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條件下找到圖書 182

天工開物

宋應星

【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初刊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 宋應星在任分宜縣教諭期間,將他平時所調查研究的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技術整理成書,在崇禎十年,由其朋友涂紹煃資助出版。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歐洲學者稱爲『技術的百科全書』。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 天工開物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但是在國內卻長期失傳。在1920年代才從日本傳回來。後來也在浙江寧波發現了初刻本。 本電子書【天工開物】是免費對外開放的,某些章節少量地收取 0.1 元,只是爲防止內容被粗濫複製,並保護校對作者的勞動。

易經

伏羲,文王,孔子

【易經】,孔子註解【周易】(【連山】【歸藏】【周易】三易之一)作【十翼】(十翼又名易傳)乃得易經,故易經實爲周易之註解版本,註解內容爲易傳,於漢初列爲五經之首。 【易經】由伏羲所畫八卦,周文王所演六十四卦、及卦辭、爻辭(是謂周易),後孔子所作十翼(【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十翼構成。 【周禮·春官·大卜】已有【周易】之名,漢初設五經博士,始稱【易經】,【易傳】成書於戰國至漢初,或托孔子所作。 【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爲『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易經】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文學、農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爲易、詩、書、禮、樂、春秋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至孔子作傳,始爲哲理的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亦稱爲羲經、周易。

紅樓夢

曹雪芹

這是通行本【紅樓夢】,由程偉元、高鶚整理續寫並刊行的版本。 【紅樓夢】又稱【石頭記】、【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屬於章回體的長篇古典小說。 期初,滿清包衣曹雪芹完成了【紅樓夢】的初稿,乃傳閱於親友,不幸散件,剩得八十回。高鶚乃取之,並續了後四十回,又將前八十回一併修篡,以貫通前後故事情節,終定爲『全本』並刊行於世。 【紅樓夢】的版本甚繁,但終歸兩大類,據周汝昌先生考據,【紅樓夢】版本的兩大類之一是抄本,另一類是印本。所謂印本,就是最早由程偉元、高鶚付梓的版本,印本流行至今,亦已經分化爲多種版本,本電子書所錄,乃是通行的版本。所謂抄本,就是傳閱的原稿,經手抄保存下來的版本,日積月累,傳抄的版本也有十餘種之多,不同抄本之間,文字內容又有差異。此類版本刊行價值低,且編纂工程大,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由蔡義江教授融合各抄本,擇其善者而從之,形成了新本【紅樓夢】,浙江文藝出版社承印刊行。 程高印本雖然流行,但前八十回的行文習慣,與後四十回有明顯差別,而故事情節上也有不連貫之處。 華韻國學經典書庫網將同時收錄兩個版本的【紅樓夢】,這裡收錄蔡義江的新本【紅樓夢】,喜歡的讀者可以收藏,而喜歡通行本【紅樓夢】的讀者朋友,也可以在本站找到並收藏。

古本水滸傳

施耐庵

【古本水滸傳】,也名【古本水滸】,是江蘇常熟梅氏藏本,由梅寄鶴於二十世紀發現並收藏。 【古本水滸傳】前七十回,與金聖歎評本【水滸傳70回本】無異,後五十回,又與前已刊行的任何版本俱不相同。公元1933年,上海中西書局單獨印行後五十回,此後,【古本水滸傳】多以後五十回刊行於世,一般情況下,如無特別註明,【古本水滸傳】均是指後五十回。 【水滸傳】版本繁多,主要有古今兩類,所謂古本,是指現存最早的明初容與堂本,該本編錄有一百回;所謂今本,是指至今通行的萬曆年間始印的袁無涯本及其衍化本。 古今本的主要差異在於,今本袁無涯本比古本容與堂本多了二十回:九十一至一百一十回;另外,第二十六回標題及內容亦有不同,袁無涯本第廿六回標題爲『偷骨殖何九叔送喪,供人頭武二郎設祭』,容與堂本第廿六回標題爲『鄆哥大鬧授官廳 武松斗殺西門慶』。 明末,金聖歎在今本袁無涯本的基礎上,刪除第七十二回及之後的部分,只留前七十一回,並將第一回改稱『楔子』,最後一回又篡改了後半回的內容,以盧俊義夢見梁山好漢俱爲天收而匆匆了結故事。金聖歎在其評本【水滸傳70回本】及【金聖歎批水滸傳】均有明確定論,認爲宋江等一百零八梁山好漢,所作所爲,是於國不忠,於民不義的,這或許是其半路匆匆了結【水滸傳】的原因。金聖歎生活的年代是明末,一身精忠報國之心,不容抹殺,但【水滸傳】是施耐庵在元末所作,其主旨是反抗暴政,反抗蒙元偽政權。由此可見,生活在不同社會階段的人,對同一故事情節,視角及定論都是不同的。 而【古本水滸傳】,又持別樣的立場及定論,在續金聖歎評本時,將袁無涯本里宋江等梁山好漢被朝廷招降收編的結局也改了,是直到最後一回,宋江也並不投降的。 【古本水滸傳】雖曰古本,但與真正的古本容與堂本是不同的,而且其是續寫本,第一回在內容上交待了金聖歎評本【水滸傳70回本】的最後一回,金聖歎評本又是今本袁無涯本的篡改本,因此,【古本水滸傳】實質上是今本的變異本。

結水滸全傳(蕩寇志)

俞萬春

【結水滸全傳】,原名【蕩寇志】,滿清晚期包衣俞萬春所著。 【結水滸全傳】與【古本水滸傳】一樣,是金聖歎評本【水滸傳70回本】的續寫本,共續了七十回,整本合計一百四十回,刊行時,【結水滸全傳】只編錄續寫的後七十回。 與【古本水滸傳】不同的是,由於作者身世立場與施耐庵相左,【結水滸全傳】的主旨秉承了金聖歎【水滸傳70回本】『驚惡夢』的中心思想,將故事情節轉變爲官兵攻擊圍剿梁山泊義軍(與正史相類),並最終招降的過程,這種故事情節的演繹,及反映的主旨,是與【水滸傳】原旨嚴重相悖的。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話文寫成的長篇章回體版塊結構小說,故事背景爲北宋徽宗時期,主題是宏揚華夏文化中的忠義道德。其中記載有北宋時期豐富的社會形態,文化意識,及生活習俗,許多在現代無法理解的文化習俗,在水滸傳中均可以找到成因理念,非常值得現代人仔細品讀。 而【結水滸全傳】是滿清包衣所著,在文化理念,及民族觀念上,與現代相去甚遠,雖然,仍然可以作爲一扇,了解滿清時期甘爲滿清包衣,奴僕的漢奸,其心理演繹變化的窗口,爲現代及未來鋤除滋生漢奸的文化土壤。

