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92|回復: 0

[史學] 读《资治通鉴》:由苏秦合纵六国的失败所想到的(2)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0-11-3 16: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网络
纵观历史上的这些统一战线,除非有着当前的利益需要,否则所谓的结盟注定是个怀鬼胎,同床异梦。一方面,在对外上不能同心协力,另一方面,内部还是勾心斗角,互相倾扎。其实说破了,狗不急得时候是不会跳墙的。正如我们前面所看到的。智伯攻赵襄子,韩、魏两家还不是作为帮凶?因为危险没有马上到他身上。只有智伯说出了“水能灭人国”的狂言下,他们才真正认识到了危险,与赵襄子结盟,灭掉了智瑶。
但上帝不是总给人这种机会的。张仪的连横之所以能够最后成功,在本质上就是让某些国家暂时感觉不到威胁,而去集中力量进攻某几个国家。在地理位置选择上,则是结交距离自己比较远的国家,佯装与其和好、交善,让其感觉不到威胁,而对距离自己比较近的国家挥舞大棒。这就是秦国的“远交近攻”。透过《通鉴》,我们经常看见秦国对魏国挥舞大棒,侵占其土地,而暂时没有向距离比较远的国家“变脸”,原因很简单,温水煮青蛙,让他们暂时感觉不到威胁,也就失去了警惕的力度,从而腾出时间将自己的近邻先消灭。再自己的近邻被消灭以后,魔爪才逐渐伸向更远的地方。蚕食真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纵观历史上的“不抵抗政策”和“绥靖政策”,哪一个不是出于这样的心理,但又有哪一个逃脱出了魔爪?
历史就是这样演进的: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想起了《红楼梦》的第十三回中王熙凤梦中与秦可卿有一段对话,颇值得人寻味:
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话,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书旧族了!”
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佩,忙问道:“这话虑得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
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保永全了……”
但能做到深谋远虑、居安思危的人又有多少?一个国家、民族亦如是。用常人的华语说,这是鼠目寸光,不能深谋远虑。其实这种“鼠目寸光”根植于人的本性中。由此,我不得不慨叹人性的卑贱,为什么非要在危机明显地处于眼前的时候才能真正地紧张起来,而在危机逼进的时候却熟视无睹?尽管也知道是危机,但为什么却又如此地麻木?我们人好像就是如此,比如,我们在得到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在失去的时候又往往会后悔莫及。有句话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居安思危”之心?唯一能让他“居安思危”的也许就是“忧患”的环境。让他紧张,让他不安,方可不能懈怠。有句俗话说得很好,敬酒不吃吃罚酒,人性也许就是如此。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则难安,微则难明。人活一生,其实都是在这“危”与“微”的途中行走,如何在这“危”与“微”的途中,减少坠毁入危途的机会?如何使“危者安,微者著”?这正是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大问题。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