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部發文·以科技創新豐富中醫藥健康服務產品種類 ...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8-8-15 23:29| 發布者: 醫館界| 查看: 2570| 評論: 2|來自: 中國中醫

摘要: 按照【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有關文件要求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部印發【關於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科技創新豐富中醫藥健康服務產品種類,拓寬服務領域,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與水平。

➤ 以下是通知及【關於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全文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科技部關於印發【關於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計生委、科技局,各有關單位:

按照【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有關文件要求,為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與水平提升,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特制定【關於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科技部

2018年7月19日

科技司

2018-08-13

  

關於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

為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與水平提升,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依據【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有關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和【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有關文件要求,以滿足人民群眾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需求為核心,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豐富中醫藥健康服務產品種類,拓寬服務領域,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與水平。

(二)基本原則。

1. 立足繼承,開拓創新。堅持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系統繼承中醫藥養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學術思想和實踐經驗,保持與發揮中醫藥特色與優勢,同時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加強自主創新,完善中醫藥健康服務的理論知識體系和技術服務體系,豐富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產品。

2. 需求導向,統籌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作為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工作的出發點,兼顧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多樣化健康需求,統籌發展,全面提升人民群眾健康素質。

3. 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加快科技轉化,拓展服務範圍,創新服務模式,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探索建立政府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醫醫療機構及創新型企業等多方參與,財政支持、機構自籌及社會資本多元投入的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機制。

(三)發展目標。

到2030年,建立以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鏈為核心的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體系,完善『產學研醫用』協同創新機制,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能力與創新驅動能力顯著提升。要以中醫藥學為主體,融合現代醫學及其他學科的技術方法,不斷完善中醫藥健康服務理論知識,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技術與方法,豐富中醫藥健康服務產品,創新中醫藥健康服務模式,健全中醫藥健康服務標準,強化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提升中醫健康服務能力與水平。

二、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理論與技術方法的研究

(四)深化中醫藥健康服務相關理論研究。系統總結中醫養生保健、防病治病及康復理論方法,遵循中醫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預防治療觀,將中醫藥特色優勢與健康管理、精準醫學相結合,以健康促進和慢性病防治為重點,開展中醫健康狀態辨識與干預,中醫健康管理策略、模式和過程管理工具等研究,構建中醫藥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三級防治體系,形成適用於個體、社區及特定群體的健康促進與慢病防治模式,促進健康管理和服務水平提高。

(五)推進中醫治未病科技創新。構建治未病技術體系,圍繞健康狀態中醫辨識評估、疾病風險預測預警、健康干預等治未病核心環節的關鍵技術,借鑑現代醫學、生命科學與信息科學技術成果,開展中醫藥健康狀態干預、養生保健的示範應用和科學評價研究,形成中醫健康狀態辨識與評估技術方法、中醫疾病風險預警技術以及中醫藥健康干預技術方法,提升中醫治未病服務能力。

(六)強化中醫藥防治疾病臨床研究。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防治領域的優勢特色,以中醫藥有顯著優勢的常見及重大疾病為重點,以提高療效水平為目標,系統開展臨床評價、療效機制、中醫辨證論治診療能力提升以及國醫大師等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傳承等研究,研製中醫藥診療方案、規範與標準,取得高水平評價研究證據,篩選研發出具有明顯優勢的新方藥、新治法或新技術,切實提高中醫藥的臨床療效與服務能力。

(七)加強中醫藥康復技術方法研究。圍繞臨床常見的功能障礙及重大疾病康復,開展中醫藥康復技術方法及應用評價研究以及傳統運動療法研究,形成系列中醫康復技術方法和方案,提高中醫康複診療水平,探索社區和居家中醫藥康復模式與實踐評價研究。

三、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相關產品研發

(八)促進中藥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及新藥研發。以提高中藥資源對中醫藥健康服務的保障水平為目標, 開展中藥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研究,加強基於臨床價值的中藥大品種的二次開發及中藥材大品種的深度開發,打造中藥材健康產業鏈;以滿足臨床需求、保障臨床用藥質量為核心,突破中藥新藥發現、中藥複方質量控制、中藥活性成分製備、新型製劑、安全性評價等瓶頸問題,研發一批創新中藥;推動來源於古代經典名方的中藥複方製劑研發。

(九)研發中醫醫療器械、輔助用具和系統。圍繞中醫養生保健、診療與康復能力提升,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開展中醫醫療器械及相關輔助用具研發。重點研發系列智能脈診儀、舌診儀等診斷設備,數字化、小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中醫治療設備,中醫推拿和康復機器人,具有中醫特色的老年康復輔具,中醫智能養老設備,便於操作、適於家庭或個人使用的可穿戴式中醫健康檢測、監測數據採集設備,以及基於中醫藥大數據及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中醫智慧診療(輔助)系統等產品,構建脈診大數據智能處理與分析平台。

