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條件下找到圖書 11

忠经

马融

古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自古忠孝两难全,似乎忠孝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此固俚语。既有《孝经》,惟缺《忠经》,于是东汉经学家马融著《忠经》,以阐八德之忠德。 此本《忠经》全篇共十八章,摘自《永乐大典》卷之四百八十五,其中现代汉语译文来自互联网公开流行版本,并由校录者修订。此书乃是企业管理文化之不可缺或者。 《忠经》所阐述非止于君臣之义,于今之世,凡团体组织,均可以用之。即便家族之内,亦非止于“孝经”,亦当绳之“忠经”,概忠邪不分,而媚于非亲之人者,众矣。 今人常论职责之利,而略职责之义,概失“事人”之理义也久矣,非《忠经》不能阐发返复,故谓之“企业管理文化之不可缺或”者。诸如《天地神明章》: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证应章》:善莫大于忠,恶莫大于不忠。《辨忠章》:仁而不忠则私其恩,知而不忠则文其诈,勇而不忠则易其乱。

甲骨文字典PDF

徐中舒

检索技巧:按汉字笔画数在【笔画检索部】检索该字页码,再从【页码列表】查找所在页面。 《甲骨文字典》分为《序言》《凡例》《目录》《检字》《本书所引甲骨著录书目》《正文》六大部分,其中《正文》共十四卷,凡1613页,是迄今收录甲骨文字最多的甲骨文字典。由徐中舒主编,常正光、伍仕谦副主编,彭裕商、何崝、方述鑫、陈复澄、黄波、李曦、黄奇逸、王辉、林小安、王培真等共同编纂,自一九七九年十月着手编纂,至完稿共耗时八年三个月之久。本电子书是该第一版的电子收藏版。 甲骨文字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具有完整体系的早期汉字。世界上一些古老民族在四五千年以前也有使用过文字的,然而这些文字到后世都已失传灭绝,成为同今日通行的文字毫无影响联系的死文字,唯一不同的是甲骨文字早在商代就以比较成熟的形态通用于我国中原大地,并与周代青铜器铭文、战国及秦汉的帛书简牍文字,魏晋的石刻文字的发展相衔接,从籀篆隶书继续演变为今日通行的楷书,几千年来适应时代需要,绵延发展,一脉相承,永葆青春,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便于更多的人开展汉语古文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有必要把已识或未识的全部甲骨文字字形摹写展示出来,以便观摩辨认。孙海波先生在三十年代编著,六十年代修订的《甲骨文编》,金祥恒先生的《续甲骨文编》曾在这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在文字考释方面,李孝定先生的《甲骨文字集释》是解说甲骨文的巨著。该书网罗众说,评论折衷,间有新解,是可供参考的。然而这两书到今天便不能满足需要了,《甲骨文编》(包括《续甲骨文编》)所汇字形重复庞杂,或有摹写失误,识字不当之处,而字汇杂陈,未加分期归类也是不便使用的;《甲骨文字集释》又因众说罗列,材料芜杂,有失精当,给阅读增加了麻烦。又由于这两部书都是成书于六十年代,还需要把近二十余年学术界研究的新成果补充进来。 《甲骨文字典》是以上述二书之长为借鉴,采择近年古文字研究及考古发掘之新成果而编摹的。在蒐集字形方面是统览每一字全部字形基础上精选有代表性的字形,按断代标准分到于各时期之下,以便了解各个时期文字字形演变的特征,从而全面深入掌握字形。在文字考释方面是博采人家之长,不囿于一说,综合每一字及相关诸字的形音义全面联系,及其社会历史生活,生产实际,语言规律,深入考核论证,经过分析批判或择善而从。

颜氏家训

颜之推

《颜氏家训》是隋朝时颜之推为保持家道兴旺,用儒家学说,对子孙进行训诫的一部家训,行文对子孙多用教训口吻,与后世的家规有本质差异。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家风家训作品,后世的家训家规或模仿之,或借鉴之。 内容上,《颜氏家训》侧重实证,作者多用自身的经历进行分析、辨证、说明,而所依据的学术理论即主要是儒家学说,范围广涉经学、治家、文学、文字学等多个领域。 《颜氏家训》全书分为七卷共计二十篇。第一卷有《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第二卷有《风操》、《慕贤》;第三卷有《勉学》;第四卷有《文章》、《名实》、《涉务》;第五卷有《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第六卷有《书证》;第七卷有《音辞》、《杂艺》、《终制》。 《颜氏家训》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上,影响是十分深远巨大的。唐朝涌现几十种家训家规,都是模仿《颜氏家训》,或间接、直接受其影响而创作。宋朝大儒朱熹,在其《小学》里,就多处借鉴了《颜氏家训》。满清时陈宏谋的《养正遗规》也取材于《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历史上多次重刻,历经了千馀年,其内容散佚、伪托者较少,从这一点就可以见到其影响的普遍、长远。

