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43|回覆: 1

[中國正能量] 一道閃電·中國古人有民族意識嗎?中國古代有民族國家嗎...

[複製連結]
輔仁文學社 發表於 2017-12-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民族意識與民族國家之思考

作者:一道閃電

【守禮君按】中國的『民族』概念真的只是近代產物嗎?古代是否早已存在『漢人』這個意識?未必完全同意本文觀點,只求多一個思考。『民族』可以被理解爲想像共同體,然而什麼人類組織不是想像共同體呢?或許究其本質,連『你』『我』也是想像共同體。活在當下,活在人類構建的價值之中,『民族』亦是其中之一。

【關鍵詞】民族;民族國家;民族意識

(本文來自紐約漢服社)

正文

華夷之辨是一種民族意識

就現在的官方民族理論而言,史達林所說的『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就這個定義中華民族早就形成了。存在決定意識,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古人完全具備民族意識的客觀條件。現在某些人把現代民族意識和『民族意識』混爲一談是不對的。『民族意識』最核心的內容是民族文化。『以『華夷之辨』爲標誌的文化民族主義完全是一種『民族意識』。

民族國家誕生於那裡?

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是一個法學概念,具體所指是對內對外都代表著主權的國家權力,而空間上則擁有明確的領土範圍,即國土,社會層面上指的是所有從屬者的結合,即全體國民。國家統治建立在成文法的形式上,而國民是在一定的國土範圍內通行的法律秩序的承載者。在政治學術語中,"民族"和"國民"有著同樣的外延。但在法律界定之外,"民族"還指具有共同起源,至少具有共同語言,文化和歷史的政治共同體。只有在具備了一種特別的生活方式之後,國民才能成爲這種歷史意義上的"民族"。民族國家是中央集權和反對異族入侵的產物。

就這個定義,作爲國家秦、漢時期稱爲國家也應無異議,那麼民族國家形成在秦漢還有疑問嗎?

歐洲人認爲的最早的民族國家是年成立的西班牙的卡斯蒂爾-阿拉貢聯合王國,反對阿拉伯的格拉納達王國,也就是『收復失地』運動。同期的還有法國在中央集權化過程中擺脫羅馬教會控制(所謂阿維農教皇時期)成爲民族國家。英國成立國教、憲章運動從而確立民族國家的地位。民族國家主權原則的確立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產物,民族國家的核心是主權,對內主權不可分割,對外主權不可侵犯。民族國家(NATION)其實和民族(NATION)有區別,民族國家有單一民族國家和多民族國家.

從上述歐洲形成民族國家的歷程來看,都是從有限主權到無限主權的過程,而這種無限主權在中國歷代是不成問題的。

民族國家不同於現代民族國家

楊奎松教授說:『近代以來的民族國家是什麼?是NATIONSTATE,也就是所謂的「國民國家」,即建立在「天賦人權」和「主權在民」的基礎上的國家。在這種國家裡,每一個達到法定年齡的國民,不僅享有前所未有的自由權,而且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他們可以定期通過選票來決定誰來代表他們行使管理國家和服務國民的權力。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民族」才具有實質的意義。』

這點也並未必完全正確:歐洲民族國家的逐漸形成,是在15世紀末以後的幾百年間,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的法國,就已經非常具有民族國家的特色,成爲其它國家效仿的楷模。所以,民族國家的形成,不僅與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權利沒有關聯,反而以君主專制爲特色。關於國家主權的學說和實踐,最初也是以君主主權爲歸依,以後才有議會主權和人民主權的發展。但是如果按照楊教授的標準,大革命以後的法國,仍然不能算真正的國民國家。1793年的共和元年憲法,基本上是以盧梭的人民主權學說爲依據制訂的,規定了實行年滿21歲的男子普選制,但這種婦女並無選舉權的普選制實際上也沒有實行,而共和三年憲法又重新規定選舉權上的財產資格限制。拿破崙當終身執政和皇帝都經過了公民投票,但指定繼承人的權利卻屬於他自己。1848年的第二共和國憲法又只是規定年滿21歲的男性公民均有選舉權,第三共和國的1875年憲法不進反退,剝奪了軍人的選舉權,而且,由普選產生的眾議院的權力受到總統和參政院的極大限制。

