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59|回复: 0

[儒家文化] 天地之性,人为贵。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8-27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地之性,人为贵。

天地之性,人为贵。

《孝经·圣治章第九》。在第七章《孝治章》曾子明了,明王以孝治天下,可以达到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天下和平的效果,晓得孝的伟大。引发了曾子进一步提问,即圣人之德是不是还有比孝更伟大、更高的?孔子因曾子之问,说明圣人之治,所以这一章称为《圣治章》。说明即使圣人之德也没有比孝更大的,孝是德之本。圣人通过力行孝道,并且推广孝道达到治理的圆满。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敢问”是请问。这是曾子以恭敬的态度来请教夫子,体现了学生尊师重道的行持。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唯有学生对老师有恭敬之心,才能领纳圣贤教诲。圣贤教诲是心法,不是知识,唯有诚敬之心才能感通,必须用真心才能契入。如果学生没有恭敬之心,是会连传统文化的皮毛都学习不到。

同样是一个老师讲课,但是学生的受益程度不同,进步的快慢也不一样,问其原因,除了学生的资质、根性有差别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恭敬心不同。《礼记》开篇《曲礼》第一句话就说“毋不敬”,“毋”是没有,没有什么时候是不能不保持这种恭敬心的,时刻都要保持这种恭敬的态度。

《中庸》中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一旦诚敬心不见,当下这颗心就不在修道的状态了,而是随顺习气,会跑到邪道上去。所以人要无时无刻保持恭敬之心,圣贤的学问就是在于“主敬存诚”。诚敬的程度能保持,提升的会越快,这是真正的修养。看一个人道德学问有没有提升,有没有增长和进步?要看他自己的诚敬心是不是越来越强烈。

在现实生活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恭敬之心,就是要落实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例如,当自己读圣贤书的时候,展开圣贤书,就如同面对圣贤,要非常恭敬。当自己在听课的时候要把心沉静下来,把自己的诚敬心提起来,不能胡思乱想。否则当自己心不恭敬、不诚敬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应付了事。面对事情没有真诚恭敬,为的是完成任务而已,这个心就不在道上了。这时的心是烦恼傲慢当道,也就很难提升。

《弟子规》全篇就是讲了一个“敬”字,告诉大家从敬父母、敬兄弟、敬人,到敬事、敬物。落实《弟子规》,其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恭敬心。正是因为曾子对老师有恭敬心,所以虽然他生性鲁钝,但是也成为儒门宗圣,并且深得老师的认可。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加”是过的意思。曾子说:“请问老师,圣人的品德,就没有比孝更大的?”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性”是“生”的意思。天地所生的万物,以人最为尊贵。夹注中讲“贵其异于万物也”,人之所以尊贵,就在于他和万物不同。

例如《礼记·礼运》中讲:“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尚书》中讲:“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说明人是五行之秀气,天地是万物的父母,而人是万物之灵。所以古人把“人”和“天、地”并称为“三”,就是因为人能够认识道、体悟道,因而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人能顺应天道,协助并参与到化育万物的过程之中。

人作为万物之灵,和其它的万物不同之处就在于,人能认识“道”、顺应“道”去生产生活。如果人不认识“道”,不顺应“道”去生产生活,就会像现在一些人一样,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胡作妄为,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结果导致的是自然生态的破坏,这样做人就称不上是万物之灵,会成为万物之害。

所以孔子说,天地所生的万物,最尊贵的是人。人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他不同于万物。人不仅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列为三,天、地、人是三才。人和万物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讲礼义,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如果人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有好房子住,过上安逸的生活。但是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人就会堕落得离禽兽不远。

《礼记》中讲,“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这都是强调,人和禽兽之所以区别开来,是因为人懂得礼义,知道用礼和义来节度自己不合适的欲望和行为,这才使人免于堕落为禽兽。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