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821|回覆: 1

[音韻學] 河南話的歷代雅言地位變化,及古今差異

  [複製鏈接]
國家人文歷史 發表於 2020-5-24 15: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提起河南話,你都知道哪些?這個問題如果問非河南籍人士的話,想必一定是『中』(zhóng),而且在語氣上還要加個感嘆號。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一個『中』字,背後有着很深厚的歷史淵源,且不說河南本身處在中原大地,有一種說法(當然這一說法值得推敲)是,『中國』是河南人愛說『中』說出來的。從古至今,河南話的『中』就一直代表着『行』『可以』的意思。

出土於陝西寶雞的何尊

出土於陝西寶雞的何尊

出土於陝西寶雞的何尊

專家在其銘文上發現了目前所見最早的『中國』一詞(右圖紅色標記出來的四個字是『宅茲中國』)

那麼,以『中』為最主要口語詞的河南話,還保留了哪些古語元素呢?

作為官話:多數朝代的官方語言

河南話,在今天屬於中原官話。官話,以之為母語的人口最多、分布範圍最廣的漢語一級方言,顧名思義,『官話』源自古代對漢語官方標準語的稱呼,周朝將其稱為『雅言』,到了明清就已經稱之為『官話』了。當今中國的官話可以分為八種次方言:東北官話、膠遼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千萬不要以為河南話僅限於河南省之內,也許我們說得更準確一點,應該將其稱為中原官話。

中國漢語言分布圖

中國漢語言分布圖

中國漢語言分布圖

從地理分布來看,中原官話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江蘇、安徽、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11個省區,以河南省、陝西關中、山東西南部為中心,分布在鄭州、徐州、漢中、天水、海原、伊寧等390個市縣,使用人口在1億7000萬左右。

中原官話分布市縣

中原官話分布市縣

中原官話分布市縣

並非只有河南及其附近地區才使用中原官話,離河南很遠的新疆部分地區也使用中原官話

中原官話的形成與華夏民族的發展歷史息息相關,炎黃擊敗了東夷後,在華北平原、汾河渭河平原的炎黃後裔逐漸融合成華夏族。商族人使用的語言是東夷語,流行於中原東部,也就是今天的魯西南、冀南、豫北、皖北和徐州一帶,商族語言後來逐漸與中原的夏族語言融合成今天中原官話的雛形——華夏語,華夏語以洛陽音為標準音,後來成為東周時期全國通用的雅言。最典型的是【詩經】,它就是以當時的洛陽音為標準寫就的,孔子周遊列國講的也是雅言。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語音從洛陽傳向北方和江左一帶,南朝宋齊梁陳皆定都南京,當時的南京話便是沿用了洛陽話。到了隋煬帝時,他以洛陽為首都,把數萬戶富商巨賈遷至洛陽,推廣以洛陽音為代表的正音和正語。唐時,洛陽話仍被看作是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北宋時,中原音基本定型。今天,中國北方的一些官話與河南話有相似之處,這同樣是因為歷史上,北方官話區是長期以河南方言為標準來規範自己的語彙和語法系統而形成的。

唐音朗讀【春曉】的注音

唐音朗讀【春曉】的注音

唐音朗讀【春曉】的注音

隨着金人進入北京,河南話在北京的影響逐漸減少,金人的語言開始影響北京方言,但中原方言的影響擴大到了金人統治的大部分地區,元朝時甚至出現了中原音『四海同音』的局面。直到元朝大都話崛起,漢民族共同語才漸漸與中原音分道揚鑣。然而,一直到清代中葉前,各地私塾仍然在教中原雅音。我們今天熟悉的『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實際上直到元代後才逐漸成為共同語,除了因元明清的首都都在北京之外,【西遊記】【紅樓夢】、『三言二拍』等一批有強大影響力的文學作品都是以白話寫成的,而這種白話基本以北京話為基礎,這使北京話的影響力開始上升。中原雅音真正被取代已經是清中葉以後的事了。因此,在清中葉以前的幾千年漫長歷史中,中原音一直是標準音。

元大都復原圖

元大都復原圖

元大都復原圖

蒙古人起初意圖定蒙古語為國語,但沒有成功。

當然,各時期的中原音並非與今天的河南話相同或相近。【論語】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也就是說孔子教書時使用的都是雅言)到了嬴政時,嬴政是在趙國的邯鄲長大,邯鄲語言與風俗從古至今都是與豫魏衛一體化,加之李斯(上蔡人)、呂不韋(濮陽人)都是河南人,因此秦王府盛行的是當時的豫北話,而民間是關中的秦語。後來李斯等人推行的語言、文字合流,就是以當時的河南話為基礎的。

