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历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王寿南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让学术走近普通人

国学新闻| 历史的天空

2011-10-17 15:29| 發佈者: 山東受學| 查看: 1326| 評論: 0|來自: 新京报 

摘要: “中国历代思想家”系列   王寿南 策划主编   九州出版社   2011年5月   “古籍今注今译”系列   王寿南 主持 王云五主编   新世界出版社   2011年8月   王寿南生于1935年,为家中 ...
“中国历代思想家”系列
  王寿南 策划主编
  九州出版社
  2011年5月
  “古籍今注今译”系列
  王寿南 主持 王云五主编
  新世界出版社
  2011年8月
  王寿南生于1935年,为家中长子。他出生之后两年,抗战爆发。王父任国民党中级军官,烽火乱世,与妻儿南北离居近十年。1949年,王寿南一家迁居台湾。
  1958年进入台湾政治大学读研时,正是王寿南人生低谷。父亲离世,家中老母亲与年幼的弟弟妹妹的生活,全依赖身为长子的王寿南。当时台湾商业未发达,一位历史学士,几无可寻兼职之处。深深影响现代中国的奇才王云五,是王寿南在政大的老师。适逢主持“少年文库”,王云五特邀他为文库作者,并支付一本两万字两千台币的稿酬。当时一位台湾大学教授的月薪为三千台币,丰厚的稿酬,让王寿南得以从容度日,安心学习。
  王寿南的博士论文《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开唐代藩镇研究之先风,为中国当代隋唐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作品。博士毕业后,他留教政大,学术成果丰硕。至今,他的很多作品,仍是有志于隋唐史研究的学子的必读书目。
  对于王寿南而言,与王云五的交往,却是他人生最为重要的经历之一。几年前出版的《岫庐八十自述》,录有一张王云五先生和学生的照片,彼时风华正茂的王寿南,站立于白发拄杖的王云五身后,一身阳光。《岫庐八十自述》的编选者王学哲(为王云五之子),在序文中多次提到王寿南,赞其编著的王云五年谱详实完整,用功极深。其实是用情极深。
  让象牙塔之光照进社会
  王寿南不是那种独居象牙塔的学者,他为人淡泊自甘,为事则积极豁达,乐于交游,亦不避俗务,只要有益于社会文化建设,他都乐而为之。在台湾学术界,王寿南拥有很好的人缘,他把人脉资源用于编书组稿,故得心应手。
  1966年孙中山百年诞辰纪念,大陆“文革”开始,台湾文化界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成立文化复兴委员会,蒋介石任会长,提出“守经知常,创新应变”,王云五为副会长,而王寿南则是文复会的执行秘书之一。文复会有多个部门,含教育改革、国民生活、文艺改革、学术出版促进会。
  整理出版古代思想典籍,广约文史学者硕彦,参与批注经典古籍,是学术出版促进会的主要工作之一。王云五任名誉上的“古籍今注今译”丛书主编,王寿南主持具体工作,比如确定典籍书目、确定注译学者。“古籍今注今译”系列有百余种,成为文复会留下的重要文化成就。
  著名经济学家马持盈是《诗经今注今译》与《史记今注今译》的作者,在台湾当局任职期间,因言获罪,入狱十多年。之后重获自由,却生活无着。王寿南认为他不惮挥斥方遒,必是书生意气使然,即是真正读书人,便与王云五商量,邀请他参加古籍今注今译的工作,而稿酬则可维持生计。马持盈欣然应允,不久便注完了《诗经》,在王寿南邀请下继续注《史记》。
  李宗侗因病重在床不能持笔写作,但思维清晰,坚持口述,由学生记录,完成《春秋左氏传今注今译》、《春秋公羊传今注今译》。“古籍今注今译”的出版,既推广了传统文化,也抢救了前辈学者的学术之果。期间的欢欣哀恸,让王寿南感慨万千。
  借势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王寿南又策划主持了“中国历代思想家”系列书籍的出版,邀请饱学之士,为中国先秦周公至现代胡适等一百位思想家写传。王寿南希望学者把学术从象牙塔顶请下来进入普通人的视界,因而特别要求作者深入浅出地写。“中国历代思想家”和“古籍今注今译”两套书,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的普及推广之道。
