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90|回覆: 0

隋煬帝墓確認 洛陽市『楊廣墓』主人身份成謎

[複製連結]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3-11-20 2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洛陽日報
11月16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對外公布,今年早些時候發現的位於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西湖鎮的隋唐墓葬確認爲隋煬帝和皇后蕭氏的合葬墓。 
  您或許不知道,在我市洛寧縣東宋鄉也有一座『楊廣墓』。既然揚州的隋煬帝墓被認定,那麼東宋鄉的『楊廣墓』又是怎麼回事?墓主到底是誰?
  1 我市也有一座『楊廣墓』
  公元618年,隋煬帝楊廣在江都(今揚州),被部下宇文化及縊死。據有關史料記載,隋煬帝死後連個像樣的棺木都沒有,蕭後和宮人便拆下床板做了一個小小的棺材,草草葬於宮室之內,後又改葬到『吳台』。到了唐高宗年間,才又按照帝王禮儀遷葬到『雷塘』。
  今年3月,揚州市在一次房地產項目中發現兩座磚室墓,出土了銅製的銜環鋪首以及金鑲玉腰帶,墓誌上清楚可見『隋故煬帝墓誌』等字樣。經聯合考古隊考古發掘,1號墓除墓誌外,還出土了十三環蹀(dié)躞(xiè)金玉帶、鎦金銅鋪首及大量文官俑、武士俑、騎馬俑等高規格隨葬品以及年齡約50歲的男性牙齒2顆。而在2號墓,則保存有部分人骨遺骸。經有關專家鑑定,該遺骸爲一位年齡約56歲、身高約1.5米的女性遺骸。16日,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在揚州召開新聞發布會,最終認定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爲隋煬帝墓,墓中是隋煬帝楊廣及其蕭後。
  『隋煬帝墓「現身」揚州!』對於這個重大消息,洛寧縣東宋鄉村民不肯相信,因爲他們鄉也有一座『楊廣墓』。
  東宋鄉的『楊廣墓』,位於該鄉郭村東南方的蕎麥山(因其山上長滿翠柏,又稱『柏山』)上,墓冢高30米,周長80米,面積2500平方米,呈不規則三棱椎形,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形似龍首沖天而起,雄視北方,現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 『渡洋河』諧音『度楊河』
  據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記載:『(隋)煬帝陵在永寧縣(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北,煬帝崩於江都,唐太宗遷葬於此。』
  東宋鄉附近村民又將疑似埋葬有楊廣的蕎麥山稱作香爐山,據說該山專爲隋煬帝楊廣供奉香火而設,說那個圓形山包就是楊廣的墓頂。香爐山西有一寺院,叫『聖水寺』,據傳寺內僧人的主要任務就是看守『楊廣墓』。寺內原有石碑十餘通,其中明成化年間的石碑對楊廣墓曾有記載。
  另外,『楊廣墓』腳下還有『一川一河』,即『渡洋河』和『錦陽川』。郭村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這裡的『川』和『河』都離不開一個諧音『楊』字,其中『錦陽川』諧音『敬楊川』,似有敬奉楊廣之意;『渡洋河』諧音『度楊河』,即超度被縊殺的楊廣到極樂世界。與此同時,也有說『錦陽川』諧音『禁楊川』,『渡洋河』諧音『杜楊河』,意思是禁止、杜絕楊廣這樣的暴君,使其永世不得再生,確保天下永遠太平安寧之意。
  3 墓主到底是誰,專家觀點不一
  既然揚州的隋煬帝墓被認定爲真,那麼東宋鄉的『楊廣墓』是否就是假的呢?它埋葬的又是誰呢?對此,我市有關專家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
  ■觀點一 可能是隋煬帝棺槨
  對洛寧地方歷史文化頗有研究的曲少波,在得知揚州發現隋煬帝墓誌卻沒有找到隋煬帝棺槨後,他曾寫了一篇題爲『興許隋煬帝的棺槨和骨骼在河南省洛寧縣』的文章。他認爲,由於揚州被確定的隋煬帝的墓葬中,僅發現了2顆牙齒,並沒有發現遺骸和棺槨。這並不能完全否定唐太宗將隋煬帝墓遷葬到洛寧之說。
  我市一些文史學者也認爲,墓的真假要看怎麼去定義。因爲過去建墓埋葬的除了屍骨,也可以是其他東西。
