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條件下找到圖書 63

尚書正義

李學勤

【尚書正義】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為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尚書正義】,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為原則,排版發布。 【尚書正義】原本是漢代孔安國為發現於孔子宅壁的【古文尚書】作傳,又經唐代孔穎達作疏而成。滿清嘉慶時,阮元奉旨編撰並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歷稱阮本。 【尚書正義】在唐代孔穎達作疏成書後,衍生的版本眾多,阮本及今人整理本,都是取其某版本為主,參校其他版本編撰而成。 【尚書正義】乃是在阮本的基礎上,采博其他諸家註疏之善者,再用現代漢語標點標示句讀、書名、人名等,若是簡體字本,用橫排,若是繁體字本用豎排。 對於學歷水平低,或普通讀者,我們建議閱讀簡體橫排版本,對於高學歷,或漢語水平稍高的讀者,我們建議使用繁體豎排版本。相對而言,繁體堅持版本在用字、標點等方面更準確,對於電子書閱讀,也更加友善,放大字體的時候,豎排版本的閱讀體驗更加好。 【尚書正義】依託孔安國傳,然而,宋朝朱熹以降,嘗有學者以地名人事之後出而有記載為由,斥其為偽書。如梅鷟在【尚書考異】中認為,【禹貢】所記『瀍水出河南北山』『積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其地名俱在孔安國之後才設立。又朱彝尊在【經義考】中,認為【尚書·序】的『東海駒驪、扶餘、馯貊之屬』有誤,駒驪是漢元帝時始建國,漢武帝時的孔安國必未識其名。以上之確鑿證據,證明【尚書正義】並非孔安國所傳,乃是後人所偽托。 不管如何,我們今天是要學習【尚書正義】的知識,至於真偽,又是他學了,於此當無為礙。

尚書正義PDF

李學勤

【尚書正義】是漢代孔安國所傳孔子宅壁的【古文尚書】,唐孔穎達作疏,今人廖名春、陳明標點整理,呂紹綱審定,並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本PDF電子書是其第一版影印本,本書僅供讀者個人學習研究之用,不得用於非法商業用途。 【尚書正義】是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一,其底本是滿清嘉慶廿一年,即公元1816年,阮元主持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學界簡稱『阮本』。 【尚書正義】乃是在阮本的基礎上,采博其他諸家註疏之善者,再用現代漢語標點標示句讀、書名、人名等,若是簡體字本,用橫排,若是繁體字本用豎排。 對於學歷水平低,或普通讀者,我們建議閱讀簡體橫排版本,對於高學歷,或漢語水平稍高的讀者,我們建議使用繁體豎排版本。相對而言,繁體堅持版本在用字、標點等方面更準確,對於電子書閱讀,也更加友善,放大字體的時候,豎排版本的閱讀體驗更加好。 【尚書正義】依託孔安國傳,然而,宋朝朱熹以降,嘗有學者以地名人事之後出而有記載為由,斥其為偽書。如梅鷟在【尚書考異】中認為,【禹貢】所記『瀍水出河南北山』『積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其地名俱在孔安國之後才設立。又朱彝尊在【經義考】中,認為【尚書·序】的『東海駒驪、扶餘、馯貊之屬』有誤,駒驪是漢元帝時始建國,漢武帝時的孔安國必未識其名。以上之確鑿證據,證明【尚書正義】並非孔安國所傳,乃是後人所偽托。 不管如何,我們今天是要學習【尚書正義】的知識,至於真偽,又是他學了,於此當無為礙。

尚書集注PDF

王鳴盛

【尚書集注】原名【尚書後案】,滿清王鳴盛着,今人顧寶田、劉連朋校點。共三十卷,其後附有【尚書後辨】。 本PDF電子書【尚書集注】僅供讀者個人學習研究之用,不得下載用作商業用途。 【尚書後案】主要是解說伏生所傳今文【尚書】的廿八篇,以及【泰誓】(又名【太誓】),所附的【尚書後辨】即是辨析晉出的偽古文【尚書】廿五篇。 【尚書集注】所收集的註疏,均是漢代及以前的,以鄭注為主,馬融、王肅、偽孔安國、孔穎達等注、疏補之,對於兩晉以後的偽古文另編並分別。因此將原名【尚書後案】重新命名為【尚書集注】,亦可命名為【今文尚書集注】。 【尚書集注】對晉唐宋以後的註疏不收編,主要是因為作者認為孔傳、孔疏、宋儒之說均基於偽古文【尚書】,內容甚至義理均有失實。這種創作態度,導致了【尚書集注】在學術上有失客觀,有學者指出,王鳴盛在編撰本書時,『好引異代之書強為比附』,由此看來,閱讀本書時,應當保持充分的思辨意識。 【尚書集注】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清代經學著作叢刊】之一。其底本是【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之『禮堂本』,所謂禮堂本,是指【尚書後案】在偽清乾隆四十五年秋刊刻的版本。 【尚書集注】因何而作呢?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要發揮鄭氏康成的一家之學。作者在本書自序中也明確表示,漢武帝時期孔安國以孔子宅壁所出的古文【尚書】做注後,衛宏、賈逵、馬融、鄭玄、王肅亦皆作注,但只有鄭氏師祖孔子之學。作者認為西晉之後的【尚書】是偽本,但是之前漢代的鄭玄、馬融註疏的【尚書】卻是孔子宅壁真本,因此希望搜羅鄭玄、馬融、王肅傳疏以增補伏生所傳之今文【尚書】。並由此而得【尚書後案】。 【尚書後案】草創於偽清乾隆十年,彼時作者方廿四歲,而成書於乾隆四十四年,作者年已五十八,足見作者對於【尚書後案】的傾心傾力。 今收錄【尚書後案】於此,並更名之【尚書集注】,希望對人們學習研究【尚書】有所幫助。

