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1|回復: 0

[音韵学] 发明音韵学,并在近千年来屡次发现声调数量变化的,居然是一个家族 ...

  [複製鏈接]
中州音 發表於 2020-6-28 09: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看到这个标题,首先不要惊讶。

今人所说的「发明」往往专指狭义的创造,而「发明」的传统涵义,是阐发、彰明。汉语声调并不是仅凭一个家族就可以创造的。

可是即便如此,还是令人惊讶。

语言学家罗常培曾发现一大奇事:汉语声调的数量变化,每次被发现的人总是姓周。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四声五声六声八声皆为周氏所发现〗。

罗常培所说的,即发现汉语四声的南朝宋齐时汝南人周颙,发现平声分为阴阳的元代人周德清,发现六声的清代人周赟,还有发现八声的清代人周昂。

然而小编我却说,要论与声调有奇缘的名门望族,还得加上沈氏。也有四人:与南朝周颙同时期的吴兴人沈约,宋代的沈义父,明代的沈璟和沈宠绥。

周氏的郡望众多,江西高安人周德清、安徽宁国人周赟、江苏常熟人周昂未必都出自汝南周氏。但沈义父、沈璟、沈宠绥都是吴江人,很可能同出于吴兴沈氏,是名副其实的同一家族。

沈氏有联曰:

汝源流彩四声作谱,玉渚分华三善名堂。

小编注:沈氏以国为姓,沈国旧在汝南沈亭,故称汝源。其后沈国为楚国所灭,又封于江陵沈鹿,其地有渚宫,故称玉渚。

此联将沈氏家族与声调的奇缘说得十分明白。

那么,周、沈两家,因何以声调名门著称呢?

要说最早提出四声学说,讲究文章声律的,就不得不提周颙、沈约。〖南齐书〗载: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周颙著有〖四声切韵〗,沈约著有〖四声谱〗,如今都已失传,但周、沈两家与声调的缘分却未曾断。

八百多年后,周家又出了一个周德清。他又编了一本曲韵〖中原音韵〗,里面明确把平声分为阴阳两种,所以罗常培说周德清发现了五声。(小编注:〖中原音韵〗其实是七声四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作上、入作去、入作平。)

清代的周赟则发现,去声也能分阴阳,甚为得意,将书斋名为「六声堂」。曾获赠联:

二品教官天下有,六声韵学古来无。

位于周赟故里安徽省宁国市胡乐镇的周赟纪念馆

位于周赟故里安徽省宁国市胡乐镇的周赟纪念馆

位于周赟故里安徽省宁国市胡乐镇的周赟纪念馆

周赟的韵学理论,主要著在〖山门新语〗一书中。他主张结合音律和声韵,来学中州音。

周赟〖山门新语〗书影

周赟〖山门新语〗书影

周赟〖山门新语〗书影

周赟说:

自来言韵学者,谓必学中州音,则将读书少室、立雪程门,而后可通韵学,不亦难乎!夫亦自明读法而已。琴律切音,所以明读法者也。

……使不明读法,虽中州人不能无讹音。苟能各正其读法而不为乡音所囿,则五方皆有正音,即皆可与中州音通。亦岂必读书少室、立雪程门而后可通韵学哉!

小编注:嵩洛一带,有嵩阳、少室、颍谷等书院林立,旧时名儒多在此讲学,程颐亦创办有伊皋书院,教授洛学,有程门立雪的典故。本段是指,与其到中州访问名儒来学习中州音,不如通过音律之法来学习。

不过周赟的六声理论,以平、去二声分阴阳,是带有徽语风格的,与中原地区的读法不甚相同。周赟不曾知晓的是,其实早在明代,中原的曲作家、濮阳人桑绍良就已经阐发过六声理论。中原地区的六声,是去声不分阴阳,而入声分阴阳。

桑绍良【六声位次之图】

桑绍良【六声位次之图】

桑绍良《六声位次之图》

清代曲学家周昂,是乾隆时人,比周赟年代更早,他发现了八声。

周昂以明代范善溱〖中州全韵〗为底本,也编有一部中州韵,即〖新订中州全韵〗。〖新订中州全韵〗带有编者的常熟声调风格,平上去入可以各分阴阳两种,故而合为八声。

传统的中州音,是一种灵活辩证而非死板机械的正音系统。即有统一音韵对应关系,又有不同地区口音变化。尤其是声调方面,不同地区读中州音都可以有自己特色。好比同样是楷书正字,颜、柳、欧、赵的笔法结体各不相同,然而整体又可互通。也就是周赟所说的「五方皆有正音,即皆可与中州音通」。

以上可以看出,曲家注重声律,对声调问题很是敏感。

周德清编的〖中原音韵〗是以更早的〖中原雅音〗为参考的,书中展现北曲入声有三种音高,分别唱作平、上、去声。而作为南曲家的沈义父、沈璟、沈宠绥三人,他们都发现了南曲入声的音高问题,一致认为入声音高类似平声。

沈宠绥引用沈义父的观点说:

先贤沈伯时小编注:沈义父,字伯时有曰:按谱填词,上去不宜相替,而入固可以代平。则以上去高低迥异,而入声长吟,便肖平声,读则有入,唱即非入。

沈璟更是妙,直接把他的曲学理论本身也编成了套曲:

倘平音窘处,须巧将入韵埋藏。这是词隐先生小编注:沈璟,号词隐独秘方,与自古词人不爽。……

以上看来,周、沈两家确实可谓才人辈出,甚有韵学奇缘。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