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9|回覆: 0

[中醫世家] 中藥是什麼

[複製連結]
祝世訥 發表於 2019-11-26 15: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編者按:中藥不同於西藥,中藥來自於大自然,不是人類加工製造的。那麼,什麼是中藥呢?哪些物質可以作爲中藥使用呢?中醫世家祝世訥將在本文爲您解答。

中藥是中醫的重大發明。其發明包括兩大層次:一是發現和使用了一萬多種自然藥物;二是對這些自然藥物進行了中醫開發,把中醫原理貫徹於中藥,成爲中藥原理,使自然藥物中醫化,變成『中醫之藥』(已非『中國之藥』,白馬非馬),這是中醫之於中藥的真正發明所在。

自然藥物的中醫化

發現自然藥物並不難,難的是如何『製毒藥以供醫事』,『制』才是真正的技術發明所在。中醫對自然藥物之『制』,在於將其變得能供中醫之『醫事』,即爲辨證論治爲主軸的醫事所用。爲此,選擇和開發了其四氣(寒熱溫涼)、五味(酸咸甘苦辛)、升降浮沉、歸經等藥性(而不是別的,如化學成分和化學作用)。這是按中醫原理對自然藥物的性效進行的選擇和開發,是將自然藥物的中醫化。用與不用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是中醫化與否的關鍵,是中藥與自然藥物的區別。抹殺或棄用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就把中藥去中醫化,變成與中醫無關的自然藥物了。

b7e67705328d41426e4d1f4f0cfb76d0.jpg

藥證對應

『藥證對應』是自然藥物中醫化的核心,是中藥的首要中醫原理,是中醫之於中藥的首要發明。中醫對中藥的開發使用不是任意和隨便的,而是按中醫臨床防治的需要,按中醫的基本原理來開發和使用的。之所以開發和使用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是根據辨證論治的需要。因爲所辨治的病證有寒熱、虛實、陰陽、表里等,才選擇和開發了對這些病證有調理作用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這些藥性的本質是藥證對應,是中醫化的藥性,是中醫的藥理,是中醫原理在中藥的貫徹。丟掉藥證對應,就丟掉了中藥作爲中醫之藥的靈魂。

生態藥性

中醫開發使用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是中藥的自然生態藥性,是中醫之於中藥的又一發明。與西醫把自然藥物化學化、成分化開發迥異,中醫是爲調理人的生命運動,而在人的生態系統內開發和使用的中藥所固有的生態藥性。

中醫在此的發明點主要有五:

①自然藥性。所選用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是藥物的自然本態屬性,不是人爲加工改造或製造的,是在同一生態系統內,以中藥的生態藥性來調理人的自然生態失常。

②效應藥性。中醫對中藥藥性的認定和使用,根據的不是實驗室的實驗結果,而是『愈疾之功,非疾不能以知之』,是根據臨床用藥的治療效應。藥與效之間的因果關係,大都不是線性的,而是非線性的,中間包含若干複雜的中介轉化環節,沒有西藥那樣的特異性。

③生態作用。中藥的作用有些是化學的,但多數情況下比化學作用複雜得多,是對人的生命運動的生態性調理。解表、清熱、祛濕、瀉下、安神、開竅、理氣、理血、補益、消導等,是比化學作用複雜得多的生態調理效應。

④整體藥性。中醫開發的中藥藥性,屬於中藥的整體層次,不可分離提純爲其成分藥性(寒素、熱素、溫素、涼素等)。中藥藥性又源於和從屬於其生態系統(包括天時、地氣、陰陽等),用藥也是用其生態系統特性,不可分離提純。

⑤加工炮製。爲調整和優化中藥的藥性,發明了加工炮製技術,有修制(淨化、粉碎、切制等)、水制(潤、漂、水飛等)、火制(炒、炙、煅、煨等)、水火共制(煮、蒸淬等),以及發酵、發芽、制霜、制曲等。這是對中藥的生態整體藥性進行調節和控制,使其更加精準和優化。

非特異功效

把中醫治療學的治本原理貫徹到中藥研究中,開發使用中藥的非特異功效,是中醫之於中藥的更深發明。

西醫藥強調特異功效,中醫藥迥異,中藥功效主要或本質上是非特異的,突出者有三。

①非對抗調理。與西藥的對抗治療不同,中藥是對失調的矛盾關係進行調理,基本法則是調理氣機、燮理陰陽、扶正祛邪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素問·至真要大論】)藥治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溫、補)是針對病機的調理。通過治本,調理病機,收到『一推其本,諸證悉除』之效。

②中介轉化奏效。許多中藥的療效是通過中介環節的轉化而產生的。已知的如經體內微生態系統的轉化而生效;由藥物在體內代謝的二次產物發揮療效;推動體內的器官或功能過程發生變化而產生效應等。

③推動人的自主調理。以中藥藥性作用於人的生生之氣而生效,或推動和發揮自主調理機制而生效。『氣虛者宜參,則人之氣易生,而人參非即氣也;陰虛者宜地,服地則人之陰易生,而熟地非即陰也。善調理者,不過用藥得宜,能助人生生之氣。』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