儀禮註疏PDF

李學勤

【儀禮註疏】是漢代鄭玄為【儀禮】作注,唐代賈公彥又為鄭注作疏而成,是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一。與其他十二經一樣, 本書也同時編錄了簡體橫排本與繁體豎排本,簡體本目錄置前,繁體本目錄置後。 【儀禮註疏】PDF電子書,是今人彭林整理、王文錦審定的,並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儀禮註疏】的影印本。本書僅供讀者學習研究,不得用於非法商業用途。 【儀禮】也是漢代『復出』經典之一,與古文【尚書】同時由劉歆在 孔子宅壁中發現,亦謂古文【儀禮】。今文【儀禮】有三版本,一是 戴德本,二是戴聖本,三是劉向別錄本。二戴本不別尊卑吉凶次第倫 序,鄭玄棄之,而注劉向別錄本,同時又參考校對於古文本。有時取 古文本,則今文本旁註解釋,有時取今文本,則古文本旁註解釋。鄭 玄之後,賈公彥之前,【儀禮】義疏註解者並不止一家,只是多數亡 佚罷了。 【儀禮】歷來難讀,至於【儀禮註疏】,歷代也往往不能得其正解,導致該書在傳寫過程中,脫文誤句不時出現。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曾以唐石刻九經,校對明監本,發現【儀禮】的偽、脫情況特別嚴重。比如,【士昏禮】脫了『婿授綏姆辭曰未教不足與為禮也』,【鄉射禮】脫去『士鹿中翿旌以獲』,【士虞禮】又脫失『哭止告事畢賓出』,等等。這些脫失,都被顧炎武收錄於其【日知錄】中。 【儀禮註疏】的整理,是以滿清時期的【重刋宋本十三經】,即阮刻本為底本,再標示現代漢語標點符號。其出版分簡體本、繁體本兩種,簡體以中國大陸的簡化漢字重寫全文,並以橫排、現代標點的方式進行排版刊發;繁體本即保持原文原字原汁,並以漢字的傳統書寫方式即豎排並標點句讀進行排版刊發。本書,即【儀禮註疏】PDF電子書兼錄兩種版本,簡體本足以滿足普通大眾的需求,繁體本即可以流傳後世。 【儀禮註疏】的閱讀理解,其文義應當以繁體本為準。

禮記正義PDF

李學勤

【禮記正義】,漢鄭玄為【禮記】作注,唐孔穎達又為鄭注作疏,乃成。【禮記正義】PDF電子書,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一,該書由今人龔抗雲整理,王文錦審定,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其整理底本是滿清時期阮刻本,所謂阮刻本,即是阮元奉滿清朝旨編纂的【重刋宋本十三經註疏】,阮刻本的編纂方式是,徵集民間及官方的相關古籍,對其中內容進行篡改之後錄入【四庫全書】,然後對原古籍集中銷毀。其整理方式有兩種,一是對原文按中國大陸簡化字標準進行全文簡化重寫,並標以中國大陸通行的現代漢語的標點符號,印刷排版模式是橫排;二是保留原文,僅標以台港等地的現代漢語標點符號,印刷排版模式是豎排。 【禮記正義】的來源。【禮記】是一部禮義經典,是研習、闡發【儀禮】的義理文集。【隋書·經籍志】記載,漢河間獻王求自民間得百三十一篇孔子門人及其後學所記的【儀禮】學習論記。劉向考校經學典籍時,檢校得百三十篇,於是為之次第並敘述。劉向後來又得到【明堂陰陽記】卅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氏記】廿一篇,【樂記】廿三篇,並前所得百三十篇,乃為兩百一十四篇。戴德時,將以上的兩百餘篇,刪減為八十五篇,後人謂之【大戴記】。戴聖又將其刪並為卌九篇,這就是【小戴記】了。有人說【小戴記】應該是卌六篇,後來的馬融補充為卌九篇的,但馬融的學生鄭玄卻記述,謂戴聖授橋季卿【禮記章句】四十九篇。鄭玄在【六藝論】中明確說到 :戴聖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

禮記正義

李學勤

【禮記正義】文字版電子書,是孔門弟子發明【儀禮】義理的筆記文集,漢代鄭玄為之作注,唐代孔穎達作疏而成。 此本【禮記正義】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為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禮記正義】,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為原則,排版發布。 李學勤本【禮記正義】由今人龔抗雲整理,王文錦審定。其整理底本是滿清時期的阮刻本,所謂阮刻本,即是阮元奉旨編纂的【重刋宋本十三經註疏】,由於阮元編纂過程中,對宋本進行了大量的校訂修改,又將原書集中銷毀。因此今人整理時,又參校了其他版本,而其排版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對原文按中國大陸簡化字標準進行全文簡化重寫,並標以中國大陸通行的現代漢語的標點符號,印刷排版模式是橫排;二是保留原文,僅標以台港等地的現代漢語標點符號,印刷排版模式是豎排。 【禮記正義】是【禮記】的註疏版本,【禮記】是一部禮義經典,是研習、闡發【儀禮】的義理文集。【隋書·經籍志】記載,漢河間獻王求自民間得百三十一篇孔子門人及其後學所記的【儀禮】學習論記。劉向考校經學典籍時,檢校得百三十篇,於是為之次第並敘述。劉向後來又得到【明堂陰陽記】卅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氏記】廿一篇,【樂記】廿三篇,並前所得百三十篇,乃為兩百一十四篇。戴德時,將以上的兩百餘篇,刪減為八十五篇,後人謂之【大戴記】。戴聖又將其刪並為卌九篇,這就是【小戴記】了。有人說【小戴記】應該是卌六篇,後來的馬融補充為卌九篇的,但馬融的學生鄭玄卻記述,謂戴聖授橋季卿【禮記章句】四十九篇。鄭玄在【六藝論】中明確說到 :戴聖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

易傳

孔子後學

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展易經的易學論文集,其學說本於孔子而成於孔子後學之手。漢降又稱十翼。易傳共七種十篇,即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 【繫辭】是今本【易傳】的第4種,它總論【易經】大義,是今本【易傳】7種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繫辭】解釋了卦爻辭的意義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義說、取象說、爻位說;又論述了揲著求卦的過程,用數學方法解釋了【周易】筮法和卦畫的產生和形成。【繫辭】認為【周易】是一部講聖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種聖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周易】是憂患之書,是道德教訓之書,讀【易】要於優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為化凶為吉的手段。 對【易經】的基本原理,【繫辭】進行了創造性的闡述和發揮,他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奇偶二數、陰陽二爻、乾坤兩卦、八經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陰一陽構成,沒有陰陽對立,就沒有【周易】。它把中國古代早已有之的陰陽觀念,發展成為一個系統的世界觀,用陰陽、乾坤、剛柔的對立統一來解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一切變化。它特別強調了宇宙變化生生不已的性質,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又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發揮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強調提出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它認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肯定了變革的重要意義,主張自強不息,通過變革以完成功業。同時,它又以『保合太和』為最高的理想目標,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重視和諧的思想。【繫辭】肯定了『【易】與天地准』,以為【周易】及其筮法出於對自然現象的模寫,其根源在於自然界;同時也含有誇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認為易卦包羅萬象,囊括了一切變化法則。它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家,四家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將以箸求卦的過程理論化,實際涵含着宇宙生成論,對後來的思想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讀【易傳】,較好的古注本是孔穎達的【周易正義】,收在【十三經註疏】中,今人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齊魯書社,1986年版,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都是較好的參考書。重點讀【繫辭】上下篇。

