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9|回復: 0

[儒家代表人物] 透视西方学者眼里的孔子 从一本风靡百年的历史读物说起

[複製鏈接]
诗哲思 發表於 2020-6-19 20: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当代大多数西方人的认知图景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孔子是中国的一位古老智者』,『他像一个斯多葛派的哲学家』,『他富于仁爱之心』,『他崇尚道德,主张以道德治国』,『他是一位道德领袖,带给中国一种与西方一神宗教完全不同的道德主义教化』,『他主张宽容,倡导人们之间、各种宗教之间和平共处』,『他崇尚孝道,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的祖先崇拜』……

作者 / 张凝

在这个全球化和信息通达的时代,随着一些明显的偏见被逐渐破除之后,关于孔子的形象,就像一幅拂去灰尘的素描画,日渐清晰起来,而其中构成那幅素描画的关键几笔,也正是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对孔子的描述。而且,由于西方世界在当代智识领域的主导地位,西方人对孔子的这一认知图景,也通过『出口转内销』,成为当代大多数中国人对孔子的主要印象。

西方人眼中的孔子形象

西方人眼中的孔子形象

西方人眼中的孔子形象

对孔子的现代形象之塑造,包括伏尔泰、黑格尔等在内的西方哲学家都起过重要的影响作用,伏尔泰塑造了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中『文明』『人文』『理性』的一面,而正是经由黑格尔的评判,西方人认为孔子算不上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家,〖论语〗只是一些道德格言。而在从深奥的哲学家传递到公众认知层面的关键环节上,房龙和他在〖人类的故事〗中的叙述可以看作一个比较典范的文本。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荷裔美国人,学者,作家,历史地理学家 ...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荷裔美国人,学者,作家,历史地理学家 ...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荷裔美国人,学者,作家,历史地理学家

1882年出生在荷兰鹿特丹,他是通俗作家,在历史、文化、文明、科学等方面都有著作,而且读者众多。1921年,房龙受H.G.威尔斯〖世界史纲〗的启发出版〖人类的故事〗。它共印行30版,译成了十几种文字。1922年,房龙因〖人类的故事〗有幸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的纽伯利奖章的作家。此奖以18世纪英国专门出版儿童读物的出版商约翰·纽伯利的名字命名,每年授予前一年中最优秀儿童读物的作者。1925年,一代才女沈性仁将其翻译为中文,书名是〖人类简史〗。胡适、金岳霖、朱自清、徐志摩、林徽因、费正清等鼎力推荐。此后,〖人类的故事〗不断再版,『房龙热』持续近百年。在这部著作中,房龙用生动流畅的文字,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在一种文明比较的视野中,讲述了孔子的故事。

房龙的写作生涯从1913年开始,最主要的作品都是成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的智识界一方面处于一种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之中,另一方面在一种比较文明的视野中尝试从非西方文明中吸收智慧。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历史研究〗都是那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都鲜明地反应了前面所述时代氛围的倾向。房龙〖人类的故事〗是这样一种时代氛围的结果,也因其在社会普及方面的巨大影响而成为时代风潮的塑造因素之一。

了解以上背景之后,让我们看看〖人类的故事〗中所讲述的孔子,并考察其背后有怎样的洞见和误读,这些洞见和误读又在怎样的意义上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孔子的认识。

在〖人类的故事〗第四十一章〖佛陀与孔子〗中,房龙首先是把孔子与佛陀并列,再进而与耶稣、穆罕默德并列,看作世界上并行的几大文明在精神上的开拓者。所以房龙说,『佛陀与孔子的思想照耀着东方,他们的教导和榜样依然在影响着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同行者的行为和思想。』

只有对儒学十分无知的人才会将之与宗教列为一类

只有对儒学十分无知的人才会将之与宗教列为一类

只有对儒学十分无知的人才会将之与宗教列为一类

文明比较的视野,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共识,除了仍生活在丛林中拒绝现代文明的一些部落之外,今天几乎已经没有人否认当代世界多数文明共存这一事实。但在如何对待文明共存这一事实的态度上,仍有很多分歧,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到特朗普逆全球化、挑起文明间国际争端的政治行为,人类各大文明之间的相处正面临着一个分岔口,大多数人期待各大文明之间能够和平共处,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但国际政治的现实,却是文明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而这背后,又与文明之间的彼此误读有重要的关系。追根溯源,这些误读的种子,在包括房龙在内的思想者那里已经种下。

在房龙而言,他是抱着善意和理解之心去接近孔子的。他对孔子的解读,在大多数方面,也都是积极和正面的。但我们在感悟这些洞见、尊重房龙们所做的伟大工作的同时,也需要辨识其中的误读和变形,从而理解今天很多问题之由来。

第一个问题:孔子是不是一个『先知』,他所创立的儒家是不是一种宗教?

