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94|回覆: 0

[儒家學說] 為什麼不同人解讀經典的結論不同?儒學在滿清時期為何會偽化,成為愚民工具?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0-7-2 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知乎上有一道問題:為什麼很多人對讀經典書的觀點不同?

這個問題比較狹,筆者擴大了問題的範圍:為什麼不同人解讀經典的結論不同?儒學在滿清時期為何會偽化,成為愚民工具?

擴大的動機,是思維擴散化,解說、辨析一下近現代人對儒學的各種誤解。

筆者對於問題的回答如下:

我們學數學、物理、化學,答案、結論都是唯一的,因為這是單一思維:邏輯思維構建的學說。

國學經典,從周易衍發下來的諸子百家,其學術構建,使用的是多種思維,不止是邏輯思維,還有象類思維,具體思維、辨證思維,陰陽消長思維,五行生剋思維,比較思維,辯證思維等等。

不同學派,側重的思維不一樣,同一個現象,同一種學說,看到的結論就不一樣。這就象『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所以,從西周進入人文文明以後,圍繞『民本』『王道』產生了諸子百家,而每一家的內部,又分化成多個學派。筆者對儒學稍微熟悉些,就拿儒家來講吧。

孔子雖然是『儒家』的光大者,但是他的學術思想,在每個學生那裏都不同,這體現在孔子對每個學生的評價,都不一樣,每個學生都問老師『君子』的內涵,但得到的答案卻全不一樣。這就是每個學生,理解的老師的學術思想不一樣,然後反映在孔子的眼裏,就是這個學生差『寬恕』,那個多『口給』,要不就是『器也』。

學生的理解有差異,徒孫的差異就更大了。公羊高、左丘明、穀梁赤對同一本春秋寫的傳,其主旨都差得很大,一是關注王道,一是關注史實,一是關注君權。後面的更大,荀子帶出了韓非子這樣的法家學生,然後董仲舒對王道的關注,從『人』的角度,又變回到商朝以前的『神』的角度。

這些都是差異的擴大化。

諸子學說的思維多樣性,使得社會上每個角落的人,都能『看得懂』這些學說思想——就是所用的思維,所立的角度不一樣,解讀不同而已。

就與『人文』相關性比較大的幾家『儒道法墨兵醫農』而言,除儒、醫以外,其他諸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思維』——理想化,學說的建立不講究求證於行為實踐,只要符合某種思維就可以了。最嚴重的是陰陽家,建立的風水學之類的,其實踐意義僅能靠『感知』;墨家『兼愛非攻』,是想當然;法家也有一定程度的想當然,所以刑罰之說往往脫離現實,嚴重過度;兵家史上很多『紙上談兵』的案例,也是缺乏辨證、具體思維導致的;道家的學說比較經得起實踐,但是太『避世』了。儒家從董仲舒開始,也出現了『抽象化』的趨勢,董重『天人感應』,但很多『感應』之說不切實際,導致發揚的五常三綱容易空洞化。宋朝程朱理學雖然強調格物致知,但是也『感性化』,導致『惡性』的內涵無限延伸。在宋明解放思想的時代還好,在滿清時期,為了社會『穩定性』,滿清朝廷將理學道統據為己有,在解放思想的時代,道統在士族階層手裏,滿清一朝即在皇權手裏。後果就是皇權利用掌握的道統的話語權,無限擴大化理學所要『滅』的『人慾』,最終整個神州大地,生民一片麻木不仁。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下朱熹的【論語章句集注】:

儒家在宋明的另一流派,王陽明的心學,也是一種愚民工具,因為這些學說有『抽象化』『理想化』的傾向,導致學說無法實證化,在應用到生活的過程中,失去辨證思維的辨析證偽。

其實不管是格致的唯物,還是良知的唯心,都是過度的『異端』,是一樣事物的『兩端』。諷刺的是,『度兩端取其中以為用』的【中庸】,還是朱熹獨立編撰成書的,【中庸】原是【禮記】的一篇。

傳統的儒學,講人性的善惡,並不強調只存留其中某一種品性,而是強調『中庸』『實證』『知行合一』,對王道的理解上,儒學主旨應該是『天下公義』,三綱五常的目的,都是維持天下的正義、公義。

不管對儒學的解讀,基於什麼角度,什麼思維,只要堅持具體思維、辨證思維,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知行合一』,堅持『中庸』,那麼,儒學就不會發展成為權力集團的愚民工具。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