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话题: 仁義

相关主题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花千芳專訪:美國把『忠孝仁義』譯作『普世價值』 attach_img 國學熱點 是飛 2014-11-29 2 3013 南丘 2014-12-24 23:34
【論語·憲問篇第24章】君子何以『上達』,小人... 儒家思想 賈陸英書屋 2018-4-28 0 2752 賈陸英書屋 2018-4-28 13:26
新五常說:仁義忠智信 儒家思想 延章 2022-12-8 0 1054 延章 2022-12-8 02:09
要建立一個幸福家庭,擁有美滿生活,你就看過來 - [!price! 30 文錢幣] 儒家思想 延章 2021-4-27 1 1587 延章 2021-5-12 07:58
易水詩聯書畫社文集0027期【清谷天】 吳川易氏詩藝社 延章 2021-4-27 0 2020 延章 2021-4-27 22:42
【莊子】外篇卷1駢拇詩解4臧者真情任性暢情自適其適自得其得 道學器用 達性暢情 2021-12-14 0 606 達性暢情 2021-12-14 14:20
【莊子】外篇卷2馬蹄詩解2聖人之過廢道行仁民乃好智爭利不止 道學器用 達性暢情 2021-12-14 0 808 達性暢情 2021-12-14 16:24
【莊子】外篇卷3胠篋詩解2聖國利器不可示人絕聖盜止大巧若拙 道學器用 達性暢情 2021-12-15 0 808 達性暢情 2021-12-15 14:16
【莊子】外篇卷4在宥詩解3黃帝堯舜仁義不勝攖人之心棄智乃治 道學器用 達性暢情 2021-12-16 0 1010 達性暢情 2021-12-16 17:36
【莊子】外篇卷6天道詩解4五變而後形名可舉九變而後賞罰可言  道學器用 達性暢情 2021-12-27 0 707 達性暢情 2021-12-27 12:00
【莊子】外篇卷6天道詩解5法天則地非仁非義無私乃私放德循道 道學器用 達性暢情 2021-12-27 0 909 達性暢情 2021-12-27 16:51
【莊子】外篇卷6天道詩解6恆服自然道無不在至人真情守本忘物 道學器用 達性暢情 2021-12-27 0 909 達性暢情 2021-12-27 17:10
【莊子】雜篇卷2徐無鬼詩解7貪者假仁真人抱德以心復心以天待人 道學器用 牟向東 2022-1-25 0 1212 牟向東 2022-1-25 11:59
【莊子】雜篇卷9漁夫詩解1孔子仁義忠主化民苦心勞形危其真性 道學器用 達性暢情 2022-2-10 0 707 達性暢情 2022-2-10 15:11
【列子】卷8說符詩解11大道至簡本一末異歸同返一唯無得喪 道學器用 達性暢情 2022-3-8 0 707 達性暢情 2022-3-8 17:30
【漢書·志·刑法志】詩解4仁義綏民天下無敵干賞蹈利危亡國兵 道學器用 達性暢情 2022-4-1 0 606 達性暢情 2022-4-1 16:39
【潛夫論】卷29釋難詩解3以心原道學為耕本君子仁義自為身作 道學器用 達性暢情 2022-4-15 0 1010 達性暢情 2022-4-15 15:39
【韓非子】卷50顯學詩解4明吾法度不得為非必吾賞罰不道仁義 道學器用 達性暢情 2022-4-19 0 909 達性暢情 2022-4-19 18:03
陸賈【新語】卷1道基詩解5九族仁敘君臣義制愚以力亂賢以義治 古文研究 達性暢情 2022-5-10 0 808 達性暢情 2022-5-10 15:45
陸賈【新語】卷3輔政詩解1仁義為巢聖賢為杖杖讒者滅杖賊者亡 古文研究 達性暢情 2022-5-11 0 1111 達性暢情 2022-5-11 15:13

相关日志

分享 父子、兄弟情義並非天生的,是需要用心培養
延章 2024-1-3 08:30
由於儒家思想的長期薰陶影響,很多中國人以為,家庭倫理是天然存在的,像父母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的情義也是必然存在的。 然而,從當今世界其他民族來看,從西化的現代中國社會來看,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間的情義並不是必然存在的。可能親人之間的『情』,在子女未婚前,由於父母的養育恩情,能一直存在,但是,未必能轉化成『義』。 情如果不能轉化成義,就是有情無義,雖然比無情無義好些,但很容易就淪為無情無義。 所以,儒家文化幾千年,終歸要講的就是恩情化義,育義養情。不管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還是夫妻婆媳,都需要按照禮法去做,依據『仁義忠智信』這人性的五常去規範自身。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稟性仁義的人總是佔小數的,所以,絕大多數家庭裏的兄弟姐妹,是不存在情義的。 有人就會問,不存在難道不是自然而然的嗎?我們為什麼要這些情義?這些情義的作用是什麼?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家庭裏的情義,存在與不存在,當然都是天道使然,但是為什麼要維護要保存這些情義? 當然是為了能讓家庭裏的每個人,能讓整個家庭都獲得最佳最優的發展機會。 家庭是每個人降世之後,身處的第一個集體。人活在社會上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獨立,除非獨自一人在荒島上生存。既然身處家庭裏,就應該盡最大的可能,利用集體資源去發展自身。 在儒家文化看來,要利用集體的資源,首先要維護集體,而維護集體的根本,就是『義』。家庭作為一個以夫妻之『情』組建並維繫的集體,在子女降生之後,就會轉化成為『親情』,這個親情就包括夫妻之情、父母子女之情、兄弟姐妹之情。 但這個親情並非天生的,也並非必然存在的,一旦這個『情』消失了,家庭也就瓦解了。 所以維護家庭,就要培養親情,要維護家庭的義,要保障『情』『義』的有效轉化。 有了情義,家庭才能健康的發展,兄弟姐妹之間的團結協作才能得到保障。 喜歡單打獨鬥(自私獨立)的人,是很難有大成就的。對社會所有奉獻,自身成就大的人,無一例外,都是必須依靠團隊、依靠集體的。 集體的力量永遠比個人要強大,正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兄弟姐妹之間的團結協作,對於個人的發展與成就,是極其重要的。 所以我們經常能見到,一個學歷達到博士的獨生子女,其謀生能力,及生存條件,甚至遠遠不如只有小學畢業的兩兄弟的共同發展。
