6 ~

《陶录》缺释,我们认为该字即“”字。战国文字中的“”字,朱德熙先生首释,天星观遣册有一字作:,朱先生认为:“此字下方所从象人戴冠冕之形,即《说文》训为‘冠’ 也的字。” [6]李家浩先生考释出侯马盟书中的“弁”字以及相关诸字,陶文中该字亦象人戴冠冕之形,可参看两例:

楚 郭店•性自43 

晋 《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59 玉璜

 

12)释“

齐陶有字作:

陶录3·529·4~ 陶录3·529·5~ 陶录3·529·6

该字未释,《齐系文字编》放入附录213号,我们该字从心奋声,即 “”字。近年来,战国楚简文字资料的出土和研究解决了很多疑难字,李守奎先生根据郭店简考释出《玺汇》3486中的“奋”字。楚文字中的“奋”可分为四类:

A 从“羽”玺汇3486 玺汇5515 

B     〇(魏)客〇(威)~(奋)包山145  郭店•性自 24 博一·性38  

C      博五·三 1

D      郭店•性自 34

陶文中未释字上部与 D类相近,下部之“日”乃“田”之讹,战国文字习见。郭店简有一字作:

不又(有)夫~〇之青(情)鼎(则)〇(侮)郭店 ·性自46

该字与我们讨论的陶文之字为一字,即“”字,见于《广韵·吻韵》:“同愤。 ”

13)释“

齐陶有一字作:

陶录2·554·2  陶录2·554·4   陶录2·554·3

《陶录》隶定作“”,《齐系文字编》(P306)从之,我们认为该字从水上部从“冃”,右下幷非从“兄”而是“元” ,《尔雅·释诂下》:“元,首也。”陶文之字颇似“大头”之形。战国文字的“冠”字可资参照:

 楚 信阳2·015  九店56·41   博二·容52 

 晋  汇考148    货系1839 

因此,该字应释“”,陶工之名。

 

 

 

参考文献:

罗福颐主编.古玺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王恩田.陶文图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6.

施谢捷.古玺会考[D].合肥: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06.

萧春源.珍秦斋藏印(战国篇)[M].澳门:澳门基金会,2001

伏海翔.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吴振武.《古玺文编》校订[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4.

汤余惠主编,徐在国、吴良宝、赖炳伟.战国文字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2001.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 1998.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李守奎.楚文字编[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3.

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朱德熙.朱德熙文集(5[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李家浩.著名中青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陈剑.甲骨金文考释论集[M.北京:线装书局 .2006.

孙刚.《齐文字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张振谦.齐系文字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汤志彪.三晋文字编[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朱德熙:《战国文字中所见有关的资料》,《朱德熙文集》第五卷第157165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两篇》之(二),《著名中青年语言学家自选集· 李家浩卷》第144147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施谢捷:《古玺复姓杂考(六则)》,《中国古玺印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4年。

[3]陈剑:《“邍”字补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

[4]吴振武:《古玺文编校订》,吉林大学博士论文1984年,第765条。

[5]刘钊:《古文字构形研究》第575页,吉林大学博士论文1991年,指导老师:姚孝遂教授。

[6]引自李家浩:《释弁》,《古文字研究》第一辑,第 391392页,中华书局,1979年。

百般唉叹 发表于 2010-10-6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希望多些这样的帖子,可以学习一下陶文、甲骨文之类的,这对汉字的学习很有帮助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