金瓶梅小說(崇禎本-插圖)

蘭陵笑笑生

【金瓶梅】插畫版.拿起放不下的在線【金瓶梅小說】! 【金瓶梅】.也稱【金瓶梅詞話】.全四冊.成書約在明朝隆慶至萬曆年間.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金瓶梅】名稱取自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三人名字.開篇說『話說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間』.表明【金瓶梅小說】寫的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間的故事.恰好【金瓶梅小說】前六回寫的潘金蓮和西門慶偷情的故事是從【水滸傳】中抄襲來的.讀者早已知道【水滸傳】的故事發生在北宋末年政和年間.於是更加深信不疑地認爲【金瓶梅小說】寫的真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間的故事. 【金瓶梅小說】是明代『四大奇書』之首.也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在中國文學史增加上具有開拓性意義.是我國古典小說的分水嶺.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名著.它借【水滸傳】中武松殺嫂一段故事爲引子.通過對兼有官僚.惡霸.富商三種身份的封建時代市儈勢力的代表人物西門慶及其家庭罪惡生活的描述.體現當時民間生活的面貌. 【金瓶梅小說】描繪了一個上至朝廷內擅權專政的太師.下至地方官僚惡霸乃至市井間的地痞.流氓.宦官.幫閒所構成的鬼蜮世界.西門慶原是個破落財主.生藥鋪老闆.他善於夤緣鑽營.巴結權貴.在縣裡包攬訟事.交通官吏.知縣知府都和他往來.他不擇手段地巧取豪奪.聚斂財富.荒淫好色.無惡不作.他搶奪寡婦財產.誘騙結義兄弟的妻子.霸占民間少女.謀殺姘婦的丈夫.爲了滿足貪得無厭的享樂欲望.他干盡傷天害理的事情.但由於有官府做靠山.特別是攀結上了當朝宰相蔡京並拜其爲義父.這就使他不僅沒有遭到應有的懲罰.而且左右逢源.步步高升.

儒藏

孔門師傳

先僅上傳原文,不定時更新整理。

全唐詩

彭定求

【全唐詩】是唐朝詩詞歌賦曲全集。滿清時期康熙四十四年(即公元1705年),旨敕彭定求主編,並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等9人共同校編而成。【全唐詩】是我國歷史上著作規模最大的一部詩歌總集。 【全唐詩】全書收錄的作者、作品數目,素有二說,一是日本學者平岡武夫的統計,爲二千八百七十三位詩人,合計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詩,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條;一是滿清玄燁的統計,爲二千二百餘位詩人,共四萬八千九百餘首詩』。 玄燁的統計十分粗鄙,而日本學者的統計不斷得到中國學者的統計支持。【全唐詩】號稱收錄了唐朝所有的詩詞歌賦曲,是唐朝詩詞全集,但今人嘗有補遺,如陳尚君的【全唐詩補編】收錄了一千六百多位詩人,共計六千三百二十七首詩,句一千五百零五條。 【全唐詩】的編排主要是以作者年代先後順序,對詩篇進行羅列的,而同時代的作者,又以階層次序爲依據進行排列。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詩篇爲第一卷,而魏徵的詩集列於第三十七卷,李白的詩集則列到第一百六十一卷。 閱讀【全唐詩】可以深刻感受到整個唐朝,詩歌的詩體、文學水平等發展都是日趨完善的,從一開始,四言雜言的古體詩較多,慢慢的走向格律絕句,以及詞曲。在【全唐詩】中,還體現出唐朝詩歌的多樣化,多流派化,像田園派、軍旅派等,在風格上,也呈現多種派系,像雄壯、含蓄、豪放、高雅、感性等。 熟讀誦讀【全唐詩】,可以大幅提升讀者的古體詩歌寫作水平,豐富讀者的感性品格。

呂氏春秋

呂不韋

【呂氏春秋】,別名【呂覽】,是戰國時期,秦國相邦呂不韋主持門客編撰的一部,以儒家學說爲主,並納諸家的雜家典籍,即『兼儒墨,合名法』。亦有學者謂【呂氏春秋】以道家學說爲主,容納名、法、儒、墨、農、兵、陰陽諸家的學說。因此書注重博採諸家學說,【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呂氏春秋】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其目的是藉此以爲秦朝一統後的執政思想綱領,不意秦始皇受李斯等人的影響,最終選擇法家學說作爲執政思想綱領。高誘謂【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爲標的,以無爲爲綱紀』。 此版本電子書,內容來處於網際網路,因流行本閱讀不便,又時有錯誤,故校對後精心排版,發布於此。

傳習錄

王陽明

【傳習錄】是王陽明與其門生的書信集錄,由其門生徐愛、薛侃、南大吉、錢德洪等先後集撰彙編而成。 王陽明將其發明的心學理論分別論述於與諸門生的書信來往中,研究這些書信是研究發展陽明心學的主要渠道。 此版本【傳習錄】原名【傳習錄注釋白話翻譯版】,今已廣泛流傳於網絡之上,作者佚。編者重複收錄於華韻國學網,一是由於網絡流傳版本排版不明晰,不利於閱讀,而且多有錯漏,二是利於編者對陽明先生的【傳習錄】加以解讀。 流行本【傳習錄】包含上卷中卷下卷三卷,共十九篇目:1、徐愛錄之心即是理;2、陸澄錄之格物無分動靜;3、薛侃錄之『一以貫之』的功夫;4、錢德洪序;5、答顧東橋書之知行合一;6、答陸原靜書之元神·元氣·元精;7、答陸原靜之良知即是未發之中;8、答歐陽崇一之萬物皆備於我心;9、答羅整庵少宰書之正心誠意;10、答聶文蔚之人即天地之心;11、答聶文蔚之致其良知;12、訓蒙大意示教讀之劉伯頌等啟蒙之道;13、教約之神而明之;14、陳九川錄之戒懼恐懼在心念;15、黃直錄之過分矜持亦弊端;16、黃修易錄之生之謂性;17、黃省曾錄之良知是造化的精靈;18、黃以方錄之一草一木皆有理;19、錢德洪跋之輾轉刊行。編者依據明版篇目,將流行本第5篇目【答顧東橋書之知行合一】分編出【啟問道通書之磨練於事上】 【傳習錄】模仿【論語】僅記錄王陽明與其門生的語錄,但其用語半文半白,且對於各理論觀點又未能形成系統化理論;又,【傳習錄】中的理論觀點,僅經諸門生的實踐驗證,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及毛澤東思想,與【傳習錄】,存在一定的理論衝突;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經過歷史充分論證的定論,與知行合一的思想就存在根本上的衝突。因此對於【傳習錄】的學習,需要我們進一步加以實踐驗證。