在这个问题上,房龙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把孔子看作一个和佛陀、耶稣、穆罕默德一样的先知(他称为『道德领袖』),另一方面,他认为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只是一种道德教化。房龙说,『中国人对宗教向来没有太大热情。他们像许多原始人一样相信鬼怪神灵。但他们没有先知,也不承认「天启真理」的存在。在世界上所有伟大的道德领袖中,孔子大概是唯—一个没有看见过「幻象」,没有宣称过自己是神的使者,没有时不时声称自己听到从上天传来的声音的人。』

房龙一方面表示了对不同文明的尊重,所以他承认孔子作为文明开拓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房龙(包括房龙们)又在骨子里认为,从宗教意义上说,只有基督教所代表的『天启真理』才是最终极或最高级的真理,而那些不曾接触和认识『天启真理』的文明,都『像原始人一样相信鬼怪神灵』。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房龙又认为孔子和儒家有另外的先进之处。当房龙使用『幻象』这个词来指称『天堂』『上帝的降临』等宗教现象时,他是站在一个人文主义的立场上,批判宗教中所包含的迷信和非理性的因素,并认为孔子和儒家超越了这样一个迷信和非理性的层面,从而建立了一个理性的、人文主义的文明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和儒家似乎比基督教更加接近『现代』。

再往深处说,房龙在以一种理性主义和启蒙主义视角对孔子和儒家之超越迷信和非理性表示赞扬的同时,又对以理性主义和启蒙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进程表示质疑,不相信这样一种理性主义能够取代基督教文明。房龙的迷茫,是一种现代性的迷茫。

儒家是不是一种宗教,对西方人而言,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对中华文明的地位在怎样的意义上予以承认的问题。对大多数西方人而言,宗教是他们安身立命最终极的根基,也被视为道德、法律等社会建构和自由、人权等人性建构的基础,中国人不信仰宗教,或者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对于西方人而言,也就等于说,『中国人是不可信的』『中国人是异教徒和潜在的敌人』。

也正因为此,现代新儒家要讲『内在超越』,大陆新儒家要重新定位和解读儒家和宗教的关系,重新解读儒家关于『天』的信仰。可以说,这是中西文明关系中,最需要厘清、也最难厘清的核心基础问题之一。

第二个问题:孔子的核心教导是『仁爱』『道德』和孝道吗?

这个问题涉及翻译,或者说,涉及不同文明之间核心理念的理解误差问题。从哲学上说,两个不同哲学体系之间,在核心概念上,是无法直接翻译的。比如说『仁』,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对『仁』的理解,在中国自身的思想历史上,就是一个不断阐述、不断解释、不断延伸的历程。虽然我们很难一句话讲清楚仁是什么,但至少可以肯定地说,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仁爱』、『爱』肯定是不够的,这种简单理解甚至遮蔽和忽略了孔子通过『仁』这个字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智慧。

在西方物质精神两分的世界观背景之下,所谓『爱』,要么是基于物质的『欲望之爱』,要么是基于精神的『上帝之爱』,在西方人眼中,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混在一起的。而『仁』所表达的世界观首先是物质和精神打通在一起的,中国人根本无法理解脱离了物质的精神为何物。在中国人而言,『神』就在万物之中,也在人与人之间,所以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通联感通,本身就是『神圣』的。而『仁』是对这种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的通联感通的感知、体认和践行。

房龙说,『孔子开始着手这件看似毫无希望的工作,努力改善自己聚居在东亚平原上数百万同胞的性格。』这中间的误读是明显的,孔子从来没有想『改善同胞的性格』,这种表述让我们想起鲁迅,鲁迅和近代以来的一批思想者和革命者批判中国人的『国民性』,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让中国人成为『现代人』,这已是西学东渐后的结果。孔子只是希望我们每个人体认我们自身本有的『天地之性』,并按照这种天地之性本来的要求去生活。

再说『道德』,孔子的教化是一种全方位的对『善的生活』的追求,要『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是一种对生命的成就。而孔子对生命的理解,建立在个体与整体的通联感通之上。现代汉语中对道德的理解已经是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把道德看作人与之之间的伦理关系,看作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在孔子的时代,道和德是两个词,道是对天地本源的本体论表达,德是道的个体性落实和体现,道德本来是通联天地的,而绝不仅仅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是成就生命的,而不只是对生命的约束。

至于『祖先崇拜』,实际上,中国人对祖先并不是一种『崇拜』,跟西方对『神』的崇拜根本不是一回事。中国人是一种『在世代中生存』(孙向晨语),中国人祭祀自己的祖先,是对生存本源的一种追忆和敬畏,在这种形式化表达中体现中国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理解。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国人的『神』并不是一个实体,『神』是一种神圣感,它就在祭祀的仪式之中。孔子讲『孝』,也是重在引导人们从生命本源的意义上来理解生命的本质和责任,让对父母之爱和敬从人们内心深处生发出来,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要求。同时,孝又构成社会秩序的根基。

在房龙看来,孔子只是教导人们孝顺父母的美德,后来的祖先崇拜是孔子教导的『异化』。但实际上,祭祀礼仪是在孔子之前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形成的,孔子很重视祭祀之礼,他希望通过为『礼』注入生命活力的方式恢复周礼,从而延续中国的文明之光。

第三个问题: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在哪里?

