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歷史文化嬗變中的民間中醫藥發展狀況芻談

國學新聞| 中醫中藥

2018-7-7 21:17| 發布者: 醫館界| 查看: 1617| 評論: 0

摘要: 來源 | 海上杏林尋診民間中醫藥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上溯岐黃下迨至今。自古民間中醫是中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長河中民間名醫輩出,扁鵲、倉公、華佗 ... ...
聲明 / 聲明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來源 | 海上杏林尋診

民間中醫藥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上溯岐黃下迨至今。自古民間中醫是中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長河中民間名醫輩出,扁鵲、倉公、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均來自民間。但民間中醫,在醫療發達的現代社會,一直是一個頗受爭議的尷尬群體,也是衛生行政部門難以管理卻不得不管的一個群體。那何爲民間中醫藥?何爲民間中醫?這是民間中醫藥研究工作中首當其衝應該搞清的問題。

從歷史發展的過程看,民間中醫相關概念、界定、地位等一直在不斷演變中,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西方醫學漸入國門,中醫藥產生了巨大衝擊。而現代醫師執業資格制度的建立,使歷史遺留下來的民間中醫逐漸邊緣化。所以,從歷史文化嬗變的角度來探討民間中醫藥發展狀況,相對比較客觀。可將其分爲成長期、鼎盛期、衰退期3個時期來進行研究闡述。

古代——民間中醫藥成長期

古代是從上古時期一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的一段悠長歷史,可看作是民間中醫藥的成長期。中國中醫藥科學院醫史研究所所長柳長華曾說,從漢代以來,中國就有兩種醫學:一種可以叫『黃帝正經』的醫學,還有一種醫學是大眾的,就是家族相傳、師徒相授的『民間醫學』,像扁鵲、華佗、李時珍等都是民間醫生,這些醫生往往有獨到的醫技,十分受尊重。

這裡講的兩種醫學其實是相對而言的,所謂的『黃帝正經』的醫學,是指具有官方性質的醫學,早年主要服務於皇室,後產生官辦醫療機構,也服務於老百姓;而另一種所謂的『民間醫學』,主要是沒有官方性質的服務於民間的個體行醫者,有時也會被召進皇宮爲皇室成員診治。

古代具官方性質的皇室醫療機構很早就出現,從秦漢時期的太醫令一直到金代天會年間的太醫院,規模逐漸擴大,發展至清代,已有近百餘人。而民間個體行醫者也是古已有之,最早可上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後世個體行醫者越來越多,他們遊走民間,爲百姓解除病痛疾苦,一般不受政府規範約束,也無官方記載。清代趙學敏曾著有【串雅內外篇】,對民間走方醫醫療經驗進行彙編,其在序中說到『走方醫中,有頂串諸術,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對民間走方醫大加讚許。

而宋代以降,『儒醫』正式形成,得到士大夫階層的廣泛推崇,【宋會要輯稿·崇儒】載曰:『伏觀朝廷,興建醫學,教養士類,使習儒術者通黃素,明診療,而施於疾病,謂之儒醫,甚大惠也。』可見,醫之『小道』在宋代時漸漸走上廟堂,被皇室重視和大力提倡。一般在太醫院束手無策時,朝廷通常會下旨延請一些口碑較好的民間醫生前往診治,藥到病除者甚多。

古代民間醫生,自行上山採藥者爲多。到了宋朝,政府成立了太平惠民局,專門經營藥品,自此,醫生開始從藥肆購買藥物。元朝沿宋朝舊制,滿清入關後,取消了惠民藥局,取而代之的是民間藥店的大量出現。

當時稱中藥鋪,其中很多藥鋪老闆通曉醫術,不僅賣藥,兼爲顧客治病,久而久之,遂產生了『坐堂醫生』這種優良的傳統,如清代醫家王清任當時就在京師行醫,並開設了藥鋪『知一堂』,而鶴年堂、同仁堂等的經營者也是如此。他們還教授藥鋪中的學徒學習中藥知識及一些診療疾病的方法,當時有不少名醫出身於藥鋪學徒。

由此可見,古代的民間中醫是相對於服務於皇室的醫生而言的,包括活躍在民間的走方醫、坐堂醫、世襲醫、儒醫甚至巫醫等所有服務於民間的醫生。其中以走動在民間的走方醫爲多,俗稱爲走方郎中,又稱草澤醫、玲醫、串醫。他們『負笈行醫,週遊四方』,是出現最早、歷史最爲悠久的一類民間醫生。

古代民間中醫一般稟承家學、師徒傳承,多經過臨床實踐的磨練,深受民間百姓認可,是古代醫學史上一支不可忽略的醫療隊伍。總的來說,古代政府對於民間醫藥的管理缺乏重視,沒有相關法規或律令,使得民間醫藥的發展缺少了規範化和制度化,從整個醫藥發展而言是一個比較大的缺陷,但從民間中醫藥的發展來看,卻是一個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有利時期。