資治通鑑胡三省注

司馬光,胡三省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並劉恕、范祖禹、劉攽等參與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 此電子版本【資治通鑑】是以滿清時期,胡克家所翻刻的,由蒙元時期胡三省音注的版本爲底本,『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中華書局出版的。內容有極少部分丟失,嚴禁用於商業化用途,讀者如喜歡請購買正版。 【資治通鑑】全文共二百九十四卷,所記載的歷史,開端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四百零三年,結束於唐亡以後的五代,具體是後周世宗時期顯德六年,即西元九百五十九年,跨越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資治通鑑】是以時間爲順序,並以各年號發生的事件爲記載對象,逐一記錄的史書。【資治通鑑】的編撰目的是,要『監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司馬光語),即主要通過一些政治事件,如相關的政治人物如何建立政權,並由於政治鬥爭而導致政權衰敗,最終出現更替,這樣的脈絡來『由表象透視內質』地做出評價,這些評價會包括『智慧,陰謀,道德,時勢』等方面的分析,以遺後人借鑑。 【資治通鑑胡三省音注】有胡注,又將本來單行的司馬光的【考異】附在正文之下,這樣就十分方便讀者閱讀。章鈺曾用胡克家所刻【通鑑】作爲底本,校勘於宋刊本,又參考了明刊本等,最終寫成【胡刻通鑑正文校宋記】三十卷。如今在胡刻本作爲底本基礎上,又併入章鈺校記擇要,即宋元明諸版本的優點都匯集到了本書之中。

反經(長短經)

趙蕤

【反經】,即【長短經】,共九卷六十四篇,是唐朝趙蕤所著,所謂『長短』,即是非、得失、長短、優劣之意。可見【反經】是一本韜略類書,書中所論述的觀點,以唐朝以前的歷史爲實證材料,同時又引用諸子學說以爲理據,如道家、儒家、兵家、法家、陰陽家、農家等皆有所引,記述國家興亡、權變謀略、舉薦賢能、人間善惡四大內容,又以權謀政治和知人善任兩個重點爲核心。【反經】一書同時具文學、史料、鏡鑒三重價值。 【反經】所論述的領域較廣,其中又以政治(帝王術)、軍事、外交等爲重點,因此深得歷代帝王賞識,甚至被譽爲『小資治通鑑』。今人則廣泛將其中智慧應用於企業管理、待人處世。 【反經】中的觀點不時與儒家人文倫理背道而馳,但其所論述,又實證於歷史事實,所謂實踐是真理的唯一檢驗標準,我們認爲此書確實具有學習踐行的價值。 然而,正如奸狡與老實同爲人性的一面,並時刻體現於不同的人(甚至相同的人)身上,只是導向的命運有所差異,因此,我們還是鼓勵讀者積極參考【反經】的觀點,並在生活中結合經驗進行取捨。特別是儒學研習者,『攻於異端』,積極參詳【反經】觀點在生活中的實踐結果,將會對儒家學說有更切實更深刻的理解。 此本【反經】電子書,採集於網際網路上的公開流行版本,原作者(翻譯者)佚,並依據不同的流行版本,進行校訂、修正、補漏、排版,本電子書僅限於學習研究用,不得下載並用於商業途徑。

經典釋文序錄疏證

吳承仕

熟讀【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可以了解諸經(十五經)的起源及經學發展史。 【經典釋文序錄疏證】是清末吳承仕爲【經典釋文序錄】所作的考證、註疏。 【經典釋文序錄】是唐朝經學家陸德明所著【經典釋文】的第一卷,【經典釋文】共三十卷,其中【周易】一卷,【古文尚書】二卷,【毛詩】三卷,【周禮】二卷,【儀禮】一卷,【禮記】四卷,【春秋左氏傳】六卷,【公羊傳】一卷,【穀梁傳】一卷,【孝經】一卷,【論語】一卷,【老子】一卷,【莊子】三卷,【爾雅】二卷。 吳承仕認爲,【經典釋文序錄】成書於經學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具有非凡的意義。通過此書,可以了解到唐朝以前經學發展史的主線,有助於對經學的深入研究及創新發展。 吳承仕在書中做了大量的詳徵博引,並考證了各經典的興衰史,及經學史上重要時期的重大事件、代表學者及其著作。 上傳本電子書,僅限於學習研究,嚴禁下載並商業途徑利用。

馬儒融合論

賈陸英

【馬儒融合論】是賈陸英先生的作品,內容是探討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合,即馬克思主義吸取以儒學爲主體的傳統文化精華,形成、豐富和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過程及其成果。 【馬儒融合論】辨析的是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係,這個話題既是一個敏感的熱點話題,又是一個不容迴避,也迴避不了,必須正面做出回應的重大時代課題。這個問題,由於黨的十八大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而引起社會更大的關注、共鳴和反響。 近些年,賈陸英先生對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係進行了持續探討和研究,寫了專著【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合——中華文化百年走勢探析】,於2012年7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次在華韻國學網重新發布,依據新時代的新形勢、新情況、新特點,在原著基礎上,作了適當充實、完善、修改和調整。 在【馬儒融合論】中,賈陸英先生關於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係的辨析,其基本思路是:抓住哲學層面這個核心和切入點,從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文化歷史走勢的角度,探討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係。 學術界關於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係的探討,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對立說,認爲馬克思主義與儒學是兩個根本對立的思想體系,水火不相容。二是並存說,認爲馬克思主義作爲國家意識形態和儒學作爲民族主體價值可以二元並存,相輔相成,不存在誰爲主導的問題。三是融合說,認爲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係包括雙向建構的兩個方面:其一,儒學經過自我變革,以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形態發揮其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其二,馬克思主義吸取以儒學爲主體的傳統文化精華,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爲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我堅持融合說,著重探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與儒家文化相融合的問題。

