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條件下找到圖書 11

忠經

馬融

古有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自古忠孝兩難全,似乎忠孝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此固俚語。既有【孝經】,惟缺【忠經】,於是東漢經學家馬融著【忠經】,以闡八德之忠德。 此本【忠經】全篇共十八章,摘自【永樂大典】卷之四百八十五,其中現代漢語譯文來自網際網路公開流行版本,並由校錄者修訂。此書乃是企業管理文化之不可缺或者。 【忠經】所闡述非止於君臣之義,於今之世,凡團體組織,均可以用之。即便家族之內,亦非止於『孝經』,亦當繩之『忠經』,概忠邪不分,而媚於非親之人者,眾矣。 今人常論職責之利,而略職責之義,概失『事人』之理義也久矣,非【忠經】不能闡發返復,故謂之『企業管理文化之不可缺或』者。諸如【天地神明章】: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證應章】:善莫大於忠,惡莫大於不忠。【辨忠章】:仁而不忠則私其恩,知而不忠則文其詐,勇而不忠則易其亂。

甲骨文字典PDF

徐中舒

檢索技巧:按漢字筆畫數在【筆畫檢索部】檢索該字頁碼,再從【頁碼列表】查找所在頁面。 【甲骨文字典】分爲【序言】【凡例】【目錄】【檢字】【本書所引甲骨著錄書目】【正文】六大部分,其中【正文】共十四卷,凡1613頁,是迄今收錄甲骨文字最多的甲骨文字典。由徐中舒主編,常正光、伍仕謙副主編,彭裕商、何崝、方述鑫、陳復澄、黃波、李曦、黃奇逸、王輝、林小安、王培真等共同編纂,自一九七九年十月著手編纂,至完稿共耗時八年三個月之久。本電子書是該第一版的電子收藏版。 甲骨文字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具有完整體系的早期漢字。世界上一些古老民族在四五千年以前也有使用過文字的,然而這些文字到後世都已失傳滅絕,成爲同今日通行的文字毫無影響聯繫的死文字,唯一不同的是甲骨文字早在商代就以比較成熟的形態通用於我國中原大地,並與周代青銅器銘文、戰國及秦漢的帛書簡牘文字,魏晉的石刻文字的發展相銜接,從籀篆隸書繼續演變爲今日通行的楷書,幾千年來適應時代需要,綿延發展,一脈相承,永葆青春,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爲了便於更多的人開展漢語古文以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有必要把已識或未識的全部甲骨文字字形摹寫展示出來,以便觀摩辨認。孫海波先生在三十年代編著,六十年代修訂的【甲骨文編】,金祥恆先生的【續甲骨文編】曾在這方面起過重要作用,在文字考釋方面,李孝定先生的【甲骨文字集釋】是解說甲骨文的巨著。該書網羅眾說,評論折衷,間有新解,是可供參考的。然而這兩書到今天便不能滿足需要了,【甲骨文編】(包括【續甲骨文編】)所匯字形重複龐雜,或有摹寫失誤,識字不當之處,而字彙雜陳,未加分期歸類也是不便使用的;【甲骨文字集釋】又因眾說羅列,材料蕪雜,有失精當,給閱讀增加了麻煩。又由於這兩部書都是成書於六十年代,還需要把近二十餘年學術界研究的新成果補充進來。 【甲骨文字典】是以上述二書之長爲借鑑,採擇近年古文字研究及考古發掘之新成果而編摹的。在搜集字形方面是統覽每一字全部字形基礎上精選有代表性的字形,按斷代標準分到於各時期之下,以便了解各個時期文字字形演變的特徵,從而全面深入掌握字形。在文字考釋方面是博採人家之長,不囿於一說,綜合每一字及相關諸字的形音義全面聯繫,及其社會歷史生活,生產實際,語言規律,深入考核論證,經過分析批判或擇善而從。