周易集解

李鼎祚

【周易集解】,又稱【易傳集解】,是唐朝李鼎祚編撰的象數易學集作,匯集了唐朝以前,漢朝以後,多位學者的疏解。本書是研究漢代象數易學的必讀之書。 本電子書是【周易集解】的文字版,採取簡體橫排版式。為便於讀者閱讀及理解,本書將【周易】原文以黑色大字書寫,而集合的眾家之解,以灰色中字書寫,並以『疏解』二字題頭,李鼎祚先生的案語,則以淡藍色中字區別開來,以便讀者釐清諸解及案語。原書中雙排小字的內容,則以下標的土黃小字書寫。其他後人案注類內容,俱以土黃色字書寫。 【周易集解】凡十卷,或謂十七卷,朱睦㮮考曰十卷,而文無缺於十七卷者。 【周易集解】主要援引子夏的傳注,又集合了馬融、荀爽、孟喜、焦贛、京房、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干寶、王肅、王弼、姚信、王虞、張瑤、向秀、王凱仲、侯梁、蜀才、翟元、韓康伯、劉讞、何妥、崔憬、沈瞵士、盧氏、崔覲、伏曼容、孔穎達、姚規、朱仰之、蔡景吾等三十四家註解。這三十五家註解中,主要是以荀爽、虞翻、干寶等人的象數易解為主,而對於義理派如王弼、韓康等人的援引較少,或作佐證之解。 【周易集解】的文獻價值在於,其援引漢朝學者虞翻的易解較多,彌補了【周易正義】的空缺。 李鼎祚編撰【周易集解】,所博引的註解主次分明,以虞翻、荀爽二家為主,兼引其他,而且獨專己意,亦不獨專某家,許多章句的註解,各家的見解甚至是相左的,而其自己的見解,往往以案語列於諸家註解之後,足見其治學的嚴謹作風。

周易正義PDF

李學勤

此本【周易正義】是簡體橫排本,李學勤主編,【十三經註疏】整理委員會依據中華書局影印四庫阮元刻本,進行校勘、標點、並簡化原文而成。本書收錄了阮刻本原有的附錄。滿清嘉慶廿一年,即公元1816年,阮元主持了南昌學堂進行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後世稱之阮本。 【周易正義】由魏晉王弼注,唐朝孔穎達疏,李申、盧光明整理,呂紹綱審定,並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十三經註疏】的【周易正義】整理本,雖以阮本為基礎,但博採前人註記,擇其善者而錄之。校勘方面,主要收錄的除了阮本校勘記,還有孫詒讓的註疏校記,值得注意的是,阮本在校勘過程中,有刻意依據滿清朝廷要求,對唐宋版本進行篡改增刪的行為,在閱讀的過程中,務必保持思辨,切勿以為標準版本。 【周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又是儒家經典之首,想要研習儒家經典,【周易】的學習首當其衝。隨着時代的發展,經學的復歸,【周易正義】等十三經正義也逐步重返學者之堂。 【周易正義】的註疏較為通俗易懂,對於有一定文言文閱讀能力,而又是初學的讀者,較為合適。 【易】本是卜筮之書,以象類思維為主,是聖賢察天以象物的重典。王弼注後,歷代常有人難其義,至孔穎達奉詔作疏,才又推崇王弼之注,而前人難王弼義者,其說皆廢,蓋以王弼所注為是。今人學【周易】,從【周易正義】入手,亦可研習其象類思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取象於客觀事物,而指導自己的處事行為。

論語註疏

李學勤

【論語註疏】全稱【論語註疏解經】,是曹魏時期何晏為【論語集解】,宋代邢昺又集註疏作【論語正義】,滿清阮元校勘修訂為【論語註疏】。 此本【論語註疏】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為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論語註疏】,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為原則,排版發布。整理底本是以滿清嘉慶年間,阮元奉旨修篡的,南昌學堂主持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為底本,參校其他版本,並添加現代漢語標點符號。本書的排版分兩種,一是簡體橫排,並使用簡體漢語系統的標點符號,二是繁體豎排,採用港台漢語系統的標點符號。 【論語】素有【齊論】【魯論】之爭,而【齊論】多【問王】【知道】二篇,漢魯共王壞孔子宅,以擴其宮,得【古文論語】,並無此二篇,又分【堯問】下的【子張問】為一篇,合計廿一篇,篇目如本站延章按本【論語集釋】。 何晏集漢代張禹論,包氏、周氏【章句】,孔安國訓解,馬融訓解,鄭玄注,陳群、王肅、周生烈等【義說】,等,名為【論語集解】。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邢昺奉旨改定舊疏,集諸家之善,並頒列學官,是為【論語正義】。 【論語】是孔子平常教授弟子,答辨弟子疑惑,或孔子與人語等諸類的語錄,孔子生平崇尚『述而不作』,逝後學術無所保存,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就將平時的學記相與輯匯,編成【論語】。【論語】是儒學之精要,特別是前四篇,論點基本覆蓋了孔孟之學,像【孔子家語】【孟子】【禮記】等經典的主旨都在【論語】中言及。

孟子註疏

李學勤

【孟子註疏】是漢代趙岐為【孟子】作注,宋代孫奭為趙注作疏而成。朱熹考究以為是南宋士人偽托,宋人陳振孫則認為孫奭曾奉旨校訂正義,今人考據,認為孫奭為【孟子】注音校訂正義,作【孟子音義】。 此本【孟子註疏】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為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孟子註疏】,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為原則,排版發布。整理底本是滿清時期嘉慶年間,阮元奉旨主編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阮元在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時,依據自己的需要,大量地『修訂』了原本,今人在整理的過程中,對其中許多謬誤之處重新修訂。 【孟子註疏】的排版版本有兩種,一是簡體橫排,加簡體現代漢語標點,二是繁體橫排,加繁體現代漢語標點。 【孟子】是孟子所作,有七篇。孟子是子思再傳弟子,其作【孟子】七篇以敘述孔子思想,從內容來看,孟子的思想是孔子思想之正統,又發揚易學數術,往往勝於子夏、曾子之徒。 【孟子】七篇因其書號是諸子,在秦朝焚書坑儒之難中,得以倖存。【漢書·藝文志】記錄謂【孟子】十一篇,趙岐則考證認為僅七篇是真,其餘四篇為偽托。東漢之後,此篇漸亡。 孟子的思想,將孔子的『德政』發展為『仁政』,是德政的具體化,可操作化。三代時,民貴的思想已經十分流行,至於孟子,進一步提出了『君輕』的思想。韓愈認為孟子是繼承了孔子『道統』的儒家重要人物。

