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4|回復: 0

[汉语词典] 从“年”词族看词汇与文化的互动(2)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2-10-23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语文网
三、“年”词族的文化内涵
  
  社会语言学提出了“语言的词汇与社会的发展共变”的理论,文化语言学也提出了“词汇是社会文化的镜像”的主张。从中可视词汇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年”词族植根于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源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可以透过“年”词族的意义及发展来探寻先民的各种生活遗迹和文化心理,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年”词族按词汇意义分类所得的第一类词汇,就其指称对象而言,充分显示出农业在古代汉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的传说,追忆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诞生。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平原,沃野千里,灌溉便利,农业生产对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风调雨顺,谷物成熟,人们才能获得丰沛的衣食资源,旱涝灾害便会给人们造成很大的威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一个社会的物质状况必定会对该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乃至词语产生影响。“生态语言学”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中,最早的词都可能以某种方式与物质的、可感觉到的东西有联系[3]。而且,早期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总是先关注眼前的、接触多的具体事物。谷物的生长状况在当时是人类最关注的,是关系生存的首要因素。因此,古代的农耕文化产生了“年”。甲骨文的“年”字,形体结构是从人负禾,义为谷熟。随着农业的发展,“年”又引申出收获季节的意义,其词族也不断发展壮大,产生了反映收成的“年景”、“年丰”、“年荒”等词语。可以说,语言中每个词语都可以从使用它的民族那里找到根源。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语言棱镜,特别是它的词汇系统,我们可以观察到文化的种种景象。“年”词族中,“年祥”、“年登”、“年丰”反映了五谷丰登、喜获丰收的年景;“年灾殃月”、“年饥”、“年荒”则是谷物歉收、民不聊生的荒年写照;“祈年宫”、“祈年殿”、“蕲年殿”不仅体现了先民祭祀天地,祈求天神降恩,获得五谷丰登的朴素世界观,而且表现了人类早期“天人合一”的思维特征,将天象、气候、物候、农事和人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年”词族按词汇意义分类所得的第二类词汇,就其指称对象而言,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感知和切分时间过程中形成的时间意识和时间划分经验。在人类语言各类词语的形成顺序上,总是先有实体词,后有抽象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事物的性状、属性,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概括。当谷物一年一熟这种现象进入人们的视野时,人们便开始注意这一特征,日久天长,“年”便有了表示时间这一新的意义。可以说,语言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投射出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年”词族中,“年始”、“年中”、“年尾”体现了人们对时间的细致划分;“年下”、“当年”、“那年”表现了对某个时间段的强烈关注;“年度”、“年租”、“年刊”说明“年”作为时间单位的普遍使用;“千年万载”、“百年大业”表现出人们具有了时间眼光和历史眼光。这类词语体现了人类的认识随心智的进化而发展,这是中华民族“时间哲学”的成熟与科学的表现。
  “年”词族按词汇意义分类所得的第三类词汇,就其指称对象而言,透视出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华民族早期注重直观和类比的思维方式,而且汉文化心理强调把主客观世界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来认识,这使得“年”由表客观世界的时间单位引申出表示人的年龄及年龄划分的新词义。“年”的表意由客观世界转入人的本体,积淀着先民对生命的鲜明主观感受,具有独特的文化解读功能,从中不难窥见汉民族的文化气息。“年”词族中, “年幼”、“年少”、“年青”、“年老” 是对人的一生的细致划分; “年衰”、“嘉年”“古稀之年”、“翩翩少年”等含有“年”的描述性词汇,直接表现出人们对生命的真切体验和无限感慨;“当立之年”、“年少及时”则劝勉人们应当发奋努力、成就功业。中华民族的形象性思维使人们很少抽象地观察时间,总是把物理时间置于人文场景中体验。因此,这类词语除了感叹春华短暂,岁月催人老以外,还论说人生的可贵,强调人应该对生命好好把握,渗透着汉民族对生命的感觉、观念和看法。
  “年”词族按词汇意义分类所得的第四类词汇,就其指称对象而言,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画卷。正如申小龙先生所言“一种语言蕴含着该民族的全部文化和历史……它的生命之源之一正是生活习俗。”[4]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它发源、存在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反映特定的习俗风貌,寄予特定的民众精神。“年”在《牛津字典》中的解释只有三个意义:(1)a year;(2)a person’s age ;(3)a period in one’s life or in history.相当于汉语的时间单位、人的年龄和人生或历史中的某一阶段。丝毫见不到表示年节和与年节有关的含义,这恰恰印证了社会文化背景对词语的巨大影响。“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负载着多重文化意义,也是最深远影响着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一种文化。正因如此,“年”词族中产生大量词语来记录和反映丰富的节日活动和文化内涵。“年”词族中,“年糕”、“年羹”、“年饭”渗透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苏州年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苏州人民是为了纪念和铭记伍子胥的功绩和忠烈,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后来流传到全国各地。“年画”、“年联”、“年对”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形式。年联源于古代“桃符”。古书载: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白鬼。故百姓在除夕时画二神于桃木之上,悬挂门外,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为中国传统的春联。年画也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在过年张贴而得名,其中传播着中华民族和睦、和顺、和美的理想。此外,“年三十儿”、“大年夜”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称谓,强调了过年的隆重时刻,“拜年”、“年禧”不仅反映了汉民族悠久的社会习俗,还表达了古人对年节仪礼的重视,折射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光芒。
  总之,一方面,“年”义项的发展,“年”词族意义的丰富,记录了社会文化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轨迹,从中可见社会文化的发展给词汇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发展的词汇也透视了该民族的文化特色,显示了词汇与文化的渊源,从而体现了词汇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共变。 (作者:王菲)
  
  [参考文献]
  
  [1] 葛本仪.实用中国语言学词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126.
  [2] 董绍克,阎俊杰.汉语知识词典[M].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98.
  [3] 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81.
  [4] 朱小龙.语义时代:当代汉语研究的大趋势[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48.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