孔子家語PDF

孔子,弟子

【孔子家語】,也稱【孔氏家語】【孔聖家語】【儒家者言】,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語錄,【論語】是其精粹版本,但【孔子家語】所記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與【論語】有很大出入,許多地方甚至是南轅北轍的,但也有許多時候,【家語】相當於對【論語】的註解。歷代均認爲【孔子家語】是偽書,但近代考古發掘的【儒家者言】,在一些章句上與【孔子家語】是相近或相符的。我們認爲,【孔子家語】是經過了大量篡改的,或許其原始版本,在言行思想上與【論語】是一致的,但後世添加或篡改了許多章句,比如書中大量出現孔子師詢老子的語句,而老子究竟是否是東周的老聃,沒有確切的史載說明,【道德經】也是漢朝才出現的,最早版本雖然是戰國楚簡,但內容與流行本很不同,而且『絕聖棄智』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戰國思想印記(反禮制),卻少了許多三代到春秋時期官學禮制的內容,因此,可以說【孔子家語】中孔子問道老聃的語句,是十分明顯的偽造痕跡。我們建議讀者在學習【孔子家語】時,應當以【論語】爲準則,但凡與【論語】衝突的章句,都應當謹慎對待。 【孔子家語】最早流行版本是三國時期,曹魏王肅注本,共十卷,而最早的相關記錄,則在【漢書·藝文志】,謂之孔子門人編撰,共二十七卷。二者顯然差別很大,唐朝顏師古註解【漢書】時就指出,【藝文志】記錄的【孔子家語】『非今所有家語』。 【孔子家語】版本繁雜,再加上歷代不入主流,並沒有形成廣泛採用的流行版本,因此【孔子家語】歷來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當然,也可能是由於一些人所謂的『諸弟子各自爲記,不盡相同』。今天網際網路上流行的古籍,特別是儒家道家經典,一些人隨意篡改內容,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本書特地選取了兩本明代的【孔子家語】,這兩個版本均做了句讀標點,再加上明代學者的註疏,能儘量幫助讀者理解其中內容,因此,這兩個版本,都極具閱讀價值。

後漢書

范曄

【後漢書】是一部記錄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著,內容有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本紀】及【列傳】作者是魏晉之後的五胡亂華時期,南朝宋國人范曄,【志】的作者是西晉司馬彪。【本紀】及【列傳】由唐朝高宗時懷章太子李賢作注,【志】由五胡亂華時期南朝梁國人劉昭作注。範本與司馬本,其初各自獨立流傳,宋朝乾興時,才合刊。 本電子書【後漢書】本紀、志、列傳的次序排列,遵從【史記】【漢書】等史書的著述慣例,先列本紀,再列志,後列列傳,因爲範本既與司馬本合輯,即無需再按作者區分,依據紀傳體史書一貫次序排列最爲便宜。同時,爲方便讀者閱讀理解,本電子書將註疏列於原文之後,並以不同大小的字體,顏色進行區分,標點方面不採用現代漢語的逗號句號嘆號問號等,只使用點號進行斷讀。 【後漢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范曄的編著思想上:向【史記】看齊,肯定『守節』、『死節』,肯定『正直』,讚譽『殺身成仁之美』。並在書中開創了多個類傳:【獨行】、【逸民】、【方術】、【列女傳】、【黨錮】等。 【後漢書】處處體現儒家學術的主體地位,而抑壓宗教、讖緯思想:『好大不經,奇譎無已......又精靈起滅,因報相尋,若曉而昧者,故通人多惑焉。』又宏揚無神論,在【宋書·范曄傳】就說:『常謂死者神滅,欲著無鬼論』。 范曄對『王道』、『勤政愛民』、『揚善抑惡』等儒家正統思想的宣揚,主要體現在【後漢書·列傳】中,而對於【後漢書】的評價,范曄曾自評:『體大而思精』、『天下之奇作』。

史記三家注

裴駰,司馬貞,張守節

【史記三家注】是五胡亂華時期南宋裴駰註解【史記】的【史記集解】、唐朝司馬貞註解【史記】的【史記索隱】,以及唐朝張守節註解【史記】的【史記正義】,三注的合集,其合集始撰於北宋,但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南宋黃善夫刻本。 歷史上【史記】的版本十分繁多,但善本是【三家注】本,不但因爲該版本有充分的校勘、註解,也因爲閱讀【三家注】本,三者的註解有助於理解。 此本【史記三家注】,基於網際網路上公開流行的版本,參校中華書局的版本,糾錯補漏,重校標點,並將註解重新混排於原文之後,以達到方便閱讀、理解的效果。 【史記三家注】的版本也不一,其中現存最早的古本是南宋黃善夫刻本,另外還有滿清官刻本武英殿本,而此本【史記三家注】電子書所採用的是金陵書局刊行本,在該版本基礎上進行標點、排版。 裴駰的【史記集解】主要合集當時及之前的註解,裴注優勢在於,其採集各家註解時,不偏不棄,不對各註解加以自己的臆斷、見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除採集了裴駰以後諸家的註解,參閱了韋昭、賈逵、杜預、譙周等人的論著,並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史記索隱】對後世史學的影響十分重大;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主要貢獻在地理考證、詮釋及音義註明上,主要引用了【括地誌】。

三國志

陳壽,裴松之

【三國志】裴松之注,是五胡亂華時期,南朝宋國裴松之,註解西晉史家陳壽所著【三國志】所得的作品。【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正史著作,本書記錄了東漢末年,中國政治局面,由統一到分裂,再到統一的過程,是人們研究東漢至西晉期間,中國歷史的重要文獻,滿清時期,史學界將【三國志】列爲廿四史之一。相對於其他正史,【三國志】的內容較爲簡略,缺少一般紀傳體史書具備的『年表』『志』等部分。 【三國志】初爲三部獨立的史書:【魏書】【蜀書】【吳書】。直到北宋,才合併爲【三國志】。合併的原因是在五胡亂華時,北魏也出了一部【魏書】,北宋咸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003年,爲了避免曹魏與北魏相混,將三部史書合爲一部,並取名【三國志】。 【三國志】全書共有六十五卷,其中包括曹魏的【魏書】三十卷,劉備【蜀書】十五卷,並孫吳的【吳書】二十卷。由於【三國志】是西晉史家所著,西晉承自曹魏,因此,【三國志】只爲曹魏做了本紀,以示其正統,而劉蜀、孫吳皆只有列傳。 在陳壽的【三國志】以前,學界已經出現了關於三國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陳壽編撰【三國志】時,均有參考這三本史作,而其後的裴松之注,亦有參考。 【三國志】關於當時的各國帝王傳紀,【魏書】中有曹操的武帝紀,曹丕的文帝紀,曹叡的明帝紀,【蜀書】中有劉備的先主傳,劉禪的後主傳,【吳書】中有孫權的吳主傳,孫亮的嗣主傳,孫休的嗣主傳,孫皓的嗣主傳。 【三國志】作爲一部正史,作者對於史料的記載,也是十分謹慎的,並對選用的史料,作了考訂。由於參考材料的有限,及寧缺勿濫的原則,【三國志】顯得簡約而精短。而裴松之的校注,則爲【三國志】添加了更豐富的史料,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相關人物傳記史料不足的遺憾。 裴松之由東晉入宋後,任中書侍郎,宋文帝認爲陳壽的【三國志】原書記述過簡,就命令其爲【三國志】作注。裴松之的注主在『尋詳』『周悉』,即補充缺乏的史實,並糾正一些謬誤。其所收集的關於東漢三國時期的史料竟達一百五十多種,其注文字數,甚至達到【三國志】原文的數倍。而民國後,有出學者統計發現,裴注字數其實只有三十二萬左右,而【三國志】字數達到三十六萬。關於這些字數統計,也有學者認爲,實際上今日的【三國志】原文,有許多原是裴注,後混爲正文。 本站的【三國志】裴松之注,以漢川草廬版本爲基本,參校中華書局的版本,爲了方便讀者的閱讀理解,本站的排版,將裴注混插入正文中,並以不同顏色、字體大小區別之。又將除冒號、引號以外的現代漢語標點符號,重新變更爲點號,以美化版面,避免讀者閱讀疲勞。