个人分类: 隨筆| 26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新五德說:仁義盡忠智信
热度 1 延章 2022-12-8 01:49
極仁者,全眾全友亡己也,而天誅之,是割肉而飽人,婦人之仁也,而人地皆生之。 ​極義者,全友亡己亡眾,而天人共誅之,是匪所必重者也,據地而生而已也。 ​極忠者,全眾亡友亡己,而天地共誅之,是諍諫者也,人慾生之而無以。 ​極智者,全己亡眾亡友,而地人共誅之,是靈人者也,得天而害地宜亂人和。 ​極信者,全己全友不亡眾,而天人共生之,是佞人者也,佞人,唯地可誅之,而不臨其危也。 聖賢至仁至義至忠至智至信,五德相生相剋,相消相長,至於不極其一,故得天地人共生之也。
1005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延章 2021-12-25 03:5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這章看似廢話,其實卻是人們最普遍最容易犯錯的,它的核心就是『仁義』『道義』。 只有懂得了『道義』『仁義』,這個人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好人,如何惡人,好什麼人,惡什麼人,否則,就只懂得通過比較的方法,模仿的方法,學着別人去好人惡人。比如父母輩對他們的某類親友好,自己也模仿父母去對自己的某類親友好,這就是不懂好人,因為父母的此類親友可能是有道義的人,自己的此類親友卻可能是不仁不義的人。 這一章同時也告訴我們,教育子女,要以『道義』『仁義』為原則去教育他們。
个人分类: 隨筆| 652 次阅读| 1 个评论
分享 孝悌與仁義忠智信的關係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學,說到底就是一門人文科學。說他是人文科學,是因為其學說不是假設出來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思維之上,並提練於現實生活實踐的完整理論。 如果說道家是研究客觀規律的天道之學,那麼,儒學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觀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觀規律),達到中庸的人文之學。 道家作為主張客觀天道的科學,始於人性無善惡之名,【道德經】主要運用的思維有陰陽、象類、五行、辨證、邏輯等。 儒家作為主張人文的科學,始於辨人性以善惡,並克己復禮,系以公平正義之準則。人之為人,正是因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認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為心之主,然後才能平衡心與性,使得言行合禮,遵循仁義忠智信五常。 儒學的主要思維是陰陽、五行、辨證。 陰陽思維,生化尊卑之說,親疏之說,內外之說。 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義五常的基礎,一個不懂孝悌的人,絕對不會具備五常之德,但反過來,具備孝悌之德,則未必具備五常之德,這就是內外之別。 人與社會的關係,具有多重圈子,最內最親的,是家庭,是父母兒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親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會,從內到外,就是親疏漸變的關係。 孝悌之說,其初是一個人在最內最親的圈子裏的關係,後來演變為其與師門的關係,甚至同事、上司的關係。 由孝悌的擴展,直接衍生出仁義忠智信五常,子思認為這五常是五行關係,但實踐應用一直難以進展,說明這個五常的關係未必符合五行關係。 其實五常,作為孝悌的延伸擴展,其內涵可以這樣理解:仁,是任何兩個人之間的和諧中庸關係,即一個人在面對陌生人時,不能預先假設他人是惡性的,要假設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惡的,而自己先善處之,則恭寬信敏惠的態度對待他,然後再視其回饋。 義,則是一個人與某特定的人相處時,自己先做到恭寬信敏惠,再視他的回饋做出應對改進;仁義的差別在於,仁如果只是一種品性,義則是切實的實踐了,而且仁是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態度,義則可以是兩個人之間的,也可以是人與集體之間的,更可以是集體與集體之間的相處態度。 忠是人與集體之間的相處態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裏的集體,因為家族之內,一般用孝悌論述其相處關係。 