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56|回复: 0

[易演中医] 刘东军易演伤寒论选摘之太阳篇

[复制链接]
中医武将 发表于 2011-6-10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帖最后由 中医武将 于 2011-6-10 12:42 编辑
3 h2 `# r0 u5 Y& D
( s. @1 T* s) `1 n. A6 H  {( F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4 g- d% O" J' F; w
中医武将刘东军:太阳病篇的定义在于以足太阳夬卦为坐标系的诸卦轮替加临推演出病机结构所能导致的症状治疗。提示:所谓现代医学说的脑溢血、脑血栓形成,是两种不同的六气致病性质。既脑溢血的致病因素是太阳寒邪加临卦头,脑血栓的致病因素则是坤卦中风加临卦头。卦头即夬卦也。* v) N1 d# R+ G8 w% H- e7 @# h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f/ c7 [( T4 {! T  o$ p$ z4 L2 T  X7 l
中医武将注解:太阳之为病,何病?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夬卦表受寒邪既剥卦性质。 《伤寒论》太阳之为病,就是论述太阳位,既表证,实际乃是五运中火长阶段,六气中三之气位置遇到寒邪收缩引起的胀痛系列症状。也就是《内经》运气七篇中所论太阳寒系病的致病原因既六之气太阳剥卦寒水收引不通的结构下加到了体表上。故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强痛者,剧痛也。非颈项强直之谬注也。 详述均在以后诸条。 7 H$ Y$ m, Y/ ~; }+ p2 u" z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7 \4 s; c% O1 ~, J0 P/ e
中医武将注解:太阳伤寒是被太阳寒水之剥卦性质封堵与表;太阳伤风则是被厥阴坤卦性质大堵与表。 太阳寒水剥卦的正确排序是六之气冬季,有着它的寒性收缩性,所以伤寒无汗而不通,以痛为主。 厥阴坤卦大堵会产生大气压的形成,中医将这种大气压称作为风象。(这是与现代气象学相同的)所以说,有坤卦大堵的地方就会有风的出现。厥阴大堵,会气胀,当然也会发热,当然也会出汗,当然也怕风。所谓同气相拆,此之谓也。但有一条需注意,那就是伤风者不痛。痛者都是客寒在外,而热在内。 5 C* V& g3 e1 }$ i
因此,本条所论太阳伤风于第一条说的“太阳之为病”是两种不同致病结构下加于体表位。另因为两卦距离很近,寒性收缩的时候就是剥卦致病,就会疼痛;不寒性收缩的时候就是坤卦致病。就会不痛,就会出汗,所以说,外受风寒,不是风就是寒,不是寒就是风,实际就是剥卦坤卦两种不同性质的致病结构互换加临体表所引起的。坤为静,剥为动。一静一动两回事儿。 第1条,第2条阐释了夬卦伤寒和伤风的症状区别。 : ~( ~3 W# k' q& D- o% b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 k+ f- i( Y7 `( S# P" w
中医武将注解:第1条太阳病的主要证据。2条为夬卦位置的中风主要证据。3条才是外寒侵袭体表的论述。太阳病,既辰时位夬卦区域受寒,整个体表出现体表蒙受寒性收压迹象。阴脉为乾卦至坤卦的阳势表现既收阴象。阳脉为复卦至乾卦的阳势表现既升发象。太阳病的阴阳脉,就是左右升降全是紧脉。阳气之标受到太阳寒水剥卦收引结构的侵袭后,因此体表不通,就会出现头痛呕逆症状,名为伤寒。位置上来说,阳之标者,太阳也。 + R  d6 S% [2 H1 |7 D6 s2 e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6 p% n$ f' q- @/ H# M% m中医武将易解:起卦---夬卦结构。 此条为论述足太阳经结构致病未经过他经加临时的在六气结构中的结构与位置。 d7983e9d4c3761629a5a373fb6b9715a.jpg
$ [6 l4 i. V& o: O; ^照片名称:太阳病第4条图
4 @$ o1 k6 |1 f* k# Z3 m! \ 58771e8f3ca54d07b03fbf021b29dd2f.jpg
  }% |. @0 h( N  i# n7 A中医武将批注: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何谓器,器皿也。人之一身无不就是一个器皿皮囊也。结构决定运势,运势促进结构。人体宇宙器皿有六气,《内经》称之为“六节”,吾曰“六层”卦曰“六爻”。《道德经》“守其黑”此之谓也。 本条一日非一日也,实天寒入天位第一圈也。所谓太阳者。足太阳夬卦区呈现着的外一阴压内五阳之势态结构也。此为一种阴寒不当其位的病态之下的宇宙结构。此结构皆仲景以及《素问》热论篇“伤寒一日巨阳受寒也”。不然何以解此结构之病态近可延及数日,远可数月数年耳。故曰仲景之言“一日”而不言一圈,不言一卦。更不言一卦六变,十二复辟七十二变者。实仲景不传之千年隐秘也;诸医被戏皆在于此。 . h, e0 q4 K  n- I+ ?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f% F' P& o9 h3 H" z
中医武将易医破解:论大壮卦阳明病位置。 按逆时方向伤寒侵袭人体第二易经,结构层形成内二阳明显于外,外一阴收降下于内的趋势结构,是为阳明。时若不见少阳症状出现,则为停在阳明阶层不往下传也。
) M, D0 ~* H8 V. s+ s: U% b4 E
31c786c1a1a9c9801b0555381a0c3bbf.jpg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 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 A$ g8 i0 q+ _" d  @& s2 Y( o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论述夬卦若被顺时针乾卦,姤卦加临既是风温结构形成。 属于夬卦起卦后顺时针感受欲解区域的卦象热邪。必失气于外,故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1 h/ N, O$ M# T0 b. u8 M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 7 `, n  t/ A5 j1 _$ L