周禮註疏

李學勤

【周禮註疏】文字版由東漢經學家鄭玄為【周禮】作注,唐朝賈公彥為鄭注作疏而成。系今人李學勤主編,趙伯雄整理,王文錦審定的,其整理底本為滿清嘉慶時期的阮本【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 此本【周禮註疏】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為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周禮註疏】,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為原則,排版發布。 【周禮】,原名【周官】,講述的是周代的官制,即政治制度,相傳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禮】與【儀禮】、【禮記】並稱『三禮』,分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官篇目,記載國家的治教禮政刑事六典。上至天文曆象,九州要事;下至民生經濟,草木蟲魚。凡國家制度,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 據傳聞,西漢景帝武帝之間,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徵得一批古書,其中就有【周官】。王莽時,劉歆奏請將【周官】列為官學,並更名【周禮】。【周禮】成為官學後,注家蜂湧而起,學術派別林立。東漢鄭玄乃貫通諸家,作【周禮注】,因於鄭玄的學術聲望,【周禮注】取代了諸家之說,並將【周禮】捧為【三禮】之首。 唐朝時期,賈公彥在鄭玄【周禮注】基礎上,作【周禮疏】 ,後世凡研讀【周禮】者,俱不離此二家。 此次整理,以國家圖書館藏宋八行本【周禮疏】為底本,參校【唐石經】、【蜀石經】以及歷代善本,並吸收了國內外各家的研究成果,加以標點,可以說,整理後的【周禮註疏】是目前為止的最好的本子。

孝經註疏

李隆基,邢昺

【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闡釋家、國、天下倫理的經典著作,是國學經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 【孝經】據傳聞是孔子為給曾子闡述孝道所著,但南宋時被質疑為後人附會之作。對【孝經】的註疏,自西漢以降,至於魏晉南北朝之間,有上百家之多。現在流行的【孝經註疏】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經註疏】全書共分九卷十八章。 【孝經註疏】是【十三經註疏》裡,篇幅之至少者。【孝經】在漢代有今文、古文兩種版本,今文版本由鄭玄作注,古文版本由孔安國作傳。及至唐代,唐玄宗李隆基整合了兩種版本,並親自作注,命元行沖作疏,以為普及本。 其後鄭孔兩家注傳本失傳。 宋代邢昺以元行沖疏本為基礎,重疏而成【孝經註疏】,【十三經註疏】以為定本收錄。 華韻國學經典網收錄的此版本,以明代泰定本為底本,參校吸納了滿清阮元本(按:此人為滿清欽定的篡改經典的主要人物)等的整理校勘成果,重新進行了勘誤補缺,並加了標點。書後還附有序跋提要,供讀者研究。整理者金良年先生對【註疏】研究多年,頗有心得,是這方面造詣很深的專家。 【孝經】是以孝為核心來闡述儒家的倫理學說的,明確『孝』是天道典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認為孝是人道根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因此,國君以孝治國,臣民以孝立家。 對於滿清造謠的『忠孝兩難全』思想,【孝經】早就有所闡發:『忠』是『孝』的發展及擴展,即將家族倫理中的『孝』擴展到君臣倫理:『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孝經】對如何行『孝』,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闡釋。

論語新解

錢穆

本電子書【論語新解】,據繁體豎排的【錢賓四先生全集】收錄的【論語新解】,重新排版而成,以便今人閱讀。 【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記錄的,孔子及其弟子論述儒家學說的語錄,該書集中地概述了儒家人文倫理學說的核心內容,如仁義禮智信五常、如以民為本的王道、如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等等。 【論語】全書分二十篇,共計四百九十二章(句),是儒學學術文獻中的經典,是四書五經之首。 本電子書【論語新解】為有聲讀物,可點擊收聽朗誦。 【論語新解】為錢穆(字賓四)先生所著,以先生之話,是『折衷』前人『眾說』而成。概前人註解【論語】,異說繁多,或去本義,或雜他見,多遠原著,故作『新解』,以務還原本義。 又說,『新解』者,非自創新義,不過精益求精,務求通俗淺顯之語而已。如程樹德所編之【論語集釋】,廣徵博引,竟十類而四百八十種,所錄備前人之說,可謂齊全矣,乃致讀者茫茫不知所取,初學讀者,必以繁雜相左之說,而不能了解原義,如此之『巨著』,於後學又有何益? 【論語新解】屬稿於民國四十一年(西元一九五二年),民國四十九年執教耶魯,乃修訂得初稿。全書文體初用白話文,半途而復改文言文,概因白話文哆嗦而不達意,味同吐哺,而文言文用字雖深刻,卻可盡達經典宏遠之義理,細讀可時有新見。此外,百世之後,仍擺於案上者,非文言文作品,必不可能矣。 總而言之,【論語新解】較適合初學者,通篇半文半白之文體,便於閱讀,便於理解,最重要的是,錢穆先生乃是『折衷』前賢之見解,取其近於本義者,又不離於朱學左右,因此,於初學者而言,【論語新解】不至於徒費其光陰,深讀則必有所得。

論語十二章

孔子,朱熹

【論語十二章】也稱為【論語十二則】,是從【論語】中選取出的,側重於學習方法,個人修養,及積極的生活態度的十二章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是適用於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上學期段的語文教材。該教材的教學標準,以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的,楊伯峻譯註的【論語譯註】為準。 所選取的十二章句,每一章(也稱則)都是【論語】中的完整章句:第一、二章分別是【論語·學而篇第一】的第一、四章;第三~五章分別是【論語·為政篇第二】的第四、十一、十五章;第六、七章分別是【論語·雍也篇第六】的第九、十八章;第八、九章分別是【論語·述而篇第七】的第十五、廿一章;第十、十一章分別是【論語·子罕篇第九】的第十六、廿五章;第十二章是【論語·子張篇第十九】的第六章。 【論語十二章】所選章句在主旨上,均與學習方法、生活態度、處事方式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十分符合七年級學生學習階段的內容。 【論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經典,其學術理論在兩千年來,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塑造、定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由於其內容普遍適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全方位的,具有先驗性的學說,因此,兩千餘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育人教材,同時也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被選取為致仕的科舉必考內容。 【論語】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得到了各個時期的賢明學者的佐證、實踐及發展。可以說,【論語】對於建立並完善人類人文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其學術理論,迄今為止,古今中外,仍然無人出其右,歷史上所有的理論創新,均建立在【論語】所包含的學術理論的基礎之上。

