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舜其大孝也與!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8-11-24 11:14|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5034| 評論: 2|原作者: 楊海文|來自: 中華讀書報

摘要: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 ...

【中庸】第17章的原文是: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這一章的開頭是『子曰』二字,意思不言自明。孔子是【中庸】最重要的說話人。【中庸】有二十一個『子曰』,有一個『仲尼曰』,孔子共有二十二次發言。

孔子說:『舜其大孝也與!』第6章講過:『舜其大知也與!』【中庸】前面講舜是最有智慧的人,這裏講舜是最有孝道的人。智慧與孝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智慧與孝道得到【中庸】特別的彰顯?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這裏主要看舜為什麼是最有孝道的人。

關於舜是大孝子,【尚書】【孟子】【史記】都有描述。舜的家庭很特別。他的父親、繼母、同父異母的弟弟象,這一家三口想盡千方百計陷害舜,欲置舜於死地。舜生活在這個很不好的家裏,但他是大孝子,時刻想着孝順父母。【孟子】9·1有這樣的說法:舜一心一意想當孝子。所有的事情如果不是建立在孝順父母的基礎上,他都不開心。天下之人喜歡他,他不開心;娶了堯的兩個女兒做妻子,他不開心;富有天下,他不開心;尊為天子,他不開心。只有得到父母的喜歡,他才開心。孟子說:『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孟子】9·1)大孝,就是我要一生一世孝順自己的父母。到五十歲還孝順父母,孟子只在舜的身上看到了。

以上是對『舜其大孝也與』的解讀。這句話與下文的『德為聖人』有什麼關係呢?只有大孝子才具備成為聖人的基本條件。所以,從『大孝也與』到『德為聖人』,這裏有轉折的意味。【中庸】接下來的文字似乎偏離了孝的主題,但實際上沒有。如果不以孝為基礎,『德為聖人』就轉折不下來。

『德為聖人』,舜在道德上是聖人;『尊為天子』,舜在地位上是天子;『富有四海之內』,舜擁有四海之內的財富;『宗廟饗之,子孫保之』,宗廟裏面祭祀他,子子孫孫懷念他。這幾句話講的是:舜的孝道有很多體現,這些體現的結果就是『大德』。因為孝道,舜成為道德上的聖人,成了大德。

在孔子看來,『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有大德的人一定會得到他的地位,一定會得到他的財富,一定會得到他的名聲,一定會得到他的長壽。也就是說,大德者必定得到四樣東西:地位、財富、名聲、長壽。這四者是有一定關係的,我們可以調動自己的人文體驗好好把握這種關係。

孔子為什麼特別講到『故大德……必有其壽』呢?壽,就是壽命、長壽。【論語】6·23說:『知者樂,仁者壽。』智者是快樂的,仁者是長壽的。舜是大孝子,道德修養極高,他到底有多長壽呢?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法認為他活了117歲,也有人說他活了116歲。到了南宋,大思想家朱熹(1130—1200,以下稱作朱子)為【中庸】做章句,做了折中,說舜活了110歲。百歲以上屬於長壽,大德者『必得其壽』,孔子覺得這是相當肯定的事情。我們知道:『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孔子活了73歲,孟子活了84歲,這都是長壽的表現。古人活到70歲,是很少見的,所以這是長壽。

大德者必然得到地位、財富、名聲、長壽,這是從人事方面來講。講完這些,孔子把話題接引到了自然哲學方面。他說:『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天生養了萬事萬物,同時根據它們不同的資質,而讓它們各得其所。『必因其材而篤焉』的這個『篤』,有人說意思就是:它本來已經很好了,再把它加厚一點。這是朱子【中庸章句】的解釋。我認為篤就是各得其所。『必因其材而篤焉』,通俗地說,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順着這句話,孔子講到:『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栽培、傾覆是這裏的兩個關鍵詞。這句話比較難解。先講朱子的解釋。朱子有一個基本的哲學理念,就是氣。這個氣是生命之氣,它有這些特點:第一,有生命之氣,無生命之氣,這是兩種狀態;第二,生命之氣多,生命之氣少,這也是兩種狀態。我們把這四種狀態進行疊加,就會看到:有生命之氣,而且生命之氣很強,這個時候萬物得以成長;生命之氣很少,甚至沒有生命之氣,這個時候萬物走向凋零。這是朱子所謂『氣至而滋息為培,氣反而游散則覆』的解釋。