中医武将批注:中医武将批注:论发在阴爻阳爻之别。 热无犯热,寒无犯寒;发于阳是由阴爻之下的阳爻开始发。故发热,并且比直接发于阴爻里要晚一步。如太阳病,若在夬卦天位阴中开发,那么第一步就是大壮卦,第二步是泰卦,到剥卦兑冲而解时正好是六步。也就是说途径六种结构即可到达自解的剥卦结构;若在夬卦阳中开始发则是途径本卦天部一阴算一步。比从顶部阴爻内开始发多了一步。故此发在阳易经七次而解,发在阴易经六次而解。实非六日七日也。实际则是说其余类推也。 5 @) Y/ A( J  i; q5 ^* c2 R
16326c7673a4d0a486b22283e35126cc.jpg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2 [1 _- R5 J( C( L/ J
中医武将注解:起卦---夬卦---剥卦所谓自愈。 夬位太阳受寒,与内阳形成迎随之擦肩而过之势,途经夬1,大壮2,泰3 ,复5,坤6到达剥7后,天气自朗。感冒之寒尽脱。以此完成了象结构的兑冲自解而愈。 鼓足阳明以针者,实依图行事,先见之明也。
8 n$ h" i2 y6 f  K  t/ l' [' X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 L: ~8 r9 ^7 X( Y+ L2 b
中医武将注解:六气的欲解都是根据各自自身阳力的生,长,壮,老,已之惯性势力来确定需要多大缓冲空间的。故足太阳中见乾卦全阳则标寒欲解。阳气自内而出之序。“巳至未上”乃是阳顺时针方向出之时。太阳病不内传者当随阳气外发而正解,恰如麻黄汤顺时助阳发耳。人为制造的一种太阳病解结构。属于上自利也。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火运临午”。阳势由复卦子时当位开始一阳而生,到了夬卦主卦结构的时候,其阳势已经接近强弩之末。故太阳结构也被称之为老阳结构。其阴阳比例的代号是1/5 实际属于五运中的“长”势的欲释放期。就本位的阳势惯力而言,由于其上方的阴爻比之大壮卦2/4 结构期间减少一个,故而其内在阳势所受压力也就减少一个方程式,因此,其惯力也就大于大壮卦的阳势一个惯力。就本位的压力既阳势力度而言,要相应地比阳明大壮小一个压力方程式,所以,足太阳夬卦,顺行一步见乾卦既可获得释解0/6 。
' d$ z0 L+ U( K$ {, h另,因为太阳者,其本乃六之气手太阳剥卦1/5 为寒,其标三之气足太阳夬卦1/5 为热。故,欲解其寒之本气者,从剥卦1/5 开始逆时针方向削下至未时位遁卦4/2 即开始进入欲解阶段1/5 ---4/2。至姤卦曰解其半5/1 ,至乾卦巳时则曰太阳之本被全解也。《经曰》“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故此说午时位置的姤卦,正是手太阳剥卦寒水被先天剥至一半的位置,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仲景太阳篇中诸多先下后汗之述。5 x, K% m3 V0 p' S
然而历代注解均将这种所谓“前下后”的症状错误地当做误下之后的症状。如此这般,习惯了那种“理、法、方、药”三因辨证的人果真对整个人体宇宙的修正过程是被仲景分步进行阐述的事实也不以为然;难道真的就没有看出《伤寒论》中的每一条其实就是这种分步骤阐述中的某一步骤吗?何况《至真要大论》古训“发汗不以奇”。“用下不以偶”也哉。然,观《内经》注解者,却竟连“发汗不以奇”这种至真至要皆注解成了“用药的味数就是双数”。真乃可恶,可笑,荒唐至极也!!故,此天之道者。仲师乃自岐黄虽未传其隧。概学医学易者,均不可不明此理也。图示如下: % I/ p8 y1 [4 K
99f69a7e7b4960fdb12655b74e6789d2.jpg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 n5 N, S; t' C9 C9 b' u中医武将注解:坤卦自解加上太阳夬卦来论述为何“十二日解” 所谓风家,实际就是坤卦性质的拥堵。表解不了了者,就是太阳中风证。坤卦性质的拥堵,兑解者是乾卦。故,太阳病从夬卦逆时针算起,逆行变卦十二次,见乾卦正好就是12变。而坤卦性质的中风证见乾卦正好兑解的无影无踪。故说,大不了表解而不完全全愈者。六经传遍,不了了也。意思就是说“大不了也就是与十二辟卦兑冲一遍自解而愈。故曰十二日愈。”图示如下:
8 r9 [2 }0 @3 C
82b6152f41be685e6352fef71c550568.jpg
11.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3 m! x6 V- C" @% w$ v$ U# W
中医武将注解:热在外圈而寒在内圈,身体大热反欲得穿衣;寒在外圈热在内圈则就是身大寒而热在骨髓也。此条作为人对自身整体宇宙的内外寒热感受作为判断寒热圈层方向的重要依据。不仅是比喻。 4 T* r5 B7 P2 ^; k9 C- o5 T: d8 G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 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y$ M- ?4 a! j2 _- p
中医武将注解:《素问。六微旨大论》“帝曰: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闻乎?岐伯曰: 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 Y, h  K% V9 k0 F! g帝曰:何谓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从 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 风之来也。
+ y& @0 @3 J0 s2 x7 l- A6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岐伯 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U+ C+ q- h0 E) B; U5 u- t