孝經賞析

賈陸英

【孝經賞析】是賈陸英先生對【孝經】的註解。【轉載請註明出處】 【孝經賞析】原書只有賞析部分,原文及譯文分散融合在賞析部分中,在編錄本電子書時,為方便讀者閱讀理解,經賈陸英先生同意,發布者摘引了注釋內容較為準確的,公開免費流行於互聯網的『原文+注釋』內容,這部分內容原作者未有署名,摘引本電子書中時,進行了整合,將注釋內容間雜於原文之中,更便於讀者理解。 【孝經賞析】就【孝經】原十八章,撰十八講,另外包括兩章前言:【孝經】概述、【孝經】的當代意義和價值。 關於【孝經】的作者,賈陸英先生贊同歷代學者的看法,即『說法不一』,同時也引述了【四庫全書總目】的觀點:『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及【史記】中司馬遷的觀點:『孔子以為(曾參)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 歷代之所以認為作者不定,是因為該書在先秦並未見流行,而始流行於唐玄宗作注之後,且書中的部分章節歷代受到爭議。也因為如此,【孝經】在宋代以前,並不算是儒家經典,而只是普通儒學著作,在歷代的科舉考試及官方教育機構中,也未列為必讀必考書目,而自宋代開始,【孝經】被列儒家十三經之一。 有一點題外話不得不提的是,明代以後提倡的廿四孝,其內容的爭議程度,較【孝經】有過無不及,此類內容的學習應當謹慎對待。 賈陸英先生認為,【孝經】全書可以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為第一章,是全篇的宗旨所在,集中概述孝道的義理。 第二部分為二至六章,分別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的孝道進行闡述。 第三部分為七至十一章,主要論述孝道與治國的關係,強調孝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為十二至十四章,是對第1章中關於『要道』、『至德』、『揚名』三個基本概念的引申和發揮。 第五部分為十五至十八章,分別就『諫諍』、『感應』、『事君』、『喪親』作進一步闡述,是對前三部分內容的發揮和補充。

中庸賞析

賈陸英

【中庸賞析】是賈陸英先生,對【中庸】的註解、翻譯及賞析。【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庸】原是儒家經典【禮記】的一篇,宋代儒學大家朱熹先生將其獨立成書,並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稱【四書】。南宋以後,【四書】成為官方學校必學教材,科舉考試必考內容,其學術思想,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形成巨大的影響,直接塑造了中國人民不極端不偏激的思想性格。【中庸】【大學】的獨立成書,是中國學術史上偉大創舉。 【中庸賞析】依原【中庸】三十三章句,分為三十二講,其中第五章併入第四講。這三十二講分別為:天命之謂性、君子而時中、中庸為至德、中道何以不行、執兩用中、聰明反被聰明誤、擇乎中庸則拳拳服膺、白刃可蹈,中庸難得 、什麼是真正的強、君子依乎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道不遠人、君子素其位而行、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道無所不在、天之生物,必因其材、文武之德,周公之禮、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哀公問政、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天下至誠、曲能有誠、心誠則靈、誠者自成、至誠無息、大哉聖人之道、不可自用、自專、王天下有三重、聖人風範、至聖之德、至誠之道、學者入德之路。 賈陸英先生的注釋翻譯,參考了朱熹、錢穆、楊伯峻等先儒的註疏注釋,又結合了其自身的生活實踐,作出的註解,對於大多數讀者而言,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熟讀【中庸】,對於讀者成熟的看待事物、為人處事,是極有裨益的,正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是絕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的,而能力越高、本事越強的人,卻做的越好。像毛澤東主席在面對毛岸英犧牲消息時,幾乎面如止水,數秒之內,就能理智的定性此事件,究其原因,是『中和』之情,由乎『中和』之性,制約了容易烈化、偏激的欲望,一個人也只有懂得制約自己的欲望,才能達到『中和』的境界。

論語問答錄

賈陸英

【論語問答錄】是賈陸英先生以現代漢語註解並翻譯【論語】的著作。【轉載請註明出處】 【論語問答錄】主要分為四部分,一是【論語】原文,二是對原文詞語的注釋,三是對原文章句的翻譯,四是通過問答的方式對【論語】原文進行解析、評析。賈陸英先生對論語的註解,充分運用了『知行合一』的思維,契合於其長期的生活及工作經驗,其對【論語】的註解,是實證性的,具有普遍意義,極具學習、參考、並應用到生活中的價值。 關於【論語問答錄】的寫作起緣,賈陸英先生在書中【自序】是這樣介紹的:『從2013年11月14日開始,太原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太原新聞網,開設了【龍城開講·賈陸英說論語】專欄,邀我在這個平台上,逐章逐句講解【論語】。為此,我再一次仔細研讀【論語】,歷時兩年半,完成了約30萬字的【論語問答錄】。』 賈陸英先生還在【自序】中,高度概括了孔子畢生的主要成就。 【論語問答錄】的寫作,主要參考了以下文獻: 楊伯峻,論語譯註,北京:中華書局(局慶紀念版),2007 楊伯峻,孟子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06 錢穆,論語新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南懷瑾,論語別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董金裕、陳訓章,中華文化基礎教材(教師用書),北京:中華書局,2013 匡亞明,孔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謙遜,逐篇逐章講解【論語】,國際儒學網,2014 湯恩佳,論語聖經,香港:孔教學院,2007 【史記•孔子世家】原文全文及翻譯譯文,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201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周禮註疏PDF

李學勤

【周禮註疏】是漢代鄭玄為【周禮】作注,唐代賈公彥又為之作疏而成。 【周禮註疏PDF】電子書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系列叢書之一【周禮註疏】的影印本,僅供讀者學習研究,不得用於非法商業途徑。 【周禮註疏】由今人趙伯雄整理(添加現代漢語標點,並校對文字內容),王文錦審定。其整理底本是滿清嘉慶阮刻本【重刋宋本十三經註疏】,簡稱阮本。該版本採用宋本十三經為底本,但對內容做了篡改,後又焚毀原籍,僅存阮本以宣傳滿清政權的正當性,讀者閱讀這些書籍時應當保持警惕的思辨精神,並結合實踐辨證,主要是警惕愚忠愚孝包容之類的思想。 【周禮】一書或謂偽書,理由是典籍記載的最早出處是河間獻王劉歆,發現【古文尚書】的也是劉歆,但【尚書】的典據豐富,而【周禮】托為周公之書,卻在更早的典籍中無所記載。 或謂【周禮】其實並未經行,鄭樵所著的【通志】記載了孫處的話:『周居攝六年之後,書成歸豐,而實未嘗行....預為之以待他日之用』。 【周禮】記錄了周公所制之禮,周公制禮之後,西周進入快速發展,國富民強的時代,卻也是事實。幽王時,禮儀乃為崩壞,孔子言諸侯專伐『十世希不失』。至於周公『制禮』與『【周禮】』的關係,則不得而知。 而像【周禮】等經書為何集中在漢代『爆發』『復出』,【馬融傳】說,『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一反【周官】【周禮】,『故始皇禁挾書,特疾惡,欲絕滅之....是以隱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挾書之律....時眾儒並出共排,以為非是』。如此說來,漢代諸書『復出』,也是引起了相當的非議的。