朱子家训

朱熹,朱用纯

《朱子家训》曾用于《朱熹家训》及《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别称,为方便读者查找阅读,如今并为一书。并由校录者延章先生分别对两书的全文原文进行翻译、注释并解析。 《朱熹家训》(下称为朱熹《朱子家训》)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家训,摘自《紫阳朱氏宗谱》,通篇仅三百余字,简要地阐明了修身齐家的方法,后世誉为千秋万代也不过时的“治家之经”。 朱熹《朱子家训》主要叙述儒家五常,也是朱熹的为人处世准则:仁义礼智信。本书内容字字珠玑,有三要旨:一、在家务家庭亲睦,二、处世务人际和谐,三、为官务重德修身。 俗话有讲:做官先做人,官清先家清。朱熹《朱子家训》篇幅虽短,但确为入仕者应当研读、实践、传扬的经典家风家训。 《朱柏庐治家格言》又名《治家格言》(下称朱柏庐《朱子家训》),是明末清初时期,理学家朱柏庐为子孙后代立下的治家格言。 相较于《朱熹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的训言显得教条化、细琐化,用辞通俗化,内容侧重于具体的言行禁忌,而《朱熹家训》则侧重于义理说明,伸张纲目。

方言

扬雄

《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旧本题“汉扬雄撰,晋郭璞注”。考《晋书郭璞传》有注《方言》之文,而《汉书扬雄传》备列所著之书,不及《方言》二字。《艺文志》亦惟《小学》有雄《训纂》一篇;《儒家》有雄所序三十八篇,注云“《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杂赋》有雄赋十二篇:皆无《方言》。东汉一百九十年中,亦无称雄作《方言》者。至汉末应劭《风俗通义序》始称:“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及嬴氏之亡,遗弃脱漏,无见之者。蜀人严君平有千余言,林闾翁孺才有梗概之法。扬雄好之,天下孝廉卫卒交会,周章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 又劭注《汉书》,亦引扬雄《方言》一条。是称雄作《方言》,实自劭始。魏晋以后,诸儒转相沿述,皆无异词。惟宋洪迈《容斋随笔》,始考证《汉书》,断非雄作。然迈所摘刘歆与雄往返书中,既称在成帝时,不应称孝成皇帝一条及东汉明帝始讳庄,不应西汉之末即称庄遵为严君平一条,则未深中其要领。 考书首“成帝时”云云,乃后人题下标注之文,传写舛讹,致与书连为一,实非歆之本词,文义尚厘然可辨。书中载杨、庄之名,不作严字,实未尝预为明帝讳。其严君平字,或后人传写追改,亦未可知。皆不足断是书之伪。惟后汉许慎《说文解字》,多引雄说,而其文皆不见于《方言》。又慎所注字义,与今《方言》相同者不一而足,而皆不标扬雄《方言》字。知当慎之时,此书尚不名《方言》,亦尚不以《方言》为雄作,故马、郑诸儒未尝称述。至东汉之末,应劭始有是说。魏孙炎注《尔雅》“莫貈、螳螂,蛑”字,晋杜预注《左传》“授师子焉”句,始递相征引。

尔雅注疏

李学勤,郭璞,邢昺

《尔雅注疏》是以满清嘉庆时期阮元奉旨编撰的《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再修订、增删历代其他学者注疏,并标点、校勘的。 此本《尔雅注疏》是以网上公开流行的版本为基本,再参校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之《尔雅注疏》,纠误补漏,标点、排版则根据电子书的特点,以便于阅读理解为原则,排版发布。 阮本《尔雅注疏》采用的是晋朝郭璞注,宋朝邢昺疏的版本。今人李传书整理,徐朝华审定,即成现在的《尔雅注疏》。 《尔雅注疏》是《尔雅》的注疏,而历代对于《尔雅》的作者,竟无从考究。《大戴礼》的《孔子三朝记》篇有孔子指导鲁哀公学习《尔雅》的记录,由此观之,《尔雅》在孔子之前。张揖在其《进广雅表》中记载称,周公旦编著了《释诂》,而其他篇目的作者又无从考究了,有人说是孔子增著,有人说是子夏。 《尔雅》是古代中国汉字文字学的主要教材,相当于现代的《字典》,主要用于汉字音韵训诂的学习及索隐。 据宋代邢昺《尔雅疏叙》,《尔雅》起源于人们对生活及自然认知的增长,比如一物多名,方言差异,此时就需要一部著述,用于记录这些知识,以流传後世,避免後世对于前人文章,不知所云。又说到周公时就倡导《尔雅》文字之学了,子夏时,对《尔雅》又有所增益。但春秋战国时期,《尔雅》文字学却式微了:“诸篇所释,世罕得闻”,直到汉代才又逐步复兴:“豹鼠既辨,斯文 遂隆”。而对《尔雅》作注的人很多,如刘歆、孙炎、李巡等。 邢昺认为,郭璞是在刻苦研究《尔雅》廿年之久,才在六经方面理解得透彻,因此,人们在学习六经之前,着力于汉字文字学,切实诵记《尔雅》,才能对六经学起来得心应手。从现代教育经验来看,邢昺的认知是十分 正确的,我们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汉字,学会写作,学会阅读理解。 古人接受教育确实没有现代人这么普遍方便,古人在学习《尔雅》时,往往连《尔雅》本身的内容都读不懂,更不要说利用《尔雅》云理解其他经典了。 後人对《尔雅》注疏越来越多,才使得《尔雅》变得通俗易懂。对于今人来说,《尔雅》反倒成了经典,像《康熙字典》之类的,不但阅读理解,就是查索,也变得十分简便了。