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 R$ J  M& `3 D) R* X+ t) j9 A帝曰: 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 ,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
6 T. X) `* q9 ^" {6 o1 |中医武将刘东军关于本条注解:何谓太阳中风,坤卦结构的病邪侵袭卦头之中。坤卦是静态的性质。表现就是一个厥堵。堵在中圈,则就是太阴中风。堵在体表则就是太阳中风。此条是论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阳爻上升,阴弱者,阴爻下沉。在阴阳换位的结构上来说,阳浮阴弱实际应该理解为“阳浮阴沉”才对。阴在外为蒙,阴沉入一格为堵。实为表部被阴入于内,阳浮于外也。应人之症状则是头不痛,鼻塞在内,平卧既堵。既所谓。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者,此之谓也。
) K$ p# ?7 c! [" E: J气交点的主卦区域乃是夬卦区域。而方主要是治疗太阴中风。因为桂枝加芍药三两正是太阴临卦的桂枝加芍药汤,我称之为太阴归经汤。去掉芍药三两正好就是治疗太阴中风的正经方,也就是桂枝汤。因此在夬卦位置来说属于治疗太阳病中风也不为过也。此条为:中风的象形描述: $ \& W- K: |5 z% v- o8 P! k* r
fed201b95019b2af056b82d8da4978d5.jpg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 W" ?( l6 P" ~) z
中医武将注释:所谓太阳中风者,此太阳夬卦位坤卦结构加临大堵在表也。若是剥卦结构来袭,则不会出汗。 & ^" M( [" z$ f8 e( p8 ~* I2 {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二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 (擘,十二枚)桂枝(去皮,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 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 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6 S' ]2 l0 ~' L9 {& D# I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此条乃是论述夬卦太阳被“剥卦----坤卦”两种物质所伤中的复合性致病论述。 风堵可以令郁热而汗出,剥卦伤寒经过坤卦的静止性综合后的致病力度既寒性收刹有所减缓,故曰相背强几几,几几者,当紧讲也,比痛轻一点的感觉就是后背发紧那个感觉。葛根善走项背,桂枝汤内加麻黄葛根意在驱赶表部坤卦剥卦风寒合堵也。
/ Y0 ^1 u: D$ l; @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方四。
6 C4 u! U! N7 b/ j  B4 N9 H9 @中医武将批注:太阳病并非全是汗法,也有下法,坤卦太阳中风顽固者,当先以下法为主,既用下法下去实阴,比如后面有关观卦加临夬卦结构,剥卦加临夬卦结构;坤卦加临夬卦结构,都是必须首先用下法来攻下的。唯独用下法才可以迅速做成剥卦自解太阳表寒之法也。比如大柴胡汤,各承气汤,泻心汤等,此谓下阴气。下得阴气,才能升得阳气。《经》云:上取下取,消之削之,泻之卸之。正是此意。譬如五行之火,必须有水气乘之才会令宇宙扩展,既所谓《桂林伤寒论》“平脉法”篇中所谓“水行乘火为纵”。' {7 s9 o7 p4 R5 A* P
而非某伤寒“泰斗”以“五行相克”之说敷衍了事。故,当此水过厚必须先用下法而不是先用汗法。医道之妙贵在审时度势。故此说太阳病当有太阳泻法既下法,因此,请注意!《伤寒论》并非仲景一说“下之后患者如何如何”即便一概成了误下之后也。历代注家将太阳病条中所遇“前下后”之类的词汇一概理解成“误下”,此为历代伤寒注家最大误导之一。 , J$ J' a  a. ]- q- d9 j
本条所述火位之寒经过正确的高位泻下治疗之后,木火的生发之阳气自会以轻车熟路、春风得意马蹄疾之势生发上来。但若有上冲,其势霍霍,若遇到寒塞者,仍是可以出现顶部寒邪再次“未解”的。此经过下之后的太阳(表)之寒,已成薄寒之堵,这样的寒其实已经不是寒堵,其实已被卸成了太阳风堵。治疗当然需要芍药兜住桂枝从中圈开始收风和表,所以用桂枝汤即解故也,本条可参照21条详述。 另,太阳病出现手太阳剥卦势态。下法是主要治法。故此说。仲景所说桂枝汤多是用在下之后一点也不足以为奇。
# c! Z! T# I4 D太阳病,应与足太阳夬卦结构手太阳剥卦结构合并而看。仲景凡是桂枝汤者皆是多用在剥卦加临症以调胃承气汤来下太阳病,而后以桂枝汤按太阴中风来处理“后事”。
& M6 [, x$ `2 H8 c4 h实际下阴气之法还是是太阳病的第一正治之法。历代医家皆误会于此。以为诸如本条所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仿佛就是误治后用桂枝汤也。实是仲景以下千百年来的注解家第一大误解。况大小宇宙生气通天相遇伤寒有主有客,六经辨证之中,伤寒仅此一论乎。 $ Q6 a7 K* e8 ?9 ?! Y6 S
引子: 16条加上以下至19条都是叙述桂枝汤的忌讳之处的。
+ q# q& Z; @: b: y. Q# ?* ]3 H' J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方五。 : W9 e; @( U6 ]* n  \
中医中医武将注解:太阳病三日乃是太阳夬卦伤寒下传至少阳泰卦,形成少阳中风,属于病已入少阳,濒临太阴之中者,或属于太阴中风。由于气交点不在上则不可以用吐、下、温针。少阳中风的其实只是需要少阳和解,若是入阴太阴中风的则可以按桂枝加芍药来治疗。所以说单纯的桂枝汤在这里是兜不住这个气交点的。 桂枝汤本来是解肌而用,肌者之病在与经络之风堵也。桂枝汤加白芍,则是太阴病中风的“归经汤”。不加白芍的桂枝汤,其白芍与桂枝同量,故此时兜不住泰卦以下阴中之寒的。. r2 p- |, E$ v5 W0 q+ @1 B% p