孝經註疏PDF

李學勤

【孝經註疏】是唐玄宗注【孝經】,宋代邢昺又為其注作疏而成。此本【孝經註疏】PDF電子書,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由今人鄧洪波整理,錢遜審定。整理參照的底本,是滿清嘉慶時南昌學堂重刻的【重刋宋本十三經註疏】,該版本也簡稱阮本,概由阮元奉旨編撰。 【孝經】是孔子親自著述,用以教授弟子的『百行之宗』『五教之要』(邢昺【孝經註疏序】語)。【孝經】有古今文兩種版本,今文是鄭玄注本,古文是孔安國注本。鄭玄注本或謂傳自荀昶,但在【鄭志】上沒有說明荀昶的名字,因此實際出處並不明朗。孔安國注本出自劉炫,但【隋書】明確論證了該注本是偽作。 唐玄宗時期,朝廷要求大臣們相互質辨校定,右庶子劉知幾認為古文確鑿,並陳列了十二條論點駁斥鄭注的今本;同時,國子祭酒司馬貞認為今本確切,並認為【閨門章】的章句內容凡俗鄙陋,【庶人章】又『妄加』子曰之語。自此存今廢古,今本流傳開來,唐玄宗所注也是今本。值得注意的是,元代熊禾的【董鼎孝經大義序】認為,今文本沒有【閨門章】是唐代出現宮闈之亂,導致宮庭亂倫的源頭。明代孫姓學者所作【孝經辨疑】也提到,司馬貞削去【閨門章】,遂成唐朝之國諱(冊封楊貴妃)。 阮本【孝經註疏】仍用唐玄宗所注【孝經】版本。

爾雅註疏PDF

李學勤

【爾雅註疏】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系列叢書之一,李傳書整理,以滿清嘉慶阮本【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的【爾雅註疏】為底本,參校其他版本,並添加現代漢語標點,進行兩種版式的排版,一是簡體橫排,二是繁體豎排。 【爾雅註疏】是晉代郭璞為【爾雅】作注,宋代邢昺為郭注作疏而成。【爾雅】是我國第一部類似【辭典】的漢字及語彙解釋專著,本書是按照事物分類、字義歸納的方式對內容進行次序編排。爾是邇的古字,意為近,雅即是正的意思,整個書名意即接近雅正的漢字、事物名詞的音韻、訓詁規範。 【爾雅】收錄了漢字、事物語彙詞條共計四千三百多條,歸納分類為兩千零九十一個條目,其條目又分類為十九個篇目,其中前三個篇目是漢字文字學:『釋詁』、『釋言』、『釋訓』,之後的四個篇目是關於『事』的語彙解釋:『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餘下的十二個條目,是關於『物』的語彙解釋:『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 【爾雅】一書,並非一人蹴就,【大戴禮·孔子三朝記】謂孔子教魯哀公學【爾雅】,張揖【進廣雅表】謂周公著『釋詁』,即見【爾雅】始於周代,而其他篇目,有人說是孔子所增,有人說子夏所增。【永樂大典】載曹粹中【放齋詩說】:『【爾雅】,毛公以前略,鄭康成時則加詳』,但未涉及增著內容作者的論述。

論語章句新編PDF

嚴靈峰

【論語章句新編】,原名【論語講義】,是編者嚴靈峰在香港珠海大學中文系講授『論語選讀』時所作的講義。 公元1963年(民國52年)8月,嚴靈峰將講義付梓,書名【論語講義】。公元1968年(民國57年),台北水牛出版社重印發行,更名【論語章句新編】。 【論語章句新編】的『新編』,點明了書中內容,是按照編者對【論語】的理解,將諸章諸句,分類歸納,重新編排。編者在書序之後,附了孔子略傳。 值得注意的是,編者在凡例中強調了,【論語章句新編】是以日本正平刊本何晏【論語集解】作為底本,匯集梁皇侃【論語義疏】、朱熹【論語集注】的註疏而成,這樣就避免了編者在對論語的解讀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由於滿清篡改經典所帶來的誤讀。 嚴靈峰將論語分二十類,對其章句重新編排:一、勸學;二、立身;三、孝悌;四、交友;五、處世;六、為政;七、禮樂;八、藝能;九、論道;十、崇德;十一、安仁;十二、信義;十三、觀人;十四、品評;十五、隱逸;十六、施教;十七、自述;十八、行誼;十九、門人;二十、傳授。第二十一【殘篇】是編者對參考版本中,一些可疑文字進行考證記錄。 總而言之,本書對於初讀者在理解【論語】時有一定的幫助,降低了【論語】原本的理解難度。

論語正平本PDF

嚴靈峰

該本【論語】全文PDF電子書,出自日本正平本,原載嚴靈峰著【論語章句新編】附錄二,由嚴靈峰據日本正平堺浦道刻本,何晏注【論語集解】,標校而成。全本二十卷,與流行本同,其中內容與流行本則有所差異。 日本正平本【論語集解】刻刊至今,已演化出三種版本:『無跋本』、『單跋本』及『雙跋本』。 嚴紹璗編著的【漢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考證認為,日本正平本的【論語集解】有三種版本:遵王家物的單跋本,吳炤所藏無跋本,及落有『堺浦道祐居士重新命工鏤梓,正平甲辰五月吉日謹志』行款的雙跋本。 嚴紹璗還考定出,『無跋本』與『單跋本』實質是同一刻本,差別僅僅是卷末題跋的有無。 【漢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還指出,如今流行的日本正平本【論語集解】原刊本實際上已幾無蹤跡,而以日本明應八年刊行的,在單跋本基礎上,抹去『堺浦道祐居士重新命工鏤梓』跋款的『復刊本』居多。 此版本【論語】全文,或出自上述復刊本。