秦統一天下時,各國都有自己的方言,朝上講的是周朝『雅言』,而民間則存在着諸多方言,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李斯在秦始皇支持下推行了『書同文』『車同軌』『語同韻』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這樣,全國語言文字漸次統一,而且由於當時秦朝的多數執政官是河南人,因此河南話占據了上風。漢代,河南人許慎編寫的【說文解字】讓語言文字更加規範。然而,當時的河南話與今天的河南話截然不同,它更接近於粵語,但也存在差異。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它的作者是東漢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之間,本是許慎進獻給漢安帝的禮物

即便到了戰亂時期,河南方言也是主導語言,但開始與其他地區的語音進行融合。東晉遷都建康(南京)後,洛陽話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這實際上是河南洛陽、開封話與當地方言的糅合。東晉名士謝安就以他的河南話為傲,【晉書·謝安傳】對此有傳神的記載,謝安有鼻炎,說河南話的時候鼻音有點兒重,江南百姓也紛紛模仿。對於當時的江東貴族來說,說一口標準的河南話是他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在北方,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斷北語,一從正音』,這個正音,就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話。

隋唐時期,中州音韻為正調。唐承隋制,隋唐兩朝國語都是洛陽『漢音』。隋文帝時,陸法言吸取了以前諸家韻書的長處,參照南北語言確定的一套規範語言為洛陽音,著就韻書【切韻】,共5卷,收1.15萬字,分193韻。唐代孫愐【唐韻】、宋代陳彭年【廣韻】及其他韻書,均以【切韻】為基礎修改演變而成。【切韻】被公認為上承古漢語,下啟唐宋漢語,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唐朝時,上朝不講河南話甚至要被大臣們嘲笑。據傳,武則天時期,依靠告密在朝廷當官的侯思止讀書很少,一次他在朝堂上跟其他大臣講話,說到『豬』字時,沒有按當時標準音即『洛陽讀書音』讀成『dyo(雕)』,卻按都城長安的音讀成『jyu(誅)』,鬧了笑話,被大臣當場恥笑了一番。

東都洛陽圖

東都洛陽圖

東都洛陽圖

在國語的確定問題上,似乎哪裡是政治中心,哪裡皇帝常住,哪裡的話就成為國語。

當然,不是說古代的河南話就是今天的河南話,二者有很大區別,有人說宋朝的正音與廣東話類似,其實也不然,兩種方言的聲調系統是不一樣的:宋朝時的聲調有8個,現在的廣東話有9個聲調,而且宋朝時的韻母發音比現在複雜。有學者考據,宋朝時重修【廣韻】,聲母有36個,還分清濁音,隨着口音的演變,現在的廣東話也不分清濁了。

作為詞彙:保留了大量古漢語詞語

眾所周知,古代漢語中很多語音特點和詞語至今保留在南方方言中,特別是在廣東地區,但其實,河南話中也保留了很多古語詞,而這些古語詞的含義在今天已經很少為普通話所使用了。

『他做錯了你就讓他』,這句話在普通話和河南話中的含義可謂是天壤之別,普通話中,這個『讓』指的是『謙讓』,意思是『他做錯了你要寬容他』,但河南話中就不是這樣了。【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有這樣一句話:『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意思是寺人披請求進見,文公令人訓斥他,並且拒絕接見。這裡的『讓』,作『斥責』解,在河南話中理解『他做錯了你就讓他』,其實就是『他做錯了你就斥責他』。

【武林外傳》裡的乞丐小米

【武林外傳》裡的乞丐小米

【武林外傳》裡的乞丐小米,說的就是中原官話,比如說這句台詞裡的『中』,意思是『行』,小米的扮演者張青,生於鄭州

下面再舉幾個古今同義或近義的河南話詞彙——

:中,合。『說投』就是說中、言中。尤指占卜或預測言中。【廣韻·侯韻】:『投,合也。』【楚辭·大詔】:『二八接舞,投詩賦只。』王逸註:『投,合也。』唐李白【秋日贈元六兄林宗】:『投分三十載,榮枯所共歡。』今河南許昌、駐馬店等地仍然沿用,如:你說嘞還怪投嘞,和我見面的那個女孩就是比我大。

:表示驚嘆等強烈感情衝動。【論語》裡說到顏淵死了,孔子感嘆:『噫,天喪予!』【岳陽樓記】:『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在河南話中,這一感嘆詞仍然在使用。

:酒、醋及其它物因腐敗或受潮後表面所生的白黴。【廣韻】普木切,入屋滂。【玉篇·酉部】:『醭,醋生白。』【集韻·屋韻】:『醭,酒上白。』唐白居易【臥疾來早晚】:『瓮全生醭,歌筵半委塵。』今天河南方言裡還常用這個詞,如:喲,這饃放時間長了,都發醭了。

:滿足,舒服。【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今天河南方言裡這個詞用得非常廣泛。如:你過嘞還老得哩。而且在河南方言裡還有一個很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詞語『得勁』中的『得』也是這個意思。如:這酒喝着真得勁。

:丟棄(含有浪費可惜之義)。【廣雅·釋話一】:『拌,棄也。』【方言】卷十:『楚人兒揮棄物,謂之拌。』今河南方言中仍然把丟棄事物稱為『拌』,另外好的東西還沒有來得及享用就壞掉了而不得不丟棄也叫『拌』,含有可惜之義。如:好好嘞東西都拌了,可惜!

