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89|回復: 0

[汉语言文学] 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1)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2-10-30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汉学网
[摘要]研究了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和特点。语料的分析研究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来自人体和客观世界的互动,来自人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和食物的色、香、味、质的密切互动,还和各种食物的享用处所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证的研究还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如下认知特点:转喻在其转隐喻连续体中具有重要的认知作用,较大的概括性使“吃”作为源语域得到更多的凸显,较高的使用频率使“吃”具有更多的隐喻和转喻,对食物的体验面越广,“吃”的隐喻性用法也越多,概念隐喻具有更强的认知力,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汉语文化的民族特色。
  
  一 引言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论认为意义来源于我们的感觉运动的体验,通过想象机制,如概念隐喻、转喻、范畴辐射、以及种种概念合成的方式,这种体验的意义得以扩展,形成了抽象的概念化和推理。我们感官运动的体验模式有哪些?最基本的体验域有哪些?这些问题是体验论研究关注的焦点,亦直接制约和影响词汇意义的隐喻性扩展。莱考夫曾对自然体验下过一个定义:自然体验是我们的身体(包括感觉、运动器官、智力、情感等)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包括运动、操作物体、吃饭等),以及我们与同一文化(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环境)中不同的人群的互动的结果。“吃”是人类最基本的自然体验之一,这种每天反复发生的自然体验固化成为体验格式塔,具有很强的认知力,大量隐喻性的思维就来自体验反复发生的模式,当它们和某一特定的文化积淀相结合,就必定产生民族文化特色的生动形象的隐喻,如:英语中的eat into one’s pocket toomuch(花费太多),be eaten up with disease(疾病缠身),eat up one’s savings(耗尽储蓄),eat up one’swords(食言)等。而在汉语里,“吃”是一个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词,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吃”这一动作本身的含义,比英语“eat”具有更多的概念隐喻、隐喻、转喻和转隐喻连续体。
  首先,中国是一个农业的国度,自古以来都把“吃”看作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的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意识中根深蒂固,人们注重吃,讲究吃,关心吃。“吃”是生活的主要内容,连人们见面的问候语都是“吃了吗”;另外,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食物品种繁多,八大菜系的烹调方法各不相同,食物的色、香、味也各具特色,食物五花八门,体验各不相同,在享用食物的过程中,人们经历了感觉一知觉一表象的认知过程,逐步构建出了“吃”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些不同的认知模式为隐喻性的思维提供了基础和前提。鉴于中国丰富的食文化,汉语里“吃”的隐喻和转喻的用法比其他语言更丰富多彩,以“吃”为关键词上网搜索,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可以说是铺天盖地。
  但是,国内语言学界有关汉语“吃”的隐喻研究仅有为数不多的文献。笔者以“吃”为关键词,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以及互联网上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吃”的语料,通过分析“吃”的动作与食物及食物相关联的因素互动的方式,比较“吃”与不同食物搭配时隐喻数量的区别,以及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吃”的概念隐喻的认知特点,研究的结果为本文开头提到的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论命题提供实证性支持。
  
  二 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的归类
  
  (一)“吃”与食物的色、香、味、质互动的转隐喻
  在人的认知过程中,人的身体和客观世界互动首先会产生一种感知体验,如感知环境、移动身体、发出动力、感受力量等,就“吃”这一个动作和过程而言,就涉及人的身体和食物的互动,需要以上几种感知方式共同配合,食物的色、香、味、质会分别刺激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食物赤橙黄绿青兰紫的颜色,酸甜苦辣的味道,芬芳诱人的气味,软硬松紧的程度都在吃的过程中得到一一的体验,这种身体与食物的色、香、味、质互动导致的反复发生的感官体验是“吃”的隐喻意义扎根的基础,概念的构建和抽象的认知模型的建立导致了“吃”与食物的色、香、味、质相结合的一系列隐喻和转喻,如吃红(赌局中赢方让别人分享利益)、吃黑、吃白、吃醋、吃苦、吃香、吃甜头、吃苦头、吃软不吃硬、吃明不吃暗、吃咸盐讲淡话等。从其认知过程上来看,首先是“吃”的内容的意义发生了改变,红、黑、白、苦、辣、酸、甜、软、硬、明、暗分别指代利益、好处、阴谋诡计、艰难、嫉妒、柔和、刚强坚定等,它们都是转喻性的指称,由于这些转喻性指称的影响,“吃”的意义也随之发生改变,产生隐喻映射,和其后跟的受事一起,构成转隐喻;从结构上来看,这些“吃”与人的视觉、味觉、触觉搭配的隐喻是形式和意义的固定匹配,是人在通过对食物色、香、味的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借助隐喻性思维构建的语法化结构,这是一种构式结构,不能随意将其拆开,或在之间加入其他成分。它们的构式意义远大于将其分开的词汇意义。
  
