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離騷】的題義與詩旨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8-11-16 11:19|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2882| 評論: 1|原作者: 何新文|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明代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圖】(局部) 資料圖片 古今學人關於【離騷】題義的解釋,眾說紛紜,有不下數十種之多。但是,其中最具勝義者,當屬司馬遷的『離憂』之說。司馬遷定義【離騷】的題旨爲:『離騷者,猶離憂也 ...

明代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圖】(局部) 資料圖片

古今學人關於【離騷】題義的解釋,眾說紛紜,有不下數十種之多。但是,其中最具勝義者,當屬司馬遷的『離憂』之說。司馬遷定義【離騷】的題旨爲:『離騷者,猶離憂也。』他認爲,『離騷』,就是『離憂』,就是要『離去』憂患,解脫痛苦。這既是屈原的創作動因,也是【離騷】的基本內容和主題。

由於司馬遷既沒有說明『離憂』的具體意涵,也沒有對『離』字下註腳,從而使『離憂』之說不斷遭到後世學者的誤解,其本來意義因各種誤讀而隱晦不明,這不僅給『離騷』題義的解讀留下了很大的爭論空間,而且也影響到了對於【離騷】題義和詩旨的正確理解。

先是班固的誤解。班固【離騷贊序】謂『離,猶遭也』,並斷定【離騷】是屈原『明己遭憂作辭』。因爲『離』字本有『遭、罹』之義,屈原作品中又有『離』字作『罹』或『遭』解之例,故『遭憂』之說從者甚眾。如【史記索隱】引東漢應劭曰、唐顏師古注【漢書·賈誼傳】,均謂『離,遭也』;今人從之者亦伙。然而,『遭憂』一詞或許可以概括【離騷】前半篇的內容即屈原對現實的回顧,卻遠不能涵蓋後半部在幻想世界『上下求索』的豐富內容。故而明清以來就有不滿『遭憂』之說的意見,如明汪瑗【楚辭集解】、清劉熙載【賦概】都批評『遭憂』說不妥,指出『以「遭」訓「離」,恐未必是』。

還有王逸【楚辭章句·離騷序】則謂:『離,別也;騷,愁也。』從文字訓詁的角度看,王逸釋『離』爲『別』並非無據,但以屈原與楚君的『別愁』解釋【離騷】,就很牽強。因爲【離騷】中很少有所謂與楚王『離別之愁』的描寫,詩的主旨也並非『別愁』所能概括。故錢鍾書先生【管錐編】也評論道:『王逸釋「離」爲「別」,是也;釋「離騷」爲以離別而愁,如言「離愁」,則非也。』

漢代以後,諸家解說,紛紛不絕。一是承『離憂』之語而另釋『離』字爲『隔』、爲『麗』、爲『隔離』、爲『離間』等;一是區別漢人舊解而別立新說,釋『離騷』爲『牢騷』『勞商』『離歌』之類。然諸家所論,大多脫離【離騷】作意、主旨和具體語境,去做純文字、詞語的考據推演,有的更只是單文孤證,故很難爲學界接受。

因此,既要於文字訓詁有據,又要能符合【離騷】作意和詩旨內容的『離騷』篇題詮釋,仍然需要回到『離憂』之說的本身,需要探討司馬遷使用『離憂』一詞的具體語境,探討『離騷』之『離』除班固所釋『遭』字之義外,是否還有別的含義?

從文字訓詁的角度分析,『離』字,除有『罹』『遭』之義外,更有『離開』『離去』等含義。【說文解字】云:『離,離黃,倉庚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則謂:『今用鸝爲鸝黃,借「離」爲「離別」也。』當代文字學家康殷【文字源流淺說】認爲,金文『禽』字,字形爲『用「網」形以指網捕的對象,同時也表示禽捉』;『離』字則『像把網捕住的鳥由網中取出,使鳥離網,引申泛指分離、離去等意』。段、康二氏之說,指出『離』字有『離別』『離去』之義。

再考察【楚辭】與【史記】所載『離』字的用法。洪興祖【楚辭補註】所載被認爲是屈、宋所作的楚辭作品中,除有10餘例如『陸離』『江離』及『離披』之類的專門名詞或形容詞外,其餘34例『離』字(或詞組),可訓爲『遭』或『罹』的只有12例,如【離騷】『進不入以離尤兮』、【山鬼】『思公子兮徒離憂』等;更多的20餘例,則均有今語『離開、離去、遠離』等義,如【離騷】『余既不難夫離別兮』(注曰『近曰離、遠曰別』)、『飄風屯其相離兮』、『紛總總其離合兮』、『何離心之可同兮』,【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遠遊】『離人群而遁逸』,【九辯】『去鄉離家兮徠遠客』,等等,這些詩句中的『離』字或『離』字詞語即是如此。還可注意的是,在王逸注中,『離』與『去』可以同義互訓,例如【哀郢】『去終古之所居』,注曰『遂離先祖之宅舍也』;【九辯】『離芳藹之方壯兮』,注曰『去己盛美之光容也』。前例是以『離』釋『去』,後例是以『去』訓『離』。這些例句說明,【楚辭》裡的『離』字既有『遭、罹』之訓,更有無須註解的『離、去』之義;而且『離』『去』可以互訓。這說明,屈原所謂『離騷』之『離』,或者原本就有『離、去』之義。