习字入门

刘养锋

要说毛笔书法入门教程,当然还是这本民国教材最正宗啦!中华书局版《习字入门》,中华书局 民国八年发行 刘养锋著,全书配有文字及图像解说! 习字之法,本无专书,前人绪论所及。非失诸高深,即失诸简略。本编指示较详,措词尤极浅近。凡稍通文字者,皆可领会。 本编从点画起,以至全体结构,一一指示,最为详尽。 本编所论姿势精神器具之注意,均由经验而来,实力行之,效即立见。 行楷普通所尚,本编举例止此,至篆隶各法,不在本编范围之内,故不赘。 本编以蒋促和之书法正传,近日刘君少棠之习字讲义为本,间就鄙见删增,以合程度,不特便于学生,且宜于校外自修。

训蒙骈句

司守谦

《训蒙骈句》,明代司守谦撰。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古时宫中卫队行列月仗(仪仗),仪仗两两相对,故卞偶亦称对仗。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乘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对童蒙进行骈句训练,为作文作诗建立根基。 《训蒙骈句》按韵部顺次,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对骈句组成一段,每韵三段。 此书与《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当可为吟诗作对之基,爱好诗文者,若熟而能诵,必大利于笔。

千字文

周兴嗣

《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较早的童蒙教材,至今已经流传一千四百余年,其知识点涵括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众多学科,因此历朝历代均被用作“小学”启蒙教材,是最佳的儿童读物。 《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期梁朝(南朝)周兴嗣所著,全文一千字不重复,以四言诗的格律编写。 对于千字文的创作,有说法是,南朝梁武帝为了方便诸王学习书法,令殷铁石收集了王羲之书法作品中一千个不同的字,并将这些字的拓片交给周兴嗣,令周兴嗣将其编成有内容意义、文化知识、格律音调,让人喜欢诵读的文章,最终创作了《千字文》。 周汝昌教授在其《千字文小引》中如此评价《千字文》:“无论是从内容来讲,还是从语言意义来说,《千字文》都是一部通古达今的奇才之妙作。只这一层已然值得传世不朽了,哪知又加上了另一层重大的光彩,就是这一千个右军的零字——几乎成了废物的敝文,一下子变成了一份长篇大幅的书法绝作,而且是由右军的七代孙智永临写出全文,这篇一气呵成之作早已改变了零散字凑成的那种气势。”

声律启蒙

车万育

此文是满清康熙进士车万育所著,仿照明代司守谦的《训蒙骈句》而作。它是旧时学校启蒙读物之一,对于今天学习诗词者掌握旧韵平仄、对仗技巧和用韵,仍然很有帮助。它按《平水韵》分部编写,仅平声三十韵。每韵三则文字,每则文字格式相同:十六句,八韵脚,从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五七字句多是五言七言律句。

论语十二章

孔子,朱熹

《论语十二章》也称为《论语十二则》,是从《论语》中选取出的,侧重于学习方法,个人修养,及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十二章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是适用于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学期段的语文教材。该教材的教学标准,以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杨伯峻译注的《论语译注》为准。 所选取的十二章句,每一章(也称则)都是《论语》中的完整章句:第一、二章分别是《论语·学而篇第一》的第一、四章;第三~五章分别是《论语·为政篇第二》的第四、十一、十五章;第六、七章分别是《论语·雍也篇第六》的第九、十八章;第八、九章分别是《论语·述而篇第七》的第十五、廿一章;第十、十一章分别是《论语·子罕篇第九》的第十六、廿五章;第十二章是《论语·子张篇第十九》的第六章。 《论语十二章》所选章句在主旨上,均与学习方法、生活态度、处事方式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十分符合七年级学生学习阶段的内容。 《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经典,其学术理论在两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塑造、定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其内容普遍适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全方位的,具有先验性的学说,因此,两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育人教材,同时也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被选取为致仕的科举必考内容。 《论语》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得到了各个时期的贤明学者的佐证、实践及发展。可以说,《论语》对于建立并完善人类人文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其学术理论,迄今为止,古今中外,仍然无人出其右,历史上所有的理论创新,均建立在《论语》所包含的学术理论的基础之上。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联系微信号: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