智、信其實與仁義忠不是同層次的概念,孔子就說過恭寬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現,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類似於一種思辨能力。 仁義忠,又以仁為基礎,不仁的人,必然不義;而義是最普遍的,所以人們時刻都能聽到義氣的說法,但義氣其實只是義的部分內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義務、義理』更全面;忠是一個立足社會的根本,很多人義薄雲天,卻往往不忠,是因為他們往往只看到人與人之間,或與小團體之間的義,看不到更高層次的大局的義,因此,需要將忠獨立表述,很多人誤以為忠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是誤解,這種誤解會導致愚忠,因為集體往往會由某個人代表,並履行部分權責,所以如果將自己與這個人之間的義理解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為這個人未必就對得起其所代表的集體。 義的義理內涵,體現在法制之上。 為了維持社會的公義,需要將公義解構為一套五行理論:權利責務。雖然只有四個概念,但四個概念之間是五行關係。作為法制的成套理論,『權利責務』融合了法治與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無處不有的『義』。 法治與德治,又是外與內的陰陽關係,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德治的義理,就沒有法治的必要。
个人分类: 隨筆| 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與仁義忠智信的關係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學,說到底就是一門人文科學。說他是人文科學,是因為其學說不是假設出來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思維之上,並提練於現實生活實踐的完整理論。 如果說道家是研究客觀規律的天道之學,那麼,儒學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觀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觀規律),達到中庸的人文之學。 道家作為主張客觀天道的科學,始於人性無善惡之名,【道德經】主要運用的思維有陰陽、象類、五行、辨證、邏輯等。 儒家作為主張人文的科學,始於辨人性以善惡,並克己復禮,系以公平正義之準則。人之為人,正是因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認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為心之主,然後才能平衡心與性,使得言行合禮,遵循仁義忠智信五常。 儒學的主要思維是陰陽、五行、辨證。 陰陽思維,生化尊卑之說,親疏之說,內外之說。 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義五常的基礎,一個不懂孝悌的人,絕對不會具備五常之德,但反過來,具備孝悌之德,則未必具備五常之德,這就是內外之別。 人與社會的關係,具有多重圈子,最內最親的,是家庭,是父母兒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親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會,從內到外,就是親疏漸變的關係。 孝悌之說,其初是一個人在最內最親的圈子裏的關係,後來演變為其與師門的關係,甚至同事、上司的關係。 由孝悌的擴展,直接衍生出仁義忠智信五常,子思認為這五常是五行關係,但實踐應用一直難以進展,說明這個五常的關係未必符合五行關係。 其實五常,作為孝悌的延伸擴展,其內涵可以這樣理解:仁,是任何兩個人之間的和諧中庸關係,即一個人在面對陌生人時,不能預先假設他人是惡性的,要假設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惡的,而自己先善處之,則恭寬信敏惠的態度對待他,然後再視其回饋。 義,則是一個人與某特定的人相處時,自己先做到恭寬信敏惠,再視他的回饋做出應對改進;仁義的差別在於,仁如果只是一種品性,義則是切實的實踐了,而且仁是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態度,義則可以是兩個人之間的,也可以是人與集體之間的,更可以是集體與集體之間的相處態度。 忠是人與集體之間的相處態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裏的集體,因為家族之內,一般用孝悌論述其相處關係。 智、信其實與仁義忠不是同層次的概念,孔子就說過恭寬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現,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類似於一種思辨能力。 仁義忠,又以仁為基礎,不仁的人,必然不義;而義是最普遍的,所以人們時刻都能聽到義氣的說法,但義氣其實只是義的部分內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義務、義理』更全面;忠是一個立足社會的根本,很多人義薄雲天,卻往往不忠,是因為他們往往只看到人與人之間,或與小團體之間的義,看不到更高層次的大局的義,因此,需要將忠獨立表述,很多人誤以為忠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是誤解,這種誤解會導致愚忠,因為集體往往會由某個人代表,並履行部分權責,所以如果將自己與這個人之間的義理解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為這個人未必就對得起其所代表的集體。 