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78|回覆: 0

[制度研究] 朱元璋『海禁』的效果:把中國人逼成了『倭寇』(2)

[複製連結]
沙坡 發表於 2009-7-1 1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新歷史】
在解決由這兩股勢力組成的『海患』的過程中,朱元璋採取了許多措施。一方面,他以重兵武力進行鎮壓。同時,又派遣使者前往日本,照會日本國王,敦促他制止自己的臣民對中國的侵略。
不過,此時的日本國王,已經不再具備號令全國的能力,諸侯們根本不服從他的命令。所以他回覆給朱元璋的答辭,也就顯得相當簡漫和毫無誠意,讓朱元璋感到十分不滿。
元朝屢次進攻日本,卻損失慘重,無功而返的教訓,無疑時刻在提醒着朱元璋。朱元璋本人也早已厭倦了長年的戰爭。所以,他對日本政府的拒絕合作採取了忍讓的態度。
朱元璋決定釜底抽薪,他採取了兩條措施。其一,為斷絕中外海盜的耳目與內應,他下令禁止濱海居民私自出海。其二,他決定大量招納原張士誠、方國珍部下的軍士,以及瀕海的船戶、島人、漁戶為兵,自淮、浙至閩、廣,朱元璋在這片廣闊的海岸線上,共招收到了十多萬部隊。
明朝的海禁政策由此開始。
這些政策在當時沒有引起什麼負面效應。海禁雖然切斷了許多漁民的生活來源,但由於大量漁民被收編入伍,事實上是由國家供養起來,所以大大地緩和了由海禁造成的矛盾衝突。
此外,在朱元璋時期,從遼東至廣東沿海共設有五十多個衛所,擁有士兵達二十多萬,修築時間不久的防禦設施也還相當完備。每衛設有5個千戶所,備有戰船50艘,每船配置旗軍50名。由於擁有這樣強大的海防力量,洪武時期的『海患』才並未釀成大患。
倭患的演變
明成祖朱棣留在歷史上的坐標,是規模浩大的鄭和下西洋。
這場中國航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在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朱棣的主要的目的並不在此,而是為了向海外各國顯示自己天朝大國是如何地物產豐饒,又是如何地慷慨大度。鄭和下西洋的本質,是一場遍地大規模『賞賜』的狂歡。
這種引誘對那些『海外島夷』的誘惑力是巨大的。日本就首先派來使者,向朱棣致敬,表示願意『歸附』,並請求賜予自己『入貢』的『榮耀』。
天朝的『入貢』體制是一種典型的對尊嚴的賄賂。外國人到中國來『入貢』,其實是以一種毫無實際價值的對天朝的『尊敬』,來換取天朝巨額的財務賞賜。『貢』少『賞』多,數千年來一直是天朝亙古不變的潛規則。
明成祖朱棣對於這一點看得很清楚。他對日本的『歸附』充滿了戒心,嚴格規定日本10年才能『入貢』一次,並限制每次前來的人員不能超過200名,『貢船』只能有二艘。
對中國財貨垂涎三尺的日本人,自然是不滿足於這種『十年一貢』的限制。許多日本人成群結隊,私自組織在一起,潛入明朝境內,碰上官兵盤查,就拿『入貢使者』做擋箭牌。
而天朝為了表示自己的寬大為懷,每次碰到這種不守規矩的『入貢』者,總是堅持『俯順夷情』的態度,遷就這些島夷門,總是以『下不為例』,而不了了之。
如果這些『入貢使者』沒有碰上機會,沒能接觸到明朝政府,沒能得到『入貢』的機會,則往往趁明朝守軍不備,燒殺搶掠沿海的居民,而滿載而歸。
但總體上,這段時期日本和明朝海保持着官方的友好關係,倭患並不嚴重。
15世紀末,日本諸島再次陷入諸侯割據的混亂之中。
與此同時,各大封建主為了爭取向中國『入貢』的權利,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嘉靖二年五月,日本左京兆大夫內藝興派遣使者僧人宗設,右京兆大夫高貢則派遣使者瑞佐以及宋素卿,先後來到寧波。按明朝的規矩,入貢者有先後順序,必須按順序由市舶司來檢驗貨物,並進行招待。宗設是先到的,按例應該先予接待。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