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93|回复: 0

《民间国学推行纪录》沈阳民间国学教育初现效果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1-3-7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间国学推行纪录》沈阳民间国学教育初现效果
摘要:近年来,社会对国学的关注已成为一种潮流。“国学热”被学者认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认同”。在经典教育还未被列入正规教育体系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已经开始探索一条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现代化的国学教育之路。
! I! V/ D% L7 f
  近日,沈阳一家民间教育机构涉足国学教育,颇为引人关注。: Q" z' r6 b/ m; A( }
  记者调查发现,不论是学校园里,还是在民间诵读经典的琅琅书声中,青少年、儿童一边在“读千古文”,一边在“提升人文修养”,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正在他们心中生根。
: d5 D7 z# [% |# @' H6 a  沈城出现国学"补课班"% h0 f4 h* |  a
  目前,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升温,一些中小学开展了传统文化导读、国学经典诵读等国学教育活动。在国学教育走进校园的今天,一些民间办学机构也涉足国学教育,在课余时间给青少年儿童"补"起了国学课。
7 f1 b% P; S& n0 `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8 l+ n: a% O7 p; y3 _+ H2 _
  6月13日晚6时,沈阳市铁西区兴工街一间小教室里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一名教师模样的男子正在领着8名学生诵读,同时一起听课的还有孩子的家长们。
  a7 D* S) R& }/ a# Y  讲课者郭庆斌,是沈阳市一家"经典导读教育中心"的"国文导师"。这家民办教育机构的业务之一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国学教育。
+ m8 E) z( H' U  郭庆斌介绍,"教育中心"目前在沈阳已经办起11个教学点,每个点都教授《论语》、《大学》、《中庸》、《弟子规》等传统经典。7 B) E. x8 T2 A% c# L
  "我们给孩子上国学课的目的,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传统典籍中的词句,而是试图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他们领会传统文化道德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面对记者,郭庆斌递过自己的名片,上面写着:"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他说,通过国学教育这个载体,有助于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
6 E- z* x- L) t# V5 i! V8 R* x" i  "现代人太功利,缺乏国学根基。我一方面想让孩子了解国学,同时要培养他的道德观,让他有胸襟、有礼貌。"一位把孩子送往"教育中心"读书的高女士说。0 ?& f: O4 b0 k% u% b. ~2 C
  一位家长说:"我小时候失去了读传统经典的机会,今天我要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补回来。读那些古书,感觉就像和睿智的古人在交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 i! n. N' A, b  郭庆斌告诉记者,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补"国学课,有利于改变家长教育子女的习惯,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在传统国学教育的熏陶中"开阔心胸",接受"人格教育"。
; v$ l: P& T/ R' ~  据了解,目前"教育中心"像郭庆斌这样的国学教师有三名。
+ Q5 m1 _8 a. H  国学教育:从学校课堂到民间阵地3 \' V# k* r! }/ Y8 o
  无独有偶。就在沈阳这家"经典导读教育中心"悄然兴办时,大连市的杨女士也准备开设"私塾"进行国学教育。8 V7 n8 g4 r2 l, L0 q5 O, j8 r5 C7 |
  "我们打算对孩子主要进行蒙学教育,让他们诵读古代典籍,增强记忆。"6月13日,杨女士通过电话告诉记者。
* f5 u/ Z2 ^6 s: V4 z  据了解,大连这家即将开班的国学"私塾"主要针对4-6岁年龄段的儿童进行国学教育,穿插教授《论语》、《大学》、《中庸》等课程。"我们注重的是对孩子行为、操守上的影响。根据不同年龄层设置不同的教学方式。"杨女士介绍,孩子在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外,老师还要带他们作古代的游戏,让孩子感到学习的乐趣。
0 }6 }" @, l! ?6 D6 K% A  从更广阔的范围来考察,记者了解到,在我国大陆地区逐渐兴起的国学教育,已经走过近十年历程。 ! W( \  y/ j6 n; g
  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启功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当时的全国政协会议上递交提案,呼吁建立幼年古典学校。
! ^7 h) }1 t  j8 z. I% t6 r  呼吁引起了当时的国家教委的重视。1998年,进行经典教育的北京圣陶实验学校正式成立。
% H4 A  {" W. ?7 t. M5 c( j% X6 {; z5 d  与此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经典诵读活动,重在对全民进行经典文化教育的普及。! m" Q# F. B9 p
  十年磨一剑。有关人士乐观地得出结论:经典教育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 Z# l* D% h, K. @. t& K3 X  千年诗书,从儿童读起。数年之中,我国大陆有数百万儿童参与了经典诵读活动。- ~1 ?3 @# K' _% \' M7 G
