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82|回复: 0

[儒家文化] 古代人求学不是求知识,而是求学问、求智慧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7-18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朋友交往,言行诚信

与朋友交往,言行诚信

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史记》中记载:“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子夏,姓卜,名商,他比孔老夫子年轻四十四岁。“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孔子过世之后,子夏就到了西河这个地方,教授生徒,他曾经是魏文侯的老师。

事父母,能竭其力”,“竭”在《说文解字》中注解:“竭,负举也。负举者必尽力,故竭。”一个人要背负一个东西就必须要尽力,这个称为竭,也解释为“尽”,就是竭尽全力。

事君,能致其身”,君,解释为“至尊”,即至高无上,至为尊贵的。郑玄注解:“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换一句话说,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的总统、总理,一个地方的省长、市长、县长,乃至于一个公司团体的领导人都称为君。“能致其身”,注解:“尽忠节,不爱其身也”。侍奉领导,侍奉君主能够不私爱其身,竭尽全力就是“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信”诚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谓”,《尔雅训诂》释为“说也”。这句话是说侍奉父母能够竭心尽力;侍奉君主领导能够尽忠,不私爱其身;与朋友交往,言行诚信,虽然他说自己没有学习,我也说他已经学了。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古人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学问和知识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讲知识分子广学多闻,很有学识,这个学的是知识,不叫学问。我们也知道历史上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一个字都不认识,没有知识,但是他很有学问,很有智慧,别人有问题去请教他,他能够回答,能够点拨人。

所以古代人求学不是求知识,而是求学问、求智慧。知识解决不了问题,但是智慧却可以解决问题。

求学问从哪里开始呢?就是从学五伦大道开始。所以这一句话讲的是“伦常之意”。“伦”,就是五伦,“常”,就是不变的意思,也就是说时代有变,但是五伦之学不能够变。

《左传》中也说:“人弃常,则妖兴。什么叫“人弃常”呢?就是人不再讲求“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伦大道不讲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不再讲究了。把这些抛弃的话,“则妖兴”,即怪异的现象,违背常理的现象就发生了。像“子杀父”,“儿女把父母送上法庭”,“兄弟因为财产起了纷争”,等等诸如此类的五伦关系的紊乱现象就产生了,这都是因为不讲求五常导致的。

五伦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句话讲的是伦常之意。因为《论语治要》是从《论语》之中节选出来的,主要是讲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所以这一句话前面有四个字没有选进来,就是“贤贤易色”。这四个字主要是讲夫妻之伦,夫妻之间选择配偶的时候要重德不重色,这叫“贤贤易色”。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