故此说:“桂枝不中与之也”。由此来看,桂枝汤就是治疗三圈以外的厥阴风堵而无实邪的即所谓太阳中风证,然真正的剥卦坤卦加临太阳夬卦的病则又非桂枝汤单独可以斩获的。必须要用麻黄汤才行。所以此条明确“太阳病三日”为何意思,就不难理解此条背后的叙述目的是什么了。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实际就是说不属于桂枝汤治疗中风范围,因为脉象浮紧、发热、汗不出乃是麻黄汤正也。所以说桂枝汤不可与之也。 本条还重点说明桂枝汤与麻黄汤的使用最基本而且各自最常见到的特点区别。 * b* `/ j1 T6 u* J" P$ i4 c- o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酒乃水中火。 ! m8 s. R) c9 o
中医武将批注:酒客多肾沃、而肝热、故而桂枝汤不可与。% K( B( [5 d' H2 q2 l$ u: K. @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方六。 & d- @! t6 D  t" w  q
中医武将批注:杏仁由上通以中;厚朴由中通以下。喘家用桂枝汤不宜忘顺下也。 6 A0 \- W, V; K! M4 Z1 D# W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 B( U3 p* S2 h) E( n  O4 r' q中医武将批注:说明中阴虚薄,不禁桂枝汤者,血内必化热结脓也。
& }6 l- _; v$ M& ^5 U% F9 H引子: 从第20条到第22条是太阳病下后汗后出现脱气,脉促两种对立反应,20条属于漏气,所以用桂枝汤加附子来续阳气。21条是太阳阴寒被下法下去后,剩下阳气突越于上继续奔出,故而形成脉促。所以桂枝汤去掉芍药的酸收,顺势利导将郁气伏火用桂枝甘草大枣生姜宣通与天际(体表之外)。   M4 I0 K7 T+ E: o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方七。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附 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 e0 z' U- K; \& E& `; B
73c15ca56646daab17ac36a57d90fc59.jpg
中医武将注:本条是发汗发脱气的补救方法。 发汗而致阳浮于外居多,阴气下沉严重。故加附子生阳既以桂枝汤加炙甘草一两,推内圈之阴阳往外互应卫守护中阳,形成阳气的前后连接也。
0 j" x# p6 p% g2 k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方八。(促,一作纵。)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5 K1 ?& p4 @5 g3 D7 M( R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本条所谓胸满乃是阴寒实物被下之后,阳气轻松获释。阳气有快似上行迁正的要求,速度太快则反被压缩。故曰胸满。故脉象加快为促。治当升半格至太阳归时归位。桂枝汤去掉芍药之收,单独升散一发而迁正也。此道之所属;工之所疑。学者不可不察也。
, F0 u# _+ A5 v" q+ F关于太阳病下法的再论述:   m2 ?* Z6 D; E7 z3 R/ \, L
治太阳病者,薄阴之寒非汗泄一法。汗法是依后天位阳势发展,人为制造出适合“太阳病欲解时近乎巳午未上”的结构。既见夬卦见干,见姤,见遁卦。另外,此三结构至剥卦途中任何一卦都可以解太阳病表郁的。
故此说这种汗法是属于扶阳的正解方法。后世理解《伤寒论》多是从这中方法入手。即人为的制造扶阳发汗。然而对于与人体宇宙的内在运行。尤其是在这种运行规律中是否还有其他改变太阳病结构的路途呢。答案是有的。而太阳病下法就是这种方法之一。而且在《伤寒论》中比比皆是。并且其渊源与其在《伤寒论》中的描述也是很有讲究的。
《经》曰“汗不以奇,下不以偶”阳明病用下法,论已有详述。然太阳病下法属古之未传之一大法也。是故阳欲升而其阴欲下,其阴在外,与阳升同法相反;阳欲降而其阴升,其阴在内,与阳降同法相反。故此可以说太阳病之下法,应包括高空下法。另外还有古代太阳病的定义问题。太阳者本与标。若以六气结构而分。头病皆是标气在头使然。内经之太阳司天之重病非仲景所能论及。
下虚上实之头痛,颈项强痛者非仲景所论伤寒汗法所能治矣。此课题余有另论。故此无论属于人为的何种下法,都是一种促进太阳病自解结构形成的一种实践方式。故此法非“三阳位当发;三阴位当下”之所常也。太阳病之下法,下的是天部之阴气,剥的是先天位置的阴物,扶的是后天地部的阳气。所以治疗头病节节;阳明下法下的是地部之阴物。扶的是天部之阳气。故左右者。升既下,下既升,迎随之至。阴阳之道也。
不然,世间岂有独升独降乎?岂有“太阳病过六七日后自解”乎?故此条“太阳病,下之后”非指“误下后”也;更非诳语也。实尤以下法削去最外第一圈之阴物。削至第二圈而令原第一圈之内所被郁闷的阳气,以及被第一圈阴气所困压的第二圈至第六圈之阳气喷薄而出自解也。《平脉法》谓“火行乘水为横”是一种压抑之火挣脱的一种状态。
是故天道位上而做下;地道位下而做其上。坤转干第一步者。乃先天之剥阳也(剥卦)。非后天之复阳也(复卦)。然剥有薄厚;削有深浅。削之过多则阳气挣脱而解,而为“横”。若削之过浅,或干脆没有削,则阳气仍是被困在于下,故曰脉促,一曰脉纵。延《伤寒论。平脉法》篇曰“水行乘火为纵。火行乘水为横”此纵者,乃指阴气仍然凌驾与阳气之上也。故曰一做纵。实际就是表虽薄而表仍未解。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方九。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8 \! b6 e; ?( Q) ~3 C+ [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中医武将注解:此条是接着21条下后出现脉促胸满之外的另一种推演。比如太阳病大寒剥卦加临夬卦,首治用下法后,继而转手用麻黄汤或桂枝汤继续揭发太阳圈层的余邪。届时假如出现因前番重下所致阴气又厚转薄,自然会随后者发表之要轻松而解。然一旦出现阳随汗出后出现阳力不足,此条:桂枝去芍药加附子主之则正对病机卦之阴阳层次结构。故而说本条所谓恶寒,实非太阳表证恶寒也。而是阳力不足,故无须发汗。仅去芍药加附子补阳即可。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十。 , y, G2 z3 u# q" H! ~: B
