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條件下找到圖書 63

定州漢墓竹簡論語

孔門後學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漢墓竹簡·論語】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由於殘缺不全,故謂之殘本。 定州竹簡【論語】(以下簡稱簡本)由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劉修死於漢宣帝五鳳三年(公元前55年),所以,該簡本論語抄寫時代在公元前55年以前。又簡本避劉邦諱,凡今本作邦者,皆改爲國,所以其抄寫時間又必在西漢。 據【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簡簡介】一文介紹,『定簡本』【論語】有620枚簡,多爲殘簡,簡長16.2厘米,寬0.7厘米,每簡約書19~21字不等,竹簡兩端和中簡各有一道編繩,出土時尚保留有連綴的痕跡。『定簡本』【論語】有7576字,不足今本【論語】的二分之一。『定簡本』不僅各篇的分章與今本多有不同,且在文字上同今本的差異達七百多處,均有不少的出入。其中殘存文字最少的爲【學而】篇,僅有20字;殘存文字最多的爲【衛靈公】篇,有694字,可達到今本本篇的77%。『定簡本』【論語】與今本【論語】在篇章的分合上也多有不同:如,『定簡本』【鄉黨】『食不厭精』至『鄉人飲酒』,今本分爲二、三、五章的都有,而『定簡本』僅爲一章;『雷風烈必變』與『升車』,今本分爲兩章,而『定簡本』也只是一章。【陽貨】『子貢曰 君子有惡乎』今本別爲一章,而『定簡本』則同上面『子路曰』合爲一章。特別是【堯曰】篇,今本爲三章,而『定簡本』則爲兩章;今本的第三章在『定簡本』中用兩個小圓點與上間隔,用兩行小字抄寫在下面,好像是附加的一些內容。在題寫章節與字數的殘簡中,正有一枚記【堯曰】篇『凡二章,凡三百廿二字』,則知『定簡本』【堯曰】只有兩章,與今本不同。 經考古學家,以及古文字研究專家對『定簡本』【論語】與【說文解字】中【論語】引文、鄭注本【論語】、熹平石經本【論語】進行對照比勘後,確認『定簡本』不僅與許慎所見魯壁古文存在明顯差異,而且與鄭玄用作校本的【古文論語】也顯然不同,應該屬於今文【魯論】系統。另外,從與熹平石經本比勘的結果看,它和漢代有重大影響的【張侯論】也存在某種程度的差異,可能出自於不同的師傳家法。例如,【論語•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中『即戎』,在『定簡本』中作『節戎』,『節』字爲繁體,與『即』形近,【周易】中也有『即戎』,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中也作『節戎』,已經有學者發表論文,指出傳世的【論語】、【周易】中的『即戎』當爲『節戎』,『即戎』是『參加戰爭』,『節戎』是『減少兵戎之事』,這正和自稱『軍旅之事未之聞也』的孔子的政治主張相符合。【論語】有『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大意可如字面講。但這句話怎麼讀怎麼彆扭。歷來也有好幾種解釋。『定簡本』的這句話不是『幾諫』,而是『儆諫』。儆的意思是警告,警戒。 『定簡本』【論語】雖爲殘本,但爲研究【論語】的版本流傳、儒家學說內涵,以及古代文字演變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也爲長期存在的【魯論】、【齊論】、【古論】三種【論語】之說提供了佐證,值得重視和研究。在40年的時間裡,我國很多專家學者就是通過此『定簡本』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糾正了先前【論語】多種版本的許多誤解,並得出了新的見解,這對推進儒學研究、傳承儒學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定簡本』【論語】的出土也傳達出了另外一種文化信息,儒家學說在西漢時期已受到統治者的極大重視,當時作爲漢中山國都的定州社會穩定、文化繁榮、經濟發達也是受其深刻影響的。

華夏禮義(中國禮儀)

徐俊生

【華夏禮義】是一本記錄中國傳統禮儀的書籍,當今中國禮儀盡效西夷,傳統禮儀竟不覓其蹤。徐俊生先生所作的【華夏禮義】立足民間傳統禮俗,大量考據古代禮學經典,復原了部分日常常用的禮儀,是民間恢復傳統禮俗的重要參考書籍。 【華夏禮義】共分三卷,卷一從禮之源、禮之緣起、禮與德、禮之用等諸方面,總述禮之意義;卷二以朱子【家禮】爲本,詳解祭禮、成人禮、婚禮、開筆禮幾項常用禮儀中各儀程涵義及作用;卷三從衣食住行、尊卑揖讓、稱謂雅言、孝親尊老、訪客交友、喜怒哀樂、時令節制七方面,論述禮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及意義。希望籍此書能拋磚引玉,喚起社會文明禮貌之風。 本書所以定名爲【華夏禮義】,而非『華夏禮儀』,是因爲儀只是禮的表現形式,而義才是禮的內涵,才是核心價值,所以著重介紹禮的意義,書中也多有描述禮的儀式、辭令、器用等,但這些皆因禮的內涵而定,描述這些,也是爲更清楚的說明『禮義』。 『溫溫恭人,維德之基。』『大道不器,與時偕行。』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希望與君子交往。因爲君子懂得仁義,會幫助自己和他人;君子懂得禮節,不會做得罪與人之事;君子懂得忠信,不會欺騙別人,等等。期望與君子交往,首先要從自己做起,『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自己是君子,自然能交往到君子之友。溫良、恭敬、寬厚的君子,靠優良的品德爲基礎。所以本書第一卷著重介紹禮的起源、義理等概念,期望讀者能從中了解古人之德。 人類文明經過無數的動亂和發展,從古至今有許多改變,但真正的『大道』不會以某個時代,某種器物爲依存,它始終充斥於天地之間,『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比如說尊老愛幼、禮貌待人等,無論古今中外,只要是健康、文明、向上的社會,都會提倡,只是表達的形式不同。形式的差異,從空間上看,因風俗、文化的不同所致;從時間上看,因古今器用、社會環境的差異所致。能做到根據『大道』的內涵,根據時代差異來調整行禮的方式,便是『與時偕行』。本書旨在通過對禮義的解讀,使讀者能『與時偕行』的踐行中華禮儀。

重刋宋本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

南昌府學

此本爲偽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阮刻【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此爲阮刻【十三經註疏】之祖本。 偽清道光六年南昌府學教授朱華臨重校阮本,此本較祖本爲善。自此之後,各地書局因阮本較諸本爲善良,或據道光本、或據嘉慶本進行翻刻。 此挍刊本刻於偽清時期,收錄於四庫全書。閱覽本書當僅作參考之用,常以質疑態度待之亦不妨。

123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