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36|回覆: 1

[講古] 文房四寶挑選方法

[複製連結]
中國歷史網 發表於 2019-1-7 14: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書法,是世界上少數幾種文字所有的藝術形式

書法,是世界上少數幾種文字所有的藝術形式

書法,是世界上少數幾種文字所有的藝術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文書法等。其中『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書法是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書法也是中國的一大特色。

筆墨紙硯,古稱文房四寶。出自梅堯臣【再和潘歙州紙硯】詩:『文房四寶出二郡,邇來賞玩君與予。』其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筆墨精良,人生一樂。』優良的文具不僅對書法技能的發揮有幫助,同時在心理上也是一種享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書法技巧,實際上也包括如何充分掌握與發揮書法工具的性能與特長。不同書家由於使用不同性能的書寫工具,也就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要在書法上進行創新的探索,改進與變換書寫工具,應當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1筆

我們的祖先發明了毛筆,『宴天地之偉器』,它決定了中國書法的特性。中國書法之所以成爲藝術,就是因爲工具是毛筆,其文字是方塊表意漢字。明代屠隆說:『制筆之法,以尖、齊、圓、健爲四德。』尖、齊、圓、健四個字既是選筆的標準,也概括了一支好毛筆的特性。

——是指筆鋒尖。只有筆鋒尖,才可以寫出細的筆畫;重按筆鋒平臥於紙,又能寫粗的筆畫。因爲筆鋒尖,則筆鋒可藏可露,若筆鋒不尖,就是禿筆。

齊——指筆鋒鋪開時筆毫是齊平的。齊平能使筆鋒點畫圓潤,假如毛筆掉毛,就不齊,而成爲『破鋒』。齊,可以保證中鋒筆法的運用。

圓——毛筆的毛爲圓錐形,所以毛筆又稱『筆錐』。刷子、油畫筆是扁方的,因此其線條筆觸就是扁的。善於用毛筆者,如米芾,其字『八面出鋒』,其線條點畫有立體感,即使『細如絲髮亦圓』,八面使轉自如,這就是圓的優越性。

健——主要是指筆鋒的彈性。善於用筆者就是借筆鋒運轉之勢,或頓挫,或乘勢導之,表現節奏,表現張力,使點畫線條成爲運動的痕跡,富有生命感與運動感。

書寫工具中,最首要的就是掌握好毛筆,能做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此非一日之功,要進行長期反覆的練習。

我們的祖先發明了毛筆,『宴天地之偉器』,它決定了中國書法的特性。

我們的祖先發明了毛筆,『宴天地之偉器』,它決定了中國書法的特性。

毛筆中的羊毫、兔毫屬軟毫,狼毫、鼠須、鹿毫、豬毫等屬硬毫。兼毫是硬毫與軟毫的結合。毛筆的品名雖多,不外乎從筆毫的軟硬、筆鋒的長短、筆的大小去分類。種類不同的毛筆,書寫的點畫線條感覺也不同。

對使用毛筆的大小來說,一般原則是大筆可寫小字,小筆不可寫大字。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大斗筆總不能寫小楷。因爲小筆寫大的字,必然使用筆根書寫,雖筆法變化易於控制,然行筆勢弱,筆畫瘦削,顯露出『聲嘶力竭』之態。大一點的筆,寫小一點的字,雖線條簡約,卻易氣勢滿足。當然,功力深厚者,亦可不受此限制。

硬毫、兼毫一般筆都不會太大,只有羊毫有大筆。宋以前毛筆以硬毫爲主,王羲之書【蘭亭序】就是用鼠須筆,唐、宋人一般也用硬毫,明清之後羊毫才風行。長鋒羊毫固然有許多優點,但也不能過分誇大,不能以爲鋒越長越好,或只有長鋒才能寫好字。

至於初學書法者可用兼毫或軟毫,宜於練腕力。當然也不絕對,還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若學唐楷中的歐體字,則宜於兼毫或硬毫,顏體字宜於軟毫。顏體字鋒宜短,柳體字鋒宜長。優良的筆,硬毫能夠柔韌,柔毫又很勁健。