桂枝(去皮,一两十六铢)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擘,四枚)
8 l# m, Y: T8 J  I4 t' K
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二十四枚)
% W: x+ S1 @: N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 十二枚。: N. m% E2 H; W  _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9 o- [9 }$ u3 x) y7 V* L
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3 Y2 T2 r, s; M0 _
中医武将注释:易者,变也,经者,经过也。易经者,变化之经过也。《易经》者,述变化经过之书也。此条为仲景率先推演一次阴阳空虚所致病欲解的时候,不可在大汗只可小汗通风的使用条件。在病机标本卦体结构的推演上也是《伤寒论》中隐晦词比较严重的一条。然而“易演中医”可解。
太阳病本不呕,仲景何以言“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呢?非多此一举也。只因此条风寒太阳病易经八九后后,轮到否卦手少阳结构加临的一种综合结构,此形外阳内阴已成阴阳两离之势。此属于《素问》所述太阳司天少阳加临客胜之症也。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则属于外阳逆时方向正在进一步切入至姤卦。故此保持下自利以“清便欲自可”的趋势则否卦内三圈的阴爻自会消除而专程阳爻,否卦至乾卦正好就是变卦二三次也。;“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此为否卦基础上阳气再发二三度即可途径遁卦,姤卦到达乾卦而成十二易经自解也。阴覆盖阳则热也,后面一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正是此说点睛之笔也。
% U# c& K4 z1 H% `7 S9 i; a2 N% ?( B
24dd34af91351140b81a544e796a63ba.jpg
一句“阴阳俱虚”点到太阳病转经12次后出现阴阳俱薄而自解的必然性。
引子:
23条麻黄桂枝个半汤;24条桂枝汤加放风二风穴。25条桂枝二麻黄一。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方十二。 26条的正阳明高热伤阴,而用白虎粳米。27条的夬卦于乾卦合病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这种高热无阳脉,而用桂枝二越婢一。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方十一。(用前第一方。)
中医武将注解:太阳病轻度的中风。本无烦,用桂枝汤实属于用太阴临卦的归经方桂枝加芍药汤减去芍药一半即为桂枝汤,实际是治疗太阳病太阴加临形成第一步的阴堵。但若坤卦厥阴加临夬卦太阳位置,自会出现呕而胀满发热。则用小柴胡汤了。本条论述桂枝汤治疗的本是太阳病的临卦阴堵在中圈。一旦用桂枝汤治疗,芍药兜着生姜桂枝势必将中圈的阴湿粘连的东西发散到外层来,形成中圈鼓胀。途径第二圈心火,则心火圈层胀满,故此说,心烦自成必然。那么解困之法一是泄风池,风府,所以用针刺二穴既可。而不至于桂枝汤麻黄各半汤。其实二者还可以用小柴胡汤来解。将风头泄开后,在用桂枝汤则不会再心烦了。所以说,却与桂枝汤则愈。“却”者,再也。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方十二。 " R* u6 ^3 n( n& j1 u5 p3 b
桂枝(去皮,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去节,十六铢) 生姜(切,一两六铢) 杏仁(去皮尖,十六个)甘草(炙,一两二铢) 大枣(擘,五枚)
* @* C" h4 x; Q. G: s4 Z4 w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 d/ C/ X" k, K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桂枝汤兜住坤卦风堵发散至大汗出。脉象出现太阳夬卦趋向于大壮阳明的洪长之象,属于太阳夬卦表层揭发不够,但不足以构成第26条的正阳明高热伤阴,而用白虎粳米;也不足以构成第27条的夬卦于乾卦合病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这种高热无阳脉,而用桂枝二越婢一;故此桂枝汤中兑入麻黄汤进行剥皮揭发与桂枝汤疏风相结合。其比例是二比一,桂枝汤2:1麻黄汤。
! i& y- F9 h1 Y$ l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十三。
知母(六两)石膏(碎,绵裹,一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0 k0 J* P0 j; r% l: R( |$ L. |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6 r7 T8 t5 |8 V2 D# _" O7 e
中医武将注解:太阳中风其实就是太阳病阴沉入中圈。阳在阴外。治疗用桂枝汤就是把中圈的阴爻既坤性风堵发出来。而本条论述是这样的阴爻发出来了。却出现化热,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这显然是两阳合明于外的大壮结构。故此以白虎加人参汤为阴阳主导结构来修正这种病态结构。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十四。