按照這一解釋,我們把『栽者培之,傾者覆之』翻譯為:能夠成材的,就栽培它,成不了材的,就淘汰它。這種翻譯讓我們想起達爾文主義的觀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康有為(1858—1927)的【中庸注】稱作『物競天擇,優勝劣敗』。人們一般認為這種自然哲學的解釋符合自然界發展的客觀規律。但是,如果這樣解釋,我們的心裏總是有一種特別悲涼的感覺。因為說到萬物生長,能夠成材的——我們就栽培它,成不了材的——我們就淘汰它,這種說法好像太殘忍了。

我想在自然哲學的解釋之外,加進人道主義的解釋,並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是從生存的角度展開。生存的角度是說:你發展得好,我要栽培你、培育你;你發展得不好,我要給你一碗飯吃。生存的角度也是最低的限度。第二是從發展的角度展開。發展的角度是說:你一帆風順、順風順水,我為你錦上添花;你陷入困境、一籌莫展,我為你雪中送炭。這都是為了你的發展。第三是從境界的角度展開。生存的角度是最低的,發展的角度是中間的,境界的角度是最高的。

境界的角度是說『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涉及人生的兩極:一個是生,一個是死。面對生死問題,我們應當有什麼樣的境界追求呢?對於生要有追求,對於死要有追求,這種追求落實到境界上,最好的表達是印度大詩人、哲學家泰戈爾(1861—1941)【飛鳥集】說的『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所以,『栽者培之』,我們的生要如夏花之絢爛;『傾者覆之』,我們的死要如秋葉之靜美。從人道主義角度解釋這句話,我們把側重點放在『傾覆』上面。為什麼要放在這裏?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基本的生存要求、基本的發展要求、基本的境界要求。我們既要想到栽培,也要想到傾覆。從我個人的人生經驗出發,更是從大部分人的人生體驗出發,我們要特別強調『傾覆』這兩個字,以及如何重新理解它的含義。

【中庸】沒有引過其他經典,只引過【詩經】,而且引了十五次。孔子講完『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接着引了【詩經】:『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嘉樂君子』,就是高雅快樂的君子。『憲憲』的意思是很明顯、很顯著,『憲憲令德』是高雅快樂的君子有着美好的品德。這個高雅快樂、有美好品德的君子,該做一些什麼?上天會如何栽培他呢?那就是『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他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得到大福利,所以他自己也能享受上天恩賜的福祿。上天厚待這樣的君子,我們該對他做一些什麼呢?那就是『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我們要保佑他承擔自身的歷史責任,這是來自上天的指令。孔子引【詩經】,還是從栽培的角度講。

第17章的最後是孔子說的:『故大德者必受命。』大德者是最有道德的人。『受命』到底是什麼意思?按照傳統的解釋,就是『受天命為天子』。最有道德的人一定要接受天命,成為治國理政的最高統治者。這個解釋合乎【中庸】的發展脈絡,因為第28章講到天子該做的就是議禮、制度、考文。『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如果不是天子,就不能議禮,不能制度,不能考文。子思又談到德與位的關係:『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你雖然有天子之位,但如果沒有道德,那你就不能製作禮樂文明;反之,亦然。德與位一定要匹配起來。有大德者必須而且必然接受最大的天命,成為治國理政的最高統治者。

『故大德者必受命』,孔子為什麼要這麼說?春秋時代,禮樂文明已經遭到大面積的破壞。天下那些諸侯光有其位,但他們的道德品質不行。所以孔子特別強調:有最高道德的人一定要有最高的地位與之相配,否則社會治理就會出現大問題。

對於【中庸】第17章,我們要特別關注兩個問題:一個是孝與德的關係問題。為什麼古人把道德品質與是不是孝順密切聯繫在一塊?它值得我們拿切身的人生體驗予以反省。另一個是德與位的關係問題。你的道德與你的地位到底有什麼關係?這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大德者必受命』,擁有最高道德的人必須而且必然成為治國理政的最高統治者,這是孔子的理念。從世界人類文明的早期看,很多民族都有類似的思想。比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前469—前399)、柏拉圖(前427—前347)講『哲學王』,認為哲學家要成為王,就與這個理念異曲同工。

我們既要好好揣摩孝與德、德與位的關係,還要看到這一章有兩個字提了很多次:一個字是『故』,出現四次;另一個字是『必』,出現了六次。孔子為什麼會用這麼肯定的語氣講倫理政治問題呢?!

(作者系中國孟子研究院泰山學者)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遊客 2018-11-26 11:43
【飛鳥集】說的『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所以,『栽者培之』,我們的生要如夏花之絢爛;『傾者覆之』,我們的死要 ...
引用 遊客 2018-11-25 13:17
因為孝道,舜成為道德上的聖人,成了大德。

查看全部評論(2)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