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王壽南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讓學術走近普通人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11-10-17 15:29| 發佈者: 山東受學| 查看: 1343| 評論: 0|來自: 新京報 

摘要: 『中國歷代思想家』系列   王壽南 策劃主編   九州出版社   2011年5月   『古籍今注今譯』系列   王壽南 主持 王雲五主編   新世界出版社   2011年8月   王壽南生於1935年,為家中 ...
『中國歷代思想家』系列
  王壽南 策劃主編
  九州出版社
  2011年5月
  『古籍今注今譯』系列
  王壽南 主持 王雲五主編
  新世界出版社
  2011年8月
  王壽南生於1935年,為家中長子。他出生之後兩年,抗戰爆發。王父任國民黨中級軍官,烽火亂世,與妻兒南北離居近十年。1949年,王壽南一家遷居台灣。
  1958年進入台灣政治大學讀研時,正是王壽南人生低谷。父親離世,家中老母親與年幼的弟弟妹妹的生活,全依賴身為長子的王壽南。當時台灣商業未發達,一位歷史學士,幾無可尋兼職之處。深深影響現代中國的奇才王雲五,是王壽南在政大的老師。適逢主持『少年文庫』,王雲五特邀他為文庫作者,並支付一本兩萬字兩千台幣的稿酬。當時一位台灣大學教授的月薪為三千台幣,豐厚的稿酬,讓王壽南得以從容度日,安心學習。
  王壽南的博士論文【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開唐代藩鎮研究之先風,為中國當代隋唐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術作品。博士畢業後,他留教政大,學術成果豐碩。至今,他的很多作品,仍是有志於隋唐史研究的學子的必讀書目。
  對於王壽南而言,與王雲五的交往,卻是他人生最為重要的經歷之一。幾年前出版的【岫廬八十自述】,錄有一張王雲五先生和學生的照片,彼時風華正茂的王壽南,站立於白髮拄杖的王雲五身後,一身陽光。【岫廬八十自述】的編選者王學哲(為王雲五之子),在序文中多次提到王壽南,贊其編著的王雲五年譜詳實完整,用功極深。其實是用情極深。
  讓象牙塔之光照進社會
  王壽南不是那種獨居象牙塔的學者,他為人淡泊自甘,為事則積極豁達,樂於交遊,亦不避俗務,只要有益於社會文化建設,他都樂而為之。在台灣學術界,王壽南擁有很好的人緣,他把人脈資源用於編書組稿,故得心應手。
  1966年孫中山百年誕辰紀念,大陸『文革』開始,台灣文化界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成立文化復興委員會,蔣介石任會長,提出『守經知常,創新應變』,王雲五為副會長,而王壽南則是文復會的執行秘書之一。文復會有多個部門,含教育改革、國民生活、文藝改革、學術出版促進會。
  整理出版古代思想典籍,廣約文史學者碩彥,參與批註經典古籍,是學術出版促進會的主要工作之一。王雲五任名譽上的『古籍今注今譯』叢書主編,王壽南主持具體工作,比如確定典籍書目、確定註譯學者。『古籍今注今譯』系列有百餘種,成為文復會留下的重要文化成就。
  著名經濟學家馬持盈是【詩經今注今譯】與【史記今注今譯】的作者,在台灣當局任職期間,因言獲罪,入獄十多年。之後重獲自由,卻生活無着。王壽南認為他不憚揮斥方遒,必是書生意氣使然,即是真正讀書人,便與王雲五商量,邀請他參加古籍今注今譯的工作,而稿酬則可維持生計。馬持盈欣然應允,不久便注完了【詩經】,在王壽南邀請下繼續注【史記】。
  李宗侗因病重在床不能持筆寫作,但思維清晰,堅持口述,由學生記錄,完成【春秋左氏傳今注今譯】、【春秋公羊傳今注今譯】。『古籍今注今譯』的出版,既推廣了傳統文化,也搶救了前輩學者的學術之果。期間的歡欣哀慟,讓王壽南感慨萬千。
  借勢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王壽南又策劃主持了『中國歷代思想家』系列書籍的出版,邀請飽學之士,為中國先秦周公至現代胡適等一百位思想家寫傳。王壽南希望學者把學術從象牙塔頂請下來進入普通人的視界,因而特別要求作者深入淺出地寫。『中國歷代思想家』和『古籍今注今譯』兩套書,拓展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的普及推廣之道。