(十)創新發展中醫藥健康養生產品。以滿足疲勞緩解、睡眠促進、體重控制、四時養生、女性周期調節與兒童發育等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為重點,開展保健品、食療產品和功能性化妝品等中醫藥健康養生產品研發,促進中藥健康產業發展。

四、支撐中醫藥健康服務模式與機制創新

(十一)擴大服務應用和科技成果推廣。明確以大型公立醫療機構為核心,區域醫聯體、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館等衛生服務機構為協同的中醫藥健康服務主體,社會辦醫醫療機構及中醫藥健康服務機構為有效補充,結合遠程會診、智慧醫療、健康諮詢等手段及移動終端,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應用及科技創新成果宣傳推廣,提高中醫藥健康服務可及性,擴大覆蓋面。

(十二)探索建立多方參與的科技創新機制。激發各類中醫藥健康服務主體和中醫藥機構的創新活力,支持企業與相關社會機構參與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工作,鼓勵企業成為中醫藥健康服務產品研發、技術創新、服務模式創新及成果產業化的主體,鼓勵企業在大健康產品開發、互聯網+中醫藥健康服務、智慧醫療以及中醫藥健康養生、健康養老、健康旅遊、健康文化等健康需求領域進行創新。

(十三)提升服務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制定中醫藥健康服務信息,尤其是大數據研發利用相關標準,加強行政部門、醫院和醫療保障機構等信息系統研發,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科技以及人工智能技術,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與互聯網相融合,實現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健康服務等信息共享,搭建便捷、價廉和可及的健康服務平台,簡化健康服務流程,實現多元協作機制、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提高健康服務效率。

五、完善中醫藥健康服務標準

(十四)健全中醫藥健康服務標準體系。以規範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和提升服務水平為核心,重點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機構與人員准入、服務技術規範、產品標準與監督管理等標準研究與制定。在新興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鼓勵龍頭企業、地方、專業學會和行業協會參與制訂服務標準。完善中醫藥健康服務質量評價機制,鼓勵第三方專業機構發展健康管理、科技諮詢、檢測檢驗、認證認可等科技服務,提高中醫藥健康服務質量。

(十五)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國際標準制定。實施中醫藥健康服務標準化行動,建立系統完善、適應發展需求的國際標準體系,搶占中醫藥健康服務標準高地,把握中醫藥健康服務國際標準制定中的主導權與話語權;加快中藥質量國際標準制定以及名優中成藥、大健康產品、醫療器械及輔助用具的國際化註冊,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和產品進入國際醫藥和保健主流市場,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科技合作,打造中國健康服務標準和品牌,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國際影響力。

六、保障措施

(十六)加強統籌規劃與組織實施。各地方、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和科技管理部門應以提高中醫藥健康服務水平、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目標,積極發揮政府部門引導作用,整合優勢資源,科學規劃本地區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工作,突出區域特色與優勢;加強監管和組織領導,制定有利於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的支持政策;完善監督機制,強化標準實施,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標準化與規範化,保障服務安全與質量。

(十七)強化創新平台建設。統籌加強和積極推進國家、部門和地方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等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支持建立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的產學研聯盟、雙創空間、產業基地及科技園區,打造一批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高地,建立適應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發展需求的健康科技創新協作網絡,以新的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加快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

(十八)加強人才團隊培養。根據中醫藥健康服務科學研究的需要,建設多學科、專業化、複合型的高水平科研骨幹人才團隊,尤其注重具有科學研究與企業管理雙重知識結構複合型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創新和優化科研環境、人才培養與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強人才培養和高水平人才引進,鼓勵科研人員在企業與研究機構雙向流動,鼓勵科研人員進行創業、創新,提高中醫藥健康服務科技創新能力。

(十九)加強信息化建設。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的利用開發與應用工作,實施健康中國雲服務計劃,加強中醫藥大數據的研究、開發與應用。推進中醫藥臨床科研信息一體化建設,組織實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醫藥項目,支持全國各省建立省級中醫藥數據中心、開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區(中醫館)健康信息平台建設,實現與人口健康信息縱向貫通、橫向互通,促進中醫藥健康科技資源和數據信息開放共享。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中國中醫』,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延章 2018-8-16 16:28
可以用生物等科技豐富中藥的應用,但是只能結合西醫。中醫理論與現代生物學,化學,物理學不同系統,如何創新?可以用生物等科技豐富中藥的應用,但是只能結合西醫。中醫理論與現代生物學,化學,物理學不同系統,如何創新?
引用 延章 2018-8-16 16:28
可以用生物等科技豐富中藥的應用,但是只能結合西醫。中醫理論與現代生物學,化學,物理學不同系統,如何創新?

查看全部評論(2)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