近代——民間中醫藥鼎盛期

近代史鴉片戰爭以後一直到建國前的一段時期,經歷了清朝與民國,是民間中醫藥發展的鼎盛期。

清末由於取消了世醫制度,使得民間醫生的隊伍迅速擴大,一方面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使民間醫療市場更爲混亂。

於是清末兩江總督端方組織醫生考試,產生了中國近代意義上的醫學資格認定和職業考試制度,但終因戰亂等原因而夭折。清末捐官盛行,很多身爲朝廷官員而非醫官者,精通醫術而到民間兼職行醫,此爲仕醫。而太醫院的部分醫生也迫於經濟壓力,開始在民間兼職行醫。

此外,由於清末民族的融合,民族醫生在民間行醫者甚多。清末中醫教育形式除家傳、書院、醫塾、坐堂醫帶徒、學術組織等形式外,中醫學校也開始悄然興起。但就民間中醫而言,主要還是以家傳與師徒相授爲主,造就出不少醫學名家。清末有資料記載的有拜師或授徒經歷的名義數不勝數。

僅拿一縣來講,【孝義縣誌】記載:『全縣中醫師承方式有二,一是祖輩相傳,一是師徒相授,間有自學成醫者。……師徒相授,清末至民國初,境內有10多位名老中醫收帶徒弟,如李映官(司馬村人),儒士出身,自學成醫,慕名求學者甚多。……名中醫趙明瑞是其高徒之一。』一個縣中有記載的祖傳或授徒醫家就如此之多,可見清末民間師承教育的確非常興盛。

到了民國,中西醫強烈碰撞、衝突、交融,使中醫學術發生了數千年來前所未有的變化。民國政府於1922年3月頒布了中國醫學史上第一個管理一生的條例【管理醫生暫行規定】,隨後又有【醫師暫行條例】【高等考試西醫考試條例】【醫師法】等,遵照西方對醫生進行制度化管理,從政府層面而言,傳統醫學及其與之伴隨的民間中醫藥也被這一制度規訓整合。

但對當時大多數中國百姓而言,醫院以及醫師法仍是一個無關的和不熟悉的概念。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絕大多數人還是會首選中醫中藥。當時民間中醫從業者甚多,除一些走方醫、家傳醫、坐堂醫外,另有清朝滅亡後在民間行醫的官員及太醫,其中不乏一些能起沉疴的名中醫。

相反,當時西醫從業者相對較少,且西藥價格昂貴,占人口大多數的中國平民無力承受。民國時期的中醫教育,國民黨政府曾批准成立國醫館,編審中醫教材和中醫著作,以使中醫教育標準化和統一化。而民間各地興辦中醫藥學校,建立各種規章制度以規範中醫教育。但政府以及民辦學校數目有限,對於大多數民間中醫而言,仍然沿襲傳統中醫培養人才的方式,即家傳師授來進行傳承,當時大凡名醫,多有師承傳授關係。

由此可見,近代醫療模式以民間醫療的興盛作爲代表,民間醫生的數量和藥店數目都有所增加,民間中醫仍是社會治病救人的主力軍。雖有了對醫師執業的法律規定,但沒有取得執業資格的民間中醫,依然活躍於民間,爲廣大老百姓服務。近代官辦醫療機構以及西式醫院、診所漸漸盛行,而民間也自發建立起許多形式多樣的醫療機構,包括各種診所、藥店、藥鋪以及以中醫醫療作爲職業的個人。

所以,近代民間中醫,是相對於官辦醫療機構以及西式醫院診所中的醫生而言的,除活躍在民間的走方醫、坐堂醫、世襲醫、儒醫外,還包括在民間做兼職或全職的仕醫、太醫以及民族醫等所有服務於民間的中醫。

二近代民間中醫教育,依然秉承著古老的家傳以及師帶徒師承教育方式,同時民間民辦醫療教育機構漸漸盛行,促使民間醫藥學更爲蓬勃地發展。對於近代中國的眾多人口,民間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政府在社會醫療體系工作中的缺陷。

現代——民間中醫藥衰退期

建國後的現代,全國百廢待興。1956年,衛生部就開展中醫帶徒弟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在七年內以師帶徒的形式培養48萬名中醫養生;同時,爲了解決缺醫少藥的局面,國家還提倡『三土、四自、一新帶路』,即土醫、土藥、土方,自采、自種、自製、自銷,開展新醫療法。