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擘,四枚) 生姜(切,一两二铢) 石膏 (碎,绵裹,二十四铢)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 s# U; G$ M5 ]8 P+ A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此条脉微弱乃是太阳夬卦稍偏与乾卦可并之脉。既保持太阳病发热恶寒的症状,又有脉虚弱的热多症状,所谓“此无阳”并非是说阳虚不足。而是指这种夬卦于乾卦合卦之脉由于是一种伏郁欲解的结构。所谓“太阳欲解之时,也是阳气欲出之时”。伏郁喷薄而出,阳势势必减少。故曰“此无阳证也”。治疗当然就不可以继续用桂枝汤收风驱寒发汗了,当然也不可以用麻黄汤解表了。必须在桂枝汤中加入一定的减少中圈火力的凉性药。所以,桂枝汤2比1越婢汤由此而来。越婢汤的意义在于麻黄汤内桂枝换成石膏,石膏是撤热。所以麻黄汤一旦将桂枝换成石膏,实际等于先天剥皮解表功效大于后天发散扶阳功效。而且是石膏属于辛凉解肌顶替桂枝辛温解肌。故此:先天为主,后天为仆,越婢汤由此得名也。

% r1 {4 b# b3 d9 L* J9 R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xi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方十五。 0 y9 v, y) F6 d) m" O# J
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6 m9 j( h- Q4 B% ~9 ~; ~& |$ q9 w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 S' R2 F0 }7 j6 t1 _, s! U1 B$ E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如下: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中医武将注释:阳道奇,阴道偶。一切治疗方法都是为了去改变人体阴阳结构失衡从而达到一种和谐为目的。不管是内之阴阳还是外在阴阳,不管是阴之薄还是阳之厚。而下法,无疑是治疗太阳病久病有形之物----太阳寒收,厥阴风堵,燥气收刹的首选大法。而不能错误的理解成仲景时期的“误治”。譬如脑疝头疼,《素问》所说太阳司天的头痛卒死既现代医学所谓脑溢血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尽管仲师未传。但是本条一句“仍头项强痛”的“仍字”就足以证明之前的头项强痛是有的,而且这个“痛字”还是可以用下法来“下”的。老子曰“做强梁者不得其死”。颅内瘤寒、脑疝。强寒收引之下起火强行发散不通者,其强行发表无疑等于拼得鱼死网破。故,事态如此之厚,医者岂是单单一个发表了得?如图2所示;欲治足太阳之厚先薄太阳之手。故说太阳下法,非空穴来风也。实际上这同时也揭示出一个医学难题的解决,那就是顽固性的太阳病头部强痛能否可以用下法来攻坚的问题。答案是可以的。因为太阳圈乃最外圈,能通则通,不通就是死路一条。强行发散只有鱼死网破。而攻下则可以将高位有形之寒下到卦之中腹太阴圈这个宇宙更加开阔的圈层地带。这里的徘徊余地要大的多。然下有下的用处,发也有发的用处。当然也有发所未发之病;更有下所未下之病。那么,这个剩下的病也包括下法的后遗症是什么呢?“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本条论治“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之所以毅然不用桂枝之发,依然用白芍甘草固守中圈,兜住白术茯苓运土化水散结,此意就是出在欲有“有形之寒不除,则坚决不做发汗之意”。近乎五苓散荡开乾卦朗朗之中的水汽而令痊愈。
治此条所述太阳头项强痛之路途艰难,方法之多变,令人叹为观止。假设是治疗太阳病厥阴病淤血寒痹在头呢。中医武将设下淤寒者可以用大黄庶虫丸,或大承气汤加细辛麻黄汤,大黄沸下也。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方十六。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炙,四两)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 d7 F# Y0 W4 H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6 n' `  ^2 `1 P% l" l* z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2 J* n7 b( N1 V, ?2 P- M) l. p& f
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 f9 w3 h( F. U1 G
中医武将注解: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乃是太阳病经过或汗,或下之后,出现太阳病欲解之乾卦通阳泄出而阴伤。故而脉浮(应该是脉浮而虚)脚挛急,此属于太阳病欲解后出现阳气不得续接之象,所以不可以桂枝汤继续兜着阴气往外宣阳。否则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那么补救措施就是大量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先续接中圈阳气。等脚暖和了,在用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 把外泄之气收敛一下。这前后其实就是以四两炙甘草为核心进行的壮阳驱寒(加干姜)和收阴敛阳的不发汗过程。只有白芍与干姜分开用,才不至于再继续发汗。

) }: N3 H' A6 p8 t$ ]  d3 ?
若是前面用桂枝汤后出汗过多伤阴阴气大便不畅,屎气上头谵语者,当以调胃承气汤来推下。但若上述方法没有运用,或没有将白芍干姜分开用致使再次发汗,或用烧针来开泄继续伤阴泄阳者,那么只能用四逆汤补救了。

3 _" \. ~( J+ `5 j3 X- d# d
b8a20e4456e828f7c465ffe17262a58d.jpg

2 S! E& f, y3 x# [; \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 j9 D* a  M! I8 A; G* I7 {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此条乃是29条的病治法来源。
$ }  E8 ^2 |# w8 K4 ?