顏氏家訓

顏之推

【顏氏家訓】是隋朝時顏之推爲保持家道興旺,用儒家學說,對子孫進行訓誡的一部家訓,行文對子孫多用教訓口吻,與後世的家規有本質差異。 【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家風家訓作品,後世的家訓家規或模仿之,或借鑑之。 內容上,【顏氏家訓】側重實證,作者多用自身的經歷進行分析、辨證、說明,而所依據的學術理論即主要是儒家學說,範圍廣涉經學、治家、文學、文字學等多個領域。 【顏氏家訓】全書分爲七卷共計二十篇。第一卷有【序致】、【教子】、【兄弟】、【後娶】、【治家】;第二卷有【風操】、【慕賢】;第三卷有【勉學】;第四卷有【文章】、【名實】、【涉務】;第五卷有【省事】、【止足】、【誡兵】、【養生】、【歸心】;第六卷有【書證】;第七卷有【音辭】、【雜藝】、【終制】。 【顏氏家訓】在我國傳統家庭教育上,影響是十分深遠巨大的。唐朝湧現幾十種家訓家規,都是模仿【顏氏家訓】,或間接、直接受其影響而創作。宋朝大儒朱熹,在其【小學》裡,就多處借鑑了【顏氏家訓】。滿清時陳宏謀的【養正遺規】也取材於【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歷史上多次重刻,歷經了千餘年,其內容散佚、偽托者較少,從這一點就可以見到其影響的普遍、長遠。

朱子家訓

朱熹,朱用純

【朱子家訓】曾用於【朱熹家訓】及【朱柏廬治家格言】的別稱,爲方便讀者查找閱讀,如今並爲一書。並由校錄者延章先生分別對兩書的全文原文進行翻譯、注釋並解析。 【朱熹家訓】(下稱爲朱熹【朱子家訓】)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家訓,摘自【紫陽朱氏宗譜】,通篇僅三百餘字,簡要地闡明了修身齊家的方法,後世譽爲千秋萬代也不過時的『治家之經』。 朱熹【朱子家訓】主要敘述儒家五常,也是朱熹的爲人處世準則:仁義禮智信。本書內容字字珠璣,有三要旨:一、在家務家庭親睦,二、處世務人際和諧,三、爲官務重德修身。 俗話有講:做官先做人,官清先家清。朱熹【朱子家訓】篇幅雖短,但確爲入仕者應當研讀、實踐、傳揚的經典家風家訓。 【朱柏廬治家格言】又名【治家格言】(下稱朱柏廬【朱子家訓】),是明末清初時期,理學家朱柏廬爲子孫後代立下的治家格言。 相較於【朱熹家訓】,朱柏廬【治家格言】的訓言顯得教條化、細瑣化,用辭通俗化,內容側重於具體的言行禁忌,而【朱熹家訓】則側重於義理說明,伸張綱目。

方言

揚雄

【方言】,全稱【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 舊本題『漢揚雄撰,晉郭璞注』。考【晉書郭璞傳】有注【方言】之文,而【漢書揚雄傳】備列所著之書,不及【方言】二字。【藝文志】亦惟【小學】有雄【訓纂】一篇;【儒家】有雄所序三十八篇,注云『【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雜賦】有雄賦十二篇:皆無【方言】。東漢一百九十年中,亦無稱雄作【方言】者。至漢末應劭【風俗通義序】始稱:『周秦常以歲八月,遣輶軒之使,求異代方言,還奏籍之,藏於秘室。及嬴氏之亡,遺棄脫漏,無見之者。蜀人嚴君平有千餘言,林閭翁孺才有梗概之法。揚雄好之,天下孝廉衛卒交會,周章質問,以次注續,二十七年爾乃治正,凡九千字。』 又劭注【漢書】,亦引揚雄【方言】一條。是稱雄作【方言】,實自劭始。魏晉以後,諸儒轉相沿述,皆無異詞。惟宋洪邁【容齋隨筆】,始考證【漢書】,斷非雄作。然邁所摘劉歆與雄往返書中,既稱在成帝時,不應稱孝成皇帝一條及東漢明帝始諱莊,不應西漢之末即稱莊遵爲嚴君平一條,則未深中其要領。 考書首『成帝時』云云,乃後人題下標註之文,傳寫舛訛,致與書連爲一,實非歆之本詞,文義尚厘然可辨。書中載楊、莊之名,不作嚴字,實未嘗預爲明帝諱。其嚴君平字,或後人傳寫追改,亦未可知。皆不足斷是書之偽。惟後漢許慎【說文解字】,多引雄說,而其文皆不見於【方言】。又慎所注字義,與今【方言】相同者不一而足,而皆不標揚雄【方言】字。知當慎之時,此書尚不名【方言】,亦尚不以【方言】爲雄作,故馬、鄭諸儒未嘗稱述。至東漢之末,應劭始有是說。魏孫炎注【爾雅】『莫貈、螳螂,蛑』字,晉杜預注【左傳】『授師子焉』句,始遞相徵引。