義的義理內涵,體現在法制之上。 為了維持社會的公義,需要將公義解構為一套五行理論:權利責務。雖然只有四個概念,但四個概念之間是五行關係。作為法制的成套理論,『權利責務』融合了法治與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無處不有的『義』。 法治與德治,又是外與內的陰陽關係,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德治的義理,就沒有法治的必要。
个人分类: 隨筆| 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與仁義忠智信的關係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學,說到底就是一門人文科學。說他是人文科學,是因為其學說不是假設出來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思維之上,並提練於現實生活實踐的完整理論。 如果說道家是研究客觀規律的天道之學,那麼,儒學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觀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觀規律),達到中庸的人文之學。 道家作為主張客觀天道的科學,始於人性無善惡之名,【道德經】主要運用的思維有陰陽、象類、五行、辨證、邏輯等。 儒家作為主張人文的科學,始於辨人性以善惡,並克己復禮,系以公平正義之準則。人之為人,正是因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認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為心之主,然後才能平衡心與性,使得言行合禮,遵循仁義忠智信五常。 儒學的主要思維是陰陽、五行、辨證。 陰陽思維,生化尊卑之說,親疏之說,內外之說。 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義五常的基礎,一個不懂孝悌的人,絕對不會具備五常之德,但反過來,具備孝悌之德,則未必具備五常之德,這就是內外之別。 人與社會的關係,具有多重圈子,最內最親的,是家庭,是父母兒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親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會,從內到外,就是親疏漸變的關係。 孝悌之說,其初是一個人在最內最親的圈子裏的關係,後來演變為其與師門的關係,甚至同事、上司的關係。 由孝悌的擴展,直接衍生出仁義忠智信五常,子思認為這五常是五行關係,但實踐應用一直難以進展,說明這個五常的關係未必符合五行關係。 其實五常,作為孝悌的延伸擴展,其內涵可以這樣理解:仁,是任何兩個人之間的和諧中庸關係,即一個人在面對陌生人時,不能預先假設他人是惡性的,要假設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惡的,而自己先善處之,則恭寬信敏惠的態度對待他,然後再視其回饋。 義,則是一個人與某特定的人相處時,自己先做到恭寬信敏惠,再視他的回饋做出應對改進;仁義的差別在於,仁如果只是一種品性,義則是切實的實踐了,而且仁是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態度,義則可以是兩個人之間的,也可以是人與集體之間的,更可以是集體與集體之間的相處態度。 忠是人與集體之間的相處態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裏的集體,因為家族之內,一般用孝悌論述其相處關係。 智、信其實與仁義忠不是同層次的概念,孔子就說過恭寬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現,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類似於一種思辨能力。 仁義忠,又以仁為基礎,不仁的人,必然不義;而義是最普遍的,所以人們時刻都能聽到義氣的說法,但義氣其實只是義的部分內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義務、義理』更全面;忠是一個立足社會的根本,很多人義薄雲天,卻往往不忠,是因為他們往往只看到人與人之間,或與小團體之間的義,看不到更高層次的大局的義,因此,需要將忠獨立表述,很多人誤以為忠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是誤解,這種誤解會導致愚忠,因為集體往往會由某個人代表,並履行部分權責,所以如果將自己與這個人之間的義理解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為這個人未必就對得起其所代表的集體。 義的義理內涵,體現在法制之上。 為了維持社會的公義,需要將公義解構為一套五行理論:權利責務。雖然只有四個概念,但四個概念之間是五行關係。作為法制的成套理論,『權利責務』融合了法治與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無處不有的『義』。 法治與德治,又是外與內的陰陽關係,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德治的義理,就沒有法治的必要。