学《伤寒论》者须知何谓阳旦,何谓阴旦。阳旦乃是做阳之势,既复卦内阳爻顺时针起经过泰卦,夬卦直至乾卦;阴旦乃是阴爻从姤卦起顺时针经过做否卦直至坤卦。平旦是指太阳出地平线与落日地平线至极。在卦为寅时泰卦和申时否卦两个平行兑开之象。既阳旦升阳,阴旦成阴。阳旦者,升阳则阳在阴之内,阴在阳之外,如男角女妆属于男扮女;阴旦者,做阴则阴在阳之内,阳在阴之外,如女角男妆属于女扮男。

# h  G5 \8 f0 O) m
所谓“证象阳旦,既29条所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本是假象,实乃阴旦。若按阳旦来治疗则就是桂枝汤,所以说“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实际这是阴旦而非阳旦。未时的手太阴遁卦结构、午时的手少阴姤卦结构、巳时的乾卦结构,由否卦做阳剥下而来,属于内外通利,势必伏郁出尽而内圈阴起,手足逆冷就是阴旦阳弱的原因。之所以说半夜手足当温,两脚当伸。是因为子时复卦少阴一阳爻而生。而炙甘草四两坐镇中圈,挟干姜二两也正是相当于制作一个复卦一阳之后的阳旦泰卦结构,所以29条说“以复其阳”。然后再炙甘草四两合芍药四两正好将泰卦阳旦生成临卦太阴而筋柔脚伸。

! a: G  @9 ~. x' u# K2 p
本条所谓“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实际就是说的阴旦中姤卦、乾卦之脉。属于“出风脉”。出风脉若用桂枝汤的话自当伤阳也。若在被误认为是阴旦复卦临卦阳虚而增桂增附子则亡阳也。所以不救者,更应当饮甘草干姜汤来复其阳,再等夜半阳气还。一下“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则都是29条的点缀说明耳。
4 v% L8 }" v. r+ B- Q
c39f34c0adfefec5b1005b84113aaf3e.jpg
小结:

5 M  P! t$ W* g  U4 i
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不用桂枝之发,依然用白芍甘草固守中圈,兜住白术茯苓运土化水散结,此欲有“有形之寒不除,则不做发汗之意”。近乎五苓散荡开乾卦朗朗之中的水汽之意。29:条论述阴旦误做阳旦而用桂枝汤后的伤阳不救措施。30:条论述阴旦被桂枝汤误伤的机理以及不救措施的易演依据。
# ?0 U% p1 h! G. g9 u3 C
<目录>

( g8 c4 }, I# F% e
<篇名>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s+ z$ w5 X5 d) S" W8 n
引子:31、32、33、34条是太阳病夬卦结构被观卦结构加临的,因为外一圈阴爻压缩内阳的太阳表证被观卦燥金收刹之气所影响,故而项背强紧。33条是治疗阳明太阳合病后被下致使寒热结节而用葛根解肌同时内中运用半夏犹如半夏泻心汤一样思路来了一个双解,这也是治疗肝胆被燥金所伤的扭转方子。34条是下后脉促用黄连黄芩结合葛根解阳明肌热同时苦寒燥湿于内形成内外平衡而解。----所谓葛根汤的解肌,实际就是解放大壮西阳明燥金之收刹之气对木运的压缩。从而令木运临卯牵正。
. ]( ~; k, q8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一。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 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4 n) |$ ?; ]: \/ s: q4 t) S# u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恶风必有厥堵。太阳病颈项与背强紧、疼痛,无汗、恶风属于夬卦太阳与手阳明观卦互相加临所致人体天际外部宇宙被燥气收刹的症状反应。被燥气收刹深度为第一圈夬卦和第二圈大壮圈层,木运上临卯之时位,当是木郁欲解之时,然而由于阳明观卦的金气燥收所致木运不能及时上临卯辰之位。4 Y1 I* `; ^" S  R; O. v
故此,木运也不得实战曲直之性而交替给等待彰显的火运之位置---辰时的夬卦,巳时的乾卦。观卦阳明的燥气下加于夬卦,双方合力致使项背强紧、疼痛、恶风、无汗。治疗桂枝汤加麻黄属于内外结合揭发共用。葛根,《神农本草经》曰“起阴气”。
3 M$ q7 v- d' D, v3 E# E其实就是与柴胡“下阴气”相反的作用。起阴气者,乃是抬阴气也。所谓金生水,所谓肺为水上之源者,燥金乃是收刹之气乃是阴气之首也。加葛根属于扭转阳明收刹之气环境下的阳明太过所致夬卦三之气火运不迁正现象。图示如下: 79386727eae46d83fc5ce13327ec59dd.jpg , O. w6 j! P& }8 O& h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一云用后第四方。)
9 M6 y4 Y0 b) _: @( P# u2 P* P9 W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31条是项背强紧疼痛,32条是太阳病被观卦阳明燥气下加而化火寻求自利,上由于阴爻中加入了观卦燥收成分。正如31条所论无汗怕风,故很难出汗而利。势必自寻下利而解。治疗当用葛根汤扭转燥金收刹趋势。扶木而用葛根汤,此乃是将木运不当位牵正之法。仲景称之为“解肌发汗”故也。
3 K, z- E7 R! L3 N- {图示参照31条: : R# w" `7 R5 l) p0 R7 D- K) i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方三。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二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生姜 (切,二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 微似汗。
) a( C- ^  I0 B1 Y中医武将注释:观卦加临夬卦。形成不下利但呕是寒热结节,出现呕,热不下利。呕是金气收刹所致肝木受困症像。故葛根汤加半夏下寒热结的同时扭转阳明燥收之势从而实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寒热结者,后世被当做痰结。其实痰结就是寒热结业。故用半夏和胃化有形之痰湿以做悠利也。
  e9 r2 V9 F! y5 X6 a. T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方 四。(促,一作纵) 葛根(半斤) 甘草(炙,二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 g- m7 q1 u  U* U. W* o4 r
中医武将注释:本条经过下之扭转排泄方向后,挟热下迫,治疗以葛根半斤之力扭转阴气转而投上。以黄芩黄连之苦平其内在热厥。恰是相对于发散之生姜桂枝也。此也只是一温一苦,一升一降发力方向不同也。