爾雅註疏

李學勤,郭璞,邢昺

【爾雅註疏】是以滿清嘉慶時期阮元奉旨編撰的【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爲底本,再修訂、增刪歷代其他學者註疏,並標點、校勘的。 此本【爾雅註疏】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爲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爾雅註疏】,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爲原則,排版發布。 阮本【爾雅註疏】採用的是晉朝郭璞注,宋朝邢昺疏的版本。今人李傳書整理,徐朝華審定,即成現在的【爾雅註疏】。 【爾雅註疏】是【爾雅】的註疏,而歷代對於【爾雅】的作者,竟無從考究。【大戴禮】的【孔子三朝記】篇有孔子指導魯哀公學習【爾雅】的記錄,由此觀之,【爾雅】在孔子之前。張揖在其【進廣雅表】中記載稱,周公旦編著了【釋詁】,而其他篇目的作者又無從考究了,有人說是孔子增著,有人說是子夏。 【爾雅】是古代中國漢字文字學的主要教材,相當於現代的【字典】,主要用於漢字音韻訓詁的學習及索隱。 據宋代邢昺【爾雅疏敘】,【爾雅】起源於人們對生活及自然認知的增長,比如一物多名,方言差異,此時就需要一部著述,用於記錄這些知識,以流傳後世,避免後世對於前人文章,不知所云。又說到周公時就倡導【爾雅】文字之學了,子夏時,對【爾雅】又有所增益。但春秋戰國時期,【爾雅】文字學卻式微了:『諸篇所釋,世罕得聞』,直到漢代才又逐步復興:『豹鼠既辨,斯文 遂隆』。而對【爾雅】作注的人很多,如劉歆、孫炎、李巡等。 邢昺認爲,郭璞是在刻苦研究【爾雅】廿年之久,才在六經方面理解得透徹,因此,人們在學習六經之前,著力於漢字文字學,切實誦記【爾雅】,才能對六經學起來得心應手。從現代教育經驗來看,邢昺的認知是十分 正確的,我們九年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漢字,學會寫作,學會閱讀理解。 古人接受教育確實沒有現代人這麼普遍方便,古人在學習【爾雅】時,往往連【爾雅】本身的內容都讀不懂,更不要說利用【爾雅】云理解其他經典了。 後人對【爾雅】註疏越來越多,才使得【爾雅】變得通俗易懂。對於今人來說,【爾雅】反倒成了經典,像【康熙字典】之類的,不但閱讀理解,就是查索,也變得十分簡便了。

習字入門

劉養鋒

要說毛筆書法入門教程,當然還是這本民國教材最正宗啦!中華書局版【習字入門】,中華書局 民國八年發行 劉養鋒著,全書配有文字及圖像解說! 習字之法,本無專書,前人緒論所及。非失諸高深,即失諸簡略。本編指示較詳,措詞尤極淺近。凡稍通文字者,皆可領會。 本編從點畫起,以至全體結構,一一指示,最爲詳盡。 本編所論姿勢精神器具之注意,均由經驗而來,實力行之,效即立見。 行楷普通所尚,本編舉例止此,至篆隸各法,不在本編範圍之內,故不贅。 本編以蔣促和之書法正傳,近日劉君少棠之習字講義爲本,間就鄙見刪增,以合程度,不特便於學生,且宜於校外自修。