讓我們再來看議會制傳統最爲悠久的英國。直到19世紀,通過1832年、1867年和1884年等次選舉改革法案,放寬選民資格,才使很多小市民及勞工獲得選舉權。至於婦女獲得選舉權,那是20世紀才有的事情,到1950年,歐洲國家才普遍實行了男女平等的選舉制度,不過仍有瑞士這個特殊的例外。按照楊教授的標準,歐洲到20世紀才可能有民族國家,這豈不是大大超出了人們的常識。

古人的民族國家意識

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春秋時代諸侯爭霸的口號是『尊王攘夷』。 再到後漢三國曹植寫【白馬篇】。都有強烈的『尊夏攘夷』意識。南朝江統撰【徙戎論】,稱戎狄是『人面獸心』。

有人說『古人效忠的,是他們隸屬的朝廷,而非他們隸屬的民族。孔尚任在【桃花扇】中這樣描述史可法沉江之前的悲憤:『吳頭楚尾路三千,盡歸別姓。』可見在古人眼裡,真正值得哀痛的,是皇帝老兒換姓,也就是改朝換代,而不是異族的統治。 』

這點是有疑問的,南宋文天祥面對南宋投降元朝的太后的勸降,宣布:『君降臣不降。』文天祥並不僅僅是效忠一家一姓的政權中國。可見,難以否定的是古人的民族意識,爲民族復興而奮鬥是不是效忠政權?元末朱元璋號召『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中華者,中國和華夏也,這裡明顯含有民族和國家的含義。能說不是效忠民族建立民族國家的民族意識嗎?古人的民族國家的意識是強烈的,如果說華夏民族的是『文化民族主義』,那麼自古以來游牧民族的民族意識和現代人沒有什麼兩樣。在這種強烈的民族壓迫下華夏民族的民族意識也被反向刺激。這種意識到明代更強烈了。在滿清入關後,南明民眾本已經投降滿清政權,當得知滿清政權要頒行『薙髮令』,紛紛揭竿而起。外國傳教士都奇怪,平常如此懦弱的中國人爲何變得如此勇敢。到明末已經能區分效忠一姓和效忠民族。王夫之在【讀通鑑論.敘論】說『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君權『可禪、可繼、可革』。黃宗羲說:『天下爲主,君爲客』,臣下『爲天下非爲君也,爲萬民非爲一姓也』。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說『古人講有亡國者,有亡天下者,率獸食人,亡天下也。』 這裡的『天下』明顯指華夏民族所在的民族國家,民族國家的意識是何等強烈。當時的中國人就已經認爲『政權中國』可亡可代替,但是『民族中國』決不能亡。上述明末士人的例子『亡天下,亡國』之論更是突出民族存亡稱之爲『天崩地坼』,顧炎武不說亡社稷和亡國而說亡國和亡天下,亡國是亡的政權國家,亡天下是亡的民族國家。當時的明末社會,國家已非一家一姓所有,所以不提亡社稷,而說亡國,進而不提亡國,而說亡天下,這絕不是一般的改朝換代。士人以天下爲重,不以君主爲重正是民族國家意識的反映。古人亡天下和亡國之痛交織,不能說因爲其懷念舊主,就不懷念民族國家。不能說【桃花扇】沒有唱出懷念民族國家,他就沒有這個意識,其他人就沒有這種意識。這個判斷明顯是以偏概全。

政權中國和民族中國

歷朝歷代、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政權國家,而『中國』在古代逐漸演變爲指民族國家。

『偉大的祖國』是指哪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國。我認爲是指民族國家意義上的中國。 古人說的亡國和亡天下也就明白了,亡國是亡的政權國家,亡天下是亡的民族國家。某些人不承認中國古代有民族國家是不對的。新疆曾出土了漢代衣帛『五星出東方,而利中國』,這個『中國』就代表了這個民族國家的稱號。漢朝已經有了政權國家和民族國家的雙重含義。關於『民族國家問題』請參考葛兆光先生大作:『 重建關於「中國」的歷史論述』。

蒙元入侵和滿清入關並非改朝換代

某些學者認爲宋朝、明朝中國不是民族國家,所以持改朝換代的看法,誰來都一樣,以下是他們的典型看法:

『宋金元宋明清之爭,和兩個漢族勢力的戰爭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要爲一家一姓爭天下,滿人統治中原,和漢人統治中原,老百姓都是奴隸。當江山與人民成爲一個被征服的對象、客體、物的時候,要求人民的任何效忠都是可笑的。這就像主人要求奴隸換了新主人之後,依然效忠自己一樣可笑。奴隸自然會跟著主人去打仗,但是一旦被俘虜,原來的主人就不再是主人。』