孟子章句集注PDF

朱熹

本PDF電子書【孟子章句集注】收錄了世界書局於公元1936年出版的【銅版四書五經】之【孟子章句集注】,及中華書局於公元1983年出版的【四書五經集注】之【孟子章句集注】,以便讀者對比閱讀。 【孟子章句集注】是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之一。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說集大成者之一,因此,朱熹將【孟子】與【論語】並列四書。 期初,儒家學說在先秦的地位遠不及道學黃老思想,西漢董仲舒以後,儒家學說逐漸成為社會主流學術,此時【論語】已列入經學,而【孟子】僅列為諸子之學。 自唐代韓愈及北宋二程之後,【孟子】學說逐步登堂入室。到了朱熹時期,更是列入四書,加以集注,是為【孟子章句集注】。 【孟子章句集注】共分為七篇十四卷,是朱熹對【孟子】的註解。【孟子】主要是由孟子弟子編撰而成,陳述了孟子的論說,及其與其他諸子學說的辯論,【孟子】的內容主要包括治國思想如王道仁政、王霸之辨等,及民本思想如民貴君輕,其學說前提是性善論。

論語新解錢穆PDF

錢穆

此本【論語新解】PDF電子書,收錄了【錢賓四先生全集】編錄的繁體豎排版【論語新解】,以及三聯書店出版的簡體橫排版【論語新解】,以便於讀者自由選擇喜歡的版本,並對照閱讀。 【論語新解】為錢穆先生所著,以先生之話,是去繁就簡,以朱子理學為中心,『折衷』前人『眾說』而成。『新解』者,非自創新義,不過精益求精,務求通俗淺顯之語而已。如【論語集釋】之類的註解書籍,收錄的前人註疏,達十類而四百八十種,修路不乏繁雜相左之說,於初學者而言,實在是眼花繚亂,既難以就近原義,更往往不知所云。 【論語新解】的去繁就簡,以接近【論語】本義的一家之說,再『折衷』前人的懇切見解,即往往有利於初學者的入門學習。且【論語新解】全書文體用的不是白話文,就是半文半白,對於現代人或者語文水平不高的人來說,都能輕鬆的看得明白。 總而言之,【論語新解】較適合初學者,通篇半文半白之文體,便於閱讀,便於理解,最重要的是,錢穆先生乃是『折衷』前賢之見解,取其近於本義者,又不離於朱學左右,因此,於初學者而言,【論語新解】不至於徒費其光陰,深讀則必有所得。

今古文尚書全譯PDF

江灝,錢宗武

【今古文尚書全譯】是今人江灝與錢宗武合編的,對今古文【尚書】的譯註作品。【尚書】的作者是三代及以前的史官,並無具體唯一的作者,我國自古就設置有專門的史官,記錄君王的言行及政治思想。 【尚書】初名【書】,漢代之後才稱為【尚書】,儒家亦謂之【書經】。其內容皆與政事相關,所紀政事始於堯舜(四千餘年前),至於東周(兩千餘年前)。【史記】曰:『書記先五之事,故長於政』。司馬遷認為,【尚書】對於後代帝王,在政事上很有借鑑作用。 【尚書】之體,孔穎達定為十種,【堯典正義】:『典、謨、訓、誥、誓、命、貢、歌、征、范』。今總結為四類:一、典,即典制;二、誥訓,皆指訓誡誥令之類;三、誓,即宣誓,君王在重大政事上,對眾宣誓;四、命,即冊封任御賞賜之類的命令。其要旨包括:敬天、明德、慎罰、保民等。 先秦典籍對【尚書】時有引據,這些典籍分散於諸家學派,如儒家的【論語】、【孟子】、【左傳】、【國語】、【禮記】等,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韓非子】,道家的【呂氏春秋】,等等,可見彼時已有定製之版本。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先秦典籍所引據的【尚書】章句,並不存在於今本【尚書】中,漢代【緯書】說孔子刪【尚書】或為事實,可惜春秋時期,除儒家立學,其他諸子學派,似乎並不在意立學,也不在意典籍的傳承。 漢代伏生(勝)傳有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孔安國校訂從孔子宅壁中獲得的古文【尚書】。之後今古文【尚書】相替占據官學之位,自東晉豫章內史梅賾獻出托孔安國之名偽作的『古文』【尚書】,今古文【尚書】遂息,現代所用之【尚書】,即偽本【尚書】。 今本【尚書】共五十八篇,除與伏生傳今文【尚書】相同的三十三篇以外,另外的二十五篇,被認為是偽托之作。宋代吳棫開始質疑,朱熹亦有論證,明人梅鷟著【尚書考異】,滿清殖民時期的閻若璩著【尚書古文疏證】,俱有陳列偽作之證據。同時也指出,廿五篇偽作並非虛作,乃是來自其他典籍的回匯,及晉朝出土的【汲冢周書】等文獻記載。

尚書慕平譯註PDF

慕平

【尚書慕平譯註】是慕平註譯【尚書】的著作,本PDF電子書是中華書局出版的【尚書慕平譯註】掃描影印本,本電子書僅供讀者自行學習研究之用,不得下載並用於其他用途。 【尚書慕平譯註】內容上主要包括有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並採用簡體字,橫排的書寫方式,該書比較適合文言文閱讀能力不足,喜歡學習【尚書】,但又沒有深入研究計劃的朋友閱讀。注釋部分對原文中重點詞彙都進行了解說、闡發,經常閱讀注釋部分,可以提高讀者的古漢語水平,而譯文部分,即是白話文重寫,本書的重寫比較有閱讀價值,側重於義譯,又不失意譯。 【尚書】是我國最古老的史書,自漢代開始,即立為官學,置於『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之列。然而,由於【尚書】的成書十分古遠,又大量使用通假字,而這些通假字,在其他流傳下來的典籍中,幾乎見不到,因此,有能力對尚書展開獨立研究的學者,歷代以來均十分稀少,大多數都 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結合其他一些典籍的相關漢字語義、內容典故,對其註疏進行辨析。 本書的寫作,主要側重於利用前人的註疏,進行白話文重寫,並非對【尚書】的研究成果。用作者的話說,本書並不涉及對於今、古文【尚書】之間的差異及其版本學的研究。本書的編寫,是以滿清時期,由阮元奉旨編刻的【十三經註疏】所收錄的,孔穎達【尚書正義】為底本,並在其註疏基礎上,進行翻譯。 書中只是簡單地對東晉晚出的【尚書】(世稱偽本)篇章,另加『偽』字以示與伏生今文本【尚書】篇章,在真偽上的不同。 由於阮元是奉滿清朝廷意旨,搜羅歷代書籍,並加以篡改(如剔除定性胡夷政權不正統的相關典籍語句)再進行編錄入四庫全書的,而且在篡改後,還一律銷毀原書,避免後世復原。因此,讀者在閱讀滿清四庫收錄的典籍,及其註譯本時,務必警惕、思辨。