  近年来,国学教育也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我省的沈阳、大连、鞍山等地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沈阳为例,从2005年9月起,沈阳市皇姑区教育局正式倡导区内各个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让《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著作走进课堂。
. y+ H& N* B! g  虽然目前国学进学校尚处于尝试阶段。但据了解,国学教育已经赢得学生、家长、老师的三方认可。他们认为:"国学教育让学生们终生受益。"5 @/ U" ~" w$ W& D
  传统文化不应该被遗忘
6 r9 P$ L9 e( f9 X  "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不可讳言,目前我们一代人的古典学科基础已远不如上一代人之深厚,继我们而起的青年一代则更无起码的古典基础可言,多数人甚至对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典籍连看也看不懂了。"1995年,赵朴初、冰心等人大声疾呼:"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指国学经典)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民族罪人。"4 d) F. Y. r2 ~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侃侃而谈的青少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的大有人在,说着流利外语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者屡见不鲜。"6月14日,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面对记者痛心疾首:"我们不能培养数典忘祖的一代!"在今年2月,61岁的他向全国政协提提案,建议"中小学生开设国学课",用国学滋养学生。, ]4 I4 |' H1 Y# W. W0 o9 w$ ?
  冯世良委员说,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然而,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状况却非常令人忧虑,"一些大学生可以和外国友人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谈,但当对方问及中国历史文化时却哑口无言"。
. i) _+ g  w% D) M  "在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传统文化居然被现在的青少年遗忘,这是一件多么痛心的事!"说到这里,冯世良给记者讲起了他上小学的情景:那时候,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他记住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道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理解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关爱;吟诵"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领会了光阴的宝贵。他说,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同时接受道德教育,何乐而不为?
9 |  H7 t( V$ h  鞍山市铁东区东长甸小学的大队辅导员李雪冰老师告诉记者,不能忽视对孩子传统文化的教育。她说,身处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的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对祖国文化的汲取:孩子们喜欢看的是国外的动画片,喜欢说的是"蜡笔小新"式的话;喜欢吃的是洋快餐......生活中太多太多的片断,都让我们感到国人人文知识的匮乏、道德修养的低下。
8 x; a* A1 [0 w  她认为,学校从学生入手,从孩子抓起,让他们诵读中华经典,可以让他们更多地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 e- `( M0 z2 q* [. [  U# X
  "ABC代替不了《三字经》。"冯世良委员说,面对中华传统的经典文化,国人并不缺乏文化自觉性,也不是对国学的认知度差,而是因没有机会接触与学习,没有有效地引导和教育,最终造成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同不够,甚至出现排斥国学的极端行为。他认为,用国学吸引学生,感动学生,滋养学生势在必行。
! q7 P' ]; L5 @( C& n* |. Q& H  经典在校园中生根
9 x+ g" T9 ~2 a$ B  每天早晨,鞍山市东长甸小学的校园里都会响起诵读经典的声音。课间休息时间,学生们也都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
, a1 {9 {) b" N1 ]7 Z& h  在沈阳市皇姑区岐山一校,学生们每天一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楼门前的大型电子显示屏打出的当天各年段的国学内容:一二年级的《三字经》,三年级的《弟子规》,四年级的《千字文》,五六年级的《论语》。从进校园起,每天的国学教育就这样开始了。再加上走廊、班级宣传栏等处的经典语句,国学内容伴着学生上课、下课,陶冶、感染着他们。
