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5|回覆: 0

[醫藥臨床] 吳茱萸湯合小半夏湯止胃酸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20-5-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萸夏止酸湯,是用吳茱萸湯合小半夏,再加茯苓湯調配而成,可治吐酸病。

福建省名中醫章浩軍

福建省名中醫章浩軍

章浩軍,是福建省名中醫,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龍巖中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第二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十二五』國家重點中醫專科——脾胃病專科學科帶頭人。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臨床30餘載,善用經方治療久痢(潰瘍性結腸炎)、胃痞(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腸疾病)、胃脘痛(胃潰瘍)、頑痹(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疑難雜症。主持並參與省、市科研課題8項,主編【傷寒心悟】【六經辨治脾胃病】等專著,並在國家級、省級公開發表60餘篇學術論文。


組成:吳茱萸10克,紅參10克,半夏10克,生薑30克,茯苓30克,大棗10克。


功效:溫中散寒,降逆制酸。


主治:吐酸病,屬陽明厥陰寒證。臨證多以嘔吐酸水清稀為主,伴胸脘脹悶,飲食喜熱,四肢不溫,大便稀溏,舌淡白,脈沉遲主要表現。


用法:以上諸藥,加水浸過藥面,浸泡1小時,武火煎開,文火煎煮20~30分鐘,倒出藥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混合兩次藥液,分早晚飯後1小時溫服。


方解:萸夏止酸湯是以吳茱萸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化裁而成。吐酸病其喜唾涎沫清稀者,正與【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中『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相符,六經辨證其當屬陽明厥陰寒證。如傷寒論】243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及第378條:『乾嘔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常因或過食生冷,寒邪直中陽明胃,或素體脾虛陰寒內盛,皆可內犯陽明胃、甚則厥陰肝。胃主受納,陽明胃寒,痰濕內生,則胃失和降;肝主疏泄,厥陰肝寒,則陽升之機不利,胃氣不降反升,而致吐酸。本方取吳茱萸性辛熱,擅溫養厥陰肝寒,為君藥;並重用生薑辛溫,以溫散陽明胃寒,半夏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為臣藥;茯苓取其甘淡,淡滲利濕,紅參甘溫、大棗甘平補虛和中,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溫補陽明厥陰之寒,而達利濕降濁制酸之功。


臨證加減:若噯氣者,加旋覆花;反酸甚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子;若胃脘脹悶,加厚朴、砂仁;嘔吐重者,加竹茹、橘皮;泛清水多者,加乾薑、陳皮。


驗案:楊某,女,38歲。反覆吐酸半年,加劇1周。刻下症見:嘔吐酸水清稀,胃脘部脹痛不適,噁心,頭痛,乏力,四肢不溫,納寐差,大便1日3次,質稀,舌淡苔白,脈沉遲。屬陽明厥陰寒證,治以溫補陽明厥陰之寒,以制酸止嘔,予萸夏止酸湯加減。處方:吳茱萸10克,紅參10克,生薑30克,半夏10克,大棗10克,茯苓30克。患者服3劑後訴上腹部脹痛減輕,噁心欲嘔、頭暈亦減,仍有吐酸、納寐差,舌淡紅苔白,脈沉遲。守前方加海螵蛸30克,煅瓦楞子30克。再服5劑,後訴吐酸已除,守方再進5劑,鞏固療效。


本患者素體脾胃較虛,又過食生冷之品,寒邪直犯陽明厥陰,清陽不升而濁陰不降,則吐酸;邪氣循經作祟,致頭痛、四肢不溫,證屬陽明厥陰寒證,治予萸夏止酸湯溫養陽明厥陰之寒,以達止嘔制酸之目的,藥後病癒。


(福建中醫藥大學 蘇君蓉 杜思霖整理 章浩軍指導)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