尚書校釋譯論PDF

劉起釪

【尚書校釋譯論】是劉起釪編撰的,對漢代伏生所傳今文【尚書】的校勘注釋考證論說叢書,全書四冊,本PDF電子收錄全四冊。 【尚書校釋譯論】的出版,聯署了作者亡師顧頡剛的名義,由中華書局出版,採取了繁體橫排,現代漢語標點的方式進行排版印刷,本電子書是其第一版的PDF影印本,本書僅供讀者個人學習研究,不得用於非法的商業用途。 【尚書校釋譯論】並不僅限於對【尚書】文字進行簡單注釋,白話翻譯,更對全書的人、物、事及相關漢字,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考究,上至甲骨文金文,下至歷代的典引,均有明細解說;而在每篇的白話譯文之後,還進行了討論,討論內容從篇章內容典故、史料、屬性,到其學說對後世政治的影響,均有探討。可見作者對【尚書】鑽研之深。 認真研習【尚書校釋譯論】,不但可以學習、研究到【尚書】的內容知識,更可以學習到相關漢字的文字學知識,實在是不精通文言文的讀者研習今文【尚書】的絕佳選擇,與之可以媲美的,即是周秉鈞的【尚書註譯】,在本站有收錄。 作者在序言中認為,【尚書】記載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君臣的政治活動:『它是我國進入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以後最早的三個王朝夏商周的最高統治者在政治活動中所形成的一些誥語誓詞談話紀錄』,這種觀點是有待商榷的。學界一貫以為,夏朝是從『禹』開始的,而今文【尚書】的記載是從『堯』開始的,因此,這個觀點不妥之處有二,一是我國的王朝最早的不是三代,而是五帝,二,尚書所記載的,不止是三代的政事,還有五帝時期的。 在【序言】中,作者還介紹到,【尚書校釋譯論】全書字數達到一百五十多萬字,如此浩大的著作,雖說完備,恐怕也給研習者帶來諸多的學習不便,當然,如將本書作為工具書,在必要時翻閱查證,即為大善。 【序言】中還介紹到,【尚書校釋譯論】的編寫,是源於顧頡剛先生,希望完成其『科學整理』【尚書】的宏願,由中宣部於1962年,將其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史料處調任,協助顧頡剛先生整理編撰,此或其聯署顧先生名義出版本書之原由吧。 【尚書校釋譯論】與現代其他經典學術著作一樣,其作者均止於『言』,而未能在實際政治生活中『行』,即實踐,因此對這些著作的學術成果的學習,應當持思辨的態度,及批判的態度。

孟子註疏PDF

李學勤

【孟子註疏】是漢代趙岐為【孟子】作注,宋代孫奭為趙注作疏而成。朱熹考究以為是南宋士人偽托,宋人陳振孫則認為孫奭曾奉旨校訂正義,今人考據,認為孫奭為【孟子】注音校訂正義,作【孟子音義】。 【孟子註疏】由今人李學勤主編,廖名春、劉佑平整理,錢遜審定。整理底本是滿清時期嘉慶年間,阮元奉旨主編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阮元在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時,依據自己的需要,大量地『修訂』了原本,今人在整理的過程中,對其中許多謬誤之處重新修訂。 【孟子註疏】的排版版本有兩種,一是簡體橫排,加簡體現代漢語標點,二是繁體橫排,加繁體現代漢語標點。 【孟子】是孟子所作,有七篇。孟子是子思再傳弟子,其作【孟子】七篇以敘述孔子思想,從內容來看,孟子的思想是孔子思想之正統,又發揚易學數術,往往勝於子夏、曾子之徒。 【孟子】七篇因其書號是諸子,在秦朝焚書坑儒之難中,得以倖存。【漢書·藝文志】記錄謂【孟子】十一篇,趙岐則考證認為僅七篇是真,其餘四篇為偽托。東漢之後,此篇漸亡。 孟子的思想,將孔子的『德政』發展為『仁政』,是德政的具體化,可操作化。三代時,民貴的思想已經十分流行,至於孟子,進一步提出了『君輕』的思想。韓愈認為孟子是繼承了孔子『道統』的儒家重要人物。

論語譯註

楊伯峻

【論語譯註】是今人楊伯峻譯註【論語】而成。全書分為三部分,一是【論語詞典】,二是【試評孔子】,三是【論語譯註】。【論語詞典】是楊伯峻譯註【論語】的特色,與前人僅做註疏不同,楊伯峻認為統籌【論語】全文 漢字的注釋,更有利於讀者閱讀學習【論語】。 【論語詞典】的漢字注釋,用楊伯峻自己的話說,是承襲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在解說部分,則多是自出心裁。【論語詞典】吸收了現代漢語的理論,對字詞進行了『詞性』的解說,這樣雖然有利於以現代漢語的理論理解【論語】,卻不利於讀者對文言文法的理解,過於注重楊氏【論語詞典】,必然有礙於文言文閱讀理解及寫作能力的提升。 【論語詞典】在字詞的羅列次序方面,參照【康熙字典】的筆畫順序,從一畫到二十八畫依次排列。 【試評孔子】在孔子身世、思想淵源、天命神鬼論說、政治觀人生觀、忠恕仁義以及貢獻等六方面對孔子進行全方位的解讀。雖然楊氏這種點評先聖的做法非學者當為,也頗有啷噹之態,但對於讀者來說,作為一種參考,未嘗不可。只是在閱讀時,萬不可將其論說作為『真理』去理解,而應批判性地閱讀,如楊伯峻不時引用其他諸子人物對孔子的評論,這是極為不妥的。從如今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來看,目前其他諸子未有能與儒學平坐者,這是基本的事實,還是需要尊重的。 【論語譯註】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原文,二是白話翻譯,三是疑難字詞的白話解釋。楊伯峻的【論語譯註】本身是立足於文言文水平不佳的初學者,因此書中內容以白話為主,對於讀者的入門學習是極為方便的,缺點是,如果讀者將白話翻譯的內容作為【論語】原文原旨吸收,並先入為主地作為真理去理解,對於未來的學習提升,會形成很大的阻力。 總而言之,【論語譯註】一書還是很全面的,有利於初學者入門學習【論語】,但宜作參考書去閱讀,不宜作為原旨理解。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