宋代之後:河南話為標準語的地位漸弱

宋代及其之前的千餘年間,河南話一直處在國家標準語的中心地位,為國家標準語『定音』,但從元代開始,隨着國家政治中心遷往北京,北京音開始成為國家標準語音,但在北京音的推廣過程中,遭遇到了重重挑戰,畢竟千餘年來的正宗,不是那麼好替代的。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想象一下王凱扮演的宋仁宗說河南話:『你看這事兒中不中?』

元代初,統治者試圖將蒙古語定為國語,但在漢人口更多的條件下,這種當時被視為『外語』的語言,實在是難以推廣,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官方還是民間,都難以行得通。統治者發現蒙古語難以定為國語後,又試圖以大都(今北京)的漢語語音為標準音,學校要使用以大都語音為標準音的『天下通語』。對此,一些元代漢語典籍里有明確記載。如元人陳鵠在【西塘集》裡說:『鄉音是處不同,唯京都天朝得其正。』即便如此,中原正音仍然十分流行,元朝文學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韻】說:『欲正語言,必宗中原之音。』可見中原正音的影響力之大。

在客家文化的構建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將客家話追認為中原正音

在客家文化的構建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將客家話追認為中原正音

在客家文化的構建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將客家話追認為中原正音

當然,如同元代統治者意圖將首都之音定為標準音一樣,明初統治者也是這樣想的。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出版的字典【洪武正韻】,定以建康(今南京)話為標準的吳越發音作為統一標準。明代以前,中原地區由於戰爭等因素,其雅音影響至明朝前期都城的南京,官話遂以南京音為基礎,南京話為當時漢語標準語。當時明太祖朱元璋鑑於唐宋音韻在長江以北多失正,命與廷臣參考中原雅音正之,並由樂韶鳳、宋濂等11人編撰官方韻書【洪武正韻】。從明朝開始直到清中葉以前,南京話(當然,這裡所稱的南京話不是現代南京話)一直都是官方語。明朝末年,意大利的傳教士利馬竇記錄了當時的北京話。當時的北京話有大量入聲字,沒有zh、ch、sh等翹舌音,這說明當時的北京話不是如今的北京話或者普通話,而是『中原官話』,即以中原雅音為正音。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南京約40萬人移居北京,占北京城人口一半,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音的基礎,而南京話則通行於整個明朝,北京官話相對通行範圍較小,地位較低。

【洪武正韻】

【洪武正韻】

【洪武正韻】

作為官修韻書,它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沒有其他官修韻書大,但【洪武正韻】對東亞文化的影響卻超出了其他官韻,這與明代時文化交流的進一步發展有關,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朝鮮。1443年創製了朝鮮文字【訓民正音】,接下來編制了以學習漢語為目的的【洪武正韻譯訓】【四聲通考】【四聲通解】等對音文獻,這些材料對研究【洪武正韻】可以提供較為可信的參證。

到了清代,又和元代統治者一樣,推廣滿語為國語,但也如同元代的那種情況——推廣不開,而且由於滿語是一種北方民族的語言,滿人草原、叢林的原始生活以及滿族短暫的歷史文化局限了滿語的成熟水平,至入關時滿語仍舊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語言,它的發音和語法都十分的原始不成熟,詞彙量更是少。因此,漢語官話成為國語。清代前期,南京話依然是標準語,直到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正音館開設,國家在福建、廣東推行北京官話,規定不會說官話的讀書人,不許參加科舉考試,這才開始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但即便是這種北京音,也是融合了元時的舊北平話和南京話,並融入了一些滿族語音要素。儘管正音館收效甚微,但它為清末張之洞等人提出『官音統一天下語言』的思想和舉措奠定了基礎。

可以看出,在清中葉前期的中國,河南話一直是王朝的官話。儘管今天的河南話常被視為一種方言,但其上千年的正宗地位不容忽略。在長期的演化中,包括河南話在內的眾多地方方言為現代漢語、普通話奠定了基礎。

中原,一直都『中』!


參考資料:

阮桂君:【方言與中國文化】

劉麗娟:【河南方言詞彙比較研究】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宋朝河南話像粵語?專家復原宋朝『普通話』!快來聽聽】

勤懇 發表於 2020-8-15 10:05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蒙古人起初意圖定蒙古語為國語,但沒有成功。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