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0|回復: 0

[論史] 历史谜团!秦始皇的丞相昌平君如何成为末代楚王(9)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0-1-29 10: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网论坛
惊是写第二封信的人,他在问候了哥哥中和母亲以后,也谈到自己与黑夫一道同在淮阳军中,二人都安然无恙。与黑夫一样,惊也请母亲送钱和布来。不过,惊性子急,说话直,他写明送钱五百到六百,要布二丈五尺以上。他信上要得很急,甚至写了不马上送来,就会急死人的焦虑。惊大概结婚不久,一个女儿年纪也小,他对妻女牵肠挂肚。他问候妻子,请妻子一定要孝顺父母,赡养老人。他最放心不下年幼的女儿,特意嘱咐哥哥中,定要多加管教,务必不要让她为取柴火一类事情,跑到离家稍远的地方去。
    惊也关心大哥中,他在信中说,听说家乡附近有的地方不太安稳,提醒哥哥不要到这些地方去。他也在信中提到战况有进展,说自己所在的部队已经进入"反城",屯住于淮阳城中……
    这两封信,因为文字有残缺,信中提到的人物很多,还不能完全读通。不过,通过专家们的解读,信中所涉及的家庭内部的事情,大体上是清楚了。我整理历史,仔细读了这两封信,在感慨古代人情亲情的同时,也生出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墓葬的主人"中"为什么会把这两封信放在自己坟墓中呢?
    以古今的人情度量,放在墓葬里的陪葬品,多是死者珍爱的东西。死者看重这些物品,希望永远不离开它们,所以才将它们陪葬,让它们伴随自己离开人世到另一个世界去游历。人性的这种特点,古今中外皆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细民百姓,也都一样。两千年前一位普通的秦国人"中",死前将两个弟弟两封来信放在自己的墓葬里,正是表明他在自己的人生中特别看重这两封信。那么,他为什么特别看重这两封信呢?是因为这两封信是两个弟弟从战场上寄回来的。根据专家推测,他的两个弟弟在发出这两封信后不久,可能都战死疆场了。于是,这两封信就成为两封异常珍贵的遗书。
    如果上述推测不错的话,这两封遗书,对于一个古代秦国的普通家庭来说,分量可谓是重而又重;对于撑持整个家庭,爱护和关照两位弟弟的大哥来说,可谓是人世上最贵重的东西了。哥哥中一直珍藏着弟弟黑夫和惊的信,当他临死时,他要求将这两封信放进自己的墓中,他希望兄弟三人,永远在一起。
    9 一场失载的战争
    黑夫的信,写于秦王政二十四年二月,惊的信稍晚,大概写于同年三四月间,可能因为天气已经转热,所以他在写给母亲要钱置办夏衣的信中,显得非常心急火燎。这两封信,都发自淮阳前线,信中的内容,不仅涉及一个古代家庭的钱财琐事、儿女亲情,也第一次从一个普通士兵家庭的角度,栩栩如生地讲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实况,一场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战事,也因为这两封信的出土而从历史的黑洞中浮现出来。
    黑夫在信中写道:"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这句话是说,黑夫等人在淮阳作战,进攻"反城"已经很久了。淮阳,就是郢陈,因为地处淮河之北,所以又被称作淮阳。
    由信上的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郢陈(淮阳)反叛,被叛军占领,成为"反城",黑夫所属的秦军,长久围攻郢陈,直到黑夫寄信的时候,也就是秦王政二十四年二月,还没有攻破。郢陈不久后被秦军攻克,因为惊在第二封信中提到,自己已经"居反城"中,大概在三四月间。
    黑夫和惊所参加的这场进攻反城淮阳的战事,史书没有记载。这两封信的出土,首先是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将一场不见于史书记载的战争呈现出来。历史一环连着一环,由于淮阳之战的呈现,新的问题又被牵引出来。黑夫和惊所属的秦军是由谁统领的呢?他们所攻击的占据郢陈的叛军又是由谁统领的呢?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秦王政二十二年,昌平君在郢陈起兵反秦,攻楚的李信军被迫撤回,在郢陈大败,胜利的楚军以郢陈为基地,大举西进攻秦,迫使秦王嬴政亲自到频阳陈谢请求王翦复出。这个时候的郢陈地区,控制在以昌平君为首的楚军手中。二十三年,王翦统领六十万秦军出动。王翦秦军进攻楚国的路线,大体与李信军相同,由郢陈南下东进,进攻楚国的首都寿春。从而,王翦军出动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攻打郢陈,平定以昌平君为首的反秦叛乱。
    由此看来,黑夫和惊都是王翦军的战士,他们随军开赴郢陈,开始对"反城"郢陈的围攻。战事激烈而长久,直到二十四年三四月,郢陈才被秦军攻克。而长久坚守郢陈、抗拒秦军的叛军,应当就是昌平君所统领的楚军。郢陈之战攻防双方的军队统属,由此大体清楚。
    由这两封信所透露的郢陈之战的事情看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决非摧枯拉朽,如同风扫落叶,而是非常激烈和残酷。特别是秦灭楚国的战争,不但反复曲折,而且与秦国国内的政局有深沉的牵连。复杂的历史真相,远远超出我们仅仅阅读传世的史书所能够了解到的情况。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