) ]! _) C9 Q' M9 v" o' H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在积极地推进国学重进课堂的工作,传统文化正在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 ^; c9 k) ?) J- N  N! e( a! b  据介绍,东长甸小学从2002年9月设置校本课程开始,就开展了"与经典为伴,以圣贤为友"的中华经典诵读特色教育活动。根据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低年级使用校本教材,并选用《弟子规》、《论语》、《老子》、《大学》等经典,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高年级通过诵读进行反思,使其在诵读中有一个自我完善的教育。在这所学校,学生不仅要去读经典,好要去画经典、说经典、谈经典、理解经典。学校通过诵读传统经典结合"自己写歌,传唱民族精神"、"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等主题活动,学生们自创歌词、谱曲吟诵、修身做人。
9 `5 U9 y' L5 ^/ t/ U- J- F  在东长甸小学,学校选择了传统文化中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影响的传统经典段落、词句,制作成宣传板陈列放在走廊;设置了古诗铃,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和铃声结合在一起在校园回响;师生共同书写经典,让漂亮的方格字出现在学生的作业中、教师的教案里。
, J' T0 z3 c- {4 G; O$ H5 I" o' S  岐山一校则开展了"扬经典诵读之风,蕴岐一古朴之美"的国学教育活动,学校教师和学生一道学习、领悟、应用、传承国学经典。 5 [4 ?3 g: _& N  X* i# A
  为了让国学教育深入进行,岐山一校成立了国学教育领导小组,又设立了国学教材开发部。每个班的教室里都配备了多媒体,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国学教育提供方便。有特长的老师负责开发教材,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制成课件,存放到学校的校园网上,课件上不仅有原文,而且配有音乐和图片,还有解释及相关的典故等,声形并茂吸引学生。
; r% q7 ~/ s& J7 ?  在岐山一校,每天早自习的十分钟和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的时间是诵读经典时间。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他们坚持"只奖励,不强求"、"只表扬,不批评"的原则,用"看谁读得准,背得熟,记得牢"为比赛标准,分组比赛,比赛后给学生加"笑脸"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 v5 w9 ]- B( o, c+ \( R  为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岐山一校还开辟了国学欣赏课、国学交流课,让学生不仅会背经典国学内容,还会背自己掌握的诗文,使这经典国学的韵味在每名学生心中荡漾。学校还定期进行擂台赛,用学过的经典国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4 c9 w7 I7 r; z' d% `; p. B5 y  为使国学教育深入人心,他们把国学课的表现纳入考评内容,提高教师实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使国学课上得更有活力、更有质量。" W& T3 S+ b! N& u9 q' \$ D
  潜移默化中,传统经典正在校园中生根。3 s- \+ Q( b9 v% H7 b3 V+ c7 x
  润物细无声
$ l' `' X  v. P; F8 `  在诵读经典、接受国学教育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又像过去几代人那样,捧着《三字经》和“四书五经”读了起来。这些孩子不仅懂得"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的道理,而且也自然而然在生活当中应用起来。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同经典相伴,与圣贤同行"的国学教育,对学生陶冶性情,涵养气质,增进国学能力的确起到了奠基之功效。1 h4 e4 P$ V; ]
  已经从事近三年国学教育的郭庆斌认为,4岁至13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理解能力薄弱,依赖父母之处尚多,心性纯净,正是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这期间,让孩子学习国学,可以充分发挥其记忆力的特长,并趁他心性纯净时,让他耳濡目染于先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毕竟,国学的价值能帮助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古文学习,可以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并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7 j3 e" f4 B: D2 t6 s7 O
  岐山一校教导处的王老师告诉记者,学生可以在国学熏陶中获得最早的启蒙,学会如何对待父母和师长。这将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进步。在实践中,他们利用家长会,联系信进行宣传,通报信息,交换看法,使家长与学校配合,让家长对国学教育的意义有新理解,对学校的安排有新了解。学生回家津津有味地背诵,引起家长的关注,让家长欣赏的同时,创造了家庭国学教育的气氛。有的家长反映,"国学的内容对孩子做人,做善良的人大有好处","国学课让孩子变得有礼貌了,对老人也比过去尊重了"。1 L8 I# I# H# Y7 X  l
  王老师说,孩子们从小诵读经典,耳濡目染,必将受益终身;通过背诵经典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高注意力,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心地向善更令人欣喜。"读千古美文,提升人文修养"的确是国学教育的优势所在。
+ f8 Z% W8 F5 H+ H  体会"德"的力量: \" S; F4 z7 r/ R9 }; y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国学经典《论语》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做人的基本道理:自己不愿意去做,就不要勉强别人。"岐山一校六年五班的张楚薇说:“古代经典中有好多类似的语句,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育后人诚实、谦虚、善良,如果我们能做到古人所说的那样,懂得礼仪,我们的国家、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安定、和谐。”) ?% j( t+ }) B, H) o