某些學者,他們荒謬的把現代民族國家和民族國家混爲一談,他們認爲只要不是民主政府就不是民族國家,只要是專制國家不管是本族統治還是異族統治都沒有區別, 人民沒有權利就不該有責任和義務,實際上他們認爲的權利僅僅指政治權利,特別是國家政治權利,他們認爲沒有國家政治權利就是沒有權利就都是奴隸。 所以他們認爲滿清、蒙元入侵,推翻的是封建王朝是一家一姓的事情,僅僅是改朝換代, 老百姓一直在當奴隸。 不存在亡國之說, 他們這種論調其實和漢奸沒什麼兩樣。

實際上在國家內部,在民族內部。家庭、家族、社會、權利、義務、文化、制度、法律、宗教乃至生活習慣同樣是每個成員所親身體驗,感覺到的。身處其中,這本身也是每個成員能享受到的利益。雖然不顯眼,但是如同空氣和水一樣不可獲缺。除了政治權利人類還應該有文化權,人格權。怎麼能把權利僅僅狹隘的歸結到國家政治權利這類人類生活的一點上呢?

【聊齋志異·張氏婦】記載:(滿清平定三番時)凡大兵所至,其害甚於盜賊,蓋盜賊人猶得而仇之,兵則人所不敢仇也。其少異於盜者,特不敢輕於殺人耳。甲寅歲,三藩作反,南征之士,養馬袞郡,雞犬廬舍一空,婦女皆被淫污。時遭霪雨,田中瀦水爲湖,民無所匿,遂乘桴入高粱叢中。兵知之,裸體乘馬,入水搜淫,鮮有遺脫。

滿洲人入關之後,除了大肆屠殺,所過之處大規模姦淫婦女也是最常見的暴行,不管是抵抗地區還是歸順地區,當地婦女都遭到殘害。兗州地區早在二十年前滿清就已經建立了牢固的統治,滿洲軍隊駐紮當地仍然有此暴行,這不僅僅是征服者的殘暴,也是游牧民族一種落後風俗。

在元代時流傳蒙古頭人有初夜權,漢人丟了性命才賠償一頭騾子,這又有什麼可奇怪的。1285年,番僧楊璉真珈盜挖南宋諸帝之陵,並將宋理宗的頭顱製成飲器。這一事件曾使漢人切齒怨恨,但楊璉真珈之所以做出這一看似殘暴至極的舉動,原因也在於他出自吐蕃,被染這一習俗。

這足以證明野蠻戰勝文明的後果遠比政權腐敗嚴重,『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野蠻征服文明的戰爭也許就這幾年,而蠻風蠻俗則會延續很多年,危害之深遠不言而喻。事實就是這樣,明末士人、人民享受到的基本權利在滿清時期失去了。

這些學者能否認集會、結社不是一種權利,讀書、寫作、輿論、立言不是一種權利嗎?可這卻在滿清失去了。宋代滅亡以後,知識分子淪爲『臭老九』。失去了讀書做官揚名機會,這難道不是失去了權利嗎?這些人是不會關心人人有保持自己本民族生活習慣的自由和權利,有遵從先賢教義的權利,維護自己信仰的自由。有不被干涉祖宗祭拜的權利。在滿清就是人人必須剃髮變服。在偽滿洲國就必須祭拜天照大神。他們更不會關心不當奴才、奴隸也是一種權利,而這種權利卻在滿清被剝奪了。(滿清跑馬圈地圈奴) 這類人類最根本的權利,他們卻根本不想承認。

而他們所說的那些政治權利,實際上僅僅是那些自認爲『精英分子』才最關心的參政權。

人人不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不懂得團結起來抵抗外侮才能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生活習慣,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保護自己的信仰。不懂得國家和個人同樣是相互依賴的。 人人自顧自甚至自相殘殺,造成的後果是整個民族國家的滅亡,最終是人人飽受異族人的欺凌、壓迫、羞辱。 明末顧炎武所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是這段慘痛的歷史總結。明末的悲劇在於中國只有少數先進知識分子有民族國家意識,而廣大人民卻是一盤散沙,當知道滿清來了要剃髮變服才恍然大悟但爲時已晚。

中華民族原本就是華夏民族

『中華民族』這個名稱並非起源自辛亥革命,『中華』這個詞彙早在南北朝就有,其含義是明確的。其二,如果說是誕生於辛亥革命,那麼從國家民族的角度,中華民族才不到100年的歷史,有什麼根據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呢?