漢書

班固,顏師古

此本【漢書】,實則是【漢書注】,東漢班固著【漢書】,隋唐顏師古作注。【漢書】原以敘傳置於最後,而又概述本書之綱目,因此,爲方便讀者閱讀理解,本電子書將之置於最前,讀者在閱讀【漢書】之前,先閱讀敘傳,即有利於對全書有總體的內容認知。 本電子書以漢川草廬版【漢書】爲基本,部分參校汲古閣十七史本【漢書】,部分參校中華書局版【漢書】。校訂工作,除文字(主要是偏僻字)補正,其次是標點,爲了避免閱讀疲勞、培養讀者文言文閱讀能力,全文採用點號,並修正了部分句讀失誤的地方。 排版上,以汲古閣本的模式爲主,即注文跟隨於原文之後,並以不同字體、顏色將原文與注文區別開,一些校勘文字亦以獨有顏色顯示,以避免與注文、原文混淆;這樣排版的好處是,讀者在長期閱讀的過程中,能逐步形成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漢書】作爲中國正史著作『前四史』之一,其內容對於讀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這個吸引力的引導之下,讀者堅持閱讀注文原文混排的作品,其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會在短期內得到大幅提升。但由於校訂時間的緊迫性,肯定有不盡完善的地方,希望讀者不吝指出。 在顏師古注【漢書】以前,已經有多家注本,如服虔、應劭、晉灼、瓚、蔡謨等,師古在作注時,也參考,並採用了部分其認爲中肯的註解。師古注本【漢書】,在音義上對一些難解字辭注了訓詁,在文義上也多有註疏,在歷代都得到學者的肯定及採用。 顏師古在參酌前人註解時,其甄別辦法對各家有所不同。用師古自己的話來說,『泛說非當,蕪辭競逐,苟出異端,徒爲煩冗,祗穢篇籍,蓋無取焉』,『凡舊注是者,則無間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隱』。例如第五十一卷的【鄒陽傳】,其中『有白頭如新』,只用了孟康註:『初相識至白頭不相知。』這個註解深刻透徹,因此師古不再多加註解。而像第五十七卷下,【司馬相如傳】中的文句『罔若淑而不昌,疇逆失而能存』,應劭的注未能透徹文意:『罔,無也。若,順也。淑,善也。疇,誰也。』師古則對文意做了註疏:『言行順善者無不昌大,爲逆失者誰能久存也。』

論語章句集注

朱熹

【論語章句集注】是【四書章句集注】之一,由南宋經學大家朱熹編著。 【論語章句集注】是【論語】的章句註疏集匯本,主要徵引了北宋二程(程頤、程顥)【經說】、邢昺【論語】疏,魏晉何晏【論語】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馬融【論語】注,另外還援引了北宋尹淳的【論語解】、呂大臨的【四書注】、侯仲良的【論語說】以及謝良佐的【論語說】等等。 【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關於人文學說,倫理綱常,王道政治等學術論說的語錄。【論語】是儒家學說的核心著作,內容涉及人類社會的各種人際關係問題,生產生活問題。經過兩千餘年的發展及完善,儒家人文學說對中華民族的人文素質及道德規範起到了主要的定型作用。【論語】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得到了各個時期的賢明學者的佐證、實踐及發展。可以說,【論語】對於建立並完善人類人文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其學術理論,迄今爲止,古今中外,仍然無人出其右,歷史上所有的理論創新,均建立在【論語】所包含的學術理論的基礎之上。 【論語】一書自其誕生之日起,直至近代五四新文化運動,一直是中國人啟蒙學習,科舉仕途所必讀的書籍。 南宋時期,朱熹在周敦頤、張載、二程等開創的理學基礎上,通過編著【四書章句集注】,繼承並發展了理學,這其中列於四書之首的,便是【論語章句集注】。 【論語章句集注】主要是通過匯集前人的註疏,加以系統化論證並闡發其義理,以佐證周程開創的理學。理學的核心立論是『理氣說』,認爲『理』(道)、『氣』(器)二者對立統一,互爲陰陽。

中庸章句

朱熹

中庸章句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 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並把【中庸】和【大學】 【論語】、【孟子】並列稱爲『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爲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後天的學習。它要人們貫徹孔門相傳的『忠恕之道』。 中庸何爲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於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也。

大學章句

曾參,朱熹

本書爲精校本,參考【大學章句】宋刊本、【儒學精華·大學章句】等版本,排版編錄而成。 【大學章句】是【大學】的註疏本。【大學】由曾子及其門人編著,內容包括孔子、曾子的語錄。【大學章句】由朱熹編著,內容包括程子、朱熹的註疏。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即第四十二篇。北宋時期的程顥與程頤兩兄弟將【大學】從【禮記】中獨立出來,加以註疏成篇。南宋的淳熙年間,朱熹集畢生之精力,編撰【四書集注】,由是【大學】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大學】全書主旨有兩部分:一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二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