  悅納自己的人生
  由於長期勵精鑽研,用眼過度,視力嚴重退化,2005年,王壽南失明了。三年之後,經開刀醫治,他重新獲得光明。在失明的三年時間裏,妻子吳涵碧竭力呵護他的世界,為了不讓丈夫陷入消沉頹敗的狀態,她每天拉着他去台北的地下街散步聊天,為了讓丈夫仍擁有豐盈的精神生活,她提出口述為文的建議,讓王壽南講出多年教學研究之心得。王壽南採納了妻子的建議,他的口述之作,每月在【歷史月刊】發表,之後集結成書【照照歷史的鏡子】。
  如果用文學家式搖曳多姿的筆,來寫王壽南的一生,也許可鋪陳敷衍為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然而,他只是用史學家的溫和冷峻來講述,童年逢亂世,少年負重軛,晚年失光明,在他的回憶裏,都是平靜的,沒有悲苦辛酸。
  在問及為何在研究生階段選擇政治大學,而放棄聲譽更大的台灣大學,王壽南的解釋中,多少透露了他的一些為人處世的原則。他說:『台大有很多好學者,但是久居學術殿堂,與世事隔絕,而政治大學的老師,很多官員學者,學問很好,涉世很深,不僅可以在學術上引導學生,也能關心學生現實的安身立命。』他從清貧中成長起來,知道與世界相處,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光有思想是不夠的。
  ■ 對話
  文化的發展總有其具體社會處境
  新京報:『古籍今注今譯』和『中國歷代思想家』兩套書,涉及上百位作者,光是在選擇作者以及約稿階段,就需要花費很多精力,你當時是以怎樣的心態來做這些事的?
  王壽南:編大型的叢書,確實比我想像中來得辛苦,伺候幾百位作者不容易啊,催稿又很傷感情。但只要想到自己所作所為可以影響別人,總覺得是福氣的事情。我在學界人緣比較好,平時很關注學術動向,自己的學術成績也不差,所以能為策劃中的書找到合適的作者。很多緣分都是日常往來中結下的。在叢書編寫的過程中更是交到了很多朋友。
  新京報:當時台灣的文化復興運動,為何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悄然退場了?
  王壽南:文化復興運動的發起人是學者,政府是合作者,背後還有文化基金作為支持。六十年代,文化復興運動之所以稱之為運動,是因為台灣當時還是農村社會,文化沉在下面,沒有活力,『運動』其實是推動使之活起來的意思。
  十多年之後息聲,原因很簡單,執政黨換了,政策也轉變了。台灣有中華文化復興,也有過短暫的去中國化時期。所幸現在又回到尊重傳統,2009年,『古籍今注今譯』這套書在台灣重版,社會上下都很關注。
  新京報:最近幾年,大陸對待傳統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其表徵就是國學演講風行,但裹挾其中的商業化氣息很濃烈,演講本身的清淺與謬誤,也令人擔憂。
  王壽南:有總比沒有好。文化的發展總是很緩慢的,不能操之過急。回溯起來,大陸國學演講之風,傳自台灣,而台灣則源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文化復興運動時。
  當時我們做了大量公共文化講座,內容非常廣泛,文史哲法商都有,普及了很多文化常識。從帶着文化理想主義去做演講,到現在的商業化演講,不能簡單地說其中有什麼東西在失落,也不能簡單地判斷是非,需要結合具體的社會處境。現在看來,文復會最大的成就,是花大量學者的智慧與精力所做的典籍整理工作,這是扎紮實實的工作。
  人物簡介
  王壽南 台灣著名歷史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史、中國政治史、中國近現代史。其著作【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唐代政治史論集】、【唐代人物與政治】、【隋唐史】,為當代隋唐史研究重要作品,主持出版『古籍今注今譯』系列、『中國歷代思想家』系列、『岫廬文庫』等,皆影響深遠。本報記者 孫純霞 攝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朱桂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