毛筆的選擇保護,關鍵是筆鋒。買筆時筆頭有一段透明處,稱『鋒穎』,這一段越長越好。筆毛應當細膩柔順,毛粗而無鋒穎,其鋒必劣。新毛筆買回先用溫水浸泡開,每次用後必須將毛筆洗乾淨,吸走一部水分,將筆鋒理齊,然後放進筆筒或掛起來。保護得好,不僅能延長筆的壽命,而且會越用越順。新筆不用,要防蟲蛀,可於筆頭粘一點法蟲的粉末保存。

2墨

中國書法不用紅顏色、藍顏色等彩色來寫,認定用黑顏色的墨來寫,卻使人百看不厭,並有五色生輝之感。

我國用墨的歷史很早,石器時代彩陶上的墨色紋樣,以及殷商時甲骨文中就有用墨書寫的,當然它不同於後世的『墨』,可能是一種天然的碳素顏色。但從戰國時的竹木簡來看,墨的質量就大爲提高了。三國時魏韋誕以制墨著名於世,後世不乏制墨名家。安徽徽州所出徽墨最爲有名,其中的曹素功、胡開文更是享譽至今。

我國用墨的歷史很早,石器時代彩陶上的墨色紋樣,以及殷商時甲骨文中就有用墨書寫的, ... ...

我國用墨的歷史很早,石器時代彩陶上的墨色紋樣,以及殷商時甲骨文中就有用墨書寫的, ... ...

墨的種類分爲松煙、油煙、松油煙、漆煙。它們的區別是:松煙用松枝燒煙製成,無光澤;油煙用桐油或菜油燒煙製成,有光澤;松油煙是兩者結合;漆煙光亮如漆。一般書法用墨以油煙、松油煙、漆煙爲宜。墨的質量好壞,以呈紫色或青色爲最好。制墨除了煙外,還加藥材,如丁香、麝香、龍腦、虎杖、鬱金等等。墨怕受濕,易脫膠,又怕日曬風吹,易千裂,因此保存時須注意防曬防潮,使用時用紙裹於墨外,可延長墨的使用時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墨汁的生產有了很大進展。除了普通的墨汁之外,還有專供書畫使用的高級墨汁。墨汁的優點是方便簡易,特別是對寫大字,節約了許多磨墨的時間和精力。但墨汁也有兩個缺點:一是墨汁寫的作品,保存的壽命不及磨墨寫的;其次是墨色的光澤及變化,也不及磨出的墨汁好。因此條件允許的話,寫正規的書法作品要用磨出來的墨,或在墨汁加水的基礎上再磨一磨,這樣墨氣較好。易出神采。

3紙

『紙』傳說爲東漢蔡倫所發明,實際上東漢以前已有紙了,不過普遍地使用是在魏晉之後。宋以前的紙,一般吸水性和滲化性不強,明清後的宣紙吸水性和滲化性就很強了。紙也是書法的一個重要材料,所謂『紙墨相發』,才能增加書家的興致。書法的用紙可分兩種,一類是練習用紙,一類是寫作品用的宣紙。

『紙』傳說爲東漢蔡倫所發明,實際上東漢以前已有紙了,不過普遍地使用是在魏晉之後。 ... ...

『紙』傳說爲東漢蔡倫所發明,實際上東漢以前已有紙了,不過普遍地使用是在魏晉之後。 ... ...