大學賞析

賈陸英

賈陸英先生所著【大學賞析】一書,針對【四書】之一的【大學】,用現代漢語,作了注釋、翻譯,及賞析。賞析的內容,主要立足現實生活,基於【大學】的學說理論,闡發了自己的見解與建議。【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大學】是宋代理學家,朱熹先生從【禮記】獨立出來的一本書,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自此【大學】在儒學經典中確立了重要的地位,成爲後代科舉考試必讀經典。 【大學賞析】共分爲四部分:原文 、注釋、譯文、賞析,其中原文及注釋整合一體,以字體大小及顏色區別開來,以方便讀者理解原文,譯文及賞析分別獨立爲一個段落。 作者將【大學】一書,按原章節,分爲十五講,其中前十章,分別作十講。這十講分別爲:大學之道、克明峻德、棄舊圖新、知其所止、貴在知本、格物致知、真誠做人、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第十一講至第十五講,爲原第十一章分析成五講:平天下之絜矩之道、平天下之民心爲重、平天下之德本財末、平天下之舉用賢才、平天下之生財有道。 【大學賞析】原書最後一講『全篇的中心和要點』,在本電子書中提前爲前言。讀者在閱讀原書之前,預先閱讀『全篇的中心和要點』,更有利於讀者理解作者的主旨。 賈陸英先生認爲,【大學】全書的中心思想是闡述儒家的政治理論,以修身爲根本,建構理想的政治和社會。其中【經一章】是全書的綱目,【傳十章】是對綱目的展開論述。 並指出,【大學】一書在儒學傳承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總結了先秦時期儒家的道德修養理論及其原則和方法。

毛詩正義PDF

李學勤

【毛詩正義】是【毛詩】的註疏,由漢代鄭玄作箋,唐代孔穎達作疏,【毛詩】是【詩經】的傳,由漢代毛亨訓傳。 【毛詩正義】PDF電子是【毛詩正義】的影印本,本書僅供讀者個人學習研究,不得用於非法商業用途。 本書是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一,由龔抗雲、李傳書、胡漸逵、肖永明、夏先培共同整理,以滿清嘉慶時期阮刻本爲底本,進行內容、文字的校勘,並用現代漢語標點標示句讀。 【毛詩正義】所作傳者,初或不定。鄭玄謂『魯人大毛公爲訓詁傳...小毛公爲博士』,是有二毛之說。【隋書·經籍志】謂『漢河間太守毛萇傳,鄭氏箋』,陸璣【毛詩草木蟲魚疏】謂孔子授卜商(子夏),商授曾申,曾申授李克,李克授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荀卿,荀卿授毛享,毛享作訓詁傳授毛萇。因此,時人謂毛亨爲大毛公,毛萇爲小毛公,由此得出,【詩經】的傳是毛亨所作。 【毛詩正義】的鄭箋。鄭玄發明【毛詩】,並謂之箋,【博物志】:『毛公嘗爲北海郡守,康成是此郡人,故以爲敬』。這種說法忽略了時間的錯位,鄭玄是漢末之人,毛太守卻是四百年前之人。由此可見,鄭玄爲箋,與『毛公』並無太大關係。 【詩】的名稱演變。【詩】不是一開始就稱爲【詩經】的,孔子刪【詩】,得『詩三百』,以授弟子。孔子所傳的【詩】,躲過秦朝焚書之劫,得以流傳下來,漢代立爲官學五經之一,是謂【詩經】。【詩經】在毛亨作傳後得【毛詩】,漢鄭玄爲【毛詩】作箋,唐孔穎達爲【毛詩】及箋作疏,得【毛詩正義】。 【詩經】,主要記述了三代時期的『風、雅、頌』,其主旨是提倡淳樸、正義的民風,防止邪僻的世風。當時政通和,詩歌即表現得歡樂,且朝野皆然,當時政暴塞,詩歌即表現出怨憤,多刺其弊。詩歌都能發於性情,諧於韻律,無論是唱的人,還是聽的人,都能沁其心肺,因此,孔子概括【詩經】,謂『性無邪』。

春秋左傳正義PDF

李學勤

【春秋左傳正義】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龔抗雲、于振波等五人,以滿清嘉慶阮本【重刊十三經註疏】爲底本,標點,校勘,排版而成。本書有兩種版本,一是簡體橫排版,二是繁體豎排版,是本【春秋左傳正義】PDF電子書同時收錄了兩個版本,以方便不同讀者的閱讀習慣。 東周左丘明爲【春秋】作傳,魏晉時期杜預又爲其傳作注,唐朝孔穎達爲杜注作疏,終得【春秋左傳正義】。唐人趙匡謂爲【春秋】作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宋代以後學者,也多有懷疑。 【春秋左傳】見世,不若【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有據可依,傳脈清晰。【春秋左傳註疏校勘記序】說,『春秋左氏傳,漢初未審獻於何時......【說文解字序】分別言之曰:「....又北平侯張倉獻【春秋左氏傳】。」然後【左氏經傳】所自出,始大白於世。』由此看來,【左傳】是否偽作未可定論。唯劉向、劉歆、桓譚以及班固等,一致認同【左傳】爲左丘明所作。 曹魏西晉時,杜預專研於【左傳】,其以漢儒之注【左傳】,大多是相互傳述,又雜引【公羊傳】【穀梁傳】以佐證【左傳】,其認爲漢儒皆不能通透【左傳】,於是就重新給【春秋左傳】作注。 【春秋】是記錄君王日常政務言行的書。而【左傳】實際敘事時期,比【春秋】經文多十三年,比其他兩部傳即多廿六年,結束於『三家滅晉』,古今學者以此認爲【左傳】成書於戰國,隱隱暗喻【左傳】似是一部獨立的史書。 在『書法』上,【春秋】筆法是『微言大義』,以『尊王攘夷』『華夷大防』『民本』等儒學核心思想來評敘史實,而【左傳】更傾向於紀而不評。用西晉王接的話來說就是:『接常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爲經發;【公羊】附經立傳,經所不書,傳不妄發,於文爲儉,通經爲長。』 公元2009年,浙江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楚簡,該楚簡內容與【左傳】基本相符,由此可以定論【春秋左傳】的成書時間,至少在戰國之前。