中華民族是一個不斷成長的概念,其內涵不斷變化和外延不斷成長。

南宋此山貰子解釋【唐律疏議】卷三【名例】『中華』時說:『中華者,中國也。親教王被,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故謂中華。非同夷狄之俗,被髮左衽,雕體文身之俗也』明顯指中國文化和漢人。再早,劉宋文帝時,杜坦比漢時的金日(石單)稱自己是『中華上族』,不可和『胡人』並論。中華,本是中國和華夏兩個詞各取其一而成。含義是很清楚的。

『中華』作爲民族稱謂在唐朝已經成熟了,唐太宗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中華』無疑指華夏民族。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近代辛亥革命時期。

從『中華民族』這個名詞誕生過程和當時各民族的理解來看,當時的各民族都自覺地認爲『中華民族』是個由來以久,自古以來的觀念。例如:1913年初,內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一致決議『聯合東蒙反對庫倫』,並通電全國申明:『數百年來,漢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華民族,自當一體出力,維持民 國』這是第一次在政治文件中,少數民族代表人物共同決議宣告自己的民族屬於中華民族。 【義勇軍進行曲】有『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這裡都有『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含義在內。某些學者,爲了重新定義『中華』、『中國』,混淆是非,偏偏以這個詞彙誕生來判斷其內涵實際存在,不承認『中華民族』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實體。如此華夏民族和非華夏民族就沒有本體、非本體之分了。

主流的民族國家觀方法論的錯誤

實際上現在的專家學者已經把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以以華夏民族爲主體傳承華夏文明的民族國家偷偷換成了『五十六民族共和國』,五十六民族多元一體,漢族是其中普通一元。這種錯誤來源於,對古代中國繼承的主體搞不清,所以其歷史觀隨著領土變而不斷發生變化,領土變伴隨著民族變。 主要繼承的是領土還是文化,是民族傳承還是領土傳承, 是領土重要還是文化是民族的根本。 中華民族從古代文明中國傳承的是什麼?什麼才是中國的真正靈魂。當然是民族,民族文化。民族消失領土還有什麼意義。大家想想猶太人復國的例子,大家想想古代文明古國淪亡是不是這個道理。

常見的錯誤史觀是以概念的流變性來否定其固有性。

1、藉口『中國』這個概念在歷史上曾經演變過,於是否定這個詞彙已經演變成的固有屬性這個事實,任意修改。

2、強調吸收性,融合性是華夏民族的特點,但是否定其具有固有屬性。將蘊育期等同於成熟期,否定華夏文明已經是成熟的文明,否定文明和野蠻的巨大落差, 否定漢族是已經成熟的民族。強調『民族是建構的』否認民族有其內在的穩定的文化內涵。 比如他們說:黃帝、炎帝、蚩尤都不是一族,舜是『東夷之人,周是西狄之人,那時既然漢族能融合爲什麼歧視蒙、滿。他們把部落、部族融合等同於民族戰爭。所以他們認爲蒙元、滿清不算入侵。錯誤的把部族融合和民族入侵等同。

3、事物的性質由誰來決定:

有人這樣反問,漢族可以向外拓展,可以以戰爭手段擴大疆域,可以強迫其他民族和漢民族融合成一個中國,爲什麼其他民族同樣做就不行,就不是中國?

結語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應該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方面發生變化了,事物的性質自然就變了,該事物就不再成爲該事物。

在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發生矛盾衝突時,如果要保持住事物的性質,當然是強幹弱枝,站在事物的主要方面。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始終是文化和生產力最先進的民族,代表著當時世界的最高文明。在任一歷史時刻以其爲首代表了整體的中華民族的利益和根本要求,代表了除入侵者之外的所有少數民族。在這種外族入侵的關頭,作爲我們今天的中國人的觀點,當然要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出發,絕大多數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出發。從中華民族的進步發展出發。所以站住漢族立場上有什麼不對呢?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7-12-20 18:57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現代民族國家,在文化內涵,政治內涵上,類似於古代的諸侯國,而非秦漢朝廷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