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庸】與科舉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8-8-28 23:23|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1953| 評論: 0|原作者: 楊少涵|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在中國經學史上,【中庸】從一篇普通論文躍升爲一部必讀經典,這個過程一直是歷代學人津津樂道的奇蹟。促成這個奇蹟的決定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獨特的考試制度,尤其是隋唐以後的科舉考試制度。 在科 ...

在中國經學史上,【中庸】從一篇普通論文躍升爲一部必讀經典,這個過程一直是歷代學人津津樂道的奇蹟。促成這個奇蹟的決定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獨特的考試制度,尤其是隋唐以後的科舉考試制度。

在科舉制度實行之前,【中庸】已受到世人的特別重視。【漢書·藝文志】即有『【中庸說】二篇』的記載,【宋書】和【梁書】也記載南朝的戴顒和梁武帝曾爲【中庸】作過注釋。但這些文獻徒留其目,都沒有流傳下來。現在所見最早的【中庸】研究文獻應該是東漢鄭玄爲【禮記·中庸】所作的註解。【禮記】原本只是【儀禮】的補記附釋,鄭玄同時爲『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這就使得【禮記】開始脫離【儀禮】而獨立行世。

在此後的官方考試制度中,【禮記】的地位得到加強。三國魏文帝黃初五年(224),置立太學,制五經課試法,【周禮】【儀禮】【禮記】等『三禮』『皆列於學官』(【三國志】卷十三)。東晉元帝踐阼之初,簡省博士,『三禮』之【周官】【禮記】得以入選,而盛行於兩漢的【儀禮】卻旁落。這是經學史上【禮記】第一次越位於【儀禮】。【中庸】作爲【禮記】中的一篇通論性論文,隨著其母體政治地位的提升,自然一榮俱榮。

科舉制度肇興以後,【禮記】的地位繼續鞏固。唐太宗貞觀四年(630)詔顏師古考定【五經】,貞觀十二年(638)又詔孔穎達等人撰修【五經正義】,『令天下傳習』(【舊唐書】卷一九六)。唐高宗永徽四年(653),【五經正義】最後刊定,『詔頒於天下,每年明經,依此考試』(【唐會要】卷七十七)。需要指出的是,【五經正義】『於【三禮】獨收【禮記】,這是第一次以朝廷的名義正式將其升格爲經,且拔之於【儀禮】【周禮】二經之上』(楊天宇【禮記譯註·前言】)。直到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五經』增列爲『九經』,【周禮】【儀禮】才重新成爲科舉考試的內容。唐代科舉考試最重要的是明經與進士兩科,明經側重於識字記誦,進士側重於雜文策論。唐制規定無論是明經還是進士,都要加試『帖經』。帖經相當於今天考試中的填空題:給出一行經文,貼住其中三字,讓考生填寫。這就要求全國考生對【五經】的全部經文必須爛熟於心。從這時候開始,【中庸】逐漸爲天下讀書人所熟知。

中唐以後,【中庸】頻頻亮相科舉考試中。首先,科考試卷從【中庸】出題。貞元十九年(803),明經科策問第二道題中有『蹈白刃或易於中庸』一語,即出自【中庸】第九章(孟二冬【登科記考補正】卷十五)。其次,考官策問使用【中庸】詞語。貞元二十一年(805),權德輿策問考生時曾使用了『盡性』『不敢作禮樂』『哀公問政』『文王無憂』『凝道』等詞語,這些詞語皆出於【中庸】(【欽定全唐文】卷四八三【明經策問七道】)。最後,考生答題引用【中庸】內容。唐德宗貞元九年(793),二十六歲的韓愈二度參加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考試,並作【省試顏子不貳過論】,其中就引用了【中庸】第二十一章『誠明』『明誠』和第八章顏回『擇乎中庸』的相應文句。

到了北宋,【中庸】的地位突飛猛進。科舉考試不再局限於從【中庸】中摘引個別字詞,而是直接以其文句命題。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作【省試『自誠而明謂之性』賦】,而本屆省試這一命題即出自【中庸】第二十一章的第一句話。十二年後的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中國科舉史上更是出現了一件創舉:年輕的仁宗皇帝在皇家的瓊林苑賜宴新科進士,就是在這次宴會上,新登第的三百七十七人『人賜御書【中庸】篇各一軸,自後遂以爲常』,並詔當朝宰相當眾宣讀,皇帝『候聽終篇始罷』(【玉海】卷三四)。天聖八年(1030),又改爲【中庸】與【大學】『間賜』(【宋會要輯本·選舉】二之七)。自此以後,【中庸】【大學】兩書輪換頒賜成爲兩宋科考定製。【中庸】【大學】的經學『新貴』身份巍然挺立。

對於當時的讀書人來說,科舉是他們改變命運、廁身官場的必由之路。【中庸】【大學】在科場受到如此顯赫的待遇,對天下士子引起了極大的精神刺激和強烈的靈魂震動。正是在這種時事情況下,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當早年喜談兵法的張載以兵策謁見范仲淹時,范仲淹卻說『何事於兵』,並『勸讀【中庸】』(【宋史】卷四二七)。此後的幾十年中,政界要人司馬光、理學宗師程顥程頤兄弟、文壇領袖蘇軾以及他們的朋友學生,也都發表過關於【中庸】的專著、專文或專題討論。也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一百三十多年後的朱熹殫精竭慮,先後草就【大學章句】與【中庸章句】,並將兩書與【論語】【孟子】合爲【四書】,逐漸代替【五經】成爲新的經書系統。

當然,【四書】代替【五經】形成新的經書系統,【中庸】從而升格爲新的儒家經典,僅憑學者個人的研究興趣是無法完成的,這個過程也需要代表國家意志的科舉制度來一錘定音。這一錘是在元代敲定的。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立國子學,並定其制:『凡讀書必先【孝經】【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次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元史】卷八十一)從此以後,【四書】成爲必考書,【五經】則降爲選考書。這是『【四書】地位凌駕【五經】的一個表徵』(葉國良等【經學通論】第六章)。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十一月,又就科舉考試程式下詔曰:第一場考試經問或經明、經疑從【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設問出題,『用朱氏章句集注』。(同上)從此開始,【四書】正式成爲科考教材,形成了新的經書體系,而【中庸】完全獨立出來成爲新的儒家經書,也由此確定。

在中國古代社會,科舉制度是國家意志的一個集中體現。【中庸】能夠從【禮記】獨立出來,躋身【四書】這個新的經書體系,除了其內具精深宏大的義理思想、外有佛老人士的推波助瀾之外,更爲關鍵的一個因素是得到了王權的承認,從而得以上升爲國家意志。可以說,【中庸】的經學『新貴』形象正是藉助科舉考試這一國家行爲,慢慢躍升定格的。

(作者:楊少涵,系華僑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教授。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經學史視域下的【中庸】升格問題研究』[18YJA720015]的階段性成果)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