春秋穀梁傳註疏PDF

李學勤

【春秋穀梁傳註疏】是穀梁子再傳弟子爲【春秋】作傳,晉代范甯爲【穀梁傳】撰集解,唐代楊士勛再爲【集解】作疏乃成。 【春秋穀梁傳註疏】PDF電子書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的影印本之一。由今人夏先培先生整理,楊向奎先生審定,並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其整理底本是滿清嘉慶時期阮元奉旨主持的【重刋宋本十三經註疏】,簡稱阮本,據稱該書收錄各種典籍時,對內容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篡改。雖阮元自稱是依據前人校勘結論對典籍進行取捨修訂,但任何一種學說,前人的觀點都可能相去迥遠,甚至針鋒相對,南轅北轍。因此,依據前人之說,只是爲自己隨便篡改典籍找個藉口罷了。 夏先培先生的整理主要是在阮本底本之上借用現代漢語標點符號進行標點,然後分繁簡兩種版本進行排版,簡體版本是橫排的,繁體版本是仿宋豎排的。 【春秋穀梁傳】的傳,有人說是穀梁子所作,但書中有引用後人的語句,故必不可能是穀梁子爲之傳。如『尸子曰』,尸子是秦人商鞅的老師,在穀梁子之後。穀梁子是子夏的學生,其【春秋】就是受諸子夏。 穀梁學遠不及於公羊學、左傳學,因此【穀梁傳】一書有所錯佚,甚至後人爲之所作的註疏,亦有錯佚,即不足爲奇。 穀梁學在現代人的解讀來看,認爲其強調的是君王的權威,且王權不應受到限制;又注重君臣職分之別、尊卑之定,並由此各循其禮,達到平治的狀態。又有人說穀梁學並不認可政權的更迭。 這些只是現代人的解讀,有時是十分淺顯而謬誤的,比如現代人就將公羊學解讀爲爲中央集權服務,這是十分可笑的,由此可見現代人對儒家學派,往往局限於時代,而無法探得其實質。 讀者在閱讀【春秋穀梁傳註疏】時,應當多注重【穀梁傳】的原文意旨,再辨識註解的合理及謬誤之處。

春秋公羊傳註疏PDF

李學勤

【春秋公羊傳註疏】,漢代公羊壽爲【春秋】作傳成【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何休爲【公羊傳】解詁作【公羊傳解詁】,唐代徐彥又爲【公羊傳解詁】作疏,乃成【春秋公羊傳註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PDF電子書,是今人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註疏】影印本之一,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由浦衛忠整理,楊向奎審定。整理的底本是滿清嘉慶時期,南昌大學堂重印的宋本【十三經註疏】,該書由阮元奉旨主編,雖說是重印,實際上在校注方面做了非常大的改動,如採納了後世的註疏,增刪主編者認爲偽作的地方。滿清對經典史籍的篡改是舉世皆知的,爲了控制道統的話語權,可謂是不擇手段,如將『大一統』理論從春秋學中獨立出來,剔除了其前提如『夷夏大防』基本原則及『尊王攘夷』等核心理論,意圖以滿清疆域的大一統,正當化其政權性質。 『夷夏大防』是中國人文歷史的基本原則,『尊王攘夷』是興復堯舜文武王道的核心理論,『大一統』只是這些原則、理論的結果之一,『大一統』在失去『夷夏大防』原則,『尊王攘夷』理論的基礎,對現代根本無借鑑的意義,或者說,這樣的『大一統』理論與中國人文歷史上的『大一統』毫不相干。 有人將公羊學解說爲『大義滅親』『撥亂反正』『強化中央集權』,這是強枝弱干、強詞奪理、歪曲偏頗之說,『尊王攘夷』,尊的不是中央集權,而是王道,攘的不是諸侯地方,而是野蠻不化的族群,攘的是背經叛道,施行暴政,違背王道的勢力。 閱讀【春秋公羊傳註疏】時,讀者應當認識到這一點,否則是無法理解公羊學的。 【春秋】記載的歷史時期,起始於春秋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元),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春秋】之傳,據何注、徐疏記載:子夏傳於公羊高,高傳其子平,平傳其子地,地傳其子敢,敢傳其子壽。到了公羊壽,與齊人胡毋子都,才寫在竹帛上。 【監本附音春秋公羊傳註疏序】說,『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此二學者,聖人之極致,治世之要務也。」』由此可見,春秋之學,孝經之學,其要不亞於【論語】。然而,【論語】作爲聖賢論道之著述,其爲道義也,而志、行,乃是器用之術。又說:『傳【春秋】者非一,本據亂而作,其中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至有倍經、任意、反傳違戾者。』則可見往世不重【春秋】,是出於不倡『非常異義』『可怪之論』,是爲了避免『背經』『任意』『反傳』。 但公羊之學,義在尊王,務在攘夷,凡亂世皆當用,未可廢置。

