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史道祥

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史道祥

创作的图书部

西晋武帝命令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解译竹简,秘书丞卫恒‘考正’,佐著作郎束晳续,其他史官整理命名该史书。 以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及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为底本,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史道祥共同编纂《古本竹书纪年译注》。

[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史道祥] 创作的图书部

竹书纪年

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史道祥
编年 已完结 38万

《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由《今本竹书纪年》及《古本竹书纪年译注》合辑而成。西晋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竹简的一部分,体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一般就称《竹书纪年》,是一本编年体的史书。 本电子书收录了汉川草庐校的今本《竹书纪年》,以及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及史道祥合著的《古本竹书纪年译注》,以便读者辨证阅读《竹书纪年》,去伪存真。一般认为今本《竹书纪年》是北宋以后伪托之作,而《古本竹书纪年译注》即以考古为依据,参考现存史籍的相关记录编纂而成,极具可信度。 内容简介 《竹书纪年》记录了从传说的夏朝到魏襄王(一说应为魏哀王)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起于黄帝。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竹书纪年》多载纪战国时晋国与魏国之事,一般将此书看成是魏国的史书。 在历经秦始皇焚书令的浩劫之后,《竹书纪年》一度在汉代以前已经散逸。不幸中的大幸,魏安厘王(一说应为魏襄王)的墓里埋藏有该书。西晋太康二年(格里历二八一年),该史书因盗墓重见于世。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每简四十字,凡十三篇。 是时,位于今日河南省的某魏王墓被盗挖,盗墓者被捕,同时发现了大批竹简。当时朝廷对这件事情十分重视,晋武帝命令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解译竹简(魏国文字与秦国的小篆差异颇大)。 解译期间遇上八王之乱等多次政治纷扰,秘书丞卫恒在从事‘考正’时际被杀,使整理的进度大受打击,由卫恒的好友佐著作郎束晳续成。最终整理好后,负责官员将之命名为《竹书纪年》。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PDF

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史道祥
编年 已完结 1万

《竹书纪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我国上古五帝、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时期(晋魏)的历史(从黄帝开始,到战国魏哀王(一说魏襄王)时期共二千多年),由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及魏国编写,是一部对研究上古历史而言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其史料是十分丰富的,在价值上亦不亚于《左传》、《战属策》。但由于《竹书纪年》历经劫难亡佚(或谓伪作),辑本又生涩难懂,有古今版本之分,阅读很是不便,于是诞生了《古本竹书纪年译注》。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是以满清时期朱右曾的《汲冢纪年存真》,民国时期王国维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等历史文献为底本,加以注释今译而成。 而且,《古本竹书纪年译注》的成书过程中,编者不但吸收了前人成果,还通过“考古、音韵、训诂”等方法对史书内容进行互证,同时也考释了史书里的人名、地名、事件等,对记载的史料进行了辨证,力求还原史实。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