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19|回復: 2

[中医入门] 如何学习中医?余浩:最好能拜一两个草医为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9-9-14 12: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医难学,所以很多人学不好,用不好。大部分人学习中医,是教条式的,不会理解,只会照着教科书去『画瓢』,所以用中医看病时,总是力不从心,有劲使不出。

中医非科学论,中医无用论,存药弃医论,大概由此而生。

那么,如何学习中医,如何用中医看病呢?民间中医余浩先生的文章【学好中医,最好能拜一两个草医为师】值得一看。

文章主题线索,是依据其自身学习中医,用中医的经验『信、求、疑、悟、行』来叙述的。

所谓信,首先就是针对西医话语权提出的。近代以来,中医非科学论嚣于尘上,中医是否『科学』其实不重要,因为科学的内涵没人讲得清楚,但是,如果中医人用中医来看病,却还要质疑中医是不是科学,那么中医人肯定是用不好中医理论的。其次,『信』是针对中医无用论,存药弃医论提出的。西医进来之前,中医人看不好病,肯定会认为自己学习不精,但是西医来了之后,人们不再认为是自身能力的问题,而是中医理论本身不能治病,能治病的只是中药。这当然很荒唐,所以余浩先生的文章第一个就提出要『信』中医。

所谓求,就是要有渴求中医、中药理论知识的欲望,欲望是一个人进步的动力。当然,求的欲望是要基于『能用、会用、好用』的前提,只有极少数人对于中医是出于兴趣上的『追求』,而中医的传承也往往在于这一部分人。求,用儒家话语来说,是多『学』。

所谓疑,不是说要质疑、怀疑中医理论知识,而是指要多点问为什么。中药能起作用,为什么?不能起作用,又为什么?是理论用错了吗?还是理论本身没有就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等等,放在儒家话语里,就是多『思』。疑与求,实际就是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意思就是说,学习理论知识,要经常思考这个知识,如举一反三,问为什么等,而思考理论知识,必须要基于自己实证过的理论知识,不能天马行空,胡乱推测。

所谓悟,就是『实践检验真理』,是『理解了理论知识』之后,对理论知识以实践去『创新』。放在儒家话语里,是『知』,知一直被理解为『知识』,这是不对的,知,是智字的古字字形原本,智的内涵更接近『智力』。

所谓行,就是实践,实证,学习理论的目的,当然是用,所谓学以致用。但是实践也不能止于实践,要『形而上』,将形象的实践,提升为理论,所以,悟与行,实际上是儒家话语里的知与行的关系。

余浩先生的文章里,不但概括了『信、求、疑、悟、行』的概念,还具体的进行了分析,实在是新人们入门中医,学习中医的思维启蒙之文。

如何学习中医之信,要信中医基础理论

如何学习中医之信,要信中医基础理论

信,要相信中医的疗效

信,要相信中医的疗效

信,要相信中医的思维方式

信,要相信中医的思维方式

如何学习中医之求

如何学习中医之求

如何学习中医之求,多向书本求

如何学习中医之求,多向书本求

如何学习中医之求,多向草医求

如何学习中医之求,多向草医求

如何学习中医之求,求之于自然

如何学习中医之求,求之于自然

如何学习中医之存疑

如何学习中医之存疑

如何学习中医之悟

如何学习中医之悟

如何学习中医之悟,悟于生活

如何学习中医之悟,悟于生活

如何学习中医之悟,取象于各种现象

如何学习中医之悟,取象于各种现象

如何学习中医之行

如何学习中医之行

如何用中医看病

如何用中医看病

如何学习中医之总结

如何学习中医之总结

读完余浩先生的文章,是不是有种毛塞顿开、淋漓尽致的感觉?如何学习中医这个疑虑,顷刻之间已然消逝!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3-27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习医之道:从信到行的五重境界

余浩先生所言"信、求、疑、悟、行"五字,实为习医之要诀。信者,非迷信之信,乃明理后之笃定。中医之道,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临床验证,其理论体系自成一格。今人以科学为唯一准绳,殊不知科学亦在不断自我否定中前进。信中医者,当信其整体观、辨证论治之智慧,而非拘泥于现代科学解释。

求者,贵在主动。中医典籍浩如烟海,非主动求索不能得其精髓。余先生强调拜草医为师,实因民间医家多存古法,其经验直接来源于临床,较之学院派更为鲜活。习医者当如饥似渴,既读经典,又访明师,方能见多识广。

疑者,乃求真之始。对中医理论不可盲从,当于临床中验证。然疑之目的非为否定,而为更深理解。悟者,则是由疑而生的飞跃。中医讲究"医者意也",需在长期实践中体会阴阳五行之妙用,非死记硬背可得。

行者,最终归宿。中医是实践医学,理论再精妙,不用于临床皆为虚谈。余先生强调"能用、会用",正是此意。习医者当早临证,在治病中完善理论认知,形成自己的诊疗思路。

今人习医之弊,在于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师承。若能循此五字,脚踏实地,假以时日,必能登堂入室,得中医之真谛。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5-6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传承之"信求疑悟行"五要旨

余浩先生所倡"信、求、疑、悟、行"五字,实为中医传承之圭臬,非独医道,凡传统学术之承继,莫不循此理路。今试以经学视角阐发其微言大义。

"信"之为德,乃学问根基。《中庸》言"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医道尤然。近世以降,科学主义横决,医者持术而自疑,犹御敌而自毁甲胄,岂能奏效?昔张仲景著《伤寒》,首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信古而不泥古,方成医圣。今之学者,当以"信"立其志,非盲从之信,乃明辨后之确信。

"求"者,《论语》"学如不及"之谓也。余氏谓求当基于"能用、会用、好用",此实得学问真谛。王冰注《素问》,程门立雪求教,皆显"求"之要义。然今之学院教育,多务虚名而少实用,使学者虽饱读典籍,临证辄茫然。故求医道,当如颜渊之"欲罢不能",方得真传。

"疑"非妄疑,乃慎思明辨。《朱子语类》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医家辨证,尤重此道。叶天士师从十七人,每有"此人可师,其法可疑"之辨,终成大家。今人读《内经》,当如戴震考据,一字不轻放,一方不苟从,方能入其堂奥。

"悟"之为境,乃学问化境。陆九渊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医道之悟,正在临证变通。昔吴鞠通见叶天士治案而悟三焦辨证,张锡纯参西学而创石膏阿司匹林汤,皆善悟者也。悟非空想,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后之"笃行之"。

"行"为究竟,王阳明言"知行合一",医道尤重实证。李时珍尝百草,赵学敏辑《串雅》,皆以行证知。今人学医,每囿于实验室数据,忽于临床体认,此所谓"得筌忘鱼"也。

余浩先生五字诀,暗合《大学》"格致诚正"之序,通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法。拜草医为师者,正欲得其真传实练耳。然要之,学医首在立心,心正而后术精,此五字实为医门心法,非仅方法而已。学者诚能循此而进,则中医传承之绪,庶几不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三日未時| 2025/5/29/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