中醫中藥在基層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農村出現了很多『赤腳醫生』,一根針、一把草、救死扶傷、服務群眾,解決人民疾病痛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年9月,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所中醫學院成立,標誌著現代中醫官方學校教育正式啟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衛生部發布了一系列規章及規範性文件,進一步規範了醫師執業活動,從1982年衛生部頒布【醫院工作人員職責】以後,進行了長達十餘年地調查研究及論證,於1999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執業醫師法】。同年,衛生部成立了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委員會,頒布了【醫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醫師執業註冊執行辦法】【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等一系列規章,標誌著我國現行醫療行業執業資格制度的正式確立。

當時,一大批有能力的民間中醫佼佼者考核通過,拿到執業醫師證,並進入政府開辦的醫院、學校、科研機構工作。但也有一大批被關在門外,成了非法行醫的主要群體,逐步被邊緣化。關於現代民間中醫的數量,中醫藥國情調研組執行組長、研究員陳其廣曾調查指出,按照『真正使用中醫藥手段、不入體制內編制、也不以財政或行政組織資助爲主要業務收入來源』的界定,民間中醫人數應該在40~50萬之間。

其中具有中醫藥知識技能和臨床實踐經驗可以專業行醫,但卻沒有合法行醫資格的約25萬人。可見,雖然現代民間中醫由於諸多政策法規的約束而縮減了一大批,但仍然還有幾十萬人活躍在民間,他們大多憑藉自己的一技之長,服務於社會基層,如在全國各地的市井裡巷、街坊小鎮、集市、田間、藥鋪等地,有的甚至遠在海外。

其中又在固定場所坐堂應診或擺攤賣藥的,也有到處雲遊的;有經過嚴格師徒傳承、祖傳或自學成才的,也有業餘中醫藥愛好及自學者;有可以治療各種疾病的,也有僅憑一技之長或祖傳秘方治療某一確定病種的。他們的文化程度和醫學水平參差不齊,但大多堅持並保留著中醫望、聞、問、切的傳統特色,具有一定的臨床實踐經驗,有口口相傳的病人來源。

可見,現代社會所謂的民間中醫藥以及民間中醫來源於卻又有別於古代與近代。由於民間中醫藥的複雜性以及民間中醫成分的多樣性,目前學界對其相關概念的認識尚不盡一致。有學者認爲民間中醫藥指流傳在民間,具有一定治療和保健價值,但尚未被公認的醫療技術和相關藥品。

有認爲民間醫學是指無特殊民族文化背景的民間的醫療、養生習俗,單方驗方和簡易醫術。有認爲民間中醫,是指根植於社會基層的中醫師,他們掌握中醫藥理論,並能熟練地運用傳統中醫藥診療方法治療疾病,以純粹中醫和中藥的手段在某些疾病的治療中取得了確切、穩定的療效。

也有認爲民間中醫,是以師承、家傳、自學等非正規中醫學歷教育形式掌握中醫藥理論、方藥、正骨、針灸等治療方法,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的個體執業者以及診所。還有認爲進行個體醫藥活動的退休老中醫、在民間進行醫療活動的公立醫療機構醫生、在海外利用中醫療法治病的人員均屬民間中醫範疇。

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前提下,根據歷史及現實狀況來分析,我們認爲韋氏將現代民間中醫藥概念分爲廣義與狹義來闡述,相對比較全面科學。

廣義的民間中醫藥包括民間中醫藥技術、人員、機構3各方面,它與現代中醫藥、民族醫藥一起,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狹義的民間中醫藥是指教科書中未曾記載,主要通過家傳和師徒相傳的傳統方式,在某一地區應用,無中醫經典理論知道,但明顯具有中醫特色的診療技術和方藥等。

關於現代民間中醫的概念,我們對30爲專家進行兩輪問卷調查,認爲民間中醫,在現代可稱爲民間中醫藥人員,主要相對於學院派中醫而言,泛指活躍在民間的,通過家傳、師承、自學等方式傳承中醫藥,多沒有接受過醫學院校專業教育,但有一技之長,臨床常使用特色診療技術與驗方,爲患者提供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的這類人員。

一般在民營醫療機構、養生保健機構、個體診所、廣大缺醫少藥的農村地區等較多見,需要說明的是,一些假民間中醫之名謀取私利,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及財產造成嚴重損害的假冒游醫、藥販等,並不屬於我們所謂的現代民間中醫藥人員的範疇。

隨著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民間中醫藥及其相關概念的界定、地位、處境也發生著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其『民間』屬性。

就目前而言,民間中醫藥正以其複雜的形式和狀態,存在於與其格格不入的現代社會中,這既可看作是歷史遺留的一個問題,也可稱作是祖先遺留給子孫的一個寶藏。目前國家正在研究制定【中醫藥法】,希望在政策的正確引導下,能使民間中醫藥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及規範。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