  和张楚薇同一学校的三年级学生毛清震最大的感悟是,"《弟子规》伴我成长"。他告诉记者:"''长者先,幼者后''我让清楚地意识到应该礼让年长者,在公共汽车上,我会把座位让给老人。''凡出言,信为先''让我牢记,要说实话,讲求信用。"
  }4 u9 ~, V7 L: B% b! x1 w& g  "国学给了我一双智慧的眼睛,使我懂得了如何待人接物。在国学的熏陶下,提高了我的文学修养,加强了言语的简练性和严密性。"二年级学生李晟铭说。
* u9 O+ w/ ?* T# W  的确,古代传统经典这一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不仅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魂,而且持久而深远地影响着学习经典的少年儿童,让他们受益匪浅。0 S% H2 O/ s1 w: S  f( K8 B
  "经典文化的洗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李雪冰告诉记者,通过国学特色教育,使得学生在"父母呼、应勿缓"的句子中懂得了如何去尊敬长辈;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句子中懂得了怎么去对待学习;在"上善若水"的篇章中学会了宽容对待别人。她认为,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青少年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 F( U1 @2 P8 U- H  中小学可开国学课9 R+ A2 d$ r2 F7 h$ p: z
  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认为,国学教育对于提高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有莫大的帮助,童年和青少年阶段是学习国学的最佳时段。他提议中小学校应该开设国学课。8 p" @  g# d! q/ `6 W8 R0 @2 q
  他认为,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试点的形式,编制统一的国学教材,使国学教育课本系统化、通俗化、基础化,让一部分中小学校开展国学教育课,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全面推广国学课程。
: ~& G/ t/ n( b! t  目前,民间国学教育呈现出自发的状态。冯世良认为,开办国学馆、书院和私塾等等,都是以民间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有关部门应当从政策上给予那些民间传播国学者以一定的扶持。( G; X, v4 C* L
  国学教育不是复古
4 M( j+ r2 D  ], v9 D  "进行国学教育,绝不是复古。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想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给孩子们铺垫下一生的道德基础。"针对有人认为国学教育是用古人的东西束缚孩子、是复古的说法,推崇国学者如是说。
; w9 J' n: P- M( p7 O- m+ |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国学热"有其积极的意义,它反映了大多数社会民众的一种向往和渴望,是目前阶段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共同共通的心理氛围的反映。) o3 J" J+ R- y4 d0 p
  还有学者指出,思想根源也是国学兴起的原因,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它必然会引起国人的重视。
  q) a. ^. r! D! v5 y  不断升温的"国学热"* P; Q" a9 l. o* {/ O6 \; [
  ——从2002年底哈尔滨市出现第一所国学启蒙馆,至今哈尔滨市已有十多家国学启蒙馆(班),多家幼儿园、中小学开设了业余的国学课。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送孩子学国学,国学启蒙热正在不断升温。$ c  H' y, m$ L- d$ \
  ——一脸稚气的孩子们穿着古香古色的唐装,在石碑林立、古树参天的孔庙里上着国学启蒙课。在老师的带领下用稚嫩的声音整齐诵读《弟子规》、《论语》等传统开蒙教材的优秀段落,伴着轻快活泼的音乐吟唱着《清明》、《春晓》诗句,用心学习拓碑、敲击编磬演奏音乐等传统文化课程。被誉为京城首个国学启蒙班的"安定门国学馆"开馆两年半来,一直受到京城和各地家长的热捧。) _. b9 v( X, b+ z8 c6 ^$ Y; Z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05年10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58名学生成为国学院首批学生。" ?% ~& v: z+ A. n
  ——2005年10月29日,苏州"菊斋私塾"正式开课,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目的则在于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 ( z! x: ^! H# r6 K
  以上这些文字,都是记者摘自各地媒体的报道。有关人士指出,这是近年来在中国兴起的"接续文脉,重振国学"的缩影。 在国内各地,"古文鉴赏"、"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粹讲坛"等类似讲座,已逐渐形成一股热浪。 3 }8 R' g$ g: N, @6 \
  有学者指出,"国学热的兴起是一种必然,这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回归。" 本报记者 侯永锋 (辽宁日报)
: T' G9 K$ e; i+ X1 ]

$ m+ z9 w& \. U" V" D2 o4 ?, Q《民间国学推行纪录》沈阳民间国学教育初现效果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