  對此,市文史專家蔡運章認爲,關於洛寧東宋『楊廣墓』,直到明清以後在有關文獻中才出現,因此可信度不是很大,很可能只是一種傳說。
  ■觀點二 可能是隋煬帝衣冠冢
  據有關史料記載,公元617年,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11月占領長安,擁立隋煬帝第三個孫子代王楊侑(yòu)爲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市文史學者鄭貞富認爲,洛寧東宋的『楊廣墓』就是楊侑稱帝後,爲其爺爺建造的衣冠冢。
  史料記載,永寧(洛寧的古稱)在唐以前名『熊耳』,於唐武德元年改爲永寧,意在汲取隋煬帝禍國擾民而導致身死國滅的教訓,希望建立長治久安的社會政治,實現天下永久安寧。『唐改「熊耳」爲「洛寧」,無非也是期望這位有功有過、過大於功的帝王魂歸永寧,與熊耳山爲伴。』鄭貞富說。
  ■觀點三 可能是南陳後主墓
  古代【諡法】載,『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死後被諡號爲『煬』的皇帝,除隋煬帝楊廣外,還有一位就是被隋俘獲、死後葬於洛陽的南陳後主陳叔寶。
  我市一些專家提出,也有這樣一種說法,即洛寧東宋埋葬的可能就是這位南陳後主,後因諡號相同,被後人誤解爲隋煬帝。
  有不少人認爲,既然揚州的隋煬帝墓經專家考證確定爲真,東宋鄉的『楊廣墓』就應該是假墓。對此,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表示,由於目前沒有對洛寧縣『楊廣墓』進行正式考古勘探,其是否爲衣冠冢?或墓主人另有他人,到底是誰?這些問題仍需經過專業的考古發掘才能確認。
  相關連結
  爲何是『帝墓』而非『帝陵』?
  一般來說,皇帝死後下葬的陵寢被稱作『帝陵』。儘管此次專家一致認定這是隋煬帝和蕭後最後下葬的場所,卻罕見地使用了『帝墓』這個稱號。
  對於這個有些『彆扭』的定位,有人質疑是爲了避嫌『開挖帝陵』而刻意強調發掘的是帝墓。
  考古專家回應稱,之所以定位爲『帝墓』而非『帝陵』是經過討論後的結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說:『最重要的原因是,隋煬帝在下葬的時候身份已不是帝王,政治上失去了皇帝的地位。儘管唐朝在下葬時仍然按照帝王的規制,出土的隨葬品跟大明宮也是一樣的規格,但嚴格意義上,仍然只能稱作帝墓而不是帝陵。』
  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這位生前據稱好大喜功的帝王,死後所安葬的主墓室僅有6米多長,8米多寬,僅從規模上看確實十分寒酸。
  考古專家分析,這種『寒酸感』與其死因和多次遷移有關。畢竟從公元618年被宇文化及縊死後草草下葬,歷經多次遷移,直到公元648年才最終與病死的蕭後合葬。『但從考古意義上來說,其發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2013年重大考古成果。僅蕭後墓中出土的編鐘16件、編磬20件,就是迄今爲止國內唯一出土的隋唐時期的編鐘、編磬實物,填補了中國音樂考古史上的空白。』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說。 (據新華社)
  隋煬帝其人
  隋煬帝楊廣(公元569年至公元618年),華陰人(今陝西華陰),生於隋京師長安,隋文帝楊堅和文獻皇后獨孤伽羅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公元604年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14年。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開通永濟渠、通濟渠,加修邗溝、江南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城,開創科舉制度,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因爲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公元618年在江都(今揚州)被部下縊殺。唐朝諡煬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來源:洛陽日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