【史記】一百三十篇中,大約在六十八篇中有『離』字(或組合詞)187個。其中,除有近百例如『王離、鍾離、離婁』等專門名詞以及『陸離』之類形容詞外,大多數『離』字都有『離開、離去、分離』等義。如【呂太后本紀】『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孝文本紀】『右賢王離其國』、【樂書】太史公曰『故君子不可須臾離禮……不可須臾離樂』、【魯周公世家】『不敢離成王』、【老子韓非列傳】『合五百歲而離』、【蘇秦列傳】『義不離其親一宿於外』、【蒙恬列傳】『未離襁褓』、【太史公自序】『形神離則死……離者不可復反』,等等。這些文句中的『離』字或詞語,均非『遭』『罹』可訓,而是『遠離、分離』等義。而可訓爲『遭』或『罹』的『離』字僅有5例,如『離愍、離湣、離咎、離此咎、離此尤』等。這5例中,又有4例出自於【屈原賈生列傳】所載【懷沙】及【吊屈原賦】。同時,【史記】中的『遭』『離』二字很少互用。例如【封禪書】『遭聖則興』、【管晏列傳】『不遭時也』、【李斯列傳】『獨遭亂世』、【韓信盧綰列傳】『遭漢初定』、【袁盎晁錯列傳】『遭孝文初立』、【太史公自序】『遭李陵之禍』等句中的『遭』字,分別有『遭遇』或『遭受』之意,但均不用『離』字表述。

求之於【楚辭】、證之以【史記】,可知楚漢時期的『離』字,除有『罹、遭』諸義外,最常見的含義卻是當時社會普遍應用、人人明白的『離開、離去』等義。或許正是有鑑於此,司馬遷以『離憂』表達『離去憂患』之意時,就不必對『離』字作註腳了。

【漢書】則不同,書中的『離』可訓『遭』,『遭』亦可訓『離』,『遭』『離』可以互訓甚至是通用。如【楚元王傳】『內離牧豎之禍』、【外戚傳】『仍襁褓而離災』,顏師古注均曰『遭也』;而【魏相丙吉傳】『遭離無辜』、【循吏傳】『遭離凶災』,『遭離』連用,顏師古也注曰『離,亦遭』也。這應當是班固解『離猶遭』的真正原因。班固『遭』『離』不分,又強作解人,把一個原本不需要解釋的具有『離開、離去』之義的『離』誤解爲『遭罹』之『遭』,並由此引導了對於【離騷】題意與詩意的誤讀。而撥開班固開始布下的迷霧,正本清源地回到司馬遷的解讀,正是當代【離騷】研究者的學術責任。

我們說『離騷』的題意與詩旨是『離去憂患、解脫痛苦』之意,還可以從屈原『舒吾憂』及司馬遷『舒憤懣』的美學文學觀得到佐證。

李澤厚等【中國美學史】認爲:『美同個體的心靈情感、想像願望更多地融匯到一起,這正是屈原美學超越儒家美學的傑出的地方。』屈原善於描繪內在的心靈和情感。他在【九章】中寫道,之所以要創作抒發憂鬱情緒的詩歌,首先,是因爲內心積鬱著許許多多無以訴說的憂苦:『情沉抑而不達兮,又蔽而莫之白』『心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憂心不遂,斯言誰告兮』『媒絕路阻兮,言不可結而詒』『愁鬱郁之無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在這連篇累牘的以否定副詞『不』組成的詩句里,詩人反覆訴說著滿腹幽愁怨恨憑誰訴的憤懣;其次,也是更進一步,詩人希望通過這些因『怨』而『生』的詩篇,訴說出內心的痛楚,獲得心理上平衡,所謂『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道思作頌,聊以自救兮』『舒憂娛哀兮,限之以大故』。如此等等,正表達著屈原渴望訴說、期冀解脫的創作心理和美學願望,誠如王逸【楚辭章句】所注,這是屈原『言己自知不遇,聊作詞賦,以舒展憂思』,是所謂『且展我情,渫憂思也』。

屈原之後,司馬遷繼承楚騷美學傳統,並由此而發揮了他『舒憤懣』的美學觀。司馬遷認爲,歷史上舉凡偉大而流傳千古的著述,都是作者『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而『發憤爲作』『以舒其憤』的產物。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是如此,像【詩經】、屈原【離騷】這樣偉大詩歌作品的產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屈原的不幸遭遇,深深地打動了司馬遷,讓他生發出深刻的理解和無限的同情。唯其如此,司馬遷才會斷言: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原屈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而『離騷者,猶離憂』——即希望離去憂患、解脫痛苦之謂也!

當屈原內心深處充滿憂愁怨憤之時,當他的不懈奮鬥和理想無法實現甚至也無人理解之時,『憂愁幽思』的詩人第一位的需要、其本能的反應,就是要尋求從憂患和痛苦中的解脫。這也正是【離騷】的創作目的和主要內容。故而錢鍾書先生對『離騷』二字有如此特別的理解:『「離騷」一詞,有類人名之「棄疾」「去病」或詩題之「遣愁」「送窮」;蓋「離」者,分闊之謂,欲擺脫憂愁而循避之,與「愁」告「別」……王逸【九思·逢尤】曰「心煩憒兮意無聊,嚴載駕兮出戲游」,逸自注或其子延壽注「將以釋憂憤也」,正是斯旨』。

(作者:何新文,系信陽學院文學院特聘教授)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遊客 2018-11-16 22:07
當屈原內心深處充滿憂愁怨憤之時,當他的不懈奮鬥和理想無法實現甚至也無人理解之時,『憂愁幽思』的詩人第一位的需要、其本能的 ...

查看全部評論(1)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