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93|回覆: 0

[醫藥臨床] 小青龍湯方解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2-3-26 2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小青龍湯方組成: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最早對小青龍湯作方解者,當推成無己。【傷寒明理論】:『麻黃味甘辛溫,為發散之主,表不解應發散之,則以麻黃為君。桂味辛熱,甘草味甘辛,甘辛為陽,佐麻黃表散之,用二者所以為臣。芍藥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溫,二者所以為佐者,寒飲傷肺,咳逆而喘,則肺氣逆。【內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故用芍藥、五味子為佐,以收逆氣。乾薑味辛熱,細辛味辛熱,半夏味辛微溫,三者所以為使者,心下有水,津胞不行,則腎氣燥。【內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是以乾薑、細辛、半夏為使,以散寒水。逆氣收,寒水散,津胞通行,汗出而解矣。』
  此為『以經解論』之典範。
  麻黃、桂枝、甘草治療『傷寒表不解』,芍藥、五味子治療『咳逆而喘』,乾薑、細辛、半夏治療『心下有水氣』。方解平實明朗,多為後世醫家所遵從。
  清代醫家尤在涇在【傷寒貫珠集】中指出:『麻黃、桂枝,散外入之寒邪;半夏、細辛、乾薑,消內積之寒飲;芍藥、五味,監麻、桂之性,且使表裏之藥,相就而不相格耳。』
  在成無己方解的基礎上,對芍藥、五味子的作用有所延伸。
  【重訂通俗傷寒論】中何秀山指出:『風寒外搏,痰飲內伏,發為痰嗽氣喘者,必須從小青龍加減施治。蓋君以麻、桂辛溫泄衛,即佐以芍、草酸甘護營。妙在乾薑與五味拌搗為臣,一溫肺陽而化飲,一收肺氣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細辛之辛潤行水,則痰飲悉化為水氣,自然津津汗出而解。若不開表而徒行水,何以解風寒之搏束;若一味開表,而不用辛以行水,又何以去其水氣?此方開中有合,升中有降,真如神龍之變化不測。設非風寒而為風溫,麻、桂亦不可擅用,學者宜細心辨證,對證酌用也。』
  應該說,痰飲與『寒飲』、『水飲』尚有區別。方解中把半夏的作用解為『辛滑降痰』,似無不可。但小青龍湯實為治寒飲之方,如痰證較顯,也許不是小青龍湯證。即使是小青龍湯證,單用一味半夏治痰是不夠的,筆者常加用炒蘇子、炒萊菔子。
  也有從小青龍湯組方的來源進行方解者,如【醫宗金鑒】:『太陽停飲有二,一中風有汗為表證,五苓散證也;一傷寒無汗為表實,小青龍湯證也。表實無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棗者,以其性滯也。去杏仁者,以其無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薑者,以有乾薑也,若嘔者,仍用之。佐乾薑、細辛,極溫極散,使寒與水俱得從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飲,以清不盡之飲。佐五味以收肺氣,以斂耗傷之氣。』
  臨證體會,小青龍湯加杏仁,即內含麻黃湯,較不加杏仁發汗力為強,筆者治喘,通常不加。如加用杏仁,多去麻黃。
  嘔者去乾薑用生薑,似無不可,但需注意方中溫散力量的變化。事實上,用乾薑也有很好的止嘔作用。
  上述方解是基於小青龍湯治療表寒裏飲證。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