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22|回復: 0

[史學] 时势决定选择:读《资治通鉴》(1)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11-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网络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齐威王薨,子宣王辟强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召而复之。
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我们是坚持动机论,还是坚持效果论?在伦理学领域,一直存在着动机论者和效果论者的分野,各执一词,各有自己的论据,一直没有一个定论。当然,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是做好的,但问题是,动机和效果总是出现偏差,甚至悖谬。一个好的结果,可能是由一个很坏的动机造成的,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同样,一个好的动机,可能造成的却是恶果,正所谓“阴差阳错”。
让笔者更为疑惑的是:所谓的动机很难判定。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判定一个人的动机?或者说,一个人作出一个行为的意愿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发自自己内心的诉求,还是形势所迫?就拿田忌来说,其实根本没有谋反的“心”,但却做了谋反的“事”。他完全是被逼反的,当所有的人都怀疑你谋反的时候,你就是谋反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我们可以说成候是小人,自己没有本事,陷害人的本事却很大。田忌保举了孙膑,而且在与魏的战争中立下大功。这个时候是他最风光的时候,但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说他居功自傲,说他有反叛之心,谁都会在心里捉摸以下,至少不会当即认为是捕风捉影。所以,成候邹忌选择在这个时候陷害田忌,可谓选对了“时”。“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事,可乎?” 我功劳很大,说明我对国家有功;我为将,三战三胜,说明我本事很大。在这种情况,我行谋反之事,可以吗?试想,这样的话传到威王耳朵里,他会相信吗?即使他理智里认为这肯定是谣言,但在情感上也会不由自主地相信。因为自己的统治绝对不能有丝毫风险,因为自己的统治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我想,威王肯定是相信了这个谣言,否则他如果出来说句公道话,表明立场,天忌也不可能被逼反。田忌肯定是在百口难辩的形势下才被“逼上梁山”的。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是这样被主子错杀的,不是因为主子不相信他们,而是他们不愿意自己的身边存在任何风险,宁可错杀一百,不能让一人漏网。其实,这也是主子心虚自卑的一种表现,那些千古一帝大多都是平衡在黑白两道之间,维持着忠臣和奸臣的平衡,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的。因为他对自己有着很强的自信,任凭你怎么折腾,不管你的动机如何,都跑不出我的手掌心,在“效果”上都会利于我的统治。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