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佈會的報道·探源工程實證中華大地五千年文明 ...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8-5-30 12:34|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1457|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以及兩位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 ...

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以及兩位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一同出席發佈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是世界性的課題,歷來為國際學術界所關注。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斷、延續至今的文明。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研究在世界文明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是關於中華文明的一些重要問題,中國學術界還缺乏系統的綜合研究,還沒有一個較為系統的、為多數人所接受的認識。

在這種大背景下,2001年,『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正式提出,2001年至2003年,開展預研究,2004年至2015年,探源工程由科技部批覆,國家文物局負責組織,依託『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6年完成結項。

五千年文明找到考古實證

經過16年的努力,探源工程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探源工程研究團隊認為,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石峁遺址等都邑性遺址是研究重點。在持續多年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後,這些都邑性遺址均取得了重要成果,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證據。

王巍介紹,在浙江北部的良渚遺址發現了建於距今約5000年前的古城,包括面積近300萬平方米的內城,以及面積達800萬平方米、相當於20個天安門廣場面積的外城;城牆長1800米、寬1500米,牆基寬40到60米。由於古城建於一片沼澤之上,為了防止北邊山洪對城的侵害,在建城之前修了一個長3.5公裏,寬十幾米、高數米的巨型水利工程。良渚遺址中的工程量相當巨大,根據考古發現的情況初步估算,總計1200萬立方米。以當時的生產力,『這樣的工程量即使動用1萬個勞動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能組織這麼大規模的人力來進行如此龐大的工程,如果僅僅是一個部落或者一個聯盟是不可想像的,應該是動員了相當廣闊地方的人力。』王巍說。

中原地區也發現了相似情況。在山西陶寺遺址,發現了修建於距今4300年前、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巨型城址。城內已有嚴格的功能分區,有宮殿區、倉儲區、手工業作坊區、一般居民區和墓葬區。陝西石峁古城由皇城、內城和外城構成,總面積達400萬平方米。這座古城是用石塊在丘陵之上壘築而成,皇城的城牆高達9米,外城的城門建有雄偉高大的垛樓。

這幾座都城不僅規模巨大,而且不同階層的建築和墓葬都體現出十分顯著的貧富貴賤分化。在城內,權貴階層的居所往往建在遠離一般居住區的高台上,或者建在像歷代皇宮那樣用圍牆隔絕周圍的宮城中。貴族的建築不僅規模巨大,而且製作考究。從這幾方面可以說,當時社會已出現嚴重的階級分化,出現了最高統治者——王。正如王巍所說:『當時的社會整體上雖然還沒有形成王朝,但是已經進入到王朝之前的古國文明階段。』

趙輝介紹,探源工程最近十來年最新的發現表明,儘管中國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發展過程相對獨立,但在古國時代的晚期,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觸,『源於中亞地區的麥類作物,黃牛、綿羊、山羊等家畜品種以及青銅冶金技術,在這個時期陸續進入;而且,其中一部分很快被我們加以改造和提升。比如冶鑄技術,形成了具有我們自己特點的技術體系』。

關強說:『中華文明的主要特徵,就是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綿延不斷。中華文明早期發展過程是從多元到一體,既有中華大地不同文明之間的兼收並蓄,也有對外界文明的兼收並蓄。所以,我們才能特別自豪地說,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的文明就是中華文明,5000年來我們都沒有斷過。』

教育之光傳遞文化自信

值得關注的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豐碩成果也將出現在全國中小學生的教科書上。

從重新繪製的『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到良渚遺址發現的巨型攔洪壩、古城和顯示墓主人身份的精美玉器等隨葬品,億萬青少年將通過課本的呈現、老師的講述體悟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的旺盛生命力。

記者了解到,教育部制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進教材工作方案,組織統編【歷史】和大學【考古學概論】等大中小學相關教材編寫組認真學習理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及價值,並與現行教材內容進行比對。目前,初中統編歷史教材的修改方案已經確定,統編高中歷史教材和高校【考古學概論】則正在編寫修訂中。

在已確定的修改方案中,增補哪些內容,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以初中統編歷史教材為例,申繼亮介紹,其修改內容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根據工程新成果,增補石峁文化、屈家嶺文化、寶墩遺址等過去教科書中沒有的知識;二是對原有表述進一步細化,比如細化在良渚遺址中發現的大型水壩、古城遺址等內容;三是更新一批圖表,修改補充原來遺址圖裏沒有的,並採用部分新考古照片。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透露,上述調整均遵循3個原則:更加強調原始農耕的發展為中華文明的產生奠定了堅實基礎,更加突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徵,注意補充工程的考古發現。

比如,除半坡遺址、良渚遺址、陶寺遺址外,教材還增加東胡林遺址、上山遺址、紅山遺址、賈湖遺址等8處遺址,重新繪製『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更全面呈現西遼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文明遺址分佈。

再比如,針對原始農耕的講授,教材先概述我國原始農業的起源時間、地域分佈、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誌以及世界地位,後列舉浙江浦江上山、河南舞陽賈湖、內蒙古赤峯興隆窪等原始農耕遺址,通過系統講授原始農業的發展,明確指出我國是世界上稻、粟和黍等多種栽培植物的起源地。

(本報記者 李韻 袁於飛 鄧暉)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