春秋公羊傳註疏

李學勤

此本【春秋公羊傳註疏】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爲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春秋公羊傳註疏】,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爲原則,排版發布。 【春秋公羊傳註疏】,是漢朝公羊壽所傳【春秋】,即【春秋公羊傳】,同朝何休爲【春秋公羊傳】解詁,得【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爲【春秋公羊解詁】作疏,得【春秋公羊傳註疏】。 李學勤主編的【春秋公羊傳註疏】,其底本是是滿清嘉慶時期,南昌大學堂重印的宋本【十三經註疏】,該書由阮元奉旨主編,雖說是重印,實際上在校注方面做了非常大的改動,如採納了後世的註疏,增刪主編者認爲偽作的地方。滿清對經典史籍的篡改是舉世皆知的,爲了控制道統的話語權,可謂是不擇手段,如將『大一統』理論從春秋學中獨立出來,剔除了其前提如『夷夏大防』基本原則及『尊王攘夷』等核心理論,意圖以滿清疆域的大一統,正當化其政權性質。 本電子書爲了方便讀者閱讀及理解,在編錄排版上用字體的顏色、粗細來區別經、傳、注(解詁)、疏四部分內容,甚至在內容結構上也做了一些修訂,如原文『釋曰』,統一修改爲『解雲』,而一些沒有『解雲』二字開關的疏文,爲了方便讀者閱讀理解,也添加了此二字。以求本文字版【春秋公羊傳註疏】比紙質書籍更便於閱讀。 其中經文用粗體大字,傳文用細體大字,注文用土黃色小字,疏文用灰色小字,以便讀者對四部分內容一目了然,能輕鬆地連貫閱讀各部分內容。 【春秋公羊傳註疏】共二十八卷。戰國公羊高撰,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東漢何休著【春秋公羊解詁】(爲方便閱讀,本站歸十一編);唐代徐彥疏,得二十八卷,因名【春秋公羊傳註疏】。何休研究今文諸經,爲【春秋公羊傳】制定義例,使成爲有條理的今文經學著作。徐彥作疏也保存了唐以前的一些舊說。 【隋書·經籍志】記何休【解詁】爲十一卷;【文獻通考】記徐彥【疏】爲三十卷,今本合刻爲二十八卷者,乃爲宋人所析。何氏【解詁】單行本較多,有汪氏問禮堂仿宋紹熙宋仁仲十二卷本,閩監毛殿江西五本,陸有宋刊十行本,明刊九行本以及同文書局本等。 【春秋公羊傳】又稱【公羊傳】、【公羊春秋】,儒家經典之一,專門闡釋【春秋】微言大義,爲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 【春秋公羊傳】作者爲公羊高,高爲齊人(今山東),相傳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學生,專治【春秋】。最初只有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第四代孫)公羊壽時,壽始與齊人胡母生將【春秋公羊傳】『著於帛書』。 【春秋公羊傳】雖爲公羊氏子孫世代口耳相授,但其內容實際上並非盡出一家,傳者亦並非盡爲公羊氏一家。其以問答體逐層逐字闡釋【春秋】經文之書法、義例,主旨爲微言與大義,微言爲後王立法,使其尊周室,親中國,斥夷狄,宣揚了大一統思想,大義則誅亂臣賊子,辨是非,別嫌疑,明善惡,宣揚德義。 其學傳至兩漢,又與讖緯之說相結合,其說解時陷於荒誕無稽,章句繁瑣蔓蕪。有時數十萬言乃至一百餘萬言猶不能解明傳意。 東漢何休受董仲舒余脈,精研今文經學,凡歷十七年乃成【春秋公羊傳解詁】。其書合經傳於一帙,廢除章句之學,依胡母生條例爲【公羊傳】定三科九旨凡例,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爲一科三旨;所見異詞,所聞異詞,所傳聞異詞,此爲二科六旨;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四夷,此爲三科,統而並之,則是三科九旨。此外,尚有五始、七等、六輔、二類、五始者爲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七等者爲州、國、氏、人、名、字、子;六輔者爲公輔天子、卿輔公、大夫輔卿、士輔大夫、京是輔君、諸夏輔京師是也;二類者乃人事與災異是也。 由此,何氏系統地闡發了【春秋】中的微言大義。 此書既出,遂成爲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理論依據,並對後來的儒家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亦爲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思想觀點提供了豐富的參考數據。 徐彥爲【公羊傳】作疏,【新唐書·藝文志】失載,【崇文總目】始著錄,稱不著撰人名氏,或雲徐彥,【廣川藏書志】亦記世傳爲徐彥撰,不知時代,意其在貞元、長慶之後。其撰疏始末,現亦毋得詳知。【四庫全書總】據疏中『□之戰』一條猶及見孫炎【爾雅注】完本,定其在宋以前;又據『葬桓王』一條,全襲用楊士勛【穀梁傳疏】,又定其在貞觀以後;據疏中多自設問答,文繁語復,與邱光庭【兼明書】相近,唐末文體,遂依【廣川藏書志】,終定其爲貞元、長慶之後人,此疏亦於其時告成。徐疏爲公羊學發展史上的一部重要之作,對公羊學的發展有承上啟下之功。

尚書註譯PDF

周秉鈞

本PDF電子書【尚書】是周秉鈞先生註譯的嶽麓書社版本。書中分經文、今注、今譯三部分,與網絡上流傳的原文、說明、注釋、譯文四部分在行文而已上並不相同。本書僅限於研究學習之用,任何人不得用於非法途徑,推薦讀者購買本書的紙質書籍,絕對值得! 【經文】即是【尚書】原文,作者並不是整篇地註譯的,而是化整爲零,按文旨分段進行註譯。 【今注】主要是解析該篇題旨、大概意譯,並分析該段落的主旨等。 【今譯】對原文用白話重新寫作,白話文是翻譯者對【尚書】原文的理解,不一定符合原文意旨,讀者應當注意到這一點。 【尚書】是我國第一部史書,也是我國第一部的政史類史書,是政事相關史料的彙編。 【尚書】的內容,主要是記錄了虞夏商周四代君王的一些文告,以及君主與朝臣之間的談錄。這些史料,對學習、研究我國傳統文化及歷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尚書】的版本不一。在先秦時期,【尚書】是有定本的,【論語】述而篇就提到了【尚書】的初始名稱【書】: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莊子】天下篇也有提及: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 而先秦的【尚書】是古文本,到了漢代,有了今文本(隸書所寫),由漢代伏生(即伏勝)所傳。伏生是秦朝的博士,才使得【尚書】在秦禍中得以倖存,但仍然丟失數十篇,而剩下廿九篇。 而古文本又是哪個版本呢?漢武帝時期,孔子住宅被劉余拆毀,得先秦古文所寫的【尚書】共四十五篇,可見此部【尚書】是孔子教授弟子時所用。孔安國對古本【尚書】進行研究,發現有廿九篇與伏生的今本重疊,是見伏生本必爲真本。 孔安國遂將另外十六篇亦用隸書重寫,並流傳下來。 隋唐時,古本【尚書】被偽古文本【尚書】取代,而今本即於西晉失傳。今天所用的【尚書】版本,即偽古文本。 其餘仔細,還請讀者閱讀本電子書了解。

尚書正義

李學勤

【尚書正義】是以網上公開流行的版本爲基本,再參校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註疏】之【尚書正義】,糾誤補漏,標點、排版則根據電子書的特點,以便於閱讀理解爲原則,排版發布。 【尚書正義】原本是漢代孔安國爲發現於孔子宅壁的【古文尚書】作傳,又經唐代孔穎達作疏而成。滿清嘉慶時,阮元奉旨編撰並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歷稱阮本。 【尚書正義】在唐代孔穎達作疏成書後,衍生的版本眾多,阮本及今人整理本,都是取其某版本爲主,參校其他版本編撰而成。 【尚書正義】乃是在阮本的基礎上,采博其他諸家註疏之善者,再用現代漢語標點標示句讀、書名、人名等,若是簡體字本,用橫排,若是繁體字本用豎排。 對於學歷水平低,或普通讀者,我們建議閱讀簡體橫排版本,對於高學歷,或漢語水平稍高的讀者,我們建議使用繁體豎排版本。相對而言,繁體堅持版本在用字、標點等方面更準確,對於電子書閱讀,也更加友善,放大字體的時候,豎排版本的閱讀體驗更加好。 【尚書正義】依託孔安國傳,然而,宋朝朱熹以降,嘗有學者以地名人事之後出而有記載爲由,斥其爲偽書。如梅鷟在【尚書考異】中認爲,【禹貢】所記『瀍水出河南北山』『積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其地名俱在孔安國之後才設立。又朱彝尊在【經義考】中,認爲【尚書·序】的『東海駒驪、扶餘、馯貊之屬』有誤,駒驪是漢元帝時始建國,漢武帝時的孔安國必未識其名。以上之確鑿證據,證明【尚書正義】並非孔安國所傳,乃是後人所偽托。 不管如何,我們今天是要學習【尚書正義】的知識,至於真偽,又是他學了,於此當無爲礙。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