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馮驥才:中國10年消失90萬個自然村 村落價值堪比長城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6-7 17:27| 發布者: 偷月| 查看: 1363| 評論: 0|來自: 濟南日報

摘要: 圖一:馮驥才接受記者採訪。 圖二:朱家峪村一景 古村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蘊含着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被譽為經典的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 ...

圖一:馮驥才接受記者採訪。

圖二:朱家峪村一景

古村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蘊含着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被譽為經典的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徵。然而,伴隨着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村改革步伐的加快,大批古村落瀕臨消亡,搶救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中國北方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論壇』5日在濟南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舉辦,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與近20位有關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並就現代社會語境下中國北方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這一主題進行了探討。記者第一時間獨家採訪了馮驥才,他就古村落保護提出了很多獨到和建設性的意見。

我國10年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

馮驥才對於古村落的保護非常用心,經常奔走於國內各個地區,實地考察、調研古村落的現狀,並不斷提出保護、利用古村落的建設性意見。他告訴記者,今天開的這個會非常及時,也非常成功。北方古村落這個概念是按我國的地域確定的,主要是指位於北方的山東、河南、河北、內蒙古、寧夏等省市自治區以及東北部分地區的古村落。目前,這些地方的古村落保護也面臨着眾多問題,老的自然村消失速度讓人吃驚。

馮驥才給記者提供了一個數字:『因為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大,所以存在的自然村是「巨量」的,但近年來消失得太快了。在2000年時,我國擁有360萬個自然村,但到了2010年,這一數字變成了270萬。也就是說,10年間就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這個數字令人觸目驚心。那麼其中有多少古村落,則無人知曉,也無法知道,因為從沒有任何部門、機構或個人做過這個調查。那麼這些自然村的消失都是因為什麼呢?一是大量並村,二是城鎮化。近些年來,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村落慢慢變得空巢化,只有少數老人和兒童,以後很有可能就成了無人村,其中所蘊涵的大量文化信息、形態隨之消失,這個損失無法彌補。』

馮驥才近年來的工作重點就是古村落保護,他告訴記者,其實『古村落』這個詞也不是很科學,建設部根據他的保護古村落的建議提出改為『傳統村落』特別好,古村落只是一個口頭叫法,有片面性,而傳統村落則更為準確地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精神表達出來了。

傳統村落價值不比長城小

現在,在每個可能的場合,馮驥才都以儘可能多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發出呼聲。他說,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現在已到了關乎傳統村落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中國的自然村,由於歷史悠久、文化板塊多樣、民族眾多、環境不同,導致村落形態各異,經過歷史的變遷,很多村落逐漸消失。而中華文明最遙遠綿長的根就在村落里,大量重要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都跟村落有密切關係,甚至是發源地。村落是農耕文明最小的社區單位,人們在其中生產、生活;村落里同時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1300多項國家級『非遺』和7000多項省市縣級『非遺』,絕大多數都在村落里,少數民族的『非遺』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

『從這個角度說,傳統村落本身就是最大的文化遺產,價值我認為不比長城小。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最深的根在這裡面,中華文化的燦爛性、多樣性和地域性體現在裡面,文化的創造性也在村落里。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村落的原始性,以及其所附有的文化性逐漸被瓦解,這種變化現在看來勢不可擋。如何保留這些文化後遺產相當困難。而且村落本身無法歸類到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產任何一方。在我國,物質文化遺產歸國家文物局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歸文化部非遺司管理,村鎮建設歸建設部村鎮司管,有些業務又歸農業部管。如此一來,傳統村落的保護哪頭都不靠,也沒有一個明確的部門專門負責。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雖然評定出160多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但評定標準是從建築方面考慮的,且門檻很高,而很多擁有國家級「非遺」的傳統村落又不見得能列入其中。結果,傳統村落就成了「被遺忘的角落」,也造成了目前古村落保護困難的現狀。』

『非遺』產業化反倒加快其消失速度

馮驥才認為傳統村落的保護確實面臨很多問題,每個傳統村落歷史、環境、居民民族等各不相同,保存現狀、所處位置不同,所以有着巨大的多樣性,故而傳統村落的保護沒法有一個統一標準或規程,而是要針對每一個村落的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再對症下藥。但是這又是最讓他苦惱的一個問題,因為中國專門研究傳統村落的專家學者太少了。我國80%的『非遺』項目,沒有一個學者專家進行研究,只有一個或兩個傳承人。沒有專家的研究、監督,很多『非遺』也就很容易變成一種適應當前市場的商品,因為市場利潤而變質。

『我特別反對開發這個詞,這是一個非常粗暴的說法。保護與開發才是符合文化規律的做法。開發就需要賺錢,就被納入了經濟規律,加大開發力度,也就預示着加大了破壞力度,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現在,很多「非遺」一旦進入了名錄,當地政府就放心了,也就不管了,更多地被政績化、產業化,其實這樣反倒加快了這些「非遺」的消失速度。』馮驥才認為保護與利用才是對傳統村落和『非遺』的最好保護。

記者詢問山東傳統村落的情況,馮驥才說,山東傳統村落的留存數量不多,保護現狀也不是非常好,尤其是沿海地區很少。全國共有22個省份的169個古村落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但山東省僅有章丘市官莊鎮朱家峪村和榮成市寧津街道辦事處東楮島村兩個,這就很說明問題。全國其他沿海地區的情況也差不多。現在國內很多發達地區的一些村落不是慢慢地、一點點消失的,有的是整個村落幾乎一夜之間就消失了,這種情況很難阻擋。『可喜的是,現在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對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已經有了自覺保護的意識,對村子裡的老建築、石碑等老東西也注意保護了,但是政府和有關機構如何有所作為,才是真正把這些承載着中華文化的傳統村落保護下來的最有效推手。』


來源:濟南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