个人分类: 隨筆| 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與仁義忠智信的關係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學,說到底就是一門人文科學。說他是人文科學,是因為其學說不是假設出來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思維之上,並提練於現實生活實踐的完整理論。 如果說道家是研究客觀規律的天道之學,那麼,儒學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觀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觀規律),達到中庸的人文之學。 道家作為主張客觀天道的科學,始於人性無善惡之名,【道德經】主要運用的思維有陰陽、象類、五行、辨證、邏輯等。 儒家作為主張人文的科學,始於辨人性以善惡,並克己復禮,系以公平正義之準則。人之為人,正是因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認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為心之主,然後才能平衡心與性,使得言行合禮,遵循仁義忠智信五常。 儒學的主要思維是陰陽、五行、辨證。 陰陽思維,生化尊卑之說,親疏之說,內外之說。 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義五常的基礎,一個不懂孝悌的人,絕對不會具備五常之德,但反過來,具備孝悌之德,則未必具備五常之德,這就是內外之別。 人與社會的關係,具有多重圈子,最內最親的,是家庭,是父母兒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親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會,從內到外,就是親疏漸變的關係。 孝悌之說,其初是一個人在最內最親的圈子裏的關係,後來演變為其與師門的關係,甚至同事、上司的關係。 由孝悌的擴展,直接衍生出仁義忠智信五常,子思認為這五常是五行關係,但實踐應用一直難以進展,說明這個五常的關係未必符合五行關係。 其實五常,作為孝悌的延伸擴展,其內涵可以這樣理解:仁,是任何兩個人之間的和諧中庸關係,即一個人在面對陌生人時,不能預先假設他人是惡性的,要假設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惡的,而自己先善處之,則恭寬信敏惠的態度對待他,然後再視其回饋。 義,則是一個人與某特定的人相處時,自己先做到恭寬信敏惠,再視他的回饋做出應對改進;仁義的差別在於,仁如果只是一種品性,義則是切實的實踐了,而且仁是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態度,義則可以是兩個人之間的,也可以是人與集體之間的,更可以是集體與集體之間的相處態度。 忠是人與集體之間的相處態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裏的集體,因為家族之內,一般用孝悌論述其相處關係。 智、信其實與仁義忠不是同層次的概念,孔子就說過恭寬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現,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類似於一種思辨能力。 仁義忠,又以仁為基礎,不仁的人,必然不義;而義是最普遍的,所以人們時刻都能聽到義氣的說法,但義氣其實只是義的部分內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義務、義理』更全面;忠是一個立足社會的根本,很多人義薄雲天,卻往往不忠,是因為他們往往只看到人與人之間,或與小團體之間的義,看不到更高層次的大局的義,因此,需要將忠獨立表述,很多人誤以為忠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是誤解,這種誤解會導致愚忠,因為集體往往會由某個人代表,並履行部分權責,所以如果將自己與這個人之間的義理解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為這個人未必就對得起其所代表的集體。 義的義理內涵,體現在法制之上。 為了維持社會的公義,需要將公義解構為一套五行理論:權利責務。雖然只有四個概念,但四個概念之間是五行關係。作為法制的成套理論,『權利責務』融合了法治與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無處不有的『義』。 法治與德治,又是外與內的陰陽關係,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德治的義理,就沒有法治的必要。
个人分类: 隨筆| 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與仁義忠智信的關係
延章 2021-1-22 04:14
个人分类: 隨筆|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與仁義忠智信的關係
延章 2021-1-22 04:13
个人分类: 隨筆| 0 个评论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