  (二)“吃”与各类食物、食材互动的隐喻和转隐喻
  按照配价语法理论,动词能支配名词词组,投射其自身的题元结构,即有由述位传达的活动状态的最低限度的参与者。“吃”的活动除了涉及施事(agent)外,还涉及客体(patient):“吃”的内容和对象,“吃”的最基本的搭配就是吃饭、吃菜、吃面、吃水果、吃酒、吃药,它们是“吃”的基本认知层面,本身没有任何隐喻意义,但是当“吃”和别的食物搭配在一起,就有可能因为该食物突出的性征、质征引起相似的联想,发生隐喻性的映射。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主体的视觉和触觉与客体(食物)的互动。如果该食物前加上具有明显的区分性特征的修饰语,这个“吃”的短语就更偏离了吃饭的基本意义,获得了更大的认知力,具有更生动的隐喻意义。这一部分的隐喻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吃+食物,这一类往往是具体的,具有某种凸显的形征和质征的食物或食材,形征突出的有:吃鸭蛋(考试打零分)、吃烧饼(军中戏称打靶没有射中靶子)、瞎子吃汤圆、吃花生米(被枪毙)、吃黑枣(遭冷枪打死);质征突出的有:吃豆腐(占女性的便宜)、哑巴吃黄连等;
  第二类是对那些形征和质征均不突出,或比较笼统,泛指的食物或食材,如:食、粮、饭、面、果、酒、药等,就用吃+具有区分性特征的词+食物或食材的方法,在这些具有区分特征的词中,有少量的词是具体的食物,如:吃馄饨面(江湖黑话,把人捆起来丢到水里),吃板刀面(江湖黑话,把人砍死了丢到水里),拼死吃河豚(勉强从事),但大部分是和食物没有一点关联的、抽象的短语,如:吃闭门羹、吃软饭、吃平安饭、吃闲饭、吃青春饭、吃现成饭、吃开口饭(以表演戏曲、曲艺谋生)、吃这碗饭的、吃家饭拉野屎(吃里扒外)、吃偏食、吃独食、吃白食、吃闭门羹、吃苦果、吃恶果、吃禁果、寅吃卯粮、吃皇粮、敬酒不吃吃罚酒、吃花酒(旧时指在妓院挟妓宴饮)、吃后悔药、吃枪药、吃错药、吃定心丸等。这一类隐喻数量特别大,搭配也很随意,甚至,有些常用的、本身并无隐喻意义的短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和吃搭配,也会获得隐喻意义,如:我们公司负债一千万了,现在只能吃补药,不能吃泻药。这一类隐喻数量大,他们搭配较随意的特点是和客观现实以及我们的认知方式不无联系的。根据体验论的观点,体验、意义和思想的关键所在是有机体和客观环境的互动,这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在客观现实中,和具体的食物成品相比较,笼统的、泛指的食物原材料更普遍,几乎处处可见,接触越多的事物体验越多,因而,在语言上的反映也就越多。
  第三类隐喻具有歇后语的特征,“吃”与动物吃的食物搭配,实际上,是借动物的行为来表现人的思维和特征。其结构亦如上所述,如:兔子不吃窝边草,好马不吃回头草,虎狠不吃儿肉,马吃夜草,猪八戒吃人参果,乌龟吃大麦,老虎吃刺猬,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狗改不了吃屎等。在这一类隐喻中,大部分动物的食物都非常形象具体,被用来表示抽象的概念,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提炼的结果。
  
  (三)吃与炊具、餐具、处所等互动的转喻和转隐喻连续体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吃的行为也从仅仅为生存而吃发展进化到为舒适、享受,以及其他目的而吃,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现代人的精细烹调、餐具考究,社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语言的变化,汉语里“吃”除了和各种形、质、材的食物相结合,构成隐喻外,还能与“吃”密切相关联的炊具餐具如锅、灶、碗、碟、盘、以及处所如馆子、食堂、大户、八方、山、水等相结合,构成转喻,如:吃小灶、吃食堂、吃馆子、吃大锅饭、吃小锅小灶、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吃大户、吃环境等,另外还有其他结构,如:吃瓦片、吃父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和尚吃八方、吃里扒外、吃原告、吃被告等,对于这些结构,有些观点认为:小灶、食堂、馆子、大户等代表吃的处所,可理解为“在……吃”,但很多地方就解释不通,对此,汉语界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笔者认为,从认知模式和映射方式来看,它们是具有指称和替代功能的转喻,食堂、馆子、大碗、锅、灶这些具体的事物当然不可能是吃的内容,但和吃的内容有密切的关联,由于它们与“吃”处于同一个认知框架,与吃的内容具有相邻近的关系,并有凸显的特点,因而,很自然地被用来转指这些地方的饭菜,这样的转指具有易感知、易理解、易记忆的转喻的本质特征;从形态上来看,它们属于构式结构,如将其分开或添加,插入其他成分就破坏了结构,不能被接受,更没有转喻意义,如我们可以说吃食堂、吃馆子、吃大户,但是不能说“吃二食堂”、“吃大馆子”、“吃大户人家”。同时,它们还可被数量词修饰,如:吃几顿食堂,吃几顿馆子,吃几次大户等,请看以下例句:
  以前一个礼拜做一次菜吃几天,再吃几顿食堂,吃几顿泡面,吃几顿速冻饺子,就可以对付过去……
  在以上例句中,食堂和泡面、饺子等食物处于并列位置,并有“几顿”这样的修饰语修饰,这就清楚地表明:“吃”本身的意义并无隐喻性的改变,而“食堂”的意义发生了转喻性的改变,就等于“食堂”的饭菜。而在另一组结构中,瓦片、父母、山、水、八方、里、外、原告、被告等就更不是吃的受事,它们分别转指租金、钱财、资源等,此时,与它们搭配的“吃”也发生了隐喻性的映射,远离了其本意,分别指获取、依靠等意思,在这一类结构中,转喻性的指称引发了“吃”这一动作的隐喻性映射,构成了转喻-隐喻连续体。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