練習用紙。一般以有吸水性、略鬆軟爲宜。寫大一點的字紙面不要太光滑,常用的有元書紙、毛邊紙等手工製紙。這種紙價格便宜,有利於練習筆法,增加腕力,熟悉墨法。練習書法忌用無吸水性、紙面平滑的機製紙。這些紙質偏硬,著筆滑,對練腕力不利,因墨水不能入紙,寫出來的線條也易生浮滑之病,且書寫時的心理狀態也缺乏輕鬆舒暢之感。用生宣紙來練字也不好,因爲書寫者常要將注意力放在控制墨水的滲化上,筆法難以精到。

書寫作品的紙,一般以宣紙爲宜。宣紙因產生安徽宣城而得名。而現在浙江、四川等地也生產這種|生能的紙,都統稱爲宣紙。宣紙分棉料、淨料、皮料三類,品種有淨皮、玉版、煮矽、羅紋、虎皮、珊瑚、雲田、泥金、蟬翼等。從大小規格上來說,有四尺、無尺、六尺、八尺乃至丈二等。

宣紙又分爲生宣、熟宣、半熟宣三類。

生宣——這種紙能使筆墨變幻莫測,有其他品種的紙所不能代替的效果。生宣因滲化水分厲害,初用時難以掌握,若熟練之後,則使筆法豐富厚重,墨色變化生動。熟紙寫成後與裱托後的效果接近,生紙則寫後常因墨跡而生皺紋,然裱托之後,則筆墨精神全出,面目一新。生宣中又分厚、薄兩種,厚紙稱夾宣,薄紙稱單宣。夾宣寫字,行筆易深厚,但難於飄逸。用以寫大字紙不易破,聚墨厚,能產生蒼鬱雄渾的效果,然書寫者要有入木三分的筆力才行。單宣紙較夾宣行筆易流暢,然墨色滲化極爲敏感,因此要防止線條飄浮。

熟宣——用礬膠製過的宣紙,紙性不化水,宜書小字。作中楷大字也能使筆法爽健精到,但易生單薄之病。同樣是不吸水,但它與機製紙是完全不同的,因熟宣鬆軟易於行筆。

半熟宣——就是介於生宣與熟宣之問的宣紙,兼兩者之長。這種紙對初用宣紙的人來說容易掌握。

4硯

硯對於書法作品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然而硯卻有很大的賞玩價值。宋代蘇軾和米芾愛硯、賞硯成爲佳話。古代文人雅士竟相藏硯,成爲一種風尚。硯以廣東肇慶的端硯與安徽歙縣的歙硯最爲精良。若其硯經名人之手,刻上銘文,就更爲珍貴。

硯對於書法作品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然而硯卻有很大的賞玩價值。

硯對於書法作品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然而硯卻有很大的賞玩價值。

好的硯不僅形制大雅,而且石質細膩潤澤,所以磨的墨質細,發墨快,不傷筆,墨汁在硯上也不易蒸發,有潤性。

如今墨汁已被廣泛使用,書寫者對硯的選擇,首先要著重實用價值,只要求發墨快、蓄墨量多就行了。硯台用後最好洗乾淨,加蓋,以防塵染。

寫書法用到的其它輔助工具:

墊氈——寫生宣要滲化,所以在宣紙下面要墊東西,可以墊有吸水性的紙,完全不吸水的紙不宜作墊紙。當然最好是用墊氈,氈要平,不宜太厚,有助於作書。

鎮紙——寫作品、臨帖,沒有人幫助按紙的情況下一定要依靠鎮紙,要將紙按平壓牢,不使移動,才能運筆自如,力透紙背。鎮紙的作用不可忽視。

水盂——開筆洗筆,以及表現墨色變化,都離不開水盂,需要的話還可備碟子用來調墨。

印泥——書法作品的鈐印,印泥一定要講究一點,好印泥能與墨跡相映生輝,有提神醒目的作用。今日杭州、上海所出者,多可選用。

印章——書法作品完成後,須落款鈐印。印章須由高手所治,而且不同形式的印章應多備幾方,以便滿足章法構圖變化的需要。

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文房四寶不僅在書寫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其自身也是一種傳統文化,在這種文化形式與內涵中,凝結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漢水,體現出中國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

寫書法用到的其它輔助工具

寫書法用到的其它輔助工具

知秋 發表於 2020-8-2 10:29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至於初學書法者可用兼毫或軟毫,宜於練腕力。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