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華韻國學網 返回首頁

草月風的專欄 https://wwww.chinulture.com/blog-216.html [收藏] [複製] [分享] [RSS]

日誌

古 代 詩 歌 鑒 賞  表達技巧簡

熱度 2已有 1974 次閱讀2010-9-13 07:59 |個人分類:詩詞歌賦|

古 代 詩 歌 鑒 賞  表達技巧簡介

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難以窮盡。概括起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運用表達方式的技巧
在現代作品中,基本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在古代詩歌中主要有描寫、抒情兩類。
⑴描寫是進行繪聲繪色繪形的描畫和摹寫的這樣一種語言表達方式。它能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睹其物的表達效果。
①根據描寫的角度和着眼點的不同我們可以把描寫分為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即正面的描寫和側面的描寫。在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其高峻奇偉之勢;『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
②按描寫的文筆來分,描寫又可以分為細描和白描,細描指採用工整的細膩的筆法,把描摹對象纖毫必現的繪畫出來,筆法細膩,形象豐滿。白描在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乾淨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
如:秋 思 (張 籍)『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這首詩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藉助於生動的細節描寫傳遞人物的思想感情。詩中,『復恐匆匆說不盡』是人物的心理活動,『臨行又發封』是人物的行動細節,也是人物心理活動的反映。這種生動的細節使抽象的思念變得具體可見,體現了詩人提煉生活素材的工夫。
又如:商 山 早 行(溫庭筠)『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這句詩沒有(動詞)形容詞的修飾點綴,是純用名詞組合,。即所謂白描手法。
③描寫景物還應該注意描寫的順序如:遠近、高低、俯仰、上下、左右、電面等多角度描寫等。
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於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雲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後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前面兩句就是面的描寫,後面兩句就是點的描寫,點面結合。
④除此,還應該注意描寫景物的技巧
動靜結合
動靜的結合往往和襯托相關。它分為化動為靜和以動襯靜。
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掛』字化動為靜。
再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頷聯描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詩人描寫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
虛實結合
在古代詩歌鑑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古代詩歌中的『虛』一般有以下三類: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已逝去之景之境,如蘇軾的【赤壁懷古】『談笑間,強弩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的史實;設想未來之景之境,如劉永【雨霖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實』在詩歌中即為實景、實事、實境。
古代詩歌中的『虛』與『實』相結合的作用一般表現為: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中的虛景就為『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為『盡薺麥青青』寫詞人所見的淒涼情形。一虛一實對比寄寓了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 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 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 樓高莫近危闌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寫虛,通過『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寫了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虛實相生,從而將離別愁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明暗、響寂結合
比如:鹿 柴(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前兩句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黃昏時候,山林不見人影,寂寥、空闊。偶爾聽到幾點人說話的聲音,非但沒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顯得山之靜。後兩句明暗對比:一縷夕陽射進蔚然深秀的樹林,落日餘暉打在一塊青青的苔蘚上,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這裡為聲襯靜,用了襯托,也用了對比。
⑵抒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或作品中的表白和抒發。
①情與景關係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闕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共鳴。
一般情況下,景與情的關係通常有四種: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
以樂景寫樂情
如:風人松(題酒肆) (宋)俞國寶 『一春長費買花錢, 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鞦韆。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雲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這裡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遊玩的人帶了坐船游,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遊的愉喜。
以哀景寫哀情
漢樂府【十五從軍征】『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 寫老兵,由『十無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寫起,着眼於他返鄉途中與到家後的情景,主要採用以哀景寫哀情的寫法,重在抒發其家破人亡、舉目無親的悲哀.
以樂景寫哀情
如:【台城】 (唐)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吳;東晉、宋,齊、梁、陳(西元 317—589年)。這六個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時間短暫。六朝以奢侈豪華著名。到唐朝時,六朝已經過去,其豪華已衰敗,因此唐朝詩人到南京弔古,總是為六朝哀傷感慨。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一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台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去不復返,另有一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並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以哀景寫樂情
如:【詩經?採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卻是征夫回鄉之時。【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前三聯寫塞下艱苦的環境條件和緊張的戰鬥生活,尾聯卻轉到寫將士奮勇殺敵的豪情,這種豪情也正是全詩的中心。這樣,我們感受到的,是不畏艱苦、有着鋼鐵般意志的將士形象。這裡,所謂的『哀』景,既然是用來反襯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②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
如:贈 汪 倫(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有如:李白【夢遊天姥呤留別】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作者在敘事描寫的基礎上,以火山噴發般的激情,大聲疾呼,抒發了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陸游【示兒】一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開頭兩句,以議論開篇,表達詩人至死不忘恢復中原的愛國情懷。
詩人們往往藉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
A、借景抒情顧名思義就是藉助景物來抒發情感。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如:錢起的【暮春歸故山草堂】『錢起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 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詩歌中一二句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淒清傷感的暮春落花圖。描繪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陰,抒發了作者回歸故鄉的喜悅。
B、寓情於景
如:從 軍 北 征(李益)『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注]磧(qì):沙漠。)首句勾畫了一支遠征軍隊活動的廣闊背景:雪後的天山,刺骨的寒風,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闊蒼涼,有力烘托出了行軍的環境氣氛。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難】及一個『遍』字,豐富了首句的內涵。而笛聲的哀怨與環境的荒涼,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悵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聲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動作。士兵們在月光中望什麼?也許是遙望永遠也回不去的故鄉,也許是望着笛聲傳來的方向,也許他們相對而視,熱淚奪眶而出……全詩是一個壯闊而又悲涼的行軍場景,詩中將景色、動作、聲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於景,情在景中,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C、托物言志 常常藉助於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動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徵意義;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願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讚美、快樂、悲傷等感情。如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石灰就象徵歌詠詩人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再如:【小松】(杜荀鶴)『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篙。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開頭兩句描寫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特徵。以『小松』喻人,寫『小松』初始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雲大樹,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淺陋目光。【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繞花身,身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着雪,絕勝南陌碾成塵。』用『杏花』象徵着不隨俗,出類拔萃、性格堅強的人,是詩人自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寫照。

路過

雷人

握手
1

鮮花

雞蛋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