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2|回復: 0

[汉语词典] 汉字形音义的广义语言学解析(4)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09-9-9 15: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教育网
四文字替换音段的原始过程   语言与意识是同步发展的,人们通过言语交际彼此唤醒意识机制。远古没有文字,意识外现主要靠有声语言(眼神、表情、手势和身势也很重要)。有声语言在文字诞生前已经成熟,书面语言是人类意识成长的需要,它们的交际用途是一致的,因此后者向前者靠拢是不可避免的。书面转借现成的高层建筑,就能有立杆见影的社会效果。原始文字表音和表义结合在一起,它是以表音为基础的。它多次用简单的方法逐层替换高层语言单位,因此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有声语言里的高层建筑转移到视觉形态中来,于是新的交际工具就诞生了。
  原始人学会使用工具以后逐渐地也会有图形记事经验。起初创造图形是面向客观世界的,是用来记录实物实事对象的。解释图形所指需要用语言。跟语言单元直接对应的图形会跟语言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特别有生命力。图形表意记事有重要的社会效应,在原始人中还会引发图形崇拜,得到公认的图形会一直延用下来。
  起初固定使用的图形很少,经过千百代创造,它们越来越多了。人们偶然还有机会把它们象语言那样组合起来,觉察到一种特殊的效果――解读结果一致。组合方式可能很粗糙,但是它会有概括性的好处,可以表示复杂的意思。种种特点会有令人不解的神秘性质,因此从那些图形向文字转化还会有漫长的过程。又经过多少代人,那种经验越来越丰富,终于出现了面向语言对象创造图形的时代,于是文字雏形才会在若干代人的短时间里逐渐形成。实物-图形-语言的联系有可能超出族群范围,代表新概念的图形会被转借,语词也可能同时被转借或本地化,“超方言”是很可能会有的现象。(仓颉是华夏各族共同的字圣,后来秦始皇统一文字一定也从中得到过好处。)
  文字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以表音性替换语音的有声性,并以此转借到语音的区别性。文字的诞生会有曲折的历程,但是文字雏形必然会走上表示语言单位的道路,而语言单位是以有声性为形式的。表音不一定就是音素化的拼音。汉字语素音节性质里包含表音性,走的也是表音道路。
  在信息文明演进中,文字的诞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凝聚了人类对有声语言精细的把握。那种把握是用形态转换的事实来说明的。值得注意的是,词语反映客观事物,把词语与对象分辨开要依赖观念的进步,是很困难的,对于古人来说尤其困难。我们用把握这个词,那是因为借鉴有声语言来创造文字的认知过程还要依赖一次特殊的飞跃,它是一般意义的认知之外的因素。
  简单地说,有声形态具有连续性,它只是个人生产的言语毛坯和样品。经过听觉和内部言语机制的处理,社会公认的离散的语言形式被解析出来了。解析它靠的是高级神经生理过程,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同样过程,它完全是客观的。遗憾的是,言语机制与认知机制没有直接联系。用来描述言语和语言的词语至今都还极其贫乏。因此,不但音感和语感难把握,而且因为说不清楚,是很难集体讨论它的。
  视觉按离散方式接受文字比较容易做到。因此困难主要在言语机制上,必须经过从连续到离散的飞跃,才能把握它。具体说,要把视线从外在对象转向语言本身,又从有声形态里分出音节或词语,把它们归结为类。古人创造文字的时候,切分音段和语言单位的经验和知识很难形成,因此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够在声音和图形之间确立对应的语言学关系,才能让更多的人承认那种既成事实。如果书面语言不借用现成的有声系统另搞一套,难度将极大,对于古人来说,因为没有先例可循,思维也就得不到意识的支持。人的聪明才智离不开社会意识的历史水平,我们不能忽略那种因素。自然语言是靠人类三四百万年的实践形成的,它是在最后若干万年现代智人成长的社会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的。因此,在最后数千年文字的诞生不必、也不可能回避有声语言的条件。在现代条件下设计计算机语言尚且要借用人类语言里的因素,可见信息文明的发展要依赖自然语言,它是无法回避的。
  文字的诞生对于信息文明的发展极其重要。文字不但支撑了书面语言,而且给有声语言离散化提供了具体的认识工具。语言学成就离不开语文学积累的全部知识,而语文学知识都是跟离散化联系在一起的。语文工具开拓了人们的认识空间,其中也包括对语言文字本身的认识。但是另一方面,自从有了文字,两种语言形态之间的区别经常被人们忽略,因此语言知识又可能被语文知识取代。这种事实告诉我们,涉及有声语言的认知确实是很难很难的。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