訓蒙駢句

司守謙

【訓蒙駢句】,明代司守謙撰。駢句,即駢偶句,即對仗句。兩馬並駕爲駢,二人並處爲偶,意謂兩兩相對。古時宮中衛隊行列月仗(儀仗),儀仗兩兩相對,故卞偶亦稱對仗。以偶句爲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上下聯詞語相對,平仄相對。用這種形式的四六句寫成的文章,晚唐時乘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稱駢體。對童蒙進行駢句訓練,爲作文作詩建立根基。 【訓蒙駢句】按韻部順次,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對駢句組成一段,每韻三段。 此書與【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當可爲吟詩作對之基,愛好詩文者,若熟而能誦,必大利於筆。

千字文

周興嗣

【千字文】是我國古代較早的童蒙教材,至今已經流傳一千四百餘年,其知識點涵括了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等眾多學科,因此歷朝歷代均被用作『小學』啟蒙教材,是最佳的兒童讀物。 【千字文】是南北朝時期梁朝(南朝)周興嗣所著,全文一千字不重複,以四言詩的格律編寫。 對於千字文的創作,有說法是,南朝梁武帝爲了方便諸王學習書法,令殷鐵石收集了王羲之書法作品中一千個不同的字,並將這些字的拓片交給周興嗣,令周興嗣將其編成有內容意義、文化知識、格律音調,讓人喜歡誦讀的文章,最終創作了【千字文】。 周汝昌教授在其【千字文小引】中如此評價【千字文】:『無論是從內容來講,還是從語言意義來說,【千字文】都是一部通古達今的奇才之妙作。只這一層已然值得傳世不朽了,哪知又加上了另一層重大的光彩,就是這一千個右軍的零字——幾乎成了廢物的敝文,一下子變成了一份長篇大幅的書法絕作,而且是由右軍的七代孫智永臨寫出全文,這篇一氣呵成之作早已改變了零散字湊成的那種氣勢。』

聲律啟蒙

車萬育

此文是滿清康熙進士車萬育所著,仿照明代司守謙的【訓蒙駢句】而作。它是舊時學校啟蒙讀物之一,對於今天學習詩詞者掌握舊韻平仄、對仗技巧和用韻,仍然很有幫助。它按【平水韻】分部編寫,僅平聲三十韻。每韻三則文字,每則文字格式相同:十六句,八韻腳,從一字對、二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五七字句多是五言七言律句。

論語十二章

孔子,朱熹

【論語十二章】也稱爲【論語十二則】,是從【論語】中選取出的,側重於學習方法,個人修養,及積極的生活態度的十二章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是適用於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上學期段的語文教材。該教材的教學標準,以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的,楊伯峻譯註的【論語譯註】爲准。 所選取的十二章句,每一章(也稱則)都是【論語】中的完整章句:第一、二章分別是【論語·學而篇第一】的第一、四章;第三~五章分別是【論語·爲政篇第二】的第四、十一、十五章;第六、七章分別是【論語·雍也篇第六】的第九、十八章;第八、九章分別是【論語·述而篇第七】的第十五、廿一章;第十、十一章分別是【論語·子罕篇第九】的第十六、廿五章;第十二章是【論語·子張篇第十九】的第六章。 【論語十二章】所選章句在主旨上,均與學習方法、生活態度、處事方式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十分符合七年級學生學習階段的內容。 【論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經典,其學術理論在兩千年來,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塑造、定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由於其內容普遍適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全方位的,具有先驗性的學說,因此,兩千餘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育人教材,同時也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被選取爲致仕的科舉必考內容。 【論語】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得到了各個時期的賢明學者的佐證、實踐及發展。可以說,【論語】對於建立並完善人類人文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其學術理論,迄今爲止,古今中外,仍然無人出其右,歷史上所有的理論創新,均建立在【論語】所包含的學術理論的基礎之上。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