房龙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一本书是〖宽容〗,房龙把『宽容』看作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主线。而孔子在今天被人们日益重视,很重要的一个背景是人们在对现代(西方)文明的反思中,发现孔子的思想对于救治或纠正现代文明的偏失之处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比如,西方文明强调个人、重视自由,而孔子所讲的道德重视整体价值和社会责任;西方文明强调竞争导致国际冲突不断,而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和而不同』,可以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相处提供思想基础。还包括很多延伸的方面,比如孔子讲的『德治』可以看作是对『法治』的补充,『天人合一』可以印证『保护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等后现代理念。

对这一问题,我们同样要辩证地看待。现代(西方)文明是一套系统工程,如果说它的基础是个体主义(自由、民主等价值都基于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和承认),现在这个文明的大厦出现了一些问题,难道你能把其根基置换为整体主义吗?或者添加一根名字叫『整体主义』的木桩到根基中去?置换的结果一定是摧毁这个大厦,就像纳粹在德国的实验一样。当个体主义构成现代文明的根基时,如果只靠在道德上提倡整体主义和责任,结果要么是虚伪的和无效的,要么是危险的和毁灭的。在『德治』和『法治』问题上同样如是,所谓的『德治』和『法治』,是两套不同体系的结果,互相补充只是一种想象的美好。更不用说,作为后现代思潮的绿色发展和可秩序发展本来就是现代科学理念发展的逻辑结果,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根本是完全不同的问题。西方文明有其自身的平衡机制,信仰和理性是平衡的两极,西方文明从来不是只有强调个体和自由的一面,耶稣基督的教导比孔子的教导更加强调无私的爱和为整体价值的献身。而孔子的智慧实际上一种在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平衡之道,而并不是只强调整体的价值。

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金律和宽容的相处之道,就这句话的最浅层意思来说,可以说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都会明白的一个道理,也正因为此,各大文明之中都会有相似的表述。而从这句话背后所包含的系统性智慧来说,它跟现代西方文明所讲的『消极自由』根本不是一回事。或者换个角度说,现代文明向后现代的发展过程中,更加强调宽容和多元化,这不是孔子思想的功劳,而是现代西方文明自身发展的逻辑结果。只是这个结果与孔子的某些表述可以找到相通之处而已。

那么,孔子思想的价值在哪里?孔子思想的价值不在于今天多数人所认为的那些看上去很有价值的『格言』『道德』和『教条』——那其实是你根据现代(西方)文明价值观筛选后的结果。孔子思想的价值在于他建立了与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一套系统智慧,或者说,一套与西方文明模式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文明模式,,那同样是一种普世的文明。在孔子的智慧之下,让一个文明秩序持续绵延,并不断地融合发展,可大可久。比如,孔子关于『天』的信仰既不等同于宗教,又同样包含着终极性的价值;孔子讲的『和而不同』虽然不等于后现代的多元和自由,但开启了一个对个体和整体关系理解的不同于西方的新视域。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孔子思想和中华文明的深处,在文明比较的视野下,进行系统性地挖掘和解读。

孔子思想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对于我们这些中华儿女来说,它是我们的价值之源,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即使经过几百年的欧风美雨,我们文明的外在方面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长出了很多新的枝叶,但我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社会运转方式,在最根源之处,仍是孔子的思想在起着作用,我们必须对其进行解读与挖掘,才能让中华文明之树在新的时代重新焕发生机,那是我们的宿命。

第四个问题:孔子的形象,如何面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和时代的变迁?

房龙说,『(孔子)他仅仅是一个通达理性、仁爱为怀的普通人,宁愿一个人孤独地漫游,用自己忠实的笛子吹出悠远的曲调。……他使我们联想起古希腊的智者,特别是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这些人同样相信不求回报的正直生活与正当思考,他们追求的是灵魂的平静和良心的安宁。』

房龙向西方人介绍孔子(包括房龙本人来理解孔子),只能用西方所了解的形象、概念和语言来表述。这类似于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中国人理解佛教只能通过用道家的概念来『格义』。比如佛教的『空』对中国人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开始便只能通过道家所讲的『无』来理解。所以房龙只能用『理性、仁爱』这样的概念,描述一个『孤独地漫游』着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特别是后者的形象,在中国人看来,无疑是有点滑稽的。

『格义』的理解方式只能是两个不同文明相遇时最初彼此理解的阶段,随着互相理解的深入,也必将跨越这一阶段。就像随着佛法在中土的传播,中国人逐渐也理解了『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缘起性空』这些表述中所讲的『空』的道理。我们现代人或者西方人对孔子及其思想的理解也一样,到了今天,我们不能再满足于或停留于对孔子形象的简单素描和简单化理解,而必须通过不断深入孔子的时代、在不同时代对孔子经典的解读中通过『解释学循环』、在中西文明之间通过不断深入的对话,才能让孔子的思想真正『活』起来。只有让西方人真正理解孔子,中国人真正理解耶稣,中西文明才能互相建立对彼此的理解,文明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共融发展才能找到自身的路径。

在这个中西文明互相理解的道路上,房龙和那些先行者们已经在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小路,今天的我们尊重他们的探索和努力,更要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在不断深入的解读中,开辟出双向理解的更宽阔道路,也为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开辟出共同文明的大道。

张凝

2020.6.19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