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器物之魅與辭賦之美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8-7-14 19:02|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1898| 評論: 0|原作者: 蔣曉光|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器物是日用之物的總稱,與生活息息相關。人們一方面極爲關注器物的製造與享用,追求便利與精工;另一方面又思考附著於器物之上的欲望與社會道德之間的關係。【周易·繫辭上】曰『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莫大乎 ...

器物是日用之物的總稱,與生活息息相關。人們一方面極爲關注器物的製造與享用,追求便利與精工;另一方面又思考附著於器物之上的欲望與社會道德之間的關係。【周易·繫辭上】曰『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莫大乎聖人』,這是肯定的態度;【尚書·旅獒】曰『玩物喪志』,【傳】曰『以器物爲戲弄則喪其志』,這是警惕的態度。歷史發展表明,只要調和得宜,必能彰顯器物之功用。器物因其自身的魅力,成爲一個時代物質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器物與辭賦之間的關係極爲親密。【文賦】稱『賦體物而瀏亮』,【文心雕龍·詮賦】謂賦『鋪采摛文,體物寫志』,賦是『體物』文學的代表,敏銳地反映物質文化,無論大賦還是小賦,都重視在作品中呈現器物,【歷代賦匯】相關分類可見其大略。再者,由於『賦』與『物』的親密關係,同題壁、題畫如出一轍,人們在日常使用的器物上進行辭賦創作,凡文人雅趣之所至,多有題詠。皇甫謐【三都賦序】論及賦的修辭特徵『文必極美』『辭必盡麗』,器物與辭賦的聯姻,是『物之魅』與『文之美』的結緣。

辭賦中的器物與器物上的辭賦共同構成了辭賦與器物之間的關係,其最終表現形式仍是文學作品。曹丕【典論·論文】曰『詩賦欲麗』,然而『賦起於情事雜沓,詩不能馭,故爲賦以鋪陳之』(劉熙載【藝概·賦概】),因爲賦在修辭上的鮮明優勢,與器物相關的作品有三點值得關注:

一是追根溯源,敷陳器物材料。枚乘的【七發】有一節專寫音樂,重心落在『琴』上:『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中鬱結之輪菌,根扶疏以分離。上有千仞之峰,下臨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冬則烈風漂霰飛雪之所激也,夏則雷霆霹靂之所感也。朝則鸝黃鳱鴠鳴焉,暮則羈雌迷鳥宿焉。獨鵠晨號乎其上,鵾雞哀鳴翔乎其下。於是背秋涉冬,使琴摯斫斬以爲琴……』古人以桐木爲琴,選材是制琴的第一步,因此本段文字先寫桐之特徵、所處環境以及在大自然中所受到的薰陶,共同造就了材料的與眾不同,然後才由琴摯斬木爲琴,接著進入到演奏的階段。琴在漢代極受貴族、文人士大夫喜愛與好評,桓譚的【新論·琴道篇】說,『八音之中,惟絲最密,而琴爲之首』;漢末蔡邕流亡在外,『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爲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由焦尾琴的典故,既可見選材之難,又可見蔡邕精於琴道(【後漢書·蔡邕列傳】)。琴是士人言志的重要器物,嵇康【琴賦】甚至認爲『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無論枚乘還是嵇康,都重視書寫製作樂器材料的生長環境,至於其他器物題材賦也多如此,並且用辭賦這種文體將其縱橫鋪排出來。古人相信萬物秉天地而生,器物的製作與使用都要遵循原材料之性理,賦之鋪排是對器物性理的原始追溯,契合於自然之道。

    二是曲盡其妙,提升器物品格。唐代名臣李德裕曾於扇上作【畫桐華鳳扇賦】,其序曰:『成都夾岷江,磯岸多植紫桐。每至春暮,有靈禽五色,小於玄鳥,來集桐華,以飲朝露。及華落,則煙飛雨散,不知其所。往有名工,繢於素扇,以賚稚子,余因作小賦,書於扇上。』華即花,據【太平廣記】載,蜀地『有鳥大如指,五色畢具,有冠似鳳。食桐花……俗謂之桐花鳥』,因其特徵與鳳凰近似,故又稱爲桐花鳳,外形小巧美麗,古人將之視爲祥瑞。李德裕曾任西川節度使,治所在成都,故對桐花鳳較爲熟悉。賦以扇爲描寫對象,而扇之上有鳥,全文先寫鳥之高潔,稱其『獨美露而愛桐,非人間之羽翮』,既而針對班婕妤【怨歌行】(即【團扇詩】)的哀怨以及傳統的美人、蟬雀主題扇面,作者認爲『未若繢茲鳥於珍箑,動涼風於羅薦。非欲髮長袂之清香,掩短歌之孤囀』,扇用以消暑,而不去做女性的道具;與班氏哀怨天涼『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不同的是,作者說,『雖清秋之已至,常愛玩而忘餐』,扇有了更高的價值,其品格得以升華。唐玄宗時張九齡曾因獲賜羽扇作【白羽扇賦】,以『縱秋氣之移奪,終感恩於篋中』作結,而前文『苟效用之得所,雖殺身之何忌』一句可謂擲地有聲,元代趙孟頫【紈扇賦】曰『苟行藏之任道,願俟時乎安之』,都已脫離宮怨,注入沉雄之氣,在反覆鋪排中,烘托、抬升器物的氣格。

    三是爭奇鬥巧,廣納異域器物。中國自古以來就與西方世界有著物質上和文化上的交流,西方不少器物也流入中國,並進入辭賦寫作領域。在漢末,曹丕曾作【瑪瑙勒賦】【車渠椀賦】【迷迭賦】,【瑪瑙勒賦】序文曰:『瑪瑙,玉屬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錯,有似馬腦,故其方人因以名之。』瑪瑙,玉髓類礦物,中國當時亦有出產,只是數量不多,因此多從西域傳來。【車渠椀賦】序文:『車渠,玉屬也,多纖理縟文。生於西國,其俗寶之。』車渠,原爲海中大貝,可玉化,硬度高,能用以製作各種器皿,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均有出產。【迷迭賦】正文:『薄六夷之穢俗兮,越萬里而來征。』迷迭草,魚豢【魏略】云『大秦出迷迭』,原產地中海沿岸,能制香。瑪瑙勒、車渠椀、迷迭香在當時都是新奇之物。及至明清,新器物湧入中國者更多,清初李光地作【眼鏡賦】、納蘭性德作【自鳴鐘賦】,這些在今天看來都是平常之物,然確非中華舊有,故能引起文士之興趣。新器物、新科技是近現代文明的象徵,它們進入作品,賦予辭賦新的生命。清末章桂馨的【電報賦】對電報技術的『一刻千程,縱聲萬里』大爲驚嘆,文中大肆想像其運行、傳輸機制,既有科學價值,也有文學美感。賦的鋪排令新來器物的一切特徵、性能全面展示出來,帶來奇趣,更添新知。

賦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文體,興於先秦而盛於兩漢,北朝魏收說『會須作賦,始成大才士』(【北史·魏收傳】),直至唐宋以後,由於『賦兼才學』的觀念仍然深入人心,賦在科考中繼續發揮它的作用。器物是物質文明的表徵,研究器物與辭賦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作者:蔣曉光,系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