! @+ B- M0 G1 O; L( w" l引子:35条开始了十二辟卦的标本轮替与夬卦三之气足太阳加临:既35条是剥卦太阳寒水加临夬卦;36条为手阳明观卦加临夬卦;37条则是论述太阳病夬卦被之前的剥卦观卦加临之后或经过治疗变卦或自解而被未时的遁卦加临后出现的欲解势态,既“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 Y- I/ H; W; y5 [4 w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 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V8 {7 m9 {: w* q1 F' [! ]# h. H
中医武将注释:此条“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为剥卦加临夬卦结构出现的三阳合并之证。剥卦乃是六之气太阳寒水。大寒厚重收引。故而以疼痛剧痛为主。无汗而喘者,属于风寒合并加临,即既有剥卦收引之寒,又有坤卦风堵之厥。令气机不得通天宣畅使然。正如余用麻黄汤治疗肿瘤厥阴病之噎膈一样,麻黄汤解寒水加临初春少阳不得次第而出之腰痛之两良方,本人用之曾最多三服药而全解。图示如下:
; I. E/ B! t2 L8 h5 W  s- G! Y  ~0 F 335a19869b8e9a91d24ef61fa79ac67c.jpg
# x( P7 O6 z" `, U# m; F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方六。(用前第五方。)
: }. C3 C; s4 t6 V中医武将注解:太阳伤寒七八次变化,观卦合并与夬卦而未化燥实结节于腹,只是燥气收刹于太阳最外圈,形成火气始终被四之气燥气纠缠而令久年喘而胸满。此为现代所谓“水桶胸”气喘病也。用麻黄汤里应外合属于正解。
# f" U5 _) E' n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方七。(用前第五方。)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f( H+ K* ~) M; {中医武将注解:本条论述太阳病逆时方向,变卦十次以去乃是十一次变卦,轮到姤卦加临夬卦也。受此姤卦结构影响,夬卦太阳表征势必解释全无。脉当浮而细,姤卦手少阴心经,故而且嗜睡,这其实是太阳病过经十次几经兑解后自愈的疲劳状态。假如此时虽然太阳表证全解,但有胸肋痛者,说明有遗留的厥阴气压在其中圈。所以小柴胡和解尽之。脉但若浮,则说明新一轮太阳伤寒开始。主体卦结构又开始突出了夬卦表证结构。故此用麻黄汤削之揭发之。图示如下:
/ d5 w! R' w, X: \4 ? 1dea2b42b2fa920dce5dd132cabf1701.jpg
- `6 k$ E- J( w1 i- d0 _+ C& a' @8 F+ ?
776c228a5d83ff4650ebdfc56fa4be61.jpg
5 T6 ~( ?# s0 \4 v& E$ G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 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方八。 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 切,三两) 大枣(擘,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中医武将刘东军注解:此条所论脉浮紧实际就是浮弦。太阳病中风乃是伤寒五六次变卦和六七日变卦后,轮到坤卦、剥卦下加夬卦形成厥堵恶寒结构,六之气太阳寒水,寒性收引,故堵得越紧密。厥堵不通,阳势受阻,其实脉象就会出现弦紧。太阳主卦遇到坤卦剥卦性质厥堵,那么就会如此出现浮紧。厥堵越深,因此,肢体越是会疼痛。相当于西医往往让患者去化验血液。一旦发现所谓白细胞增多,则成功地产生出一名急性白血病患者也。试想如此结构之下,能不白血球增高么?大青龙汤是破坤卦,剥卦太阳寒水加临主卦形成闭火的主经方。巨大的麻黄用量足可以在外圈由外向内剥皮揭发内郁,加上妙用杏仁走剥卦逆时针一步切入到遁卦肺金区域。足而令肺郁之热,肝肾之郁热以及六圈郁热豁然大开。由此麻黄、杏仁在外,桂枝生姜在内,内外结合破解了封锁严密的夬卦外圈坤卦、剥卦性质的所谓中风大堵。而石膏的妙用则在辛凉透表加退热缓解其内在的冲击压力,起到里应外合的作用。由此构成大青龙汤破解太阳结构区封闭的内热烦躁趋势。鄙人不得不连发奇想,借此进行扩展性的推演:此方但若结合起阴气的葛根汤,和下阴气的大柴胡汤。以及和解中枢的小柴胡汤。应该拿下恐吓威胁人类生命的最大病中----西医所谓急性白血病、高烧,关节疼痛,并起到根治效果。关于麻黄和杏仁的发功趋势,可参看55条图。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则属于遁卦姤卦加临太阳主卦。已形成内郁外利之趋势,故大青龙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刘东军易演十二经针解开穴顺序:后溪,尺泽,侠溪,中诸,中冲(全泄)
+ B/ t( H1 q6 E
954feae91e92c3dc1a29bdde9f237232.jpg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方九。(用前第八方。)
中医武将注解:若无“乍有轻时”一句,那就不是太阳病的推演了。当是太阴湿证。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方十。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 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 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 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芫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 治水。又按本草,芫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 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中医武将注解:否卦下加夬卦结构,表证当解。然表证当解而未解者。是否卦结构与夬卦结构相合后,心下有水气。心下者,胃之上,此乃心火圈也。“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此病心下有水气,阻碍三圈少阳气机。干呕者,少阳气郁也。白芍,五味子兜住细辛干姜桂枝在中,往外发汗与麻黄半夏往下消下水气。利水气与解表同时进行。渴,说明西阳明胃燥来复,去半夏而加栝楼根以生津,微利去麻黄之揭发加芫花之透水气。“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乃是阳气为水寒所伤,复阳用附子。不得小便者加茯苓四两有变成真武之意。此条所论加杏仁,加芫花皆不离足太阳与手少阳合病两圈。图示如下:

; D; X3 v3 c8 u+ I2 O1 W6 v bd6b09d154d45ccc42006f75b7fa47be.jpg
: e3 P3 H3 G- ^原载 刘东军腾讯博客 http://user.qzone.qq.com/465269586/blog/1301927330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