  悦纳自己的人生
  由于长期励精钻研,用眼过度,视力严重退化,2005年,王寿南失明了。三年之后,经开刀医治,他重新获得光明。在失明的三年时间里,妻子吴涵碧竭力呵护他的世界,为了不让丈夫陷入消沉颓败的状态,她每天拉着他去台北的地下街散步聊天,为了让丈夫仍拥有丰盈的精神生活,她提出口述为文的建议,让王寿南讲出多年教学研究之心得。王寿南采纳了妻子的建议,他的口述之作,每月在《历史月刊》发表,之后集结成书《照照历史的镜子》。
  如果用文学家式摇曳多姿的笔,来写王寿南的一生,也许可铺陈敷衍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然而,他只是用史学家的温和冷峻来讲述,童年逢乱世,少年负重轭,晚年失光明,在他的回忆里,都是平静的,没有悲苦辛酸。
  在问及为何在研究生阶段选择政治大学,而放弃声誉更大的台湾大学,王寿南的解释中,多少透露了他的一些为人处世的原则。他说:“台大有很多好学者,但是久居学术殿堂,与世事隔绝,而政治大学的老师,很多官员学者,学问很好,涉世很深,不仅可以在学术上引导学生,也能关心学生现实的安身立命。”他从清贫中成长起来,知道与世界相处,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光有思想是不够的。
  ■ 对话
  文化的发展总有其具体社会处境
  新京报:“古籍今注今译”和“中国历代思想家”两套书,涉及上百位作者,光是在选择作者以及约稿阶段,就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你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态来做这些事的?
  王寿南:编大型的丛书,确实比我想象中来得辛苦,伺候几百位作者不容易啊,催稿又很伤感情。但只要想到自己所作所为可以影响别人,总觉得是福气的事情。我在学界人缘比较好,平时很关注学术动向,自己的学术成绩也不差,所以能为策划中的书找到合适的作者。很多缘分都是日常往来中结下的。在丛书编写的过程中更是交到了很多朋友。
  新京报:当时台湾的文化复兴运动,为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悄然退场了?
  王寿南:文化复兴运动的发起人是学者,政府是合作者,背后还有文化基金作为支持。六十年代,文化复兴运动之所以称之为运动,是因为台湾当时还是农村社会,文化沉在下面,没有活力,“运动”其实是推动使之活起来的意思。
  十多年之后息声,原因很简单,执政党换了,政策也转变了。台湾有中华文化复兴,也有过短暂的去中国化时期。所幸现在又回到尊重传统,2009年,“古籍今注今译”这套书在台湾重版,社会上下都很关注。
  新京报:最近几年,大陆对待传统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其表征就是国学演讲风行,但裹挟其中的商业化气息很浓烈,演讲本身的清浅与谬误,也令人担忧。
  王寿南:有总比没有好。文化的发展总是很缓慢的,不能操之过急。回溯起来,大陆国学演讲之风,传自台湾,而台湾则源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复兴运动时。
  当时我们做了大量公共文化讲座,内容非常广泛,文史哲法商都有,普及了很多文化常识。从带着文化理想主义去做演讲,到现在的商业化演讲,不能简单地说其中有什么东西在失落,也不能简单地判断是非,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处境。现在看来,文复会最大的成就,是花大量学者的智慧与精力所做的典籍整理工作,这是扎扎实实的工作。
  人物简介
  王寿南 台湾著名历史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中国政治史、中国近现代史。其著作《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唐代政治史论集》、《唐代人物与政治》、《隋唐史》,为当代隋唐史研究重要作品,主持出版“古籍今注今译”系列、“中国历代思想家”系列、“岫庐文库”等,皆影响